“3个技巧让前任重回你身边”“手把手教你10天复合”“学会这种能力让TA离不开你”......
经常5G冲浪的朋友可能都刷到过这类视频/直播,视频/直播中的人物总是打着“情感导师”的头衔,讲述一连串情感修复的话题。
他们称自己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可以为感情受挫的人指点迷津。
语言诱导下,很多人向他们寻求“帮助”。
而最近,一篇刊登在《工人日报》中的报道彻底揭开了这场以情感为名的骗局。
报道中提到一名受骗女孩崔雯(化名),她的经历在一众受害者颇有代表性。
今年28岁的她,因与相恋两年的男友分手,陷入惆怅与焦虑。
一次刷短视频时刷到一个关于情感挽回的直播,主播言辞恳切的告诉观众:分手并不意味着结束,只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爱情就能回到身边......
正处于迷茫中的崔雯,听到这些自然是招架不住。
不久后,有工作人员同她联系,称需要付费才可获得咨询服务。
之后,一位自称专业顾问的咨询师给她发来3份资料让其自学,资料分别为《爱的五种能力》《读懂爱的本质,掌握爱的五种语言》和《幻灭期:为什么完美的恋人突然变了》。
本就毫无价值可言的的资料自然帮不到崔雯,而在她有疑问进行咨讯时,对方的回答也是极具PUA属性:
“傻丫头,你一点都不懂男友说话真正背后的底层逻辑。”
这时,崔雯才知道之前所签的合同,部分约定存在“霸王条款”。
无奈之下,崔雯向警方求助,在警方的帮助下,部分损失得以追回。
崔雯的遭遇告一段落,但“情感导师骗局”一事并没有结束。
但为了获利更大化,有人利用起失恋者受伤的心理,开启了“重归于好”等情感修复业务。
在他们的围猎下,像崔雯一样的受骗者不在少数。
受骗者中有人沉醉在“情感导师”勾画的复合蓝图中,花费着一张又一张钞票,认为“钱可以慢慢赚,但感情不能等”;
有人按照“导师”的要求一步步改变自己,却因此陷入了更大的焦虑;
有人发觉被骗也不敢声张,因为被对方威胁,会利用已知信息彻底搞坏其与前任关系......
上述种种,都将这类服务中诱导高额付费、合同暗设霸王条款、服务完成度难以界定、威胁恐吓等问题暴露无遗。
问题之下,情感咨询所属机构及从业者的资质也值得推敲。
就拿崔雯所签合同的那家公司来说,经检索发现该公司国标行业为“工业与专业设计及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可以说与情感咨询毫无关系。
机构既如此,从业人员自是更甚。
有调查发现这些这类人群不仅没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或资质认证,甚至来自各行各业。
情感导师的骗局被曝出后,很多网友愤愤发问:“一眼假的招数,这么多年了竟还存在!”
是啊,情感导师之风从初现苗头至今,已有不短年头,每年都有人看穿离开,但同时也有更多人深信加入。
它伪装在偌大的互联网中,变得越来越“专业”。
近两年更是形成了以“恋爱复合”为主,“婚姻家庭”为辅的灰黑产业链,如搭讪艺术、小三劝退、婚姻掌控等等。
在他们的说辞里,只要钱到位,就没有他们运作不好的情感/婚姻关系。
可即便如此,他们仍觉还不够,当下他们开始借助网络人设收割流量,试图通过剧本等内容输出扭曲更多人的婚恋观。
从诈骗钱财到侵蚀观念...种种信号无不在向我们发出警示,这些在法律和伦理边缘疯狂试探的“毒瘤”,亟需重视清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重视清理不是说动用所有力量将情感咨询类内容彻底围剿。
要知道情感咨询本身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行业,它是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疏解人们精神压力和情感问题,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让情感咨询市场真正规范起来,怎样把隐藏其中的“蛀虫”赶出去。
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一场多方的联动。
一方面,它需要外部力量的护航。
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当事人的内心“修炼”。
感情的事,说到底是一场自我修复。
当感情受挫时,我们要学会从自身出发,通过反思、调整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寄希望于别人带你摆脱现状。
尤其在复杂纷杂的网络时代,我们更得多分清醒和理智,只有让自己从“情感受伤者”的狭隘视角中走出来,才不会掉入“病急乱投医”的怪圈。
待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正确的爱情观,都能在情感中保持理智,那些处于灰黑地带的情感产业自然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