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集4501

4501.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的科学研究2021.7.26

4502.宇宙微观和宏观结构的思考2021.8.4

4503.宇宙膨胀与星系碰撞哪个都不要相信2021.8.6

4504.经不起推敲的宇宙膨胀说2021.8.9

4505.超新星爆发时的冲击力与星系的稳定性2021.8.11

4506.从读书到听书2021.8.12

4507.物质形成的饱和形态与弹性空间2021.8.15

4508.警惕学术欺骗2021.8.17

4509.人工核素跨不过去的坎2021.8.18

4510.“温和”元素重组的可能性2021.8.21

4511.人工合成“锂”、“铍”元素2021.8.21

4512.同位素形成规律2021.8.22

4513.核内与核外化合物差别的思考2021.8.22

4514.我的豪言壮语2021.8.22

4515.梦(诗一首)2021.8.24

4516.太阳系在靠近还是远离银核决定地球未来气候变化2021.8.25

4517.y射线“汞变金”很可能是假新闻2021.8.29

4518.月球伴随地核形成2021.9.6

4519.星球和星系成长之谜2021.9.11

4520.丰富多彩的宇宙源于极值现象的存在2021.9.13

4521.烈士无暮年(诗一首)2021.10.4

4522.煤炭下面找石油2021.10.14

4523.从石灰岩到能源的物质转化2021.10.17

4524.有感好友病重(诗一首)2021.10.17

4525.伴随太阳运动的地球涅槃2021.10.28

4526.我给世界留下什么?2021.11.2

4527.影响星球环境的周期性因素2021.11.6

4528.物理作用力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2021.11.13

4529.重力环境与不同元素的形成2021.11.15

4530.单核与多核星系的思考2021.11.17

4531.对立统一,还是待宰羔羊?2021.11.19

4532.系统内星球主要温差的思考2021.11.22

4533.外星文明有多少?2021.11.22

4534.光子、原子、星球和星系形成规律2021.11.24

4535.第二月球的初始形态2021.11.27

4536.大气压力与氧元素形成环境的思考2021.11.28

4537.地球第二周期元素的形成区间2021.11.29

4538.寒潮与两极温度进一步降低的思考2021.11.30

4539.对流层和平流层可能是氧元素的摇篮2021.12.9

4540.化学元素形成的“跨界”现象2021.12.10

4541.核裂变核聚变引发的地球物质运动2021.12.15

4542.“日本沉沦”是庸人自扰2021.12.16

4543.核聚变需要摄氏一亿度的高温吗?2021.12.17

4544.聚变能和气体星球是误导人类的假说2021.12.17

4545.雅鲁藏布江不仅有水资源2021.12.18

4546.托马克装置与光子的思考2021.12.18

4547.“钠”可能在海洋中持续形成2021.12.19

4548.“镧”系元素与核外电子相对“缺位”2021.12.20

4549.星球层次与不同周期元素的熔点变化2021.12.25

4550.地球环境长期存在的物质基础2021.12.26

4551.对流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2021.12.26

4552.生物圈与氧元素的形成区间2021.12.27

4553.我缩小了生物星球的范围2021.12.27

4554.正光子空调2021.12.28

4555.大气层中射线与磁场核聚变的主要区间2021.12.29

4556.金属元素的“缺陷”美2021.12.30

4557.物质熔点和燃点的思考2021.12.31

4558.我2021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2022.1.1

4559.气体恒星与聚变能是伪科学2022.1.1

4560.星际磁场与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2022.1.2

4561.月球表面拥有固态氢、氦是欺骗2022.1.3

4562.通过分子结构与核聚变看星系合并2022.1.5

4563.质子与中子的差别和中子递增趋势2022.1.7

4564.宇宙的不同层次2022.1.9

4565.通过核外电子了解宇宙的秘密2022.1.11

4566.不同重力条件0族元素亲和力的不同2022.1.12

4567.如果存在“聚变能”,地球就是人间炼狱!2022.1.13

4568.利用重力控制生产稀缺元素和化合物2022.1.14

4569.核聚变路径的思考2022.1.15

4570.从零重力开始测试各种元素的形成条件2022.1.17

4571.强弱作用力是人类对自己无能的掩饰2022.1.19

4572.“重氢”还是“轻氢”可能确定油气资源的出处2022.1.20

4573.中子向质子的转化与中子星的荒谬2022.1.20

4574.“重氢”哪里去了?2022.1.22

4575.元素与星球层次相对的统一性2022.1.22

4576.一次成型可能是核聚变的基本形式2022.1.23

4577.目前地球环境的决定性因素2022.1.26

4578.系统相对饱和态2022.1.27

4579.黄金是外地核元素2022.1.30

4580.地球转化太阳时月球才可能转化为地球2022.2.9

4581.通过氧元素的形成分析核聚变的规律2022.2.10

4582.来自地核的火山喷发2022.2.12

4583.星际磁场相对的无序和可能的有序2022.2.14

4584.地球上的水来自有氧环境2022.2.24

4585.爬山与爬楼2022.3.4

4586.表层大气形成的固态元素2022.3.10

4587.俄罗斯的钢铁洪流碾碎了遏制中国的美国梦2022.3.26

4588.台湾海峡可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2022.3.27

4589.71与172022.4.10

4590.通过氧元素的形成看核聚变的影响2022.4.15

4591.两极可能是地球的“氧吧”2022.4.15

4592.质子与质子、中子对,原子与化合物形态2022.4.17

4593.高端核素是氘、氚的自然结合无能量释放2022.4.17

4594.不同物质星球正负电子相对匮乏之谜2020.4.20

4595.光合作用与燃烧现象2022.4.23

4596.过渡区间的节点元素2022.4.25

4597.元素熔点不同与星球层次结构2022.4.28

4598.地球两个对偶层次差速运动的思考2022.5.2

4599.第六周期元素基本结构的思考2022.5.4

4600.核外电子“跃迁”是不可能存在的2022.5.4

4501.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的科学研究

2021.7.26

有些科学研究由于基础理论错误,永远都不可能成功。例如:“聚变能”的研究,加速器撞击创造高端核素的研究,探索“引力波”的研究。

“聚变能”违反质能守恒定律,“氘”——“氦4”聚变在外太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宇宙射线中就有百分之十的“氦4”存在,都是通过核聚变产生的,外太空却是最冷的自然环境。

高端核素的形成需要重力条件,地球表面重力环境只能产生第一、第二周期元素,接近光速的碰撞只能产生核裂变,重组形成大气层元素。是典型高投入、高成本(加速器开机就是中等以上城市的电力消耗)、无产出的科学研究。

我也曾经考虑“引力波”的存在,核外电子现象的研究让我认识到星系的存在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是一种电磁现象,万有引力根本就是错误的,不存在的。除非系统崩溃,系统内星球永远不会相互吞噬。

另外,中子只能依附质子形成,脱离质子只能存在15分钟,何来“中子星”?如何与其他星球组成星系?“黑洞”不过是正物质恒星,与“类星体”反物质恒星不过是辐射光子不同,表现为两个极端。“黑洞”吞噬“中子星”不过是人类的想象,即使存在也不会发生“引力波”的改变,因为之前就已经非常接近了,存在1+1的引力效果。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科学研究不可能全部成功,问题是方向错误带来的人力物力浪费巨大,让人心疼!所以我呼吁警惕科研陷阱,特别是别人放弃的便宜不要轻易去捡,不是一般的耗费国力!

4502.宇宙微观和宏观结构的思考

2021.8.4

宇宙是我们面对的整个物质世界。

由于我们的视野有限,微观的目前只能观察到电子和原子,宏观的只能观察到有限的空间范围。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设想了许多基本粒子,宇宙的起源和相对有限的范围,并且证明了它们的存在与合理性。

从哲学角度看,物质可以无限分割,但是终究要有一个起点,我们可以设定最小物质形态,正负电荷是我设定的最小物质形态。

正负电子是正负电荷一定范围的聚集形态,是物质聚集的一种极值现象。个体的存在都是一定范围物质存在的极值现象,我不相信物质可以无限聚集,甚至宇宙聚集为一个奇点。正负电子的存在说明物以类聚,同电相聚是客观规律。同时,光子与核外电子的存在说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也是客观规律。不同物质形态可以聚集,但是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范围相互排斥,不存在万有引力。没有万有引力,就没有所有物质形态聚集为奇点的可能。万有引力不是基本物理作用力。

电子可以聚集为光子和电流。光子是正负电子聚集的基本形态,可能有六种结合形态:一对正负电子的聚集形态,我称其为“双电子光子”;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的聚集形态,我称其为“偏正电荷光子”;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的聚集形态,我称其为“偏负电荷光子”;偏正电荷光子拥有核外负电子为正光子;偏负电荷光子拥有核外正电子为反光子;正负偏电荷光子相互纠缠、对偶聚集为“巨光子”形态。电流可以产生光子,说明电流一定是正负电子的聚集形态,不会只有一种电子聚集。避免电流向光子转化,才能提高输送效率。

燃烧现象说明原子和光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核外电子现象说明原子由正反光子和偏电荷光子组成,可以简化为原子由正反光子和巨光子组成。1个正反光子与305个巨光子组成质子;306个巨光子组成中子。“双电子光子”和“巨光子”可能是光子的普遍形态。

我所以区分出六种光子形态是因为有正反光子和偏电荷光子形态才有核外电子现象与质能守恒定律,但是正反光子和巨光子很容易屏蔽,“双电子光子”可能拥有较好的穿透力,是电信号和伽马射线的光子形态。“双电子光子”不能直接转化为原子形态。

光子和原子的相互转化是对其他基本粒子假说的否定,没有必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物理学搞成玄学,花费巨资探索看不到、摸不着的基本粒子。环境温度由环境中的光子密度决定,没有光子产生的核聚变、核裂变不创造能量,只有其他物质形态向光子形态的转化是放热反应。

光子转化为原子就转化为其他物质形态。质子与中子的不同结合形态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没有夸克什么事。

原子可以进一步结合为分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形态。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在原子和分子、星球内部发现正反物质的结合形态,它们都是同电相聚,携带相同偏电荷。但是,星系的形成可能是正反物质形态的对偶聚集,不是星球的对偶关系,而是对偶层次的对偶关系,类似光子与核外电子的形成,遵循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

4503.宇宙膨胀与星系碰撞哪个都不要相信

2021.8.6

宇宙膨胀与星系碰撞是相互矛盾的,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呢?我的回答是:都不要相信。

星球和星系形成以后可以缓慢成长,因为有太空物质继续汇聚。局部空间物质的膨胀也是可能的,整个宇宙都在膨胀则是胡扯,因为人类根本无法观察到整个宇宙。

所谓“红移现象”经不起推敲:所有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难道我们是宇宙的中心吗?

伴随观测手段的进步,我们发现的宇宙界限被不断打破,宇宙膨胀不过是拙劣的自我解嘲!

为了寻找“引力波”,有人杜撰了黑洞吞噬和星系碰撞,更是荒唐!

光子由正负电子组成,距离更近,可以相互吞噬吗?核外电子呢?核内质子和中子呢?

双子星至少有两个内核,可以相互吞噬吗?巨光子由六个正负电子组成,可以相互吞噬吗?星系的形成类似光子和化学元素的形成,自有客观规律支配,距离再近也不会相互吞噬,或者碰撞,就像月球不会被地球吞噬,地球与火星不会碰撞一样。

地球和太阳之间有远日点和近日点,远日点相互吸引,近日点相互排斥,既不会相互碰撞,也不会“地球逃逸”。太阳系八大行星对偶太阳的不同层次形成,各有相对独立的磁场,同极相向,相互排斥,因此产生磁场倾角。即使处于一条直线,也不会引力叠加,带来地球末日。

发现地球引力是个进步,万有引力就是把局部真理变成普遍真理,成为谬误了。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巫术也曾经是真理,现在还有多少人相信?

所以,不要迷信权威和定论,敢于推陈出新,才有科学的发展进步。

4504.经不起推敲的宇宙膨胀说

2021.8.9

根据宇宙形成的爆炸理论和光速极限的理论,宇宙的半径不会超过138亿光年,可目前观测宇宙的直径已经达到了930亿光年,于是宇宙膨胀说应运而生。

其实,宇宙膨胀说不是现在才有的:一九二九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

只不过现在被挖掘出来解释宇宙的直径超过最大可能直径的原因。问题是:膨胀的动力是什么?还是宇宙诞生时发生的大爆炸吗?是不是有些久远了?膨胀的速度是多少?递增,还是递减?光速极限的理论是否有效?当年爆炸的奇点在哪里?有没有形成广阔的真空?为什么现在找不到?

还有:膨胀有没有终点?有没有无限的空间?

宇宙形成于一次爆炸的理论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物质不可能形成一个奇点,局部物质形成一个奇点倒是可能的。并且,正反物质的不同偏电荷属性,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决定局部聚集也是对偶聚集,不会只有一个奇点。

宇宙射线的物质成分告诉我们:外太空环境只能形成第一周期元素,初始星球只有经历元素重组发生的大爆炸才能产生元素周期表的其他元素。还有,类光子结构的多核星系的存在是必然的,子星系的环绕运动会带来星球环境的巨大改变。上述两个原因都会带来星系文明的周期性毁灭。

地球文明才刚刚开始,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也由于地球文明才刚刚开始,各种不成熟的片面理论才各领风骚,相互矛盾。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现象会逐步改善。

4505.超新星爆发时的冲击力与星系的稳定性

2021.8.11

通过宇宙射线物质成分的分析,外太空自然形成的化学元素只有“氢”、“氦”两种,初始星球的化学元素应该也是如此。

当小行星带转化为初始星球以后,会发生收缩,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也会产生光子和磁场温差,导致初始星球的气化和爆炸,表现为超新星爆发,我称之为元素重组。其威力相当于超级氢弹,对星系稳定性的冲击可想而知。

太阳系形成之初可能只有四颗巨行星,没有卫星系统的四颗巨行星。它们的卫星系统伴随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形成,两个小行星带伴随太阳系的两个小行星带形成。它们的四颗主卫星与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可能同期爆发为超新星,太阳系可能经历了四次超新星集中爆发的冲击,并没有四分五裂,所有行星和它们的卫星都在有序运行,“地球逃逸”是不可能发生的。

由此想到宇宙膨胀,那种超光速的膨胀,可能吗?

从地球看宇宙,难免发生影像重合,好像星系合并,其实遥不可及。

任何星球和星系的形成都要汇聚广阔空间的物质,哪那么容易相遇?并且不是孤立的现象,很可能有客观规律支配,相互制约。类似流星的孤魂野鬼是系统之外的产物,或者汇聚成庞大的系统,或者被系统吞噬。

月球是伴随地核形成的星球,初始质量不会现在这样,也是异常庞大的。像氢弹一样爆炸,并没有摧毁地球,也没有改变地球轨道,可见星际磁场的稳定性。

爆炸是瞬间的,月球瞬间的消失很快就会以新的形态出现,汇聚形成的元素。当然会有质量损失,也会慢慢补齐,成为现在的样子。

也许元素重组在星球内部缓慢进行,没有超新星的爆发,超新星现象从何而来?我倾向超新星爆发完成星球的元素重组。

关于星球、星系和宇宙的形成有各种假说,我的看法只是其中之一,仅供参考。

4506.从读书到听书

2021.8.12

年轻的时候我们只能读书,当然也能听书,不过二者只能取其一。后来有了磁带,有了电脑,有了光盘,有了mp3,有了插卡收音机,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生活的每一分钟,除了睡觉,都可以用来学习了。

工作时特别疲劳,休假几乎没有用过,恨不得大病一场。看守所六年,把一辈子的休息都补上了,只能用眼睛看、耳朵听。监狱两年,终于可以读书了,劳动之余,把马列重新看了一遍。当然,还有其他杂书。

三好街租房时,旁边就是图书市场,出门就是科技一条街,图书馆也不远,购买了大量的廉价图书和盗版光盘,过足了学习瘾。

我看书特别仔细,图书和光盘看完了可以送人,现在保存的只有部分光盘了。

看守所时,检察官的刑讯逼供伤害了我的面部神经,经常是独目观书。所以,完成基本的学习以后,现在主要是上网、看影视、浏览光盘和听书。

四千五百多篇《探索集》,目录都要超过十万字,不是胡编乱造可以写出来的,那是一生的知识积累。

从读书到听书,从孩童到老人,是人生历程,也是科学的发展进步。有朝一日书本知识可以直接输入头脑,只剩下一般浏览和社会实践就好了,大把的人生可以奉献社会,我们的贡献就更大了!

4507.物质形成的饱和形态与弹性空间

2021.8.15

为什么会出现正负电子?光子的六种形态(正负电子结合的六种形态)?质子和中子形态?质子和中子结合的不同形态?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不了的,所以不是普适定律,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上述现象的分析,我认为物质形成存在一定条件的饱和形态与弹性空间,也就是“极值”现象,星球和星系也不可能无限大!

为什么质子由1个正反光子和305个巨光子组成?中子由306个巨光子组成?1个质子最多与2个中子组成对结构?质子与中子的基础对结构只有第一周期元素的五种形态?只有饱和形态与弹性空间可以解释。所以,物理研究与化学分析不能回避饱和形态与弹性空间。

同电相聚,只有质子就可以了,为什么还有质子与中子的对结构?并且还有中子递增趋势?没有纯质子团聚的原子结构?质子与中子在原子结构中各起什么作用?为什么惰性气体“氦4”成为所有高端元素的核心内核?

没有质子,就没有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与核外电子共轭、互补的可能,没有物质形态的分子结构,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偏电荷现象和星球、星系的形成。

没有中子,就没有质子、中子的对结构,不同的化学元素。中子是否起到“胶子”的作用?

质子由1个正反光子、305个巨光子组成;中子由306个巨光子组成;巨光子由1对正负偏电荷光子组成。巨光子可能是磁性体,质子和中子可能是巨光子磁性体的饱和形态,偏电荷光子的同电相聚(正反光子在原子内部呈现偏电荷光子形态)与巨光子磁性体的电磁作用力共同形成原子的所谓“强作用力”。

所谓“弱作用力”是中子衰变为质子的过程,饱和与弹性现象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有限作用力。

所谓“强作用力”与“弱作用力”不过是现象描述,没有解释形成现象的原因,所以我不认为它们是基本物理作用力。

现代物理学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善、“自洽”,深入思考却是漏洞百出。所以我放下社会科学,集中精力分析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4508.警惕学术欺骗

2021.8.17

在分析元素结构的时候,我就发现某些人工核素的认定可能存在问题:有的核外电子构型不对;有的出现了单质子结构,不符合化学元素的形成规律;不少是通过数以亿次原子总量相同低端元素的加速器碰撞发现的。

人工核素集中于第七周期元素,都是“铀核”元素。两个低端元素如果不能碰撞出“铀核”,就不会产生“铀核”元素,在大气层重力条件也不可能产生“铀核”元素,除非产生适当的地核重力条件。

加速器极其昂贵,开机就是中等城市的耗电量。大量科技人员长年累月重复毫无希望的科学实验,没有成果是很难交代的,很容易被假象欺骗,也很容易出现科学欺骗。类似的还有“引力波”观察,“聚变能”实验。

最近,我在网上发现了新的“聚变能”解释:因为氢元素的质子质量超过氦元素的质子质量,所以氢——氦核聚变可以释放能量。

这是明显的学术欺骗:质子质量是相同的,不存在质量不同的质子,才有低端元素向高端元素的演变。分析《元素周期表》不同元素的原子量,可以看出质子、中子的原子量非常接近,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通过四则运算就可以计算元素结构。如果质子质量都不同,高端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地球岂不成为炼狱?中子向质子的衰变如何发生?所谓弱作用力还能存在吗?

即使存在质子质量的差别,值得我们追求那微末的能量吗?

4509.人工核素跨不过去的坎

2021.8.18

分析原子结构,我们会发现中子递增趋势,也就是“氚结构”递增趋势。越是高端元素,中子的比例越高,“氚结构”的比重越高。即使两个低端核素可以通过撞击合二而一,质子数量可以达到高端元素的要求,中子数量不可能达到高端元素的要求。所以,中子递增趋势是加速器撞击制造人工核素难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分析原子结构,我们会发现元素的共同内核也在不断提升:从“氦核”到“氖核”、“镍核”、“钯核”、“钕核”、“铂核”、“铀核”、“110核”。两个低端核素的共同内核也是低端核素,即使原子量相加可以达到高端核素的最低原子量,高端核素的高端内核却很难通过撞击产生。还有,撞击没有质量损失是不可能的,高端核素的形成要有合适的重力条件,很难实现人工控制。所以,通过加速器制造人工核素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几亿次的实验,偶尔发现似是而非的“成果”,不能算是可以复制。瞬即消失的成果,也不能算是成功。

降低撞击速度,也比光速撞击要好。因为后者很容易产生核裂变,撞击对象全部转化为光子,消失在环境中,或者形成大气层元素。

原子弹或者氢弹爆炸可以模拟星球的元素重组,产生若干高端核素,稳定性会相对较好,是可信的。大量形成的,还是大气层元素,可控性不是很好。

即使高端核素,表层结构也不会全部是“氚结构”,还会有“氘结构”、“氦结构”,很难控制,增加了人工核素制造的难度。而基本粒子很难观察,利用加速器研究基本粒子基本是不可行。所以,全世界有几台加速器已经可以了,没有必要各国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搞自己的加速器。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放弃的高端加速器,我们来接手,无异于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自找包袱。所以,我很赞赏杨院士的勇气,对上千亿投资的加速器投反对票。

4510.“温和”元素重组的可能性

2021.8.21

通过宇宙射线成分的分析,我们知道外太空环境只能形成第一周期元素,一般的小行星都是由第一周期元素组成的冰球。并且,宇宙射线中的氢元素几乎全部是质子,纯质子是不能形成高端核素的。所以,类似地球的多元素星球必定经过元素重组。

我们知道太阳系有两个小行星带,水星和太阳之间是否存在第三个小行星带,我们还不知道。

小行星带是对偶星球形成的过渡阶段,不是星球碰撞的产物。所以,成分主要是第一周期元素。

地球等星球火山喷发时,有可能抛射部分岩石等成分进入太空,成为小行星带的物质成分,外太空自然形成的化学元素只能是第一周期元素。

分析高端核素结构,质子没有独立存在的,全部以质子、中子对结构存在。而大气层和外太空,质子几乎是独立存在的,有中子结合的几乎都转化为氦结构,“氘”、“氚”结构的氢元素几乎为零。特别是“氚”结构的氢元素,极为罕见。而高端核素内部,“氚”结构有递增趋势。原子量与元素序号倍数的余数,就是元素中“氚”结构的数量。“氘”结构由1个质子、1个中子组成;“氚”结构由1个质子、2个中子组成。

小行星带凝聚成为一个,或若干个独立星球以后,伴随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会转化为气体星球,达到燃点发生爆炸,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不同周期的化学元素,重新凝聚为多元素星球。这一过程,我称之为星球的元素重组,或超新星爆发。

不发生爆炸的元素重组,我称为“温和”的元素重组过程,是气体星球压力差作用下产生质子、中子对和不同周期的化学元素。至于是否可以避免爆炸发生,我不清楚,通过实验才能知道。

超新星爆发会损失大量物质,显著改变星系环境,带来星系文明和生物的周期性毁灭和星球的周期性“疯长”,地震和火山的活跃。“温和”元素重组可能避免这种现象,问题是能否实现?

对偶星球理论是我关于星系形成的认识,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认为:星系的形成不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不同偏电荷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聚集;不是一般星球关系,而是对偶层次关系;不是万有引力的相互吸引,而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立统一,类似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星系形态可以反映星球层次结构,类似核外电子构型反映元素结构一样。

4511.人工合成“锂”、“铍”元素

“锂”是第二周期的第一个元素,只有“锂6”、“锂7”两个同位素。“锂6”由一个“氦4”、一个“氘”结构组成;“锂7”由一个“氦4”、一个“氚”结构组成。

“锂”是大气层元素,形成要求的重力条件很低。如果连“锂”元素都不能人工合成,就不要奢谈人工合成第七周期元素。

人工合成化学元素要遵循化学元素形成规律:一条路线是一定重力条件下的光子合成;一条路线是一定重力条件下的低端元素合成。还有裂变形成的可能性,难度更大,不能叫做人工合成了。

人工合成“锂”的效益不错,人工合成“铍”的效益更好,难度都相对较低。人工合成“铍”只是在“锂6”、“锂7”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氘”结构,或者“氚”结构。人工合成了锂元素、铍元素,再合成其他元素就不是很难了。

化学元素所以称为元素,就是很难分裂与合成,但是未必不能分裂与合成。原子弹是核裂变的样板,氢弹是所谓核聚变的样板,还有那么多第七周期元素的所谓人工合成,不知是真还是假?

核裂变已经没有人怀疑了,问题是自然核裂变的化学元素太少。也幸亏自然核裂变的化学元素太少,我们才有相对安全的环境。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人工核聚变的研究还集中在所谓“聚变能”的研究上。“聚变能”违反质能守恒定律,高端元素由低端元素组成却是客观规律,为什么不研究一下“锂”、“铍”元素的人工合成?

4512.同位素形成规律

2021.8.22

分析《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同位素的数量由中子数量决定,第一周期元素的同位素形态决定了其他元素的同位素形态。

“锂”有两个同位素形态,分别是在“氦4”基础增加一个“氘”结构,或者“氚”结构。“铍”有三个同位素形态,是在“锂”同位素结构的基础上再分别增加“氘”,或者“氚”结构。以后依次类推,同位素会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了“氦3”结构的同位素。

人类已经发现的同位素似乎没有那么多,不代表没有。所以,元素结构分析会越来越复杂。编制《元素结构表》,可以挑选主要元素同位素,或者采用计算机编制,可以事半功倍。

所有元素结构都由第一周期元素同位素组成,纯质子形态和“氦3”形态可以作为特例研究,两个“氘”结构在同一层次可以合并为“氦4”结构,分析起来就相对简单了。

概括起来:“氦4”是所有高端元素的共同内核,每增加一个质子、中子对,增加一种化学元素。依次增加的质子、中子对只有“氘”、“氚”两种形态,核外电子构型反映了质子、中子对的增加规律。

4513.核内与核外化合物差别的思考

分析《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元素都是第一周期元素的化合物,并且是质子以外形态的化合物。差别是中子的存在,质子、中子对的存在一定对核结构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质子、中子对只有“氘”、“氚”、“氦3”、“氦4”四种形态,“氦3”是稀有形态,分析元素结构就相对容易了。

质子由1个正反光子、305个巨光子组成,中子由306个巨光子组成,在核内只有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元素的性质却由质子的数量决定,只有同位素的数量由高于质子数量的中子数量,或者“氚”结构的数量决定。

在核外,“氘”、“氚”结构的质子、中子对极少,几乎为零,纯质子的丰度约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八五,“氘”结构的丰度约为百分之零点零一五。在核内,情况完全反过来,纯质子形态几乎为零(个别现象我认为是资料错误),“氚”结构有递增趋势。

核外化合物主要由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互补与核外电子共轭形成,结合相对“松散”。核内化合物主要由不同层次的“氘”、“氚”、“氦4”结构组成,结合相对“牢固”,号称“强作用力”使然。部分“氚”结构的自然衰变被称作“弱作用力”。它们的差别主要是核外化合物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核外电子,核内化合物共同拥有核外对偶电子云。离子形态可能是核聚变的必要条件。

除了核内化合物的“氘”、“氚”、“氦4”结构组合外,每一种元素都是前一元素与“氘”或者“氚”元素的组合;前面各种元素与若干“氘”、“氚”、“氦4”结构的组合。根据核外电子构型,我们还可以发现所有高端元素的周期性共同内核:“氖核”、“镍核”、“钯核”、“钕核”、“铂核”、“铀核”、“110核”等。

分析核内元素结构,只有质子存在偏电荷现象,并且微不足道,强大的核力(所谓强作用力)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不能不想到巨光子可能产生的电磁作用力赋予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屏蔽下的电磁作用力。所谓强作用力可能是核内质子的同电相聚作用力与核外电子屏蔽下的电磁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形态,“氦4”与“氖”等零族元素都是惰性气体,核内却没有任何“惰性”,并且成为许多高端元素的共同内核,可见离子形态可以改变许多化学元素的特性。陶瓷的烧造就是形成陶土的部分离子形态,冷却以后形成相对牢固核外电子共轭与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互补的结构。

“氘”、“氚”都是氢元素,地球表面燃点可能只有摄氏570度左右,地下深处存在很高的磁场温差,是如何存在的呢?应该是燃点发生了改变。重力加高温可能是元素离子形态与核聚变的必要条件。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气层元素,除了大气热层之外没有高温环境,外太空更是低温加零重力,化学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呢?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没有那么高深的知识,这里不做深入研究。

地下有许多已经形成的化学元素,基础结构已经确定,很难相互之间发生核聚变,只能表层结构发生改变。是已有元素的渐进式核聚变,还是光子的连续核聚变形成新的化学元素,我不清楚。可以自然形成“氘”、“氚”、“氦4”结构应该是化学元素不断形成,星球不断成长的必要条件。

总之,没有第一周期元素就没有高端元素,任何高端元素都是第一周期元素结合形成。创造核内化合物形成的条件,就可能制造人工核素。

4514.我的豪言壮语

来到这个世界,我就没有打算腰缠万贯的离去。

这个世界有权有势有钱的男人多的是,写出《探索集》的我,只有一个!

4515.梦(诗一首)

2021.8.24

读尽天下书,历遍人间事。

提笔惊天地,落笔泣鬼神。

4516.太阳系在靠近还是远离银核决定地球未来气候变化

2021.8.25

最近,地球在变热,还是变冷?成为全球的话题。我认为:太阳系的运行轨道是影响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地球环绕太阳运行是近似椭圆形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相差不是很大,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是很大。银河系很可能是多核星系,太阳系环绕其中的一个核心运行,轨道很可能位于银河系的悬臂之一,不是椭圆形,而是悬臂形。这就产生靠近,还是远离银核的问题。

靠近银核,来自银核的宇宙射线强度增加,影响太阳宇宙射线强度增加,地球会越来越热。远离银核,来自银核的宇宙射线强度减弱,影响太阳宇宙射线强度减弱,地球会越来越冷。

所以,研究地球气候变化趋势要考虑宏观环境变化,不能只着眼地球和太阳系这样的小环境。

4517.y射线“汞变金”很可能是假新闻

2021.8.29

今天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日本科学家利用y射线对准厚12厘米、半径50厘米、重1340千克的水银照射了70天,经过6天冷却后,得到了744千克黄金的报道,觉得很可能是假新闻。

y射线如果能够引发核裂变,可不是一般的科学发现,意义远远大于“汞变金”,所以我觉得假新闻的可能性很大。

4518.月球伴随地核形成

2021.9.6

4519.星球和星系成长之谜

2021.9.11

地球为什么有火山、地震发生?因为地球在不断的成长。不仅地球在不断的成长,太阳系也在不断成长。

分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四颗巨行星很可能与太阳同期诞生,四颗类地行星、两个小行星带和四颗巨行星的众多卫星,包括光环,都可能是原始太阳系诞生以后渐次形成的。

那么,星球和星系成长所需的物质源于哪里?如果我们看到的宇宙不过是某太空生命体的一部分,就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只有太空物质不是一次分配完毕,才有可能继续分配。只有生命体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取物质,蓬勃成长。我说地球和人类,包括我们看到的宇宙,不过是太空某生命体的一部分,不可能吗?

4520.丰富多彩的宇宙源于极值现象的存在

2021.9.13

设:物质的最小形态是正负单电荷,正负电子就是正负单电荷的某种极值现象。而电流,只能在电子的基础上形成。

正负单电荷,很可能就是正负磁单极子,电磁现象本来就源于正负电荷的存在。

如果正负电荷可以无限聚集,宇宙就会停滞在正负电荷形态。所幸,还有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我们有了光子、核外电子和星系。

光子一定是正负电子对偶,至少有“双电子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正光子”、“反光子”、正负偏电荷光子对偶聚集形成的“巨光子”六种形态。巨光子是正负电子对偶聚集的极值形态,其他五种形态是弹性空间。

巨光子还是光子的普遍形态,1个正反光子与305个巨光子组成质子;依附质子,306个巨光子组成中子。1个质子最多对偶形成2个中子;1个中子最多与2个质子结合;2个质子、2个中子一般成对结合,形成“氦4”结构;我们有了第一周期元素的五种形态,也是高端元素的基本架构。每种元素都是质子、中子一定条件下结合的极值现象,同位素是弹性空间。

正反光子必定有核外电子,否则就是偏电荷光子。正反光子的存在决定正反物质形态的存在,核外电子的存在为分子形态的存在奠定了基础。分子形态的存在,如果源于核外电子共轭,就延续了偏电荷形态的存在,为原子和星球形态奠定了基础。

1个正反光子与305个巨光子结合产生质子,1个电子的偏电荷效应不足以形成所谓“强作用力”,305个巨光子与306个巨光子的结合应该产生相对独立的电磁作用力,结合核内偏电荷光子(正反光子在核内表现为偏电荷光子)产生的同电相聚效应,应该是所谓“强作用力”的真谛。

所谓“弱作用力”,不过是“氚”结构质子、中子对中1个中子向质子的转化,或者“衰变”,某种极值现象的体现。

电子、光子、原子显示的极值现象,都是对万有引力的否定。万有引力不过是局部表象,不是普遍规律。所以,宇宙不会凝聚为奇点,而是丰富多彩。

极值现象不会在电子、光子、原子阶段结束,星球和星系也应该存在不同条件下的极值现象,无限夸大星球、星系的庞大是幼稚的表现。

4521.烈士无暮年(诗一首)

2021.10.4

十七穿军装,十八上前线。

七十仍战斗,烈士无暮年。

4522.煤炭下面找石油

2021.10.14

最近,欣闻我国的煤炭大省山西发现了巨量的天然气资源,验证了煤炭是油气资源转化的可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可能伴生,并且无机成矿的可能。

据说,世界著名的煤矿有的厚度高达上千米,多少恐龙和树木可以堆积这样的厚度?还有广阔的面积?全世界的恐龙和森林在一定时期都死在那里了吗?

目前,我国寻找煤炭和油气资源的思路还是集中在盆地和有机成矿的理论,忽视了基岩和高原同样存在油气资源形成的可能。其实,高原过去也可能是大海,高原隆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断裂带,板块运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碳酸钙向二氧化碳和油气资源转化的可能,煤炭不过是它们的浅层转化。

树立新的思路,煤炭资源枯竭的地方未必没有油气资源存在,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以形成煤炭资源的地质条件,同样可能形成油气资源,我们要看看地下深处有没有油气资源再言放弃。

储备石油不如储备油井,购买石油不如自己开采石油。有机成矿理论认为油气资源是一次性资源,无机成矿理论认为是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当然,碳酸钙的形成与向二氧化碳的转化,再转化为油气资源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却是源源不断的过程。所以,许多油井开采多年还在生产油气资源。人类的油气资源开采,可以降低地心压力,不但不会增加地震的危险,还会减轻地震的风险。也许地下存在二氧化碳和油气资源转移的可能,放弃油气资源的开采可能增加地心压力,影响油气资源形成的连续性,损失自己的利益。

在勘探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妨优先勘探地质断裂带附近的盆地,特别是地质断裂带环绕的盆地,然后向其他地区延伸。我就不相信世界上的油气资源集中在中东,我国是“贫油国”。东海大陆架、南海、还有若干地质断裂带附近都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煤矿附近和煤矿下面更有可能蕴藏油气资源。解放思想,才有新的发现!

4523.从石灰岩到能源的物质转化

2021.10.17

地球上面的常规能源一般以碳氢化合物的形态出现,其实燃烧的主要是氢元素,碳元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为碳元素的燃点很高,可能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化学元素之一。

氢元素是所有化学元素的基本架构,也是最简单的质子、中子对结构,可以形成于任何重力条件,包括外太空条件,所以是宇宙射线的基本成分。

碳元素和氢元素都是大气层元素,也是高端元素的初级形态。虽然可以形成于任何重力环境,主要形成于大气层环境,现身地表环境。

二氧化碳是最常见的碳化合物形态,说明碳、氧很容易结合。碳氢化合物也是常见的碳化合物形态,说明碳、氢也很容易结合。还有一种常见的碳化合物形态,就是碳酸钙,也就是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海洋环境。

考察地表的碳化合物,除了煤炭和油气资源、一般有机物,最常见的就是石灰岩。所以,石灰岩是碳沉积的重要形态。

石灰岩不仅分布广,而且厚度高,大量沉积在海底,通过板块运动进入软流层,分解出二氧化碳,聚集在板块边缘和地质断裂带附近,与氢元素结合,置换出氧元素,转化为油气资源和地下水。

油气资源可能先有气,后变油,再转化为煤炭。也可能油气资源共存,相伴而生,煤炭则是它们的化石形态,这是我目前认可的煤炭和油气资源无机成矿理论。石灰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碳沉积的重要形态,是否可以不经过软流层直接转化为油气资源,我不清楚,通过科学实验应该可以了解。

煤炭和油气资源的有机成矿理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草炭形态也是普遍存在的,是典型的有机成矿,兼顾才是科学态度。

4525.伴随太阳运动的地球涅槃

2021.10.28

4526.我给世界留下什么?

2021.11.2

4527.影响星球环境的周期性因素

2021.11.6

4529.重力环境与不同元素的形成

2021.11.15

4530.单核与多核星系的思考

2021.11.17

4531.对立统一,还是待宰羔羊?

2021.11.19

4532.系统内星球主要温差的思考

2021.11.22

4533.外星文明有多少?

4534.光子、原子、星球和星系形成规律

2021.11.24

4535.第二月球的初始形态

2021.11.27

4537.地球第二周期元素的形成区间

2021.11.29

4540.化学元素形成的“跨界”现象

2021.12.10

4541.核裂变核聚变引发的地球物质运动

2021.12.15

4542.“日本沉沦”是庸人自扰

2021.12.16

4543.核聚变需要摄氏一亿度的高温吗?

2021.12.17

4544.聚变能和气体星球是误导人类的假说

4545.雅鲁藏布江不仅有水资源

2021.12.18

4547.“钠”可能在海洋中持续形成

2021.12.19

4548.“镧”系元素与核外电子相对“缺位”

2021.12.20

4549.星球层次与不同周期元素的熔点变化

2021.12.25

4551.对流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2021.12.26

4552.生物圈与氧元素的形成区间

2021.12.27

4553.我缩小了生物星球的范围

4554.正光子空调

2021.12.28

4556.金属元素的“缺陷”美

2021.12.30

4557.物质熔点和燃点的思考

2021.12.31

4558.我2021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22.1.1

4562.通过分子结构与核聚变看星系合并

2022.1.5

4564.宇宙的不同层次

2022.1.9

4565.通过核外电子了解宇宙的秘密

2022.1.11

4567.如果存在“聚变能”,地球就是人间炼狱!

2022.1.13

4569.核聚变路径的思考

2022.1.15

4572.“重氢”还是“轻氢”可能确定油气资源的出处

2022.1.20

4573.中子向质子的转化与中子星的荒谬

4575.元素与星球层次相对的统一性

2022.1.22

通过核外电子构型,我们知道元素存在层次结构。通过地震波的分析,我们知道星球也存在层次结构。它们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和对偶关系呢?把所有元素的熔点标注在《元素周期表》上,我们就会发现各周期元素的两头都是熔点相对较低的元素,逐步过渡为熔点相对较高的元素。如果星际正负电荷均衡分配,不同周期元素对应星球不同重力环境形成,熔点的不同就会产生星球的层次现象。在不了解深层次的物理化学原因之前,不妨允许一些形而上学的看法存在。

THE END
1.探索金属世界的价值之巅,超越黄金的尊贵金属揭秘黄金作为贵金属的代表,历来是财富的象征,在金属世界中,有些金属的价格甚至超越了黄金,成为了价值之巅,本文将为您揭示哪些金属比黄金更贵,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铂族金属:超越黄金的价值 铂族金属,包括铂(Pt)、钯(Pd)、铑(Rh)、铱(Ir)等,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金属之一。 https://www.nmggads.cn/post/22602.html
2.稀有金属有哪些今日贵金属行情1、稀有金属是在地壳中含量较少,分布稀散或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金属。如锂、铍、钛、钒、锗、铌、钼、铯、镧、钨、镭等。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及生产方法上的不同可分为:稀有轻金属,如铍、锂、铷、铯等;稀有贵金属,如铂、铱、锇等;稀有分散金属,如镓、锗等;稀土金属,如、钪钇、镧、铈、钕等;难熔稀有http://www.bringfun.com/article/936284.html
3.制笔行业中经常用到铂钌(Ru)等贵金属。现有5种含钌元素的制笔行业中经常用到铂、钌(Ru)等贵金属。现有5种含钌元素的物质:Ru、RuO2、Ru2O3、RuCl3、K2RuO4。关于RuO2和K2RuO读法都正确的是()A、三氧化钌、钌酸钾B、氧化钌、辽化钾C、二氧化钌、钌酸钾D、二氧化钌、辽化钾https://www.xuesai.cn/souti/ckkuflev.html
4.花丝工艺是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拉成细丝,运用掐填攒焊堆花丝工艺是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拉成细丝,运用掐、填、攒、焊、堆、垒、编、织八大工艺技法,制作完成。()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白银贵金属八大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A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b43e148a59ba47dcb4f7e76c252d73dc.html
5.一种晶圆表面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方法及分析方法.pdf本发明提供的晶圆表面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方法,先依次按照步骤a)、b)、c)、d)进行不同的处理,有效将金属态的贵金属元素转变成离子态,并将晶圆亲水表面变成氢钝化的疏水界面;然后,再利用一定的扫描液从疏水界面层上收集金属沾污,之后再添加碱性溶液进行稀释并控制pH值。本发明的上述富集方法,能够明显缩短扫描时间、提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06/5213002331011034.shtm
6.金属元素铽百科金属元素铽知识大全这方面最前途的是铂族金属配合物或金属化物催化剂。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贵金属元素的资讯,请继续浏览上海有色网( www.smm.cn )有色金属频道。  稀土金属元素 2017-06-06 17:50:12 稀土金属元素--钇汉语中的一个文字。主要用于表示金属元素。它是稀土金属元素之一,灰色金属。密度4.4689克/厘米3,熔点1522℃,https://www.smm.cn/mkds/69422_baike
7.八大重金属内容EN71-3标准ASTMF963检测八大元素 铅(Pb) 砷(As) 锑(Sb) 钡() 镉(Cb) 铬(Cr) (Hg) 硒(Se)其实不能说八大重金属heavy metal,只能说是八大元素,因为砷、硒)非金属(重元素Heavy element),应该是类金属!https://www.chem17.com/tech_news/Detail/522914.html
8.解惑初三作文(通用8篇)中央净水系统先有效清除水中的氯、贵金属、细菌、病毒、藻类及固体悬浮物,后用活性炭进一步去除各有机物,让出水清澈、洁净、无卤,可直接饮用,系统具备自动维护功能。 中央软水系统是通过天然树脂置换出水中的钙、镁离子等,降低水的硬度;有效减少对义务的磨损,保护人体皮肤,避免管道、洁具、卫浴设备等结垢问题。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px7nxc3.html
9.古法黄金的特点及优势古法黄金的工艺包括什么?古法金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还融合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元素。这使得古法金在珠宝市场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那些追求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消费者。普通黄金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贵金属投资品,其文化内涵相对较少。古法金是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的,其独特的工艺和纹理使得每一件古法金作品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内涵。https://www.crd.cn/huangjin/4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