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元素周期表的前20号元素,读起来还有点押韵,初中化学老师要求背诵过。
而元素周期表总共有近120种元素,比前20号的种类多得多。只是地壳和人体对元素使用起来非常偏心眼——极少数几种元素,占据了地壳或人体超过99%的质量,这些元素,很多都是前20号以内的。有意思的是,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分布不太随机,有些能组成规整的图形。
1地壳主量元素
一种元素占地壳的质量分数称为它的丰度。地壳丰度超1%的元素有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镁(Mg)、钠(Na)、钾(K)共八种,它们占据了地表的岩石、土壤的绝大部分质量(图1),在地质学上被称为主量元素。O和Si丰度分别为46%和27%,合计73%;加上第三到第五高的元素Al、Fe、Ca,可达到92%;再加上第六到第八高的元素Mg、Na、K,就超过了99%[1]。
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分布是,除了人们呼吸的O和副族元素的Fe外,还剩6个,其中4个Na、Mg、K、Ca在周期表左边组成一个2×2小方块,右边有一对相邻的Al和Si(图2浅蓝色区)。值得注意的是,Na、Mg、Al、Si四个元素是连号的(11~14)。
图1一些硅酸盐矿物(地壳分布最广泛的矿物,差不多就是普通石头)的化学式,基本在主量元素里打转[2]。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主要的元素还是这些,就是多了一点有机质的碳氢氧氮磷硫元素。
图2地壳主量元素(浅蓝色区)
2人体中最多的几种元素
在人体中,丰度最高的4个元素是碳(C)、氢(H)、氧(O)、氮(N),分别是23%、10%、61%和2.6%,加起来超过96%。它们参与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水、蛋白质、脂肪、糖类、DNA、核酸、维生素等。除以上四个以及参与构成骨骼的Ca(丰度1.4%),磷(P)和硫(S)在人体中丰度最大,分别为1.1%和0.2%[1]。以上七种元素超过人体总质量的99%。
P在“能量货币”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简称ATP)中参与构成磷酸基团(图3),在DNA或核酸中参与构成磷酸二酯键(图4)。这些分子或基团在人体的每个活细胞中都有存在。蛋白质里的巯基(—SH)或二硫键(—S—S—)(图5)含S,这是生物体中S的主要存在形式。很多人都烫过发,烫发让头发蛋白质里的部分巯基结合成二硫键,原来两个不相连的肽链就被连接起来。这会改变头发蛋白分子的形状,头发因此而变卷了。把头发拉直,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关于蛋白质里的S,还有一件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事。高中时我在学校实验室拿到过一个拇指头大小的硝酸银(AgNO3)块,像玉石一样,在手上把玩了一会儿。开始还没事,忘了过了多久,手上出现了几处黑斑,怎么都洗不掉(好多天后慢慢就掉了)。仔细一想明白了,Ag特别亲S,它把皮肤蛋白质里的S夺去,生成了黑色的硫化银(Ag2S)。有个女同学好奇我为啥洗不掉,我给她讲了其中的原理,还开玩笑跟她说,要不要拿这个“小玉石”在她白皙的脸蛋上划划,可把她给吓的。
图3ATP分子含有多个磷酸基团和磷原子(红色圆圈,整个分子除了磷全是碳氢氧氮,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图4DNA上的磷元素(蓝色圆圈),参与构成磷酸二酯键。磷是其中的核心元素(整个分子除了磷全是碳氢氧氮,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图5二硫键的接合与断开,硫元素在生命体中多以二硫键的形式存在(图中除了硫全是碳氢氧氮,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生命的运转离不开盐。人们吃的食盐为氯化钠(NaCl),包含Na和Cl两种元素,它们在人体的丰度分别为0.14%和0.12%[1]。除C、H、O、N、Ca、P、S剩下几十种元素总的丰度不到1%,可见Na和Cl在其中占了不小的比重。
现在我们来看看以上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上的位置。除1号元素H在左上角、Ca和Na是主量元素以外,C、N、O和P、S、Cl的原子序数是分别连续的,它们六个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方组成一个3×2的平行四边形(图6绿色区)。
图6人体中最多的几种元素(绿色区)
3剩下几个用得较少的
除了以上谈到过的元素,前20号元素剩下的不多了:氟(F),是“叛逆”的元素;锂(Li)、铍(Be)、硼(B),是被“忽略”的元素;氦(He)、氖(Ne)、氩(Ar),惰性气体很难被利用的元素。下边分别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地壳或人体很少被用到。
氟(F):
中学大家学过卤族元素,除了整个地壳不足50g的放射性的砹(At),还剩氟(F)、氯(Cl)、溴(Br)、碘(I)。虽说四种元素是同族的,但F老是“和别人不一样”,很“叛逆”。比如,AgCl、AgBr、AgI都不溶于水,AgF偏偏溶于水;CaCl2、CaBr2、CaI2都溶于水,CaF2就不溶于水;HCl、HBr、HI都是强酸,就HF是弱酸……因为F与Ca的亲和性,人体有过多的F会伤害骨骼,所以人体内没有较多F的积累。但F是一些矿物的重要成分,如萤石的主要成分是CaF2;白云母主要成分KAl2[AlSi3O10](OH,F)2;磷灰石主要成分Ca5(PO4)3(F,Cl,OH)等。它在地壳的丰度比S还高[1]。
锂(Li)、铍(Be)、硼(B):
氦(He)、氖(Ne)、氩(Ar):
自然条件下,这三种惰性气体元素不参与化学反应,在地壳和人体都不会以化合态存在。值得注意的是,Ar(氩气)是大气中除了氮气(N2)和氧气(O2)含量最高的气体(两种气体又占了大气的99%),占比达0.93%,远高于CO2的0.04%,所以氩气价格便宜。He(氦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因为过轻而逸散到宇宙中,在大气中含量很少。Ne(氖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0,比N2(28)和O2(32)都轻很多,大多逸散到了高层大气,所以低层大气的Ne也较少,最终含量较高的是Ar。
4易被感知的元素
某些前20号元素虽然量大,但不易被人感知。在学初中化学之前,前20号元素中我只知道铅笔芯里的碳、做饭盒的铝。说盐,我感受不到氯和钠;说糖,我感受不到碳氢氧;初一生物课学过化肥里有用的元素是氮磷钾,对这三种元素我也是毫无感觉。
我想,可能是因为前20号元素多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单质像氮气氧气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难以被人感知。在拿起化学课本之前,我虽然对这些重要元素没什么认识,但还是能看到无处不在的铁(Fe),电线里有铜(Cu),银(Ag)子是古装剧里的钱,金(Au,注)可以做贵重的首饰,体温计里有汞(Hg),铅笔被告诉不是铅(Pb),电工师傅有焊锡(Sn),电池里有锌(Zn)棒……除了Fe,其它几个在地壳或人体虽然是微量元素,却容易被人们感知到。
有意思的是,这些微量元素刚好都在周期表中间靠右的一个4×3的矩形框内(图7浅红色区)。对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使用过的金属元素,除Fe外也只有这些了。Cu、Ag、Au为货币金属,常用性不必多言;Sn早在青铜时代就与Cu共同冶炼,可降低熔点,并增强韧性和硬度;公元1000年以后,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较活泼的Zn被冶炼出来,与Cu合金做成黄铜,可改善色泽和硬度(图8~9)。
图7易被感知的微量元素(浅红色区加粗字体)
图8纯铜和纯金,仅有的两个明显带色的金属,其它都是银白色或只有很浅的色[1]
图9从左到右:铜与锡合金的日元10元硬币,铜与锌合金的新中国第三套5角硬币,99.9%纯银的5角纪念章
(这些易被感知的元素,刚好也都在初中化学老师要求背诵的金属活性顺序表内——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矩形框上除以上容易被人感知的元素外,还剩铊(Tl)、锗(Ge)、镓(Ga)三种元素。它们虽然并不常用,但它们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Tl是81号元素,夹在Hg、Pb之间,它是我所知道的最毒的非放射性元素,过去常被用来投毒谋杀。我在考研复习看专业参考书时得知,我国西南某地的地下水有较高含量的Tl。当地居民饮用这样的水,头发有明显的脱落,被称为“鬼剃头”。再说一个化学性质来加深大家对它的印象。Tl的一价阳离子Tl+和银离子Ag+的半径相近,可以像Ag+一样和Cl-一起形成沉淀:
Ag++Cl-→AgCl↓
Tl++Cl-→TlCl↓
Tl是一种难得的能与Cl-沉淀的金属元素。
Ge和Ga的故事可以简单地说。它们是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律最早预言的三个元素中的两个。另外一个是钪(Sc),是21号元素,刚好紧接着前20号元素。
注:古人也使用过白金。真金不怕火炼,与黄金相对,也有不怕火炼的白金用于祭祀或装饰,且比黄金稀少贵重。现代白金一般指铂族金属。铂族金属一共含6种元素,钌(Ru)、铑(Rh)、钯(Pd)、锇(Os)、铱(Ir)、铂(Pt),它们在周期表上组成了一个3×2的矩形方块。Pt于18世纪南美秘鲁的银矿中确认,其它五种都比Pt确认要晚。这些元素在现代除了做首饰,也常用于合成催化剂。
图10一张铂质的网[1]
参考资料
[1]GrayT著,陈沛然译.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卡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舒良树主编.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0.
[3]ManchesterW著,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组译.光荣与梦想3.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