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甘肃科技馆辅导老师一起去“云享”答案
民国二十年出版的《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化学》周期表
《化学鉴原》
舍勒
在上一期《科学馆》中,同学们知道了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制成,但是门捷列夫制出的元素周期表上都是用拉丁字母表述的元素符号,而同学们现在的化学课本上是带有汉字的(如钠、钾、钙、镍等)元素表述方式,它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和甘肃科技馆的辅导员老师一起“云享”化学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走入中国,从一份皇室家谱说起
主讲人:甘肃科技馆辅导员瞿继鑫张琦
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古人很早便开始了对物质和元素的探索。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开始烧制陶器,并通过添加不同的着色元素来上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则以铜、锡、铅等为材料合金冶炼。大约3500年前,铁器也出现了。不过,受制于科技水平,中国古代的先人们并不了解这些器物背后的元素奥秘,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长期停留在水、木、金、火、土的“五行说”上。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第一次科学系统地揭示了元素内在的周期性规律。在西方化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着手将现代化学知识引入中国。
徐寿(1818-1884)是清代著名科学家,他初习经史,后来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在天文历法、算学等领域颇有造诣。他是中国近代的科学先驱,也是最早将西方化学体系传播到中国的科学家之一。
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立了翻译馆,开始翻译、引入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技书籍。例如:与他人合译的《化学鉴原》系统介绍了19世纪70-80年代的化学知识,是当时中国最早出现的西方化学著作。
徐寿发现,这些字很适合用于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他创造了独特的“音译命名法”将元素周期表中的固体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偏旁,其中文发音则取自与该元素原音近似的汉字,原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朱明家谱在此派上了大用场。除此之外,徐寿还自创了“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化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这种方法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我们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见到“氯、溴、碘、锌”等字样,不仅读音一望而知,其究竟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金属或非金属,更是一目了然。这种科学的译名原则是徐寿对中国近代化学史的重大贡献,他由此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死亡元素”——氟
主讲人:甘肃科技馆辅导员黄瑞珍
氟是一种淡黄色气体,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腐蚀性,进入人体会造成急性中毒,伴随腹痛、恶心、抽筋甚至死亡。在现代生活中氟化工工业,今天已经成为重要的化工门类,从不粘锅到汽车电池,从杀菌药物氢氟沙星到电路板印刷,曾令人闻风丧胆的氟,如今已被人驯服,并贴心地为人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