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古代钱币研究”学术论坛。这次论坛旨在为钱币研究领域的前辈专家和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古代钱币研究成果和观点的平台,从而拓宽钱币研究的新领域,推动钱币研究向纵、深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此次论坛也将对我馆钱币展览的推出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论坛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论坛并致辞。王春法馆长总结了历年来国家博物馆馆藏钱币的收藏、保管、利用以及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国博举办此次论坛的三个期望:第一,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钱币资源,在馆藏专业研究的基础之上,希望与广大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我国钱币研究的学术水平;第二,国家博物馆即将推出新的钱币专题陈列,希望策展团队能够与钱币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提升展览策划与设计水平;第三,国家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利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一直不懈努力,同时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也不遗余力,希望籍此机会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参与到钱币学术研究当中,为我国钱币研究领域输送更多的后继人才。
来自全国各博物馆、高校、学术团体的40余位专家、学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研究、中国古代铸币工艺研究与中国古代民俗钱币研究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博研究院负责人陈煜、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纪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舜强分别主持了论坛的四场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平、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俪阎、中国钱币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君、王永生分别就每场论坛发言做了点评。
第一场发言中,原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志强在《中国钱币的半边天——民俗钱》中提出民俗钱在文化的层面应该被学界以及社会广大钱币爱好者所重视。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周卫荣以《中国货币起源与早期货币问题之再讨论》为题,提出早期货币和后世经济学所谓的货币的区别。钱币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君主要就古代白银货币展开了详细的探讨。吉林大学教授吴良宝专家对三晋货币政区地理研究的进一步梳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后晓荣结合西安市高新区中华小区汉墓出土的牌饰,以及不同学者披露的新资料,在重新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白金三品钱币提出新的看法。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李映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志岩、四川大学考古学系邱添对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出水的71972枚历代钱币进行整理,对其出现原因北京进行了分析。
第三场专题发言中,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钱币专家袁林针对李自成铸币的历史背景,结合现存的历史遗迹及李自成政权的行动方向,推演和考证了李自成政权钱币铸造的情况。中国钱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永生提出钱币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投资价值、文化价值,更应重视并加强钱币在中小学以及社会上的教育功能。钱币学会专家陈旭介绍了齐地出土齐刀范概况,并结合安合庄铸钱遗址和淄河以东几处齐刀币范的出土及其特殊现象,解析了当时齐国历史背景。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通过国博馆藏战国文信钱残石范,对于进一步确定文信钱的铸造地点问题等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西安钱币学会钱币专家杨槐总结归纳出一种新发现的翻砂铸造遗痕--刷扫痕,认为这属于刷灰工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划伤性缺陷。首都博物馆王显国副研究员认为晚晴铜元是中西方造币技术与货币制度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也是“中体西用”思想在铸币领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