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通知称,近期受国际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市场风险明显加剧。各会员单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细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提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合理控制仓位,理性投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既能够降低杠杆、减少交易规模,从而控制风险敞口,也可以充分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避免投资者因价格剧烈波动而遭受大额损失。未来监管可能趋严,个人贵金属业务也可能会进一步收紧。
工商银行日前发布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调整的通告称,自7月8日收盘清算时起,Au(T+D)、mAu(T+D)、Au(T+N1)、Au(T+N2)、NYAuTN06和NYAuTN12合约该行标准交易保证金比例将从34%上调至42%,Ag(T+D)合约该行标准交易保证金比例从38%上调至46%,差异化保证金同步调整。
此外,工商银行还通知:自8月15日起,将暂停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延期交收合约的开仓交易和代理个人黄金现货实盘合约的买入交易,代理个人延期交收合约的平仓交易和代理个人黄金现货实盘合约的卖出交易不受影响。
金信期货贵金属分析师王志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近日国际金价持续下跌,并创下年内新低,市场风险已波及国内黄金投资市场。上金所上调保证金比例和银行不同程度收紧贵金属业务,尤其是对个人贵金属业务的暂停和调整等,都是对个人投资者利益采取的保护措施。
事实上,银行出手调整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并非“新鲜事”。早在2020年底,多家国有大行就发布公告称暂停账户贵金属新客户开立账户。
某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彼时下发通知是受全球疫情反复及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国际贵金属的价格持续出现大幅波动,市场风险不确定性反复增强,因此暂停新客户开立账户,已开户客户的正常交易则不受影响。”
在明明看来,个人贵金属业务风险较高,投资者在参与过程中易遭受损失,为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银行声誉,银行将会逐步收紧个人贵金属业务。此外,当下银行贵金属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未来银行可能会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化产品,从而在这一领域取得竞争优势。
对投资者而言,明明建议,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较高的投资风险;其次应合理控制投资规模,避免损失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最后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影响贵金属价格走势的因素,对未来价格变动做出理性判断。
“投资者投资贵金属的渠道包括银行的实物贵金属以及黄金积存、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黄金与白银期货,以及通过券商买入黄金ETF基金以及黄金类股票等。建议个人投资者优先选择相对低风险的替代投资渠道。”王志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