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青海为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公报显示,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69.67万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辖西宁市、海东市两个地级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等6个民族自治州,共48县级行政单位。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77.79万(2012年)。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201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210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9位。
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
青海地形图
青海地形图青海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本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69.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地形地貌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2600~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参见:龙羊峡、青海湖、盐湖
龙羊峡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条,总长1.9万公里。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通天河(长江上游)、扎曲(澜沧江上游)、湟水、大通河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省内有湖泊230多个,总面积约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中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察尔汗、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长江源长江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黄河源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巴颜格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
澜沧江源
澜沧江是一条流经六个国家的亚洲大河,是中国第五大河。发源于青海唐古山脉北麓的贡则木杂雪山,源头段称扎曲。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在青海高原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盐湖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主要集中与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东部乌兰县内和西部冷湖地区。冰川青海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
光能资源
青海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全省日光辐射在160~175大卡/平方厘米,柴达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3533.9小时,是著名的阳光地带。
风能资源
化石能源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是全国四大气区之一。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青海的畜牧业2011年,青海省土地总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0.7175亿公顷),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三个自治区,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耕地面积54.27万公顷,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与草田轮作地以及宽度小于2米的沟、渠、路、田埂等,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6%;可利用牧草地面积4033.33万公顷,占56.2%;林地面积266.67万公顷,占3.71%,园地面积0.74万公顷;未利用地2766.67万公顷。全省宜农待垦土地约6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和海南台地、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青海的耕地分布极不平衡。农耕地除在西部柴达木盆地有一些小块绿洲农业以外,其他耕地主要分布在东经99°以东、北纬35°以北的低山丘陵区范围内,包括黄河中下段的河滩、谷地,湟水河流域与大通河流域,青海湖盆地与海南台地等。东部耕地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3.96%(其中75%为山旱地,25%为水浇地);青南高原牧业区的耕地面积约占2.7%。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类型结构特点看,青海省属于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地区。除此以外,大半为尚难开发利用的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盐沼及自然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自然环境严酷的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
牧业资源
截至2011年,青海全省牧草地面积4034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161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场共2448万公顷,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0.9%,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体。在草原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场占78.4%,其中夏秋草场1575万公顷。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2091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51.8%。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维管束植物113科,564属,2100种左右,可供动物采食的主要牧草约75种。全省可利用草原每年总产牧草约7980万吨。2011年存栏大小牲畜2091.5万头只。主要牲畜品种有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山羊、牦牛、黄牛、大通马、河曲马、柴达木马、玉树马、驴、骆驼和猪等13个品种。
生物资源
藏羚羊截至2011年,青海省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初步查明,全省内仅陆栖脊椎动物就达270多种,占全国的12.5%,其中经济兽类有110种,占全国的25%,各种鸟类294种,占全国的16.5%,珍贵的稀有动物有:棕熊、雪豹、野牦牛、野骆驼、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黑颈鹤、天鹅、雪鸡、岩羊等。珍贵的皮毛兽有:水獭、旱獭、赤狐、猞猁、石貂、兔狲、香鼬等。青海的野生植物约有2000多种,其中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名贵药材50多种。主要有雪莲、冬虫夏草、甘草、秦艽、大黄、贝母、当归、麻黄等。食用野生植物有蘑菇、蕨菜、发菜、地衣、枸杞等。
林业资源
青海大部分地域属高原地带,林木稀少,全省林地面积26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728多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积44.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61%;疏林地25万公顷,占0.3%;灌木林地172.7万公顷,占2.4%。2011年造林面积4.9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88.75万公顷,零星植树1330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花椒110吨、核桃285吨。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1.5万立方米,林业产值4.17亿元。主要林区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孟达林区,互助北山林区,麦秀林场,祁连山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