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带来的风险。基于中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如同汽车换挡一样,相应地,作为组成宏观经济的每个微观经济单元都会受到这一过程的一系列冲击和重新磨合。首当其冲的就是观念上的冲击,作为一个持续保持了30多年两位数增长的经济体,当增长速度下滑到7%甚至更低的程度时,习惯了以规模扩张为主要价值创造手段的中国企业,必须要学会在营业规模只有小幅增长甚至停滞的情境下,保持公司的持续运营,同时设法改善盈利能力。所以,这部分风险的应对之道要义在于观念的与时俱进,要试着容忍业务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平抑组织内总想一下子反转经营局面的盲目急躁情绪也很关键。
结合区块链技术
建资产交易平台
(4000余台平板电脑就是公司的“宣传员”。)
图:交易猫客服回复(受访者供图)
同时,郭刚指出,因交易猫对包先生的回复前后存在不一致,如后续双方仍存争议进入诉讼阶段,该事实可能对交易猫的抗辩不利。
包先生认为,交易猫客服回应存在明显前后矛盾。并且因为交涉过程长达两个月,游戏账号贬值,平台理应追偿账号未交易损失的溢价部分1000元左右。
从做日常到刷积分都可代练玩家月花费轻松上百
《首席财务官》早在七八年前就深入论述过国内以新会计准则实施为标志的以簿记现代化为主的“新财务运动”第一阶段,尽管大量中国企业仍然处于核算型财务的原生态,但在以五部委联合推出内控指引为标志的“新财务运动”第二阶段中,更具管理主动性的预算及内控显然已经成为推进中国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现代化的两大主引擎。
从上述这段我们曾多次引用的标准教科书描述中,可以引申出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从近代企业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跃迁时涌现的众多管理工具中的一种,同时代的还有科学管理、流水线、事业部制等;第二,作为一种90多年前诞生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业务波动性的反应速度存在着相当的滞后性(因为其诞生之初的竞争环境与当下有着巨大差异),CFO必须要进行流程和工具的改良,以提升其适用性。我们曾在三年前完成的定向案例研究——“巧搭预算七孔桥”,尝试运用标准构件的方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漏洞进行修补,并提炼出“全局为上、打足‘提前量’、和衷共济,保持刚性、强化管控、从‘长’计议、二八法则”等七个标准构件。
我们还是来看一个令人脑洞打开的案例。业内翘首已久的万达商业终于在2014年12月23日在港交所挂牌,招股价定于48港元,根据文件显示,该公司公开发售超额认购约5.32倍,募集资金金额高达288亿港元,成为香港市场年内最大额度招股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万达商业地产此次48港元的招股价,相对资产净值折让约46%至54%,在香港上市同业中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其他大型房企中,中海外、华润置地及万科现价折让在20%至36%之间,其中中海外为20%、华润置地24.5%,万科则为36%。
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在招股说明书中,万达首次对外披露了其拿地成本。其中2011年~2013年,万达商业地产的平均土地成本分别只有1821元/平方米、1171元/平方米和1096元/平方米,这固然与万达拿地城市的结构有关,但在最近几年土地价格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土地成本仍能逐年压低绝对是令同业刮目相看的事情。据兰德咨询的报告显示,万达近三年的土地成本仅占其平均售价的9.18%,这在行业内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以龙湖为例,2013年其土地成本占平均售价的比例为18.2%,万科则接近25%,四成以上的房企超过33%,只有6.4%的开发商土地成本低于平均售价的10%。
招股说明书显示,万达商业地产2013年的净利润达248.82亿元人民币,要知道此前公开财报的房企中最赚的中海地产,2013年的净利润也不过230.4亿港元(约为181.97亿元人民币),不足万达商业地产的四分之三。
第三是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或者说,上述政策的正面效果正在减退,而其带来的负面效果则正在涌现。这其中有两个层面的风险,其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大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却难以进入实体经济的顽症;其二是处于当时被刺激的主要行业(比如房地产、装备制造业等),由于意外的刺激政策所导致的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变形,短期产能的急剧扩张、劳动力成本和资本开支的超常规扩大、坏账风险释放等等。这个往往也无法用传统的内控模型进行修正,而需要借助于关停并转等更强力的止血措施来迅速控制住局面的恶化。比如,链家集团CFO田海涛在展望未来的内控工作时就明确表示,“链家集团主要面临两大财务风险:一是固定付现成本较高,包括门店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尤其是在市场下探幅度过大时会导致现金流紧张;二是在公司快速扩张时,如果进度控制不好,会导致资金消耗过快。”
第三是地方税收征管的弹性过大。去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被视为国内传统税收筹划模式的终结。按照这一通知规定,地方政府通过税收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将受到全面规范,将全面清理已有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先征后返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政策也将被强制取消。事实上,这是对税收筹划走向正轨的一个利好。因为地方政府税收征管弹性过大的话,极易导致那些较长周期的税收筹划方案的失效,而往往越长周期的税收筹划工作就越重要,额度也越大。因此,这种不确定性的消除,反而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去研究自贸区、西部大开发等国家级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
当然,国内企业囿于纳税筹划的不见光心理,往往缺乏专职的税务团队,与更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的心态也不够开放。而随着税收法定的大前提形成共识、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重新调整,将纳税筹划变成“阳谋”的外在环境正在趋于阳光化,这是影响更为深远的利好。
因此,沟通能力、业务诊断能力、公司金融运作能力将成为实现蜂巢精益财务模型的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补充的复合型软技能。考虑到国内普遍的财务人员教育背景情况,上述三项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大量借助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的支持。因此,CFO们要做好持续构建团队的长期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