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作为互联网中知名度非常高的问答社区,在内部员工眼中,是怎样的一个公司,在里面工作的体验如何?作者在2018年-2020年期间,任职知乎的设计负责人,来看看他在知乎工作的回顾和小记。
1.文艺、神奇与万能
这种透着高级感的文艺的背后,我总觉得有一种神奇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连接着大家,如果没有这种东西的话,公司可能会散架。以我工作十几年、换过六七份工作的职场经验来看,这个神奇的东西我觉得是罕见且珍贵的。是这种东西在弥补、消解项目管理、跨部门协同、产研效率、企业文化等方面上的问题,把个性迥异的大家连接在了一起。
我很难描述这种神奇的东西具体是什么,如果硬要说清楚的话,我觉得他是一种品牌价值内延。
知乎的品牌价值充分体现在了人才招聘上。知乎给出的薪资是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是偏低的,这种薪资处理方式你可以理解为“抠”或者成本控制,也可以理解为是在用这种方式自然过滤掉一部分更在乎钱的人,这也让让价值观更一致的人一起共事的可能性提高了一些。
很多人因为喜欢知乎这个产品而加入知乎工作,我也是这样。仿佛加入了知乎就离某个东西更近一点,仿佛加入了知乎就持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社交货币。
2.扩列、水化与「以前的知乎」
「现在的知乎不是以前的知乎了」,有同学跟我说。他是知乎最早的一批设计师,在知乎只有五六十个人的时候他就入职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低头看着地面,停顿了几秒。他在知乎工作了六年,那天提了离职。
作为知乎的最早一批用户,我还清晰记得“以前的知乎”,那种精英化的、小圈子的感觉像极了2021年初的clubhouse。但时至今日,流量的红利已经消失,扩圈和增长成为了很多互联网产品的主要挑战。有些社区用户在吐槽知乎水化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太多关于知乎其实是一家以盈利为目的公司,融资已经到了F轮,以及商业变现和用户增长是关乎生死之类的现实问题。知乎不是豆瓣,知乎也不会变成豆瓣。
老板什么都要。
但这挺难的。
有些老用户像是被知乎娇惯的孩子,对生活化的、学生化的内容心怀排斥。他们看到推荐给到他们的东西之后,感觉像是自己家门口堆了一包包别人家产生的垃圾,还没分类。
所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也许可以。但是无论小圈子有多少个,但大的社区氛围只有一个。并且社区氛围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微妙的命题。
第二个问题挺复杂的,推荐的算法和策略本身就很难做,并且很多老用户对于下沉内容是会产生点击行为的,下沉内容激发的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嘴上说不喜欢,实际上还是会点开来看一下。只要你看过,我就给你推荐更多。这有些矛盾对不对?
说回自己,作为知乎的老用户以及公司员工,真正打破我个人的心理底线、促使我离职的是圈子。
我完全理解公司做圈子的业务逻辑,但圈子已经完全脱离了问答的产品形态,并且我内心无法接受下沉内容在知乎的大范围出现,这样的内容已经在点评、闲鱼、小红书上比比皆是了,除了带来短期的流量提升,我真的看不到真实的用户价值。
3.个性多元、设计系统与数据驱动
说回设计,当时在设计团队我们经常讨论的有两点,一个是数据驱动下的基础体验提升问题,另一个是设计系统的完善与体验的一致性问题。
知乎的设计团队有一种基因,也挺神奇的,这种基因让设计师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设计手法多元、视觉风格年轻,并在产研团队中有不错的影响力。我18年作为设计负责人接手后,一直是这个良好基因的受益者。这种基因最大限度的尊重了设计师的个性,给了大家非常大的自由度。同时我们也看到长期在尊重个性与数据驱动的环境下做设计,也会有一些衍生的问题出现,比如信息架构与设计系统。
另外在做加法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全站基础UI规范和组件,新的产品在设计语言的问题上非常自由和开放,所以后期会有全站界面基础体验差异较大的问题。于是,我们不得不花力气重新定义设计语言、做规范和组件,然后困难的推进落地。
好的设计无论哪方面都是好的,也不需要什么辩解或价值论证。所以无论做过多少次妥协,还请不要忘记自己内心那个最简单、最单纯的想做出好设计的声音和想法。
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共勉。
作者:柴林;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
本文由@柴林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