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价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谁能想到,金价这么波动,慌张的却是金店。
主要原因在于,金价维持在高位且波动剧烈,抑制了黄金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黄金消费量为523.753吨,同比下降5.61%。
这种趋势之下,黄金消费结构进一步调整,投资类明显优于消费类,黄金珠宝零售企业的业务下滑。1-6月,全国黄金首饰消费量为270.021吨,同比下降26.68%;金条及金币消费量为213.635吨,同比增长46.02%。
金店扩张放缓
今年春节过后,金价继续蹭蹭蹭地上涨,挂牌价直接从6字头变成了7字头。各大品牌的金店看起来赢麻了;不少商户也感慨,这行情真的从未有过。
不过,黄金珠宝零售公司们,日子并不如想象般滋润。
2025财年第一季度(2024年4月1日-6月30日)的经营数据显示,周大福集团(01929.HK)整体零售值同比下降20%,其中中国内地零售值下降18.6%,中国香港、澳门及其他市场零售值下降28.8%。要知道,就在上一财年,周大福营收、经营利润刚创下历史新高。
巨大的业绩压力之下,5月底,周大福宣布将深圳北山工厂的生产制造业务停工停产,迁往广东顺德厂区,力图降本。
而在本季度,周大福已在内地市场净减少了91家店铺,1-6月共减少180家。
正如周大福为业绩下滑给出的解释所言,这属于整体行业的现象,竞争对手们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六福集团(00590.HK)2025财年第一季度,整体零售值同比下跌18%,整体零售收入同比下跌23%;其于内地市场的六福珠宝门店净减少108家。
黄金珠宝零售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难言乐观。六福集团、周生生、潮宏基股价较今年的最高点下跌30%左右;老凤祥股价较今年的最高点下跌近40%。
黄金消费结构调整
为何金价维持高位,金店却显得很慌张?
首先,与前几年黄金珠宝行业的疯狂扩张有关。在金价上涨的早期,金店们早已完成了初步的门店扩张。中后期的门店增长,不仅无法提升整体效率,还会压低单店效率。
因此,上半年,黄金消费出现明显的分化:整体规模下降;投资类强于消费类。
2024年上半年,全国黄金消费量为523.753吨,同比下降5.61%。同期,黄金首饰和金条金币销量明显分化:黄金首饰消费量为270.021吨,同比下降26.68%;金条及金币消费量为213.635吨,同比增长46.02%。
购买黄金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金价上涨,很多人都是奔着投资去的。
投资金条一般是基础金价加10-15元/克起,黄金首饰按照基础金价加30-50元/克以上。而黄金回收一般只看重量,不考虑品牌和工艺,金条成为很多普通人投资黄金的首选。
面对金价上涨带来的销量下滑,中国最大的珠宝聚集地深圳水贝,不少黄金商户也打起了价格战,部分小店将古法金加工费降至3-5元/克的超低水平。
“消费化”新战场
金价波动,影响了黄金珠宝公司的业绩稳定。如何破局?
周大生珠宝也不甘落后,曾与RIO、卫龙、肯德基、《和平精英》《国家宝藏》等品牌跨界联名。
老凤祥亦是跨界联名的老牌玩家,曾与野兽派、《崩坏:星穹铁道》《冒险岛》联名。近期,又联名万代南梦宫,推出价值88万元的黄金高达。
跨界联名产品确实拥有极高的溢价空间。以老凤祥重达1公斤、售价高达88万元的黄金高达为例,按照当时约560元/克的国际金价计算,这款联名产品毛利率高达36%。
只是,这类联名营销虽然能带来一时的话题性和销量增长,但其稀缺性造就的高溢价,将很多大众消费者挡在了门外,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跨界联名之外,各大品牌还密集推出各类创意型的古法金饰,将工艺美感铺满直播间,效法其他消费品在小红书种草,力求攻克年轻人。
比如老铺黄金,主打古法黄金,并运用花丝镶嵌、金银错等工艺,显著提高产品溢价。招股书披露,2023年老铺黄金足金镶嵌产品毛利率为45.8%,产品综合毛利率为41.9%,远高于周大福的20.5%、六福集团的27.24%。
然而,最难的在于,这种需要长期布局的消费趋势引导,常常被黄金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所影响。
谁知道下一次黄金周期反转的时候,年轻人还会不会继续相信那团金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