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下载的是贷款软件,怎么贷款不成反被扣钱?贷款诈骗App横行,你能分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吗?近日,包括工信部反诈专班、北京反诈等多方发布提醒,披露了一大波涉诈贷款App名单,在其公布的被仿冒App一周排行榜中,甚至有贷款平台被仿冒数量高达1927个。网贷变诈骗的背后,山寨金融App痼疾究竟该怎么治?消费者又该如何分辨?
有平台被仿冒数量达1927个
"注意!这些贷款诈骗App让你‘越贷越穷’!"6月27日,"北京反诈"发布了一批涉诈高风险App名单,大部分App涉及到贷款类诈骗。
从名单来看,包括了2345贷款王最新版本(版本1.0)、阿土伯贷款最新版(版本1.0)、百分贷App安卓版(版本1.0.5)、百顺宝小额贷款V5.6(版本1.0)、北银消费E点贷官网版(版本1.0)、铂银贷App安卓版(版本1.0)、彩虹花呗贷款(版本1.0)、草莓消费贷款App(版本1.0)多家平台,虽号称"轻松借到钱,为一站式借款平台",但实际均为贷款诈骗。
除了贷款诈骗类App外,目前也有不少山寨金融App同样值得警惕。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360JT、京.束.金.融、平安I贷App、360借条(版本3.5.8)、平安普惠、中原JR、拍拍贷(版本1.0)、众安D等App,也多次被列入山寨金融App名单。
App被仿冒,涉事机构苦其已久。据工信部反诈专班6月15日披露的App易被仿冒一周排行榜,有金融平台被仿冒的数量竟高达上千个。例如,官方公布的被仿冒贷款App中,平安普惠被仿冒数量高达1927个,其次为360借条,达1846个,再次为省呗、国美易卡、众安贷、携程金融等,分别被仿冒了373、25、2、2个。
这些虚假贷款App一般都会选择一些有高知名度的正规企业App进行仿冒,通常假冒App和正规App的名称、图标以及功能体验十分相近,大多数用户难以分辨。但仔细对比还是能发现其中端倪,例如在外观上,仿冒App一般会在正规App原有名称里加减字、换字或者变换大小写、替换同音字、简繁字体转换等,且仿冒App图标一般更为粗糙。
"目前,各行业的头部机构多少都会有被仿冒情况,企业可以做的是加强前端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者到正规官方渠道办理业务。"一家被仿冒平台超千数的贷款平台从业人员说道。
诈骗手段升级后消费者怎么防?
非法金融App平台,近几年一直是金融监管部门、网信部门及公安部门的重点监管打击对象,但互联网诈骗平台依然层出不穷。特别是仿冒知名金融App的品牌设计,以假乱真,易让用户上当受骗。
缘何这些假冒金融App屡禁不止?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认为,其背后有多方原因,一是诈骗平台利用技术手段仿冒知名平台,诈骗手段升级;二是互联网渠道很多,各家互联网平台对诈骗平台的审核存在差异和漏洞,诈骗平台也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三是投资者对于诈骗平台的识别能力依然存在不足,有些投资者追求高收益,风险意识不够。
治理还需监管、平台等多方合力
"仿冒的金融平台危害较广,不仅消费者财产和个人信息受骗,对于被仿冒的平台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危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于百程指出,因此,在治理上,还需要监管方多部门联手,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加大打击处罚力度,完善投诉举报制度。
另外,互联网平台方也应加强合作方审核力度,建立行业性金融平台的合作审核标准,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平台上日常诈骗风险;正规的金融平台,也需要做好仿冒风险监测分析,及时跟监管方同步;消费者则需多了解金融投资知识,增强风险意识,选择正规渠道的官方平台,保护好个人账户等敏感信息。
肖飒同样认为,此类涉诈高风险App的治理,由于其容易改头换面的特性,披露名单难以及时更新,提示风险的作用有限,因此还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治理。一是加强诈骗预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四条,公安机关应当会同金融、电信、网信部门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等建立预警劝阻系统,对预警发现的潜在被害人,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劝阻措施。预警手机厂商、安全厂商、浏览器厂商等要积极接入互联网预警劝阻平台,应接尽接、不留死角,织密预警劝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