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10元投资炒白银、5秒开户做沥青”“买涨买跌都能赚”“一部手机创业,一根手指赚钱”……此前,因涉嫌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号称“微盘”的虚假投资交易平台遭到证监会等监管部门重点清理打击。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前又有不少虚假投资交易平台利用二维码、APP等悄然“死灰复燃”。受骗人可能遭受何种损失?此类骗局何以屡禁不绝?监管治理如何“断根”?
“成功人士”教投资引用户进圈套
近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这起“虚假投资APP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等20人批准逮捕。案中受害人被诱导使用的虚假期货投资APP,正是典型的“微盘”诈骗手段之一。
据了解,该团伙四名组长手下共有业务员15人。由“经理”提供APP下载二维码并传授员工诈骗“话术”。组长负责分配诈骗指标,帮助客户操作虚假期货交易。业务员则负责聊天沟通,吸引客户不断“投资”。
“我们有任务每天发5条朋友圈,加30至50个好友,特别是要在朋友圈把自己包装为成功人士,引人注目,并进行适当的感情联络,引人上钩。”团伙中一名业务员告诉记者。
“病灶”难除致“微盘”诈骗死灰复燃
多名专家告诉记者,“微盘”诈骗死灰复燃的原因在于其“病灶”难除。
“以小博巨”诱惑大。艾利艾智库高级分析师高婷婷表示,非法期货交易平台等“微盘”诈骗工具开发运营成本低,却利润巨大,刺激“病灶”反复发作。如湖州德清警方“6.23”特大炒原油电信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超1亿元;绍兴越城警方端掉一个期货交易诈骗平台,涉案金额已达1.7亿元。但这些犯罪的原始成本却均在几千元、万余元左右,与之相比,违法收益均在万倍左右。
隐蔽性强,查处难度较大。百度贴吧上的不法建盘者还告诉记者,制作虚假期货APP“不存在被追查的风险”,因为“服务器都设在国外”。高婷婷称,虚假期货APP等“微盘”诈骗行为,传播相对隐蔽,“若无人举报,监管部门较难发现。”
加强多方联动探索有效防控对策
针对当前“微盘”诈骗APP只要“一串网址”“一个二维码”就能安装、“换个平台就能复活”的“野草式”生存现状,专家建议,工信、网信、金融部门应加强联动,持续进行源头打击,坚持源头预防,探索有效防控对策。
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其无利可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有效引导,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向投资人揭示“微盘”诈骗的特征与危害,及时预警;还应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对自身投资风险承担能力合理评估。专家提醒,一旦误入非法“微盘”交易,应尽快进行举报或报警,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