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屡屡遭到列强侵略,被迫签下多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廷不反思自己的制度问题,只是将自己任人欺凌简单的总结为“器不如人”。于是,以奕为首的清朝贵族,将采购并使用洋枪洋炮,作为实现“自强”的第一重点。
早已腐朽的八旗和绿营,能否借助洋枪洋炮再度成为能征惯战的劲旅,或许谁都没有足够的信心,当然日后的历史也说明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但是,清廷想要采购洋枪洋炮武装军队的想法,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无疑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毕竟,没有近代军事工业的清廷,根本无法生产枪支弹药。想要获得并使用西方火器,那就只能靠一个字“买”!所以,各国列强可以通过与清廷的军火交易,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比如沙俄就觊觎中国北部的矿产资源。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谁能控制清廷的军火交易,谁就能将自己的触手伸进清廷的军队体系。于是,在这个领域中,列强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首先粉墨登场的是来自北方的沙俄。早在1858年,为了诱惑清廷向沙俄转让开矿权,沙俄的公使宣称将向清廷提供1万杆火枪和20门火炮,并承诺将这批武器通过海运送抵天津。结果,沙俄人不仅没有将这批武器送到天津,而是通过陆路运送到了恰克图,数量也减少到了2000杆火枪和6门火炮。而且,就在清廷要求沙俄将这批武器运到北京之时,已经是1860年英法联军准备入侵之时。沙俄害怕这批武器被清廷用于抵抗英法联军,所以,沙俄拒绝运输武器,直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沙俄再度旧事重提。并主动提出为清廷训练军队。于是,清廷挑选了60名八旗士兵,在张家口接收沙俄的训练。结果,这60名八旗官兵除了进行了简单的队列训练之外,根本没有进行武器的实操。于是,清廷第一次准备接收近代化军事改造的尝试,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这些部队人数虽然相较于清廷庞大的军队规模,似乎数量有限。但是绝对数量来说,如果集中在一起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比如,在京津附近最初有1120人的接受训练,此后又调神机营500人组成了“威远队”进行训练。在广东,在广州将军长善的支持下,广州先后调集1700余人供英法两国训练;在江苏、浙江英法也逼迫清廷,调集了531人,让两国进行训练;在福建,清廷也先后调集了700余人让英法训练;另外,武汉也曾选出500人,让英法进行训练。可以说,先后有5000人左右的八旗、绿营官兵接受了英法的西式训练,同时也开始使用了先进的火器。但是,成效如何呢?
在京津附近接受训练的1000多人,曾经参与过围堵捻军的作战。但可惜的是,这些军队连捻军的影子都没见到。李鸿章对这支代表清廷京畿战斗力最高队伍的评价,只是“队伍技艺,尚为齐整”。李鸿章是中国的官员,深谙官场之道,所以言语中可谓春秋笔法运用自如。但是,外国人似乎没有这些估计,英国的一些官员在观看了这支队伍的训练之后,写下这样的文字,“只看到半打的射击手在城外打着二十码远的靶子,那种样子好像十八岁的姑娘一样”。让人震惊或许不是这些京津地区士兵的无能,而是居然有人还不如他们。那些福建训练的清军,在进行射击时都不敢正视射击的方向。所以,这支看似精心训练的队伍,在外国人看来,这些人不过是“装扮着军队,在玩耍而已”。
其实,八旗也好,绿营也罢,早已经腐败不堪,妄图利用洋枪洋炮的“嫁接”就能让他们焕发新生绝对是痴心妄想。反而是,曾被清廷视为“外人”湘军、淮军,似乎对洋枪洋炮更有一份痴迷。毕竟,人家是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从,出身入死过,才懂得什么武器才是最为急需的。曾国荃对于拥有洋枪洋炮的盼望“甚切”。而驻防上海的淮军,更是见惯了大场面。一方面,太平军作战时,“每进队必有数千杆(洋枪)冲击”;另一方面,在上海各国列强的装备也是极为精炼。所以,这些“团勇”对于火器的重视,是发自内心的。
曾国藩建立湘军之初,就非常重视火器的运用。而且由于湖南官造火器性能太差,曾国藩弃而不用,进行了重新制造。如此以来,湘军的火器得到了极大提升。湘军中每营只有一半的士兵使用冷兵器,另一半则是使用火器。虽然湘军的火器,也不过是鸟枪和大抬杆这类武器。但由于湘军一方面训练严谨,一方面这些火器的制作维护比清廷的八旗、绿营要强得多。此后,曾国藩更是给湘军每个营都配备了两门“劈山炮”。只不过,曾国藩对于火器的应用几乎局限于劈山炮、鸟枪和“大抬杆”,虽然迫于战事和前线将领的压力,曾国藩最终也同意了采购先进的洋枪洋炮。但是,他的反感限制了湘军大规模装备洋枪洋炮,再加上湘军过早的裁撤。所以,湘军从真正的装备过真正的先进的近代火器。
在清廷,真正利用近代火器建立军队,其实只有李鸿章一人。李鸿章组建淮军之后,立即进驻上海防御太平军。在见识了外国列强军队和太平军的火器优势之后,李鸿章得出的结论是,“我军惟有多用洋军火以制之”。从此,也就拉开了李鸿章大规模采购西方武器的历史。李鸿章采购洋枪洋炮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1862年,李鸿章就从香港采购了3000支洋枪,加上缴获太平军的1000余支洋枪,开始大肆扩张淮军的火器。到了1862年年底,李鸿章的已经拥有7000余支洋枪。
洋枪数量大幅增长,李鸿章的淮军数量也在急剧膨胀。要知道淮军起家之时不过6000人,到了1863年时已经拥有3万余人,所以7000支枪根本不够用。于是,李鸿章开始大肆采购洋枪洋炮,到了1863年9月,淮军拥有的洋枪数量已经达到了16000支,平均每三人就有一支。到了1865年,淮军拥有的洋枪数量达到了30000支,此时淮军规模虽然也到达了空前的5万人,但是也能保证每三人就能拥有两支洋枪。当然,像淮军主力数字营,几乎已经人手一支洋枪了。树字营中有的营拥有400多支洋枪,有的营则是300多支洋枪加部分劈山炮。甚至,淮军很多部队“操演阵法,纯用洋人规矩,号令仿造洋人声口,步伐极齐整,枪炮极娴熟”。可以说,清廷的近代化军队,已经初见雏形。此时,中国清廷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已经初见端倪。
不过,此时武器已经开始更新换代,李鸿章之前大肆采购的前膛枪逐渐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新一轮的采购不可避免。李鸿章深知早已听闻“各国全换后门进子枪”,这种新式枪械“放速而及远”。但是,李鸿章仍然不愿意及时换装,原因之一居然是“敝军因近来无大征战”,还有“饷源又缺”。所以,淮军到了1875年还在使用前膛枪和前膛炮。而1875年入侵宝岛的西乡从道所率领的日本军队,早在1874年就“全换后门进子枪”。
到了1880时,日本强占琉球,沙俄攻占伊犁,李鸿章不得不再次进行备战。于是,1880年春李鸿章向德国订购了2万支步枪,并于1881年春运到了中国。虽然对于中国抵御外侮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且这批德国枪的整体性能也不如英国的马梯尼枪,但是总算比改造的士乃德枪要强。之后,李鸿章有先后两次采购了5000支哈乞开斯枪,只不过其中2000支是给神机营代购的。到了1893年,曾经的性能卓越的马梯尼枪已经落后了,价格也降低到了15两,还带子弹盒,皮带,1000发子弹之时,李鸿章立即采购了1500支。自此,李鸿章暂停了大规模采购西方武器,先后采购的各种西方枪械45000支左右,而淮军人经过历次裁并,正好为45000人。
或许,清廷没有想到的是,以“自强”为名开始购买洋枪洋炮,结果八旗绿营腐朽无法改造,相军对于火器又过于偏执,只有一个自诩懂得“洋务”的李鸿章为自己的淮军实现了武器上的近代化。但是,李鸿章在采购武器时只买便宜的,让淮军只是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不过是西方弃之不用的“破烂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