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裤子曾红遍中国,却震惊了日本!中国人穿衣简史期货频道

刚刚改革开放的1970年代末,在中国乡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黑色裤子:它结实,耐磨,久穿不坏,就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有的裤子经过长期洗涤后,字迹更明晰:什么“25kg”“日本制造”,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奇怪的裤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吃饭困难,穿衣也好不到哪去。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少量布票,还不够做一条裤子;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所以,尿素用完后,尼龙袋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可谓“变废为宝”。

但是当时的印染技术不过关,染料附着并不牢靠,经过多次洗涤之后,上面的的字就会原形毕露。

消息漂洋过海,日本也非常震惊,没想到当时已经拥有两弹一星的中国,人民生活竟然一穷二白到了这种程度,连尼龙袋子都拿来做衣服。之后,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援助,开启了80年代两国关系的蜜月期。

和农村的赤贫相比,对于大城市里人人羡慕的工人阶级而言,下面这样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画风才是标配:

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的服饰从单一到多样,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扑克投资家秉承以往的风格,再次带大家翻开历史的画卷,探究国人衣服背后的大宗产业格局。

1

近代中国人的衣服演化

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所谓丝绵,就是用蚕丝织出来的材料。然而丝绵极其昂贵,绝非寻常人家可以消费得起,只能是达官贵人的享受。正如诗中所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用大麻、苎麻和葛做成衣服。到了寒冷的冬季,经常无以为暖。

到了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可见棉布已成为重要的纺织衣料。不过此时,棉花在全国的种植数量依然有限。

到了明朝,棉花在中国的种植进一步得到扩大。这要感谢一个人: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位时强制推广棉花,规定一家人家有地五亩以上的,其中有半亩地要用来种棉花,以此促进了棉花在中国的推广。

到了明朝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零星资本主义萌芽,织布了进入手工场的新时代。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其中以长三角地区最为流行。家家户户织机声音日夜不断。

松江府:明清两朝的棉花之都

在棉花的种植地区中,以松江府(今上海市部分地区)最为典型。

松江府的上海、南汇、川沙等县因成陆较晚,以沙质土壤为主,气候、土壤等不适合种水稻,但适合棉花种植。以明朝后期为例,当时在整个松江府,这样的耕地面积约有140万亩,占全府总耕地面积的22.5%。因而种植棉花,成为该地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据明代正德《松江府志》记:“木棉本出闽广,可为布,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镇,今沿海高乡多植之。”可见明朝中期,棉花种植业在这一地区已经推广普及。

不过适合种植棉花的耕地未必全部种植棉花。有人据徐光启《农政全书》的记载加以统计,实际种植棉花的面积约为这一数字的一半,即70万亩。当时,松江府几乎家家都纺纱织布,使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结构,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图】《农政全书》及其作者,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

但当时棉纺织技术落后,棉花去籽要用手工剥,又没有弹松棉花的机具,从棉花纺成棉布费时费力,而且纺成的棉布也很稀松、粗糙。直到一位伟大的女性——黄道婆。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写了整个棉纺织业在中国的传播,值得永记史册。

有关黄道婆,民间流传着很多或真或假的故事,现今已不可一一考证。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她原本是松江府乌泥泾(现在上海徐汇区华泾)人,童年时因家庭贫困流落到海南,学会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术,后回到松江老家,对家乡的纺织行业进行了很多技术革新,被后世之人称为“棉神”。在她逝世后,当地人为其立祠,以志纪念。

洁白的棉花和其带来的各种产业,不但促进了松江府的经济,也给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明末清初的上海,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大都市,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到了1843年上海开埠前夕,虽不能和苏州、杭州相比,但也已经是全国第12大城市,而非广为流传的“小渔村”。

近代中国的棉花贸易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中国的市场日益开放,洋布销入中国,大大冲击了中国手工棉织业,而松江府直至上海的这一产业,自然也就逐步走向衰落了。不过这时的上海,早已不是一个仰赖棉布产业的县城,而是正在奔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星辰大海。

但是上海的国际化不能代表全中国: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生命力,洋布在中国市场的打开速度,似乎比所预料的要慢得多。到了1894年,洋布在中国的进口量,也只有区区1379万匹,比起50年前的1845年,仅仅增加了3.6倍。且由于大量进口导致价格下降,进口值只增加了不到2倍。

华润往事:为国卖棉

早在华润正式诞生的1948年,当时解放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只待时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但此时国内的交通运输线仍旧掌握在国民党手里,物资缺乏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军情就是命令:华润设法利用在香港的信息优势,从盛产棉花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购买大量棉花,再通过秘密渠道装船运往北方,补充解放军所需要的物资。做军服所用的布匹、棉花,大多是华润买回去的。

为了保密,华润的员工常常还要兼押运员,冒着生命危险,将一船船棉花运往内地,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出色的后勤保障。其中就有华润创始人杨廉安(秦邦礼)的儿子秦福铨,以及他的侄子,博古的儿子秦钢。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华润甚至将轮船涂上伪装色。

战争进行得很顺利,到了1949年6月全国解放已成定局。但军事上的战争结束了,经济上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华润运输的棉花,主要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棉花棉绒很长,织出来的布质量好而且耐用。我国自产棉花棉绒短,而且不能自给自足。新中国诞生初期,为了解决6亿人民的穿衣问题,华润为进口棉花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我们打开那些尘封的往事,从中可以读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和高超智慧。

2

从棉花到化纤——

中国服装业的革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大力宣扬革命文化,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遭到批判,而苏式的列宁装则成为时尚新宠,只有高级干部或知识分子才能穿上,是那个年代的“女神装”。

当时衣服的颜色基本只有灰、蓝、黑三种,外国媒体称之为“蓝蚂蚁”或“灰蚂蚁”。但即使这样的衣服,当时也还要要凭票供应。

到了60年代初,全国经济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正因供应极度紧张,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增添新衣服,甚至把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用棉花织成布,再做成衣服,是传统的服装生产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种植棉花,而这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需要大量粮食以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如何在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同时,避免棉花和粮食争地,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办法只有一个——无中生有!大力发展合成纤维工业,以此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工厂,就开始用进口的涤纶纤维做成衣服投放市场,这便是后来人尽皆知的“的确良”。它的最大特点是:色彩纯正不褪色;耐磨易干不走样;挺括滑爽好清洗。最最重要的是,买“的确良”只需要一半尺寸的布票,或者不需要布票。

被压抑的需求一旦爆发,后果是很可怕的:1968年上海一家服装店里,顾客争先恐后抢购刚刚上架的“的确良”,结果将商店橱窗的玻璃撞坏,造成一死六伤的惨剧。这是一幕不该发生的悲剧,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的确良的需求。

“的确良”为何一衣难求?原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才会发生本文开头提到的,连化肥袋子都被做成裤子的辛酸往事。

到了1979年1月,辽化生产的第一批纤维原料织成涤棉细布,宣告国产“的确良”正式诞生。辽化每年生产的化纤原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产量。如果全部织成“的确良”,可保证当年全国人均“七尺布”。

而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石化,到了1980年,可向全国人民每年人均提供9尺化纤织物原料,实现了不占耕地、给人民提供更好生活的愿初步景。

建设4大化纤基地,只是中国大规模发展化纤工业的第一战。经过国务院批准,决定在江苏的仪征再建一座炼化企业,并被列入国家22个重点引进项目之一,运作53万吨/年化纤产能。

1982年1月,仪征化纤全面开工建设。到了1990年,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的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三分之一、涤纶产量的二分之一,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八分之一,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确良新衣,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

1984年,中国正式取消布票,穿衣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的确良”也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尚。整个80年代,各种五颜六色的服装争奇斗艳,成为时代开放的标志。

3

返璞归真——天然材质衣服的复兴

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的确良”其实一点也不“良”,而且缺点非常明显:在炎热的夏天穿在身上不是很透气,并不凉快;一遇到水,不光紧贴在身上,还“春光乍泄”,就跟没穿衣服一样。

例如:锦纶耐磨性能特别好,大约要高于棉纤维好几倍;涤纶纤维抗皱性最好,弹性和保形性也特别好;维纶纤维性能与棉纤维相近,但耐磨性能比棉好;腈纶纤维性能与羊毛相近,而耐光性极好,比羊毛也轻;丙纶轻盈坚牢;氯纶则有着优异的保暖性。

爱折腾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解决了“穿衣难”问题后的人们,依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而是对穿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穿得挺括,还要穿得舒服,穿得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然织物材料重新走进了国人的视野,棉花也迎来了在中国的复兴。

中国:从产棉大国到产棉强国

强在何处?目前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产棉区:黄河中下游产棉区、长江中下游产棉区和新疆产棉区。其中2017年,新疆棉花产量就达到了408.2万吨,占全国比重超过74%;优质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达67%。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比重连续两年超过70%,这表明新疆棉花成为国内棉花供给重要支柱,“一枝独秀”的供给格局已经形成。

由于国内的棉花连年丰收,加上现在人们对衣服的选择日益多样化,近年来,中国的棉花进口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对于棉花市场未来的走向,扑克智咖,融端投资总经理刘鑫于3月6日这样预测:

1.旧时髦:那时流行的尿素裤子:一只有思想的乌鸦,2018

2.棉花的发展历史与介绍:网易,2018

3.松江府在明代的经济地位——兼论上海地区的近代化转型;2012

5.清末民国时期的“土布”和“洋布”之战:王翔,2009

6.《红色华润》:吴学先等,中华书局,2010

7.票证虽小,竟隐藏着三代人童年的秘密:北京市档案馆,2018

8.70年代的时尚,难忘记忆中的的确良:布工厂,2016

11.仪征化纤40年奋斗,解决中国这件头等大事!中国纺织报,2018

13.2018年中国棉花产量、播种面积、进出口及价格走势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

THE END
1.飙涨17.2%!日本大米价格创20年最大涨幅!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 飙涨17.2%!日本大米价格创20年最大涨幅!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表视界 发布于:江西省 2024.08.25 21:55 +1 首赞 收藏 飙涨17.2%!日本大米价格创20年最大涨幅!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www.sohu.com/a/803582167_120638089
2.早读:回暖!楼市活跃度近半年首次转升,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5日)公布7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从指数运行情况看,虽受传统生产淡季、极端天气等季节性因素影响,指数环比有所回落,但仍高于上半年平均水平,表明随宏观组合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大宗市场持续稳定恢复,总体保持扩张态势。7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14.5点,环比回落2%,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https://news.zgw.com/hygd/20240805/886142.html
3.大宗商品投资宝典第2章 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涨跌的几大因素 14 2.1 【大宗商品供需影响】 14 2.1.12014年9月原油暴跌事件 14 2.1.2页岩油技术的突破 15 2.1.3中国和日本的大宗商品需求 17 2.2 【美元走势影响】 18 2.2.1美元走势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18 2.2.2影响美元走势的因素 19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35269_668343628.html
4.玲珑轮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宗商品市场影响,天然橡胶价格呈大幅波动态势,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 货价格变化如下图所示: 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连续收盘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上海期货交易所 单位:人民币元/吨 2012年1季度天然橡胶价格处于较高位,给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 1-1-20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 招股说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62100001897_87.shtml
5.AKShare快速入门akshare接口文档“get_shfe_rank_table”, # 获取上海期货交易所前20会员持仓数据明细 “get_shfe_v_wap”, # 获取上海期货交易所日成交均价数据 “futures_spot_price”, # 获取具体交易日大宗商品现货价格及相应基差数据 “futures_spot_price_previous”, # 获取具体交易日大宗商品现货价格及相应基差数据-该接口补充历史数据 https://blog.csdn.net/qq_34068440/article/details/136920346
6.纠正金融改革与实体改革的节奏错配张明的财新博客然而,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依然面临如下因素的掣肘:日益强化的地缘政治风险、百日谈判期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重新加剧、意大利选举风险以及欧洲银行业、南欧国家债务问题的演化、美联储加息过猛可能造成全球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经历了2012至2015年的持续下跌与2016年的显著反弹后,2017年的走势可能转为区间https://zhang-ming.blog.caixin.com/archives/164613
7.深度解读世界大宗供应链巨头三井托克嘉能可等商业模式好文从成立之初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三菱商事主要从事大宗商品贸易以及分销业务。直到 80 年代中期之后,在日元不断升值以及日本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下,日本泡沫经济走向崩溃,对于贸易中介商的需求骤降,因此公司转变发展方向,开始通过对上下游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进入千禧年后,三菱商事通过加速商业http://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5713891
8.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6期(总期135期)在线培训课程一是输入性通胀的作用,即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动国内上游原材料与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上扬,并最终传导至CPI身上,而且农用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价格受到PPI的传导存在滞后特征,由此形成了农村CPI在统计后期超过了城市CPI的现象;二是不少地方防疫过度,而且频繁层层加码,导致物流运输反复受阻,供给不畅,期间更有不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58.html
9.铜,铝,铅,锌,镍,稀贵金属,小金属,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网,大宗商品现货报价 现货走势图 历史数据 放大 价格说明 名称报价中间值 涨跌 时间新闻资讯 SHMET独道 更多 【SHMET周报】宁德时代拟调整锂盐生产安排,俄或限制镍和钛等大宗商品出口 LME发布8月按产地划分的金属库存月度报告;中国8月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4%,电解铝产量同比增5.1%;纽蒙特出售澳大利亚金铜矿山和项目;宁德https://www.shmet.com/
10.我的钢铁网综合资讯大宗商品交易资讯平台综合资讯网,资深大宗商品信息门户。汇聚实时的大宗商品价格行情、大宗商品期货资讯、大宗商品交易信息、实用的大宗商品商务资料。实时发布大宗商品行业资讯,助你掌握大宗钢铁、能源、有色、矿业等行业及时的价格行情及流行的产品动态https://news.mysteel.com/
11.2025年宏观年度展望:无限风光在险峰报告精读综上所述,预计 2025 年 PPI 同比增速为-1.4%左右,第一、二、三、四季度的预测值 分别为-2.1%、-1.7%、-1.0%和-0.6%。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能较大;另一方 面,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在调整之中,建材相关行业需求仍然偏弱。结合 PPI 定基指数来 看,我们认为 PPI 同比转正概率较低。 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104ca6a737a8dbe108621d9dbbc.html
12.日本大地震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探析日本兑美元汇率一度升破77,时隔16年创下新高。日本震灾也重创油价 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下跌,油价大跌拖累金价走低。与此同时,避险货币飙升,走势极其振荡,3月17日元兑美元再次破纪录。 图1:日本大地震引发美日欧股市下挫 为缓和金融市场的紧张情绪,日本央行3月14日上午发布了一系列公告,累计向货币市场创纪录地https://www.china-cba.net/Index/show/catid/275/id/2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