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改革开放的1970年代末,在中国乡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黑色裤子:它结实,耐磨,久穿不坏,就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有的裤子经过长期洗涤后,字迹更明晰:什么“25kg”“日本制造”,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奇怪的裤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吃饭困难,穿衣也好不到哪去。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少量布票,还不够做一条裤子;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所以,尿素用完后,尼龙袋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可谓“变废为宝”。
但是当时的印染技术不过关,染料附着并不牢靠,经过多次洗涤之后,上面的的字就会原形毕露。
消息漂洋过海,日本也非常震惊,没想到当时已经拥有两弹一星的中国,人民生活竟然一穷二白到了这种程度,连尼龙袋子都拿来做衣服。之后,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援助,开启了80年代两国关系的蜜月期。
和农村的赤贫相比,对于大城市里人人羡慕的工人阶级而言,下面这样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画风才是标配:
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的服饰从单一到多样,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扑克投资家秉承以往的风格,再次带大家翻开历史的画卷,探究国人衣服背后的大宗产业格局。
1
近代中国人的衣服演化
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所谓丝绵,就是用蚕丝织出来的材料。然而丝绵极其昂贵,绝非寻常人家可以消费得起,只能是达官贵人的享受。正如诗中所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用大麻、苎麻和葛做成衣服。到了寒冷的冬季,经常无以为暖。
到了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可见棉布已成为重要的纺织衣料。不过此时,棉花在全国的种植数量依然有限。
到了明朝,棉花在中国的种植进一步得到扩大。这要感谢一个人: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位时强制推广棉花,规定一家人家有地五亩以上的,其中有半亩地要用来种棉花,以此促进了棉花在中国的推广。
到了明朝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零星资本主义萌芽,织布了进入手工场的新时代。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其中以长三角地区最为流行。家家户户织机声音日夜不断。
松江府:明清两朝的棉花之都
在棉花的种植地区中,以松江府(今上海市部分地区)最为典型。
松江府的上海、南汇、川沙等县因成陆较晚,以沙质土壤为主,气候、土壤等不适合种水稻,但适合棉花种植。以明朝后期为例,当时在整个松江府,这样的耕地面积约有140万亩,占全府总耕地面积的22.5%。因而种植棉花,成为该地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据明代正德《松江府志》记:“木棉本出闽广,可为布,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镇,今沿海高乡多植之。”可见明朝中期,棉花种植业在这一地区已经推广普及。
不过适合种植棉花的耕地未必全部种植棉花。有人据徐光启《农政全书》的记载加以统计,实际种植棉花的面积约为这一数字的一半,即70万亩。当时,松江府几乎家家都纺纱织布,使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结构,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图】《农政全书》及其作者,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
但当时棉纺织技术落后,棉花去籽要用手工剥,又没有弹松棉花的机具,从棉花纺成棉布费时费力,而且纺成的棉布也很稀松、粗糙。直到一位伟大的女性——黄道婆。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写了整个棉纺织业在中国的传播,值得永记史册。
有关黄道婆,民间流传着很多或真或假的故事,现今已不可一一考证。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她原本是松江府乌泥泾(现在上海徐汇区华泾)人,童年时因家庭贫困流落到海南,学会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术,后回到松江老家,对家乡的纺织行业进行了很多技术革新,被后世之人称为“棉神”。在她逝世后,当地人为其立祠,以志纪念。
洁白的棉花和其带来的各种产业,不但促进了松江府的经济,也给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明末清初的上海,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大都市,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到了1843年上海开埠前夕,虽不能和苏州、杭州相比,但也已经是全国第12大城市,而非广为流传的“小渔村”。
近代中国的棉花贸易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中国的市场日益开放,洋布销入中国,大大冲击了中国手工棉织业,而松江府直至上海的这一产业,自然也就逐步走向衰落了。不过这时的上海,早已不是一个仰赖棉布产业的县城,而是正在奔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星辰大海。
但是上海的国际化不能代表全中国: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生命力,洋布在中国市场的打开速度,似乎比所预料的要慢得多。到了1894年,洋布在中国的进口量,也只有区区1379万匹,比起50年前的1845年,仅仅增加了3.6倍。且由于大量进口导致价格下降,进口值只增加了不到2倍。
华润往事:为国卖棉
早在华润正式诞生的1948年,当时解放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只待时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但此时国内的交通运输线仍旧掌握在国民党手里,物资缺乏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军情就是命令:华润设法利用在香港的信息优势,从盛产棉花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购买大量棉花,再通过秘密渠道装船运往北方,补充解放军所需要的物资。做军服所用的布匹、棉花,大多是华润买回去的。
为了保密,华润的员工常常还要兼押运员,冒着生命危险,将一船船棉花运往内地,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出色的后勤保障。其中就有华润创始人杨廉安(秦邦礼)的儿子秦福铨,以及他的侄子,博古的儿子秦钢。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华润甚至将轮船涂上伪装色。
战争进行得很顺利,到了1949年6月全国解放已成定局。但军事上的战争结束了,经济上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华润运输的棉花,主要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棉花棉绒很长,织出来的布质量好而且耐用。我国自产棉花棉绒短,而且不能自给自足。新中国诞生初期,为了解决6亿人民的穿衣问题,华润为进口棉花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我们打开那些尘封的往事,从中可以读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和高超智慧。
2
从棉花到化纤——
中国服装业的革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大力宣扬革命文化,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遭到批判,而苏式的列宁装则成为时尚新宠,只有高级干部或知识分子才能穿上,是那个年代的“女神装”。
当时衣服的颜色基本只有灰、蓝、黑三种,外国媒体称之为“蓝蚂蚁”或“灰蚂蚁”。但即使这样的衣服,当时也还要要凭票供应。
到了60年代初,全国经济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正因供应极度紧张,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增添新衣服,甚至把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用棉花织成布,再做成衣服,是传统的服装生产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种植棉花,而这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需要大量粮食以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如何在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同时,避免棉花和粮食争地,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办法只有一个——无中生有!大力发展合成纤维工业,以此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工厂,就开始用进口的涤纶纤维做成衣服投放市场,这便是后来人尽皆知的“的确良”。它的最大特点是:色彩纯正不褪色;耐磨易干不走样;挺括滑爽好清洗。最最重要的是,买“的确良”只需要一半尺寸的布票,或者不需要布票。
被压抑的需求一旦爆发,后果是很可怕的:1968年上海一家服装店里,顾客争先恐后抢购刚刚上架的“的确良”,结果将商店橱窗的玻璃撞坏,造成一死六伤的惨剧。这是一幕不该发生的悲剧,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的确良的需求。
“的确良”为何一衣难求?原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才会发生本文开头提到的,连化肥袋子都被做成裤子的辛酸往事。
到了1979年1月,辽化生产的第一批纤维原料织成涤棉细布,宣告国产“的确良”正式诞生。辽化每年生产的化纤原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产量。如果全部织成“的确良”,可保证当年全国人均“七尺布”。
而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石化,到了1980年,可向全国人民每年人均提供9尺化纤织物原料,实现了不占耕地、给人民提供更好生活的愿初步景。
建设4大化纤基地,只是中国大规模发展化纤工业的第一战。经过国务院批准,决定在江苏的仪征再建一座炼化企业,并被列入国家22个重点引进项目之一,运作53万吨/年化纤产能。
1982年1月,仪征化纤全面开工建设。到了1990年,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的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三分之一、涤纶产量的二分之一,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八分之一,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确良新衣,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
1984年,中国正式取消布票,穿衣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的确良”也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尚。整个80年代,各种五颜六色的服装争奇斗艳,成为时代开放的标志。
3
返璞归真——天然材质衣服的复兴
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的确良”其实一点也不“良”,而且缺点非常明显:在炎热的夏天穿在身上不是很透气,并不凉快;一遇到水,不光紧贴在身上,还“春光乍泄”,就跟没穿衣服一样。
例如:锦纶耐磨性能特别好,大约要高于棉纤维好几倍;涤纶纤维抗皱性最好,弹性和保形性也特别好;维纶纤维性能与棉纤维相近,但耐磨性能比棉好;腈纶纤维性能与羊毛相近,而耐光性极好,比羊毛也轻;丙纶轻盈坚牢;氯纶则有着优异的保暖性。
爱折腾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解决了“穿衣难”问题后的人们,依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而是对穿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穿得挺括,还要穿得舒服,穿得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然织物材料重新走进了国人的视野,棉花也迎来了在中国的复兴。
中国:从产棉大国到产棉强国
强在何处?目前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产棉区:黄河中下游产棉区、长江中下游产棉区和新疆产棉区。其中2017年,新疆棉花产量就达到了408.2万吨,占全国比重超过74%;优质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达67%。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比重连续两年超过70%,这表明新疆棉花成为国内棉花供给重要支柱,“一枝独秀”的供给格局已经形成。
由于国内的棉花连年丰收,加上现在人们对衣服的选择日益多样化,近年来,中国的棉花进口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对于棉花市场未来的走向,扑克智咖,融端投资总经理刘鑫于3月6日这样预测:
1.旧时髦:那时流行的尿素裤子:一只有思想的乌鸦,2018
2.棉花的发展历史与介绍:网易,2018
3.松江府在明代的经济地位——兼论上海地区的近代化转型;2012
5.清末民国时期的“土布”和“洋布”之战:王翔,2009
6.《红色华润》:吴学先等,中华书局,2010
7.票证虽小,竟隐藏着三代人童年的秘密:北京市档案馆,2018
8.70年代的时尚,难忘记忆中的的确良:布工厂,2016
11.仪征化纤40年奋斗,解决中国这件头等大事!中国纺织报,2018
13.2018年中国棉花产量、播种面积、进出口及价格走势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