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港市河、栟茶运河、三元池、燕池的来历
各位朋友,讲地名寻踪,说地名来历。我俫今天来讲讲掘港市河、栟茶运河、三元池、燕池的来历。
掘港市河是在明朝的时候开始挖的,从掘港镇西南的渡口分界,把小镇自然分了变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南街、北街向东流了经过云浦桥、洋桥,由余家湾转了向北,经过东宾桥、油坊桥、同善桥到碧霞山前面的三元池;一部分从油坊桥向东流了经过蒋家桥到东营护营河。
老早的时候,市河是镇区里面的水上交通动脉。掘港四周滩荡多,地势低洼,沟河港汊交错,就像江南水乡一样。四乡八村的老百姓们上街,都是坐船上来的。镇子里的货运、客运也是用船的多。所以那时候的市河里面来来往往的船很多,川流不息,河里面总是忙得不得了。
市河在很长的年代里不仅仅兴旺繁忙,而且也是非常漂亮的。弯弯曲曲的分支蔓延四乡,河上面跨桥如虹,那些桥有木头造的,有砖头造的,质地不一,拱平错落有致,结构形状也都不同,千姿百态的。桥下头水清如镜,来往的船或者撑篙子,或者摇橹,或者张帆,辽阔天空竞自由。河岸两边的柳丝迎风拂水,芦叶儿片片舞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真的是漂亮得不得了。市河的美景也吸引了四方来客,更加吸引了那些文人雅士,比如说冒辟疆、郑板桥、王开疆等一些人到这里来游玩,吟诗作画。而本地的诗人赞美市河的诗作更加是举不胜举。
美丽的市河是掘港人民的母亲河,她曾经孕育了掘港繁华的商业。凭着美丽的景色和便利的交通,市河两岸商铺如雨后春笋,一排排整齐的商铺非常密集。酒楼餐饮类的有东永升酒坊、宣振兴酒行、冯开阳酒店等等几十家;休闲品茗类的有祁、卞、陆、於、郭等十几家有名的茶馆儿;还有各类商行比如说赵同发八鲜行、左家草行、海陵客栈、郭永昌木行、刘复记粮行、谌家石灰行等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可以这么说吧,在那个年代,兴旺发达的商业是市河孕育出来的。
市河因为多年泥沙淤积,河床越来越高,再加上长年累月的瓦砾、碎砖头还有一些脏的东西的沉积,开始在云浦桥以东的河段上面断流了。准南盐商吴永琮曾经作过对市河清淤疏浚的努力,还建议市河改名字叫玉带河。后来在乾隆二十八年疏浚河通,于是之后运盐的船从东包场可以直接到关西。但是市河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渐渐被冷落下来了,到解放之前已经变成断断续续的污水沟塘。1948年3月,人民政府决定填塞部分市河,工程在1951年下半年开始的,到1952年完成。1953年又修筑了下水道,同时铺筑掘港镇区的第一条公路。改革开放之后,原来市河那里的破旧的民居被拆掉了,跟在后面,超市、卖场、酒楼一些新的商家一一开张。2008年,从丁棚桥东边到掘坎闸地段的市河,经过清淤捞浅、石驳护坡、安装水泥栏杆等等,又变成掘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各位朋友呀,说了掘港市河,接下来我俫再来说说栟茶运河。栟茶运河西起海安塔子里,东到小洋口然后流了去黄海,全长73.2公里,这个里面有27.55公里流经如东县。因为这条运河横贯古镇栟茶南部,所以就被人们叫了是栟茶运河。
栟茶运河在1954年由当时的海安、如皋、如东三县扩大疏浚的。1956年春天疏浚结束,承担了海安、如皋、如东90万亩左右农田的灌溉和排涝任务。栟茶运河的开拓,不仅仅使两岸的农田旱涝保收,而且为运输业、工商业、养殖业还有多种经营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栟茶运河原来是一条运盐河。因为那时候的栟茶人以海水煮盐,产量非常大,所以南宋的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在咸亨五年力奏朝廷获准,举资开凿到串场河,也叫运盐河。栟茶运盐河是作为串场河支河后来开凿的,也叫北串场河。这个之后,栟茶产的盐通过这条河运了上泰州、扬州,直达大运河。栟茶运河的存在在栟茶和如东西北部的发展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接下来再来说说三元池。掘港三元池又叫土山池。在碧霞山前面,就是原来的老县委那里。明朝万历八年,守备王廷臣筑碧霞山的时候开挖的。清朝康熙年的时候,管兆宗疏浚了这条河,所以当地人也俗称它叫管家池。
池和客水相连,就算大旱的时候,也不会干。池水清澈,四周绿树成萌,特别是有月亮的夜里,景子更加好看。所以“管池泛月”是“蠙山八景”之一。清朝人管枟写的《掘港碧霞山记》里面这么写的:“西北水注成池,池流环山如带,支而西南,通吾管氏三元池,水清冽,居民资盥漱。渔家扁舟,春夏间往往集焉。若西、若北、若东北,秋则芦花点点,随风披靡于平沙淡水之滩,极目无他观也。道光戊子,吴野渡题曰‘水天一色’,概之矣。”每每到了春夏,池边上垂柳依依,池里面波平如镜,天光云影倒映池子里面,站到北边的碧霞山上俯瞰,尽现天地寥廓。等到夜里,皓月当空,池子里面浮光耀金,泛舟池上,又是一番情趣。
清乾隆乙巳年,庠生吴麟有首词里面写出了三元池泛月的乐趣:“酒盏诗瓢画舫,碧天皓月清池。十五双鬟打浆,波心蹴碎琉璃。树里深深古寺,云边隐隐高峰。试向船头吹笛,一场惊起鱼龙。”三元池北边,碧霞山旁边,原来是大片的湿地,芦苇丛生,鸟雀成群,三元池里还有人在里面游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三元池水深面阔,易守难攻,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曾经以此作为屏障固守土山堡垒,还在三元池里面放了滚钩,以此阻挡解放大军泅渡,但是在强大的解放军面前,最终还是失败了。
解放之后,因为县城人口增加,各项事业的迅速推进,三元池面积越来越小。1970年,结合当年冬春水利工程,对三元池进行过一次疏浚、整治。20世纪90年代又对三元池实施“雨污分流”,池的四周以石驳加固堤岸,三元池又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现在,三元桥横卧池上,池周边雕栏护沿,彩灯如虹。东边上修筑了水面平台,供游人休憩消闲。沿着台阶上去,就是绿树如盖,芳草萋萋的市民广场。再往南是三元世纪城,车流如织,是娱乐餐饮、购物的好去处,同时也设了三元池街道办事处和三元社区居委会。
最后再来说说天池。从袁庄镇境内的沿口大桥,也叫如海大桥往西50米,有个大池塘,叫燕池。燕池水面没有半亩,夏秋的时候有水,冬天的时候没有水,整个池塘都干了。燕池向南大约400米的地方有个大土墩儿,土墩儿高十几米,一到雨季,燕池水涨,把四周的土地都淹了,土墩儿就像一个“孤岛”。土墩儿上面长了一棵大树,一些鸟雀儿往来其间,“孤岛”竟然也变成当地的一景。
从土墩再往南400米,又有一个池子,不大但是蛮深的,大约20米能触底。池里面常年波光粼粼,水质清冽甘甜。四周的那些人家,不管远近都喜欢到这里来挑水回去吃,用它煮饭饭香,熬粥粥稠。特别是开豆腐坊的,更加是把这个池儿里面的水当成是专用水,做出来的豆腐口感奇嫩,而且出率高。小池子最大的特点是从来没有干枯过。传说说的这个池塘是因为一场龙卷风形成的,是天龙下界汲水而成的深潭,所以人们就把它叫了是“天池”。因为它存在的年代非常长了,到底什么时候得名的,也已经没有办法查证了。
天池和燕池同在子午线上,所以叫两池之间的土墩儿是子午墩。如果说的遇到大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能听见土墩儿周围水下面的鱼声,人们觉得神奇,就把这里叫成是“天池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