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的一年,各界对于大宗现货市场满怀信心与期待。行业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政策引导能否更加精准?企业如何选择发展路径?本期大宗商品周刊特推出行业专题报道,与业内大咖畅谈新年规划与愿景,共同梳理发展脉络。
为市场精准“把脉”,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望大势所趋;其次要与企业比肩,闻行业所思;再次应从实际出发,问难点所在;最后方能深切地触及行业脉搏,摸准市场发展趋势。展望2024年,本刊希望通过“望闻问切”找准市场方向,帮助企业打通“任督二脉”,促进行业提质增效。
2023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大宗现货市场以稳定的表现迎接挑战。这一年中,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供需关系等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宗现货市场的发展。纵观全局,现货平台的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交易模式更加多样化,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
[“望”大势所趋:展现空前创新力]
现货企业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尝试和更明确的方向。全国范围内,多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展开了对于期现结合新模式的探索。2023年年初,青岛市首家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同年8月,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转现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围绕山西优势煤焦化产业成立山西产业服务基地,探索能源期现结合业务路径;9月,北部湾(广西)建立了大宗商品期现联动交易平台;2023年年末,上海国际集装箱舱位交易平台达成首笔期现联动交易;重庆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布,探索新的期现结合模式。
师秋明表示:“经过前几年的休整,现货交易市场从去年开始逐渐复苏,对业务的探索不断加深,2023年可以被称为大宗现货市场的‘探索之年’。”从一系列业务布局和业绩数据中可以看到,大宗现货市场在探索中渐行渐稳。
[“闻”行业所思:用数字化引领未来]
在与多家现货交易企业负责人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创新交易模式、开展期现结合以外,企业也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深耕,试图开辟一条一体化综合服务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提升数字化能力是现货交易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2023年12月4日中国数字钢铁华中交易中心成立,该交易中心由新郑市与淘钢网集团联合运营,以数字化钢铁交易平台为载体,逐步推动现货交易、智慧仓储、现代物流、深加工制造等融合纵深发展。
从众多案例中可以看到,数字化是交易场所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以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为例,其推出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市场保税交易库业务,改变纯进口大豆供销模式,通过建立保税交易库网络,链接交易的上下游客户线上完成大豆的交易、交收、结算、融资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问”难点所在:亟待扫除政策盲区]
虽然理想丰满,奈何现实骨感。不少业内人士在开展业务时仍会感到困惑:地方监管由谁牵头?业务定性由谁负责?存在争议如何处理?王小明告诉记者:“目前虽有宏观政策的指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太多盲点。”究其原因是顶层设计过于宽泛,在落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政策无法顾及的灰色地带。“希望国家宏观政策能够进一步明确大宗现货市场的定位、支持方向,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规划。”王小明表示。
记者了解到,不少业内人士也有同样的困惑,主要表现在:对业务规划不够明确、业务定性存在争议、监管存在空白等。这也滋生出一些行业乱象,例如所谓的“维权组织”钻法律的空子,打着“维权”的幌子,行敲诈之实。
“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已运行20余年,全国的交易平台有百余家之多。在法律背景和管理框架不明确的情况下,行业容易出现短期心态。”师秋明解释道,“所谓短期心态就是在业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的获利行为,同时滋生出例如‘非法代理维权’等不利于行业发展的现象。”
具体该怎么做?洪涛教授建议,一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向实(为实体经济服务)、向上(期现联动)、向下(向批发市场、向产供链下游)、向外(跨境)、融合(与期现、与电商、与物流、与金融、与实体、与品牌);二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应抛弃以自我(平台)为中心的供应链发展模式,探索市场与市场平台上的各个主体为中心的分布式供应链,为各个主体提供平等服务。三是根据市场需要、依据相应政策、遵循大宗商品规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道路。
政策的完善需要政府各部门与企业充分对话、详细了解行业运营规律、全面考虑各方利益。“大宗商品市场具有一定的门槛,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如果由不了解行业的人制定政策,反而会束缚住市场的手脚。”洪涛教授表示。
随着大宗现货交易平台对于业务探索的持续深入,以往粗放的管理方法显然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手段、精准的政策支持、明确的监管方式、健全的法律法规乃行业之所盼。
[“切”行业脉搏:逐步规范前景广阔]
2024年至关重要,是我国现代化征程的重要一年,是高水平市场经济建设的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性一年,对于大宗现货市场的发展同样重要。
随着中央金融管理总局的成立,社会期待行业能够尽快出台管理条例,进而形成比较明确的立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宗现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对此,洪涛教授给予了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作用,上与期货市场实现‘期现联动’,探索多种融合模式;下与各类批发市场联动探索市场联动和协同发展的模式。二是充分利用中央、地方政府的各类政策,如供应链政策、物流政策、枢纽政策、市场政策等,积极向各类政策靠拢。三是积极探索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方式、新场景,如大宗商品贸易、大宗商品易货贸易、大宗商品数字贸易,在如何为经济社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多做贡献。”
“如果说2023年是大宗现货市场的‘探索之年’,那么2024年可以说是‘提升之年’。”师秋明表示,“相信在今年下半年,金融监管权会逐步明确到各地方、各部门,平台的运营也将更加规范。期待平台能够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探索期现结合的新模式,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扎根实体经济的土壤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