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证认可活动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保障。近年来我国认证认可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截止2024年2月底我国认证机构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数量382.40万张,较2023年底增加了6.45万张;其中累计颁发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9.02万张,产品认证证书165.97万张,服务认证证书74047张。
一、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认证认可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负责统一管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责划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保留牌子。
行业的自律组织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成立于2005年,由认证认可行业的认可机构、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机构和部分获得认证的组织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的非营利性、全国性的行业组织,依法接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协会下设检测分会等分支组织,主要工作包括:倡导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公平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等。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提出: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包括2025年实现有效认证证书总数增长至320万张;获得批准的认证机构数量增长至1500家等。2023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市场监管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推动认证结果跨行业跨区域互通互认;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CCC认证程序;全面推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认证机构批准书电子化;开展民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提升民营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三、发展历程
认证认可在我国是“舶来品”。我国认证认可制度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认证工作试点和起步阶段(1978-1991年):1978年,我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了解到认证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1981年,中国电子元器件认证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借鉴国外认证制度的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相继建立了关于家用电器、电子娱乐设备、医疗器械、汽车、食品、消防产品等的一系列产品认证制度。
认证工作全面推行阶段(1991-2001年):199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由试点起步进入了全面规范的新阶段。这一阶段,除全面建立和实施产品认证外,我国在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制度。
统一的认证制度建立和实施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8月,为了适应我国“入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检总局,并成立国家认监委,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统一的认证认可管理体系。
四、行业壁垒
1、资质壁垒
2、技术壁垒
认证认可行业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对业务开展具有重大影响。认证机构为了保证技术水平领先,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以形成技术储备优势,这需要认证机构在深入了解各细分领域法规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能够将法规、标准中的内容转化为成熟的检测方法。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是进入认证认可行业的重要壁垒。
3、品牌壁垒
认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公信力是认证机构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品牌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认证机构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其出具认证证书的公信力对品牌影响较大,良好的品牌公信力有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对认证机构,品牌公信力的构建需要长期积累,并依赖于认证机构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服务质量。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认证认可行业产业链实验室建设深圳喜格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建南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亚翔系统集成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检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分析仪器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三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耗材浙江硕华生命科学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无锡耐思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拱东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游食品农产品消费品工业品生命科学环境监测下游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材总院检验认证业务板块,经过70载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形成检验检测、认证评价、检测仪器及智能制造、计量校准、科研及技术服务五大业务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质量、环保、绿色、安全、健康、节能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认证评价、鉴定、咨询、培训、仪器装备等技术服务及综合性解决方案。认证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公司提供强制性产品认证(包括安全玻璃认证,瓷质砖认证,汽车用制动器衬片)、自愿性产品认证(包括一般工业产品以及低碳产品、绿色产品、绿色建材产品等)、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服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认证业务实现收入4827.91万元,同比增长17.48%;实现毛利1916.12万元,同比增长21.03%。
(2)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
六、行业现状
认证认可活动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保障。近年来我国认证认可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作用日益彰显。2015-2022年底中国认证机构数量从174家增长到1128家。截止2024年2月底我国认证机构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数量382.40万张,较2023年底增加了6.45万张;其中累计颁发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9.02万张,产品认证证书165.97万张,服务认证证书74047张。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支持
(2)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3)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认证认可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例如,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认证认可过程更加高效、便捷。同时,认证认可机构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认证模式和服务方式,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不利因素
(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国家放宽认证机构准入门槛,近年来我国认证机构数量大幅增加。目前,我国认证认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认证认可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认证机构需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客户会对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此外,随着我国认证市场对外资机构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外资机构更加广泛的参与到我国认证行业中来,潜在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对手将会越来越强大。
(2)专业人才匮乏
认证认可行业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才来支撑。然而,目前行业内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这制约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
(3)企业认知度不足
尽管认证认可行业在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一些企业对认证认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将认证认可视为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非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一些企业缺乏参与认证认可的积极性,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空间。
八、竞争格局
九、发展趋势
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内认证认可行业的发展壮大具有直接推动作用。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使得认证服务成为保障民众生活质量及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国内认证认可行业作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高技术服务业,将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壮大。未来我国将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体系,努力实现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突破、专业化提升达到新水平、集约化整合形成新格局、规范化发展呈现新面貌等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