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可知,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与热端(又称测量端)、参比端(又称冷端)的热电势有关,只有参比端温度t1为零或恒定不变,热电势才是热端温度的单值函数(见图1)。如果不补偿的话,则热电偶的参比端温度与仪表接线端温度t2间的温差t1-t2越大,测量误差也越大。由于大多数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近似线性,所以造成的测量误差大致等于上述温差。以K分度号的镍铬-镍硅热电偶为例,当t1=50℃,t2=20℃时,如热端温度为1000℃,则显示温度仅969℃,误差达31℃。
实际应用时,由于热电偶参比端的接线盒通常暴露在大气中,温度变化较大,如不采取措施,接线盒内温度既不可能为零,也不可能保持某个温度恒定不变,由此引起测量误差。由于与热电偶相连的二次仪表(如显示器、记录仪)、I/O插卡等均带环境温度补偿,可对这些装置与热电偶的接线点(即仪表接线端)温度t2进行补偿。由此可见,关键是如何对热电偶的参比端温度t1进行补偿。目前有多种参比端补偿方法,如恒温法、补偿电桥法、补偿热电偶法、补偿导线法等,但最常用的就是补偿导线法。
1、补偿导线的工作原理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热电性能与热电偶热电性能很相近的导线称为热电偶的补偿导线。
按热电偶中间温度定则,热电偶测温回路的总电势值只与热端和参比端的温度有关,而不受中间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可用与热电偶材料相匹配的补偿导线来代替需要延伸的贵重热电偶材料,将参比端由热电偶接线盒延伸到仪表接线端,由补偿导线对原参比端温度进行补偿。
2、补偿导线的分类
从原理上分延长型和补偿型,延长型其合金丝的名义化学成分与配用的热电偶相同,因而热电势也相同,在型号中以“X”表示,补偿型其合金丝名义化学成分与配用的热电偶不同,但在其工作温度范围内,热电势与所配用热电偶的热电势标称值相近,在型号中以“C”表示。
从补偿精度分普通级和精密级,精密级补偿后的误差大体上只有普通级的一半,通常用在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地方。如S、R分度号的补偿导线,精密级的允差为±2.5℃,普通级的允差为±5.0℃;K、N分度号的补偿导线,精密级的允差为±1.5℃,普通级的允差为±2.5℃。在型号中普通级的不标,精密级的加“S”表示。
从工作温度分一般用和耐热用,一般用工作温度为0~100℃(少数为0~70℃);耐热用工作温度为0~200℃。
此外,可以线芯多少分为单股和多芯(软线)补偿导线,以是否带屏蔽层分为普通型和屏蔽型补偿导线,还有专用于防爆场合的本质安全电路用的补偿导线。
1、补偿导线与热电偶的匹配
各种分度号的补偿导线只能与相同分度号的热电偶配用,否则可能欠补偿或过补偿,常用热电偶在100℃和200℃时需补偿的热电势值:
热电偶名称热电偶分度号参考端为0℃时的热电势mV100℃200℃
铂铑10—铂S0.6461.441
铂铑13—铂R0.6471.469
铂铑30—铂铑6B0.0330.178
镍铬—镍硅K4.0968.138
镍铬硅—镍硅N2.7745.913
镍铬—铜镍E6.31913.421
铁—铜镍J5.26910.779
铜—铜镍T4.2799.288
当我们用K分度号的补偿导线配用N分度号的热电偶,将造成过补偿,显示温度偏高;反之,用N分度号的补偿导线配用K分度号的热电偶,将造成欠补偿,显示温度偏低。
2、补偿导线分度号和极性的判断
3、补偿导线仪表盘接线点的位置
我们知道,补偿导线只是把热电偶的参比端延长,起到移动参比端位置的作用,延伸后的参比端温度应当恒定或配用本身具有参比端温度自动补偿的装置,否则仍可能因新的参比端温度变化引起测量误差。
对早期配热电偶的动圈式仪表来说,有5Ω、15Ω两种线路电阻的要求,当热电偶安装地点离动圈表较远时,或采用分度号K、N、E、J、T等包含有铜镍材料的补偿导线时,其线路电阻较大,选用时要注意选较大截面的补偿导线。比如选用外接15Ω线路电阻E分度号的动圈式仪表时,其配用的补偿导线截面为1.0mm2、2.5mm2,而对应的单位长度线路电阻分别为1.25Ω/m和0.5Ω/m,则补偿导线的最大允许长度仅为12m和30m。设计时如不留心,这个长度很容易超过,造成测量误差。
5、R、S分度号热电偶的补偿导线
同称为铂铑-铂的热电偶有R、S两种分度号,分别代表铂铑13-铂和铂铑10-铂热电偶,前者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其热电势较大(1600℃时R、S分度热电偶的热电势分别为18.849mV和16.777mV),而在低温段100℃时两者基本一致(R、S分度号的热电势分别为0.647mV和0.646mV),200℃时稍有差别(R、S分度号的热电势分别为1.467mV和1.441mV),所以目前国内市场上R、S分度号的补偿导线是通用的。如将市场上通常采购得到的S分度号的补偿导线用于R分度号的热电偶,在100℃以下无误差,即使到了耐热用补偿导线的极限温度200℃,当热电偶的热端温度分别为600℃、1000℃、1300℃时,所引起的误差仅为2.5℃、2.2℃、2.0℃。
这一点可作为1节的一个特例。
在常用热电偶当中,R、S分度号补偿导线的精度是最低的,但从温度使用范围来看,0~60℃范围内误差很小,100~150℃误差就比较大了。当测量误差要求高时,必须将参比端的温度保持在100℃以下。
6、补偿型与延伸型补偿导线的比较
K分度号的补偿导线有补偿型KC补偿导线与延伸型KX补偿导线,以下性能对照表2可以供实际选用时参考。表2K分度号补偿型与延伸型补偿导线的性能比较性能补偿型KC延伸型KX材质与热电偶材质不同与热电偶材质相同热电势特性一定温度范围内,与配用热电偶相近与配用热电偶相同误差曲线非线性,随温度而变线性使用温度范围受限制(如一般用补偿导线为100℃)不受限制(仅取决于绝缘材料)线路电阻低(约0.8Ω/m,mm2)高(1.5Ω/m,mm2)补偿接点干扰因两种不同材料构成补偿接点,可能产生干扰无补偿精度低高价格低高(约高1~2倍)
7、双铂铑热电偶不用补偿导线
前面讲了这么多,都是说要用补偿导线去补偿热电偶参比端温度,但在常用热电偶中,分度号B的双铂铑(铂铑30-铂铑6)热电偶是一个例外,它没有专用的补偿导线,或者换一句话说,在实际应用中,它一般没有必要使用补偿导线。
双铂铑热电偶常用于1300~1600℃温度段的测温(≤1300℃通常采用铂铑-铂热电偶),其低温段的热电势出奇地低,如100℃时的热电势仅0.033mV,200℃时的热电势为0.178mV,与整个测温范围内(0~1800℃)每100℃的平均热电势为0.700mV比较,相差悬殊,所以即使不补偿,造成的误差也很小。例如当热端温度为1300℃和1600℃时,如参比端温度t1=100℃时,造成的误差为±3.0℃,如t1=120℃时,造成的误差为±5,.0℃,均达到使用普通级补偿导线±5℃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如t1=200℃时,则可能造成±16.3℃的误差,因此对双铂铑热电偶来说,虽然在通常情况下可不使用补偿导线,但限制条件是参比端温度t1≤120℃,否则将造成较大的误差。
在不常用的热电偶中,镍钴-镍铝热电偶200℃以下热电势几乎为零,可不用补偿导线,而镍铁-镍铜热电偶在50℃以下的热电势微乎其微,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也不用补偿导线。
常常有人询问能否用铜导线替代补偿导线
用铜导线替代补偿导线会产生测量误差
用铜导线替代补偿导线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看以下例子:一支K型热电偶,用铜导线来连接热电偶和显示仪表,如果测量点温度为500℃,现场参比温度为40℃,显示表内温度为30℃(温度补偿器在表内),这时显示仪表的显示温度是多少呢?
铜导线代替补偿导线示意图
根据热电偶的均质导体定律,同一种金属两端不会产生温差热电势,所以EAB(Tn,T0)=0,这时显示仪表得到的总热电势计算如下:
EK=EK(500,40)+EK(30,0)
=EK(500,0)-EK(40,0)+EK(30,0)
=20.644-1.612+1.203
=20.234mV
这时仪表显示的温度为490.4℃,即仪表显示温度比实际温度低了9.6℃。显然用铜导线来代替补偿导线,将会产生较大测量误差,不能用铜导线来代替补偿导线。
热电偶与显示仪表的接线是否只能用补偿导线?
前面谈到“不能用铜导线来替代补偿导线”,那么热电偶与显示仪表的接线是否就只能用补偿导线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看怎么应用,如在以下场合就可以:
1、使用铂铑30-铂铑6热电偶(又称为双铂铑热电偶)的场合
这种高温热电偶的特点是:在室温下它的热电势极小(25℃时为-2μV,60℃时为6μV),故可以忽略参比端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铂铑30-铂铑6热电偶不使用补偿导线,而用铜导线进行接线。
如果原现场用补偿导线来连接热电偶和仪表,后现场热电偶更换为一体化热电偶温度变送器,此时是否需要将补偿导线更换为铜导线?
正确答案:原补偿导线可以直接作为传输4-20mA电流信号的信号线使用,不用更换也可使用。但需注意:补偿导线比较硬,与热电偶温度变送器接线时略有不便,连接必须牢固可靠且不能损坏温度变送器接线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