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特别的话题——#现实版的活着#冲上微博热搜,看哭众多网友。
这是民生新闻节目《谭谈交通》里的一个片段:年近七十的大爷,父母双双早亡,妻儿兄长离世。他踩着驮有七八百斤木材的小三轮行驶在乡间小道上,车上坐着痴傻不能沟通的弟弟和一条养了十多年快要老死的黄狗。
面对这样比剧本更荒唐的人生遭遇,当谭警官问到“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开心”时,大爷很自然地说了一句:“往前看。”这段出现在民生新闻里的路采,戏剧又真实,令人慨然。
民生节目背后的人间真实
这段素材不是第一次登上热搜,而这段素材的出处《谭谈交通》近年来持续不断地贡献着破圈的搞笑新闻。
《谭谈交通》是一档由成都公安局交警支队和成都电视台联合筹备的交通普法节目。由交警谭乔出镜主持,扛着一台摄像机在大街小巷间追人追车,采访教育各式各样的交通违法者。在豆瓣,该节目评分高达9.6分。
豆瓣截图
人民群众天然的创造力和主持人谭乔逐渐娴熟的综艺感,使得原本严肃普法的过程产生了无数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场面”。
比如一位没有穿上衣的害羞男子,全程用粉色小毛巾挡住上半身接受问询,其娇羞行为激起了谭警官的好胜心。听到对方说“卖萌”,谭警官认为自己才是专业的,不过仔细听完之后才发现男子说的是“卖膜”;
再比如“中华武术集大成者选手”河南郑师傅,他坐在一堆晃晃悠悠的啤酒瓶子上,坚持要给谭警官表演一段中华功夫腰马合一,最后结结实实给了自己一个过肩摔。
还有因为方言口音太重被认成韩国人的福建人,与之交流的谭警官几乎用尽了平生所有的外语技能。
和《谭谈交通》一样出圈的,还有此前多次因为搞笑新闻屡上热搜的《1818黄金眼》和因为闹剧吸睛的《新老娘舅》《和事佬》等相亲调解类民生节目。
也许你并非这些地方台节目的受众,但你一定多多少少听说过:被玻璃门割伤手怒而维权,结果被全网惊呼“长得这么帅怎么能让他受伤”的小张;
修理鬓角收到4万元单据,被做成表情包传遍全网的小吴;
号称“现实版樊胜美”意外落江身亡的杭州女孩洛洛——和解过程中家属一度失控言行夸张,被女孩老板直指“为弟弟买房数次索赔”。
凭借生活里的一地鸡毛和在屏幕里细数鸡毛蒜皮所带来的荒诞喜感,众多地方民生节目在新媒体时代迎来了一次次出圈。
民生新闻从报纸到电视
民生新闻最早诞生于报纸之中。在《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成都晚报》《楚天都市报》《新闻晨报》等大批报纸的合力作用下,民生新闻的浪潮兴起。2004年中国传媒十大流行语中,“民生新闻”和“话语权”成为两大关键词。
民生节目收割大批年轻观众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在内容方面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话语权和声量逐渐提高。对于极富潜力的这一群体,民生节目开始主动靠近。
就内容而言,民生节目正在回归新闻价值:“家长里短”减少,以媒体优势帮助市民解决问题、抓住观众痛点的内容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民生节目开始对剪辑手法、叙述方式愈加重视。就《1818黄金眼》的出圈来说,其与众不同的采访手法和拍摄手法,恰好吻合了亚文化的特征,一跃成为年轻网友的欢乐源泉。
其次,伴随地方民生节目的转型需求和互联网平台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一大批民生节目官方账号入驻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节目中的名场面,在短视频时代到来后,被up主们重新剪辑上传并衍生了无数搞笑创作。放肆大笑间,充满喜剧元素的民生节目片段成为这一代年轻网友们的“下饭神番”。
在新媒体环境下,年轻人成为民生节目新一代的忠实观众。如何在此后的发展中更好地将民生新闻视角与年轻用户视角结合,发挥新闻的传播功能,是民生节目的下一个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