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长期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经国家汉办批准在瑞典设立布莱金厄理工学院“孔子学院”和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在老挝、泰国、越南设立了国外多处办学点;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昆工人将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昆工人的共同梦想(昆工梦)就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把昆明理工大学全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校园风光昆明理工大学拥有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300余亩。
呈贡校区
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占地面积3200亩,为主校区。
莲华校区
莲华校区位于昆明市区内,占地面积680亩,原校本部所在地。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及部分学院保留在莲华校区。
新迎校区
新迎校区是城市学院所在地,位于昆明市区内,占地面积420亩。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英杰
党委副书记:孙书行
党委副书记:张劲松
副校长:罗黎辉
副校长:田军
副校长:杨保建
副校长:王华
纪委书记:李莉
副校长:程赫明
副校长:牛治亮
副校长:易健宏
昆明理工大学校徽校训:明德任责,致知力行
校风:励精图治,求实奋进
学风:勤奋,博学,实践,创新
办学理念: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获支持
学校传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
学校精神: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坚韧不拔,赤诚报国
校训释义:
“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致知”: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
“力行”:出自《朱子语录》:“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
学术期刊介绍:
昆明理工大学着眼于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注重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坚持以党建引领全局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抓好质量提升、特色学科、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开放办学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融资工程“四项工程”﹔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等“九个计划”。
院士
戴永年戴永年(1929.2.9-)云南通海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云南省“真空冶金”重点学科带头人。
张国成,云南昆明人。著名的稀土冶金专家,中国稀土冶炼分离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昆明工学院冶金专业毕业。
殷之文,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1942年毕业于原昆明工学院采矿系、冶金系之前身,我国功能陶瓷的首创者,在国际功能材料科学界有广泛的联系和声誉。先后被选为国际铁电体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徐祖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毕业昆明工学院采矿冶金系。
彭金辉,彝族,1992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
候选人
屈维德,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著名机械振动专家,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振动计算与测试,中科院与中国工程院候选人,1999年确定的关键时刻去世
孙家聪(在1997年确定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最后关头去世,李四光的优秀学生)
秦德先(2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
张鹏翔(2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
王飚(2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
杨斌(1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
院士工作站
杨保建政界
杨保建,78级有色金属,云南省人大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
刘北辰,56级机械,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人大常委,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邦瑞,43级采矿冶金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苏正国,59级机械系.任第九届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
龙潜,周恩来的秘书,昆明工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
李江,78级炼钢。担任云南省组织部部长,副省长等。
张田欣,97级管理工程研究生。任文山州委书记,昆明市市委书记等。
李新华,72级化工系。任云南省副省长。
竺良甫,建国初期机械专家。民盟副主委。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车荣福,81级采选系采矿,广西党委常委、南宁市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等。
丁绍祥,1993年管理硕士,云南省党组成员、副省长。
刘圣华,86级矿机专业,黄石市副市长。
贺毅,外语系,云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杨军,临沧市副市长,市委宣传部部长。
潘祖和,金属压加,云南财大党委副书记。
王俊强,81级自动化控制系。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
帅江,87级环境工程系,贵阳市两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杨光成,78级化工系。十五十六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
何天淳,81级机械,1985年硕士,云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大校长。
肖正学,采矿系,西南科大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理事。
夜礼斌,管理研究生。云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昭通市委书记。
朱洪,1982年化学系,文山出入检局副局长。
陈亚东,84级选矿工程专业。贵州省都匀市党组书记。
王树芬,79级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学习。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罗建川企业界
罗建川,81级采矿专业。中国铝业执行董事/总裁。
刘凤山,87年选矿专业。华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肖同友,69级炼钢,全国人大代表、南钢董事长、党委书记。
敖宏,82级冶金系。中国铝业副总经理。全国青联常委、中央企业青联副主席.
段华生,65级机械,云南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俞瑞方,83级机械,红云红河集团副总裁。
叶世兴,85级机械。玉溪烟草局(公司)党委书记、局长、经理,云南红塔集团党委副书记。
李穗明,83级机械,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张嘉滨,83级机械。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郭忠诚,昆明理工大学恒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电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田永,82级有色冶炼。云南冶金总公司副总经理、云南铝业公司总经理、云南省工业经济联副会长。
王长勇,97级研究生班。昆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长。
余自甦,82级铸造专业。攀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张嘉滨,85级机械系。昭通市烟草公司经理,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局长,昭通卷烟党委书记、厂长。
李勇,78级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中国有色第十四冶金建设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王继光,88级机械制造工艺设备专业,2001级“矿物加工”工程硕士。攀钢(集团)矿业公司经理。
寇伟,83级电力系电厂热能动力,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高盈孟,82级水工建筑专业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他盛华,78级化工机械专业,2000年工商管理研究生。云南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董华,82级化工机械。云天化董事长总经理;国家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云南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付军,85级采矿,1985年至1988年采矿硕士。云铜副总,云轻纺总经理,云南医药集团党委书记。
邹韶禄,云锡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经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公司经理、党委书记等职务。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董英,82选矿专业。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郝蜀东,71采矿专业。昆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科技界
李梦庚,是我国著名的锡冶金专家,现代锡冶金火法精炼技术奠基人,连续螺旋结晶机的发明者,被美国冶金专家誉为“20世纪锡冶金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冶金部科技大会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魏一鸣昆明工学院毕业,获昆明工学院硕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理工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毕谦,57级机械系;于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一年半。曾先后担任昆明工学院基础部建力系系主任;兼任云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常鹏北,创建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电渣冶金研究室,解决了电渣冶金、等离子冶金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在高温超导、纳米级材料、超细锑白、炼锡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较大成绩。
科研平台
平台名称
依托单位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非常规冶金与节能减排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
中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西部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地质及地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微波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昆明理工大学天文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
昆明理工-沈机集团昆机精密数控机床实验室
昆明理工-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公司粉体材料工程联合实验室
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
信息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工业废气净化与资源化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
磷煤化工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
环境土壤科学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
内燃机先进技术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
昆明理工大学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产品研究与开发试验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云内内燃机产品开发研究院云南省认证企业技术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德国FEV公司国际科技合作基地FEV发动机高原实验室
工业生态修复及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西部典型行业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汽车连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
活塞和缸套产品协同创新中心
中俄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联合实验室
昆明理工大学-韩国庆尚大学航空机械部件及材料成型海外研究室
昆明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硅材料国际合作研究室
昆明理工大学等
昆明理工、中国兵器装备公司云南西仪
昆明理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成都银河动力
昆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南方国立技术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庆尚大学
昆工、东京大学可持续材料国际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博物馆
图书馆
科技园
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总体部署,经各高校申请,科技部、教育部初审,2009年11月19日,科技部、教育部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对通过初审的7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评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平台,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昆明理工大学长期以来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综合办学实力得到快速提升。昆明理工大学已成为云南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4个二级学院,教学部1个,本科专业96门。
教学部1个:体育课部。
27个二级学院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5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4个。
国家重点学科1个:有色金属冶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门:环境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8个: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介绍,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教材4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材料工程基础,碎矿与磨矿,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力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机械制造工程训练。
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项目规划。
国家级特色专业7门:冶金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中心,昆明理工大学计算中心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团队,有色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团队,废物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教学团队。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基于材料专业ACD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冶金工程培养精英兼顾一般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教材4门:管理学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英文版),土木工程材料。
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
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2项;新增“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从2009级本科生起实行完全学分制;本科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超过95%。自2012年起,学校所有专业在云南省内均为一批录取,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
人才强校战略
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17人被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36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2人被授予“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8人分别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和“云南省教育功勋奖”。
卓越计划
本科层次学科领域名单
学校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名单
学校
学科代码
学校在《2010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0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名列第100名。
学校在武书连2011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名第68名。
学校在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科学贡献力排行榜排名第56名。
学校在2011中国大学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排名第28名。
学校在武书连2012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名第67名。
学校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第101名。
学校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排名第29名。
学校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奖励排行榜排名第43名。
学校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三星级大学,入选区域内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最高的研究型大学,是中国两岸四地各区域创建综合研究类“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生力军。
办学特色
1、熔铸“红土精神”锤炼“有色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校园风光红土高原坤厚载物,孕育了有色金属王国。发轫红土的昆明理工大学,肩负为云南经济社会建设和全国有色矿冶行业培养人才的双重使命,不畏有色矿冶及西部边疆的艰苦条件,立足云南、融入云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熔铸了“根植红土、情系有色、赤诚报国”的“红土精神”,凝练成“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造就了10余万名具有“红土精神”的“有色人才”,勤奋实干、敬业奉献,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2、“有色金属”学科专业建设改革独树一帜
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大力促进有色矿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进行专业延伸拓展,构建了“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以地质找矿、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工与制备等为特色和龙头学科,以机械加工、自动控制、环境保护、资源再生与利用等为支撑学科,以水利电力、民族民居建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生物化工、信息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拓展延伸学科的“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
1954年9月云南大学工学院独立建院,命名为昆明工学院
1960年9月昆明工学院(机械系)分建云南机械学院1960年9月昆明工学院(煤炭系)分建云南煤炭学院
1961年9月昆明工学院(化工系)分建昆明工学院滇南分院
1961年9月云南机械学院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云南煤炭学院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昆明工学院罗茨分院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滇南大学冶金机械系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滇西大学采矿机械系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云南铁道学院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钢铁冶金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3年9月滇南大学化工系并入昆明工学院
1994年9月云南化学专科学校并入
1994年9月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昆明分部并入
1995年2月昆明工学院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
1999年10月云南工业大学并入昆明理工大学
2004年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并入昆明理工大学
2010年7月成立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
2010年11月成立云南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称小211工程)
2011年1月成立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2012年6月云南省人大法制委、云南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称“中西部小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成为中西部24省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
2012年12月,“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西部典型行业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被正式认定为“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4月,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围名单,昆明理工大学校获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资助,成为全国首批18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高校仅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6所。
2012-2013年度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12月,国家级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
2014年2月11日,科技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文正式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云南省第一家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采矿工程
矿业工程在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2009-2011)中排名第7,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培养掌握固体矿床开采基础理论和现代科技知识,能从事矿床开采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并能从事岩土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