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有AppSo的读者会给A君留言反馈「记账总是坚持不下去,因为即使天天记账,个人的财务状况也总是不见好转」。
如今,身边的朋友常常用「自律」来评价我,尤其是在消费和理财这个问题上。但是实际上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好这些,我自己也是从消费大手大脚的时期一点点转变过来的。大学时期住着宿舍、吃着食堂,当时的开销居然愣是比如今在欧洲工作生活还要高出一截。
在实现理性消费这个问题上,对我帮助最大的两个工具,我想就是记账预算和愿望清单了。我希望能把这两个工具彻彻底底的说清楚,帮助大家走出月光,实现储蓄。
对于大多数工薪族而言,财务自由的进程无外乎受两大因素影响——本金积累和投资回报。而最能影响本金积累的工具非预算莫属了。
如果要把财务自由之路上所有重要的技能排个顺序,我认为记账和预算少说也应该是前三的位置。
在今天这一篇中,我会从预算的基本原则开始,一直写到完整的预算规划,以及大家非常关心的预算超支的应对方法,并配合具体的app操作示范。尽量能够解答大家关于预算的全部疑惑。
正当你心急如焚的时候,后桌一帅哥/美女给你递了一只表,你是什么心情?记住这种感觉,这才是对预算应有的感觉。
真正让你束手束脚的不是预算,而是生活本身。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即使没有预算,依然存在。
当资源有限的时候,我们才会认真考虑到底什么是必须的,什么不是。因为预算有限,我们会更多的考虑已有物品的更多用途,让每笔消费产生的幸福感更持久。
制定预算并不是一个天生自带的技能,也不是拍脑袋想个数,然后就能用。在预算这件事上我也掉过不少坑,而下面这几条原则和标准都是从各种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预算的两个基本原则
好预算的几个标准
下面我会把这些标准和原则拆开了揉碎了说,你会看到这些标准都是如何应用的。
为了实现上面所说的几项原则和标准,记账软件必须满足下面几项要求:
自定义预算:预算分类≠开支分类≠账户分类,这几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开支分类是指,衣食住行开支的划分;账户分类要和你的真实账户一一对应;而预算则是完全另一套思路。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自定义预算功能。
Rollover:我们强调过,月预算是「年开支/12」。我们的开支不可能是月月平均,必然是有超、有余的。所以预算功能需要能够把上一期的超支或者盈余自动结算到下一期。
额度转移:我们预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整体开支。当一项预算有盈余、另一项预算超支的时候,可以通过预算转移功能灵活调配,而无需重新规划预算。
MoneyWiz满足了我对预算功能的全部要求,我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MW的脑残粉。
预算源于记账,高于记账。
如果没有预算,账本中的数字最多只能发挥三成功力。「我记账了依然每个月该花多少还是多少」,缺的就是预算。
但是没有记账作为数据基础,预算就是空中楼阁,拍脑下想出来的数字都是不靠谱的。没有记账习惯的人,估算开支的时候,常常会习惯性的忽视很多重要的细节,比如:
想要做预算,先开始记账,记住原则1——全覆盖。良好的预算需要以至少一年的账目作为基础。
当然,过去没有记账习惯的朋友,也不是不能做预算。可以同步开始记账和预算,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状态,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了。
我个人认为预算没有必要过细,不用搞出一大堆购物预算、交通预算、餐饮预算,这个月这个超了、那个又没用完,到头来又一大堆问题。
我们回到目标导向上,预算为了什么?为的是控制开支的总量、实现储蓄,不是为考取统计分析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是个人记账,分三类基本足够——餐饮日常、居家日常和购物消费。同时要注意之前的两个原则,全覆盖、无重叠。
这三类消费各自都有很明确的特点。
这三类消费的特点我总结在下面这张图中,特征区别一目了然了。
相比于预算的分类规划,设置每项预算的具体额度要困难得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这里我也只能无奈的重复前面的那句话——预算的规划最好有超过一年记账记录的支持,月度预算=年度预算/12。
家庭预算与个人预算稍有区别,我建议可以这样划分
两个人一起花的钱,要么归入餐饮日常,要么归入居家日常。大件消费可以摊销,计入居家日常中,摊销原则后面会细说。
而单独一方花的钱,不论具体的开支分类,都直接计入自己一方的独立预算中。意外消费也是一样的原则。
可能有人会对这样的划分表示反对,觉得夫妻之间账目算得太清楚影响和睦。我的看法正相反,真正影响和睦的不是数据,而是猜忌。一方「觉得」对方花的多,自己花的少,然后陷入了无休止的「你上次买了……花了……」,「你才花钱大手大脚的」。
有了明确清楚的统计数字以后,直接坐下来看数字,有问题解决问题,有什么可争论的?我再重复一遍开头的那句话,真正让你束手束脚的不是预算,而是生活本身。别让预算为你的焦虑背锅。
说完了原则和方法,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方法应该如何在MoneyWiz中实现。首先,有必要稍微解释一下MoneyWiz的预算系统的基本原理。
在MoneyWiz中,预算本质上就是一个高级的账目过滤系统。按照预定条件设置好预算后,就会自动过滤符合条件的账目,并进行跟踪统计。
用下面这张图来说明预算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和消费账目之间的关系。P.s:MW的中文翻译真的很烂,常常会误导用户,所以我建议设置为英语界面,好在也没几个单词。
图左侧是一条消费账目的明细,是我在Edeka超市(Payee)用PaybackAmex信用卡(Account)购买食材(Category)花费8.84Eur,因为是家庭开支,所以标签(Tag)填写的是Home。这四个维度非常重要。
右侧则是我设置好的「(共同)餐饮日常」预算,按照如下方式设置过滤规则。只有符合全部过滤条件的开支账目才会被餐饮日常预算所记录。
这笔消费因为满足了预算系统的全部过滤条件,所以会被预算所统计(看下图)。预算系统会从剩余预算额度中自动扣除这笔消费。
MoneyWiz中高度自定义的预算过滤系统构成了整个预算体系的基础。
这一节是这篇内容的难点,也可以帮你快速评估自己的记账功底。如果完全不觉得头晕,能清楚的分辨出——账户(Account)、预算(Budget)、分类(Category)、标签(Tag)的区别,就算是基本过关了。
除了预算的过滤系统以外,还有一些其他设置选项,稍微解释一下,方便大家理解。
开启Rollover以后,会给预算调整带来一点难度。如果我想要调高一点预算额度,前面每个月的预算都会被相应调高,并通过Rollover累计过来,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所以我会删除旧预算,重新设置新预算,但是这样一来Rollover就被打断了。所以我们需要设置CarriedBalance,把旧预算的剩余余额/超支一起考虑进来。
这两个功能解释起来还是相当抽象,建议大家多试试,用几次就明白了。
在上一节的预算分类中,我建议家庭预算分为共同餐饮、共同居家、老公消费和老婆消费等几类。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分类应该如何在MoneyWiz中通过自定义预算过滤规则实现。
我们可以用标签做第一次过滤,再用开支分类做第二次过滤。看下图
因为全覆盖和无重叠两个原则,需要我们在设置预算过滤规则的时候考虑全部的可能消费。
先看「全覆盖」,看分类的话,共同餐饮日常和共同居家日常对Home标签下的全部开支分类实现了监控。至于老公开支和老婆开支,本就是全部分类,也没有问题。
再看「无重叠」,不同类型的开支通过标签和开支分类实现了清晰的划分,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一笔交易被计入两次预算的情况。
但是这里有重点要注意,每条开支必须有且只有三个标签中的一个,多了少了都会出问题。少了,这笔开支不会被预算监控;多了,就会被计算多次。上手后可能需要习惯一下。这也是标签功能的一个代价吧,自由度太高了。
如果只是个人预算,只记录自己的消费,则大可不用标签过滤,只区分餐饮、购物和居家三类即可。
首先强调一下,预算偶尔超支是完全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我们三条标准的后两条,考虑波动和长线思维,就是为了处理超支而准备的。
大件消费、意外开支、消费周期都可能导致我们的预算超支。从处理方法上来看,主要有三个应对策略:
预算转移:我们前面把预算分成了几类,如果超支的只是其中的部分预算而且金额不大,我们可以把尚有盈余的预算额度转给超支的预算,实现整体的平衡。
提前准备:很多消费周期是可以实现预知的,比如双十一、春节。我们完全可以提前三个月降低预算水平,给双十一留出足够的预算空间。假如平时买东西每个月花2000,那就砍到1000,等到双十一的时候你就攒出了5000的预算额度。
事后摊销:有些大件或者意外开支很难提前准备,就必须采用事后摊销的策略。通过降低后面的预算,来把之前的超支补回来。比如我之前买了一台iMac,事后总共花了18个月、每月摊销100欧,直到上个月才摊销完毕。在此期间,我把自己的购物预算从230欧元/月,砍到了130欧元/月。
现在我们来看看不同方法应该如何具体操作。
如果只是个别预算超支,而其他预算尚有盈余,我们可以使用预算转移功能在不同预算之间转移预算,按照下图操作即可
▲预算转移功能演示
事前准备和事后摊销本质上都归属于摊销策略,我就放在一起说了,道理是互通的。
这里就以我之前买电脑为例,消费1800欧元,摊销18个月。操作步骤如下:
由于最初的开支被记录为转账,所以这笔大件开支在初始是不会对预算系统产生影响的。只有到了后面每月摊销的时候,才会被预算系统监控到,记录摊销。
下图是这个周期账的示例,每月重复1次,重复18次后会自动提示结束。
3月回国了一趟,整个行程开销1500欧元左右,以我个人每月230欧元的预算来看是完全不能够的。如果不做处理,会导致未来很久个人预算都是完全超支状态,这就失去了参考意义,所以我对这部分的预算做了专门处理。
在这个情境下,原本超支的预算是「我的开支」,操作方法如下:
建立缓冲区之后转移2000预算,这样一来缓冲区剩余预算为-2000,我的开支增加预算2000,就把超支放在一个单独的预算池中。而缓冲区的数字就是之前超支待摊销的金额,一目了然。
但是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无重叠原则?方法很简单,如果这个缓冲区本身不监控任何开支,只是作为一个指示作用的虚拟预算,也就不会对我们的预算体系产生任何影响。我是这么实现的,请看下面截图
这个预算的技巧在于设置标签(Tag),我设置了「过桥」作为标签。但是实际上,我在记账开支的时候从来都不会使用「过桥」这个标签,所以整个预算并不会监控开支。
在文初我们强调了「无重叠」原则,这主要是为了降低我们对预算的跟踪和统计成本。
比如下图是MW的预算界面,除了每一条预算本身以外,app的最上方还会显示所有预算的使用情况,给用户一个快速直观的参考。但是如果预算过滤规则出现了重叠的情况,就会导致这个数字失真耽误我们的判断。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有用的预算报表也需要「无重叠」原则的支持——预算分类对比(CompareBudget)。下面这张图就是MW生成的当月预算对比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预算开支的占比情况。如果预算出现重叠,对于分析统计也会产生不小的干扰。
这篇内容偏长,估计写到这大家都已经忘了开头是啥了,我们来简单复习一下:
预算规划本身是一件非常实操的工作,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尝试、实践,仅仅看完我的这篇内容可能还是会觉得云里雾里的,不妨对照着app自己多多尝试几次。
文中部分插图来自:pixabay&Pexel
A君
下一篇2019-06-1415:00
上一篇2019-06-1315:00
AllcontentismadeavailableundertheCCBY-NC4.0fornon-commercialuse.Commercialuseofthiscontentisprohibitedwithoutexplicit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