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参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其实是1996年左右的时候,算是老股民了,但一直到2009年前,都没有学会怎么赚钱;直到2010年,在一位朋友的引导下,逐步建立了顺势交易的投资观念和方法,才开始有了后来的盈利。
当时的投资观念主要包括四个要点:
2、重仓投入;
3、长期持有;
4、风控止损。
那么,大趋势是什么呢?在2010年后的最初几年,寻找的大趋势是:
1、黄金上涨(2010-2011):美联储“量化宽松”后的大趋势;
三、新的起点:投资美股
所以,真正能避险的不是依靠交易层面的止损,而是你买入的公司是真正的好公司,只有真正的好公司,才能帮你避免本金永久性损失的风险。好公司即使短期内下跌,长期来看仍然会创新高,仍然能够给你带来投资收益。
四、对过往投资的反思和检讨
我一直在思考,过去十年的投资收益,究竟是来自运气还是自己的投资能力。在今年的公司集思会上,一位同事的分类帮我厘清了这个问题。按照“从整体还是从事件出发”进行投资,以及”是深度研究还是浅度研究”,将投资分为四种类型,我对号入座,发现自己属于“浅度研究+从整体出发进行投资”,应当归入“风险投资”一类。
哈,是啊,其实我过往就是在股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投资。一般而言,大家的风险投资是在一级市场,规模小的投十几、二十几家,规模大的投几百家,然后有10%、20%的投资成功,这些成功的投资带来丰厚的回报;而我,是在股票二级市场以集中的方式进行风险投资,一段时期只投1~2家,然后通过交易纪律的约束,跟踪市场变动,发现错误及时止损,以此规避本金的大幅损失。
所以,这么来看,十年20倍的收益也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如果一位风险投资人等比例投了20个项目,10年成功8个,每个均获得了50倍收益,其他12个全部失败亏掉,那也是十年20倍的总收益。我的过往十年投资,也就是相当于这位风险投资人,投资收益主要是来自于运气,而不是投资能力。
我的另外一位同事也提到,对于小样本事件,其实我们总是高估成功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运气。我也一样,在过往投资中集中买入少数几个公司的股票,也是属于小样本事件,其实对于这个十年20倍的收益水平,我也总是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投资的运气。
我也认识到,在市场极端情况下,交易纪律(止损)并不能保护自己免受本金的大幅损失,极端情况下,根本没有机会进行止损;真正的保护,来自于对好公司的投资,是公司创造的未来自由现金流,就是那种不上市你也愿意买、愿意持有的公司。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我逐步从黄金转向了段永平(当然还有巴菲特)的怀抱,也就是从趋势投资的观念转向了价值投资。
这个认知的转变,我现在觉得,美股投资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美股投资,总体上市场效率较高,真正好的公司能够持续稳定的成长,股价的波动也相对稳定,或者说更加有利于长期持有,更加市场化;而A股的波动,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激烈,不太有利于建立长期持有好公司的习惯。
从这一点出发,我也觉得投资人最好能有机会参与一些美股投资。都说环境改造人,我觉得美股市场的环境对我由趋势投资的习惯转向价值投资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五、跟黄金说再见
终于,我想明白了要“跟黄金说再见”。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段永平,我在哪里看到他说过:“不产生自由现金流的东西,不投”。黄金就是“不产生自由现金流的东西”,一盎司黄金,100年前是一盎司,100年后还是一盎司,一分不会多,也不会少(当然这个也是黄金的一种独有价值)。
黄金的价格变动,完全是一种被动映射,被动反应了宏观经济的增长或衰退、货币的贬值、人们对黄金装饰品的实物需求等等。要想明白黄金的价格变动,其实你是要想明白背后的这些所有变动,这个太复杂、太难了。
当然,也不是说黄金就不能投资,在某些时期,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量化宽松”、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货币投放等情况下,黄金的价格还是会发生一些趋势性变动的,是可以进行投资的。
但是,如果要投资黄金,就需要按照趋势交易的方式进行,要时刻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货币的变化,跟踪市场价格的波动,并辅以严格的交易纪律。
六、皈依“大道”(段永平,当然还有巴菲特)
段永平的语言平实简洁,真正做到了“大道至简”。他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投资的三个衡量标准就是好生意、好文化、好价格(rightbusiness,rightpeople,rightprice)”,“一般而言,不能形成差异化的生意,多半不是好生意”。
我有一位同事在今年公司集思会上,有一个提问标题:“为什么我懂得这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人生?”我说,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人生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为什么懂得这么多道理,但还是做不好投资?”原因就是,投资的道理都是很精炼、抽象的,每个人对道理的具体理解都不一样,更不用说道理的运用了,还有知行合一的问题。
比如说“差异化”,这个是理解生意模式的很好标尺,理解了差异化,用这个标尺去衡量公司,很多公司就可以不用看了,其实这是个非常苛刻的条件。但是,对于具体公司、具体生意模式的差异化,大家的理解和观点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但是也有人觉得,快递这个生意本身并不具备“差异化”的特性,把一件东西从这里送到那里,本身是没有差异化的,请谁送结果都是一样的,最终竞争的只是时效和成本。如果一个生意最终只是竞争时效和成本,最后是很难差异化的,很难长久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并不是一个好生意。
所以说,投资的道理其实就是那么几条,但即使是对那些简单的词语,大家的理解都可能是很不一样的。谁对谁错呢?因为投资是投资于未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下注,在此时此刻,基本上是没有谁能说服谁的,各有各的理。
但是投资有个好处,就是结果的反馈特别快,很快市场就会告诉你谁对谁错了。投资的好处是,你不用说服谁,自己买就行了;谁对谁错,市场会告诉我们的,对了,你会得到市场的奖励;错了,会亏钱。
七、持有=买入?
现在我想明白了,买入股票的理由是:买入公司的未来价值>当前股价,所以不管是买入还是持有,都是和公司的未来价值做比较。当前股价下,如果愿意持有,那么就说明未来股价会高于当前股价,并且和其他公司相比,能提供更好的收益率,那么这时完全是愿意买入的,而这个决策跟原来买入的成本无关,是个独立决策。所以,一旦真正跟未来价值相比较,持有就完全等价于买入了。
这个思考,对于我特别有价值。但是其实对于很多投资人而言,这是个很容易想明白的道理。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的固有习惯对思维的禁锢作用,我原来的交易习惯和投资想法,切切实实地影响了我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八、怎么确定未来价值?
投资,就是投资于未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想明白公司的未来价值,就是要去思考公司能带来的未来自由现金流是多少。但是,未来是不确定的,怎么才能确定公司的未来价值呢?对未来的认知不足,怎么办呢?最核心的,就是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有人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思考和想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提升认知能力,努力去寻找确定性高的成长公司,还是那三个衡量标准:生意模式好不好?企业文化好不好?当前价格是不是过高了,是不是透支了太多的未来增长?
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认知对不对呢?没有人能告诉你,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去检验。对于自己的投资,需要不停地去反思,去归因。要从市场反馈中来检验对错,要认真反思自己投资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看对了、坚持住了,还是因为运气好。
有的时候,即使赚钱了,也可能是做错了,有一种奖励叫“惩罚性奖励”,你用错了方法、看错了公司,还是赚钱了,如果你把这个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坚持错误,那么最终你会把靠运气赚的钱全部还回去,甚至于本金。这就是大家说的“靠运气赚的钱,凭本事亏掉”。
九、跟“十年20倍”说再见
2021年,对于我是全新一年,是时候跟“十年20倍”说再见了。对于自己的个人投资而言,就是要降低未来收益率期望。段永平说,“我觉得8-12%收益率就可以接受,超过社会平均收益率水平就可以了”。
“十年20倍”只是个结果,20倍这个数字本身已没有意义,留下的只是我的“现状”——账户上比以前多一些的钱,有点用的交易纪律,现有的认知能力。过去的已经消失,未来还没有来,其实我们只有“现在”。“活在当下”,其实也是个事实,我们只能活在现在。
那么8-12%的收益率是不是唾手可得呢?如果我说,过去十年,我年复合收益率35%,那现在要求不高,年复合收益率只要10%,还不容易啊?!对吗?不对,完全不对。
我们基金销售时有一句话必须作警示:“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套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过去业绩再高,也跟未来的投资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独立的,未来的市场变化会是新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新的市场环境,你才有可能继续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
当然,我现在对自己未来能通过股票投资取得收益是更加有信心了,但也只是信心比以前足了一点而已,能不能真正实现,能有多少的收益率,完全不知道。投资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智力游戏,我将重新启程:跟着时代、跟着市场,提升认知能力,继续前行。
十、懒人懒办法:抄作业吧
对于个人投资,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抄作业”。我这个人是非常懒的,在家我一直就是把“懒”字贴在脑门上,然后安然窝在沙发上。在投资上,我觉得做个“懒人”也不错,懒人懒办法,就是抄作业呗。
投资,做的是选择题,好的选项(好公司,伟大的公司)其实就那么些,抄作业是可行的,不丢人(我觉得A股这一届的“抱团股”,其实大体都是很好的公司,大多是值得抄的作业)。
投资大师们都在互相学习,互相“抄作业”,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为啥不情不愿呢?好东西就那些,你不买这些,买什么呢?
十一、抄谁的作业呢?
那么问题来了,投资大师(高手)那么多,抄谁的作业呢?我的选择是,巴菲特、段永平。
总体上,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个性不同,我觉得还是抄气质相近的人的作业,抄容易抄的作业。比如说,冯柳,我们一位同事深入学习和研究过冯柳的投资方法,结论是“冯柳,是你学不会的”。
说是“抄作业”,其实还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相信的,否则你是很难拿住这些好公司的,市场一震荡,股价一大幅下跌,你就给吓出来了。
要么,你就盲目相信这些大师,抄完作业就不管了,一直放着,买的公司股价不管怎么跌,只要他们不卖,自己就不卖。
要么,你还是要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抄作业”,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想不明白,就使劲想;再想不明白,也可以先试着买点看看,然后继续想,一边想一边观察;实在想不明白,那么就换个作业抄,换个自己能想明白的,能自己相信的。
十二、结语
从做好个人投资的角度,我想说:一起“抄作业”吧,一起抄巴菲特、段永平的作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