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至24日,本人先后对宁波、嘉兴、北海、南通等出口加工区的区域管理、产业发展、保税物流及海关监管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发展实际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考察情况及对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建议分析如下:
一、四个出口加工区的基本情况
(一)宁波出口加工区。
宁波出口加工区2002年6月设立,2003年10月28日通过验收,2004年3月12日封关运作。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封关面积2平方公里。在全国55个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5位。
宁波出口加工区位于长三角南翼,毗邻中国第二大港口——北仑港;与宁波保税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开发,功能优势互补,通过公路、铁路、水运等与华东和长三角地区融为一体。
宁波出口加工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和轻纺加工工业,在区域周边已经形成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
宁波出口加工区共有注册项目43个,其中:外资项目42个,投资总额19.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8亿美元;已投产工业项目20个,投产保税物流项目3个。2011年,宁波出口加工区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46.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8.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实现进出口额46.6亿美元,其中出口18.6亿美元。
宁波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与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合署办公(宁波保税区面积2.3平方公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出口加工区各项管理职能分别由保税区相应职能部门承担。
2010年宁波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企业工业产值排名表
单位:万元
序号
企业名称
工业
总产值
1
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
2708067
11
宁波奥威尔轮毂有限公司
29646
2
宁波奇美光电有限公司
359545
12
宁波旺泉电子有限公司
26465
3
宁波菱茂光电有限公司
266437
13
宁波出口加工区提爱思泉盟汽车内饰有限公司
17183
4
宁波奇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83940
14
宁波菱钢弹簧有限公司
11838
5
宁波中集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168578
15
初田(宁波)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8295
6
宁波中盟钢铁有限公司
163174
16
宁波尔耶思电子有限公司
3355
7
宁波璨宇光电有限公司
132179
17
宁波海伯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705
8
宁波海天华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08327
18
宁波京能泵业有限公司
2100
9
宁波大亿科技有限公司
97456
19
宏全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1449
10
宁波斯易安清洁设备有限公司
39355
20
宁波美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290
单
(二)嘉兴出口加工区
嘉兴出口加工区2003年3月10日批准设立,2005年4月26日通过验收,2006年2月28日封关运作。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封关面积1.3平方公里(其余1.65平方公里已置换至嘉善)。在全国55个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33位。
嘉兴出口加工区位于嘉兴港区内,现有注册项目17个,其中:外资项目11个,投资总额1.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6万美元;已投产工业项目11个,投产保税物流项目1个。2011年,嘉兴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43亿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79.12%,工业产品销售额4.4亿元,同比增长49.64%。主要产业有生物医药研发、汽车配件、电子、纺织、机械制造等,目前区内有三分之二土地未出让。
嘉兴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与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综合处、建设管理处、招商处三个处室,分别与嘉兴港区管委会的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招商局合署办公。
2010年嘉兴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企业工业产值排名表
工业总产值
浙江嘉盛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121656
浙江圣泰戈新材料有限公司
74051
嘉兴市迅蕾轴承有限公司
35349
嘉兴固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15846
嘉兴捷翔清洁制品有限公司
8933
嘉兴我爱妻日用品有限公司
8708
嘉兴大丰制冷剂科技有限公司
5410
洛克沃德汉纳斯酒业(嘉兴)有限公司
3163
艾克森光电(嘉兴)有限公司
878
(三)北海出口加工区
北海出口加工区2003年3月10日批准设立,2005年4月封关运作,规划面积1.454平方公里,封关面积1.135平方公里,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临海的、最靠近东盟的出口加工区。2012年3月,北海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扩区,扩大后的总规划面积为3.296平方公里。在全国55个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17位。
北海出口加工区共有注册项目58个,其中:外资项目34个,投资总额4.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2亿美元;已投产工业项目24个,投产保税物流项目3个。代表性投资商有日本三洋、台湾光宝地、广东永昶集团、香港德昌电机集团、加拿大嘉汉板业集团、深圳万港物流集团、深圳惠科电子、韩国双赢洋弓、模雅特电子等。2011年,北海出口加工区实现工业产值87亿元,实现进出口值8.9亿美元,实现税收1.33亿元。
2009年,商务部、科技部批准北海成为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电子信息),2010年11月,北海市获批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北海出口加工区发展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北海出口加工区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和作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契机,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北海出口加工区积极争取海关、国检等驻区部门的支持,积极发展酒类交易中心等保税物流业务。
北海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为北海市政府派出机构,下设党政办公室、招商局、产业发展局、建设开发局4个局(室)。
2010年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企业工业产值排名表
建兴光电科技(北海)有限公司
鉴隆实业(北海)有限公司
永昶科技电子(北海)有限公司
北海顶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北海惠科电子有限公司
德昌电机(北海)有限公司
北海保通冷冻食品有限公司
北海双赢洋弓制造有限公司
北海味莱鲜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海泰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北海华洲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北海威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北海志成塑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北海大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北海华源电子有限公司
北海创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富优科技(北海)有限公司
美高精密部品(北海)有限公司
北海爱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北海美达电子有限公司
(四)南通出口加工区
南通出口加工区2002年6月21日批准设立,2002年10月29日封关运作,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封关面积0.75平方公里。南通出口加工区位于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距南通市区10公里。在全国55个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34位。
南通港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长江沿线第二大港口,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出口加工区距主港口5公里。
南通出口加工区共有注册项目25个,其中:外资项目14个,投资总额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06万美元;已投产工业项目5个,投产保税物流项目10个。2011年南通出口加工区完成进出口额2.2亿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96亿元,同比增长26.58%,工业产品销售额6.97亿元,同比增长24.05%。
区内已投产生产型企业出口产品主要为激光磁头(DVD、笔记本电脑用)、石油钻井成套设备、汽车配备产品、高档服饰、电暖桌等。
南通出口加工区建有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生活配套,可容纳近2万员工,人才公寓已经建成,专门为出口加工区内企业配套。由于出口加工区发展不够充分,配套区现为整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使用。
随着南通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的调整,出口加工区部分区域被调整为商务区,同时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也受到功能上的制约,区划调整、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现南通出口加工区正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计划实行“一区多片”的发展格局。
南通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出口加工区管理局,主要负责经贸管理、企业服务、监管设施维护等。
2010年江苏南通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企业工业产值排名表
南通延锋江森座骑面套有限公司
依姿美(南通)服饰有限公司
南通新福达光电有限公司
南通市开发区千野实业有限公司
南通静和绿色家具有限公司
二、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
通过对宁波、嘉兴、北海、南通等四个出口加工区的考察学习发现,这四个出口加工区在工业基础、发展快慢、管理经验等方面不尽相同,嘉兴、南通出口加工区在发展中存在招商困难、发展缓慢等问题,宁波、北海出口加工区发展有着各自独特的成功经验。
(一)龙头企业是支撑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关键
宁波出口加工区依托便捷的交通、发达的制造业和人才的集聚,2005年初,成功引进全球知名液晶光电龙头企业奇美电子。随后,50多家总投资约20多亿美元的配套企业先后入驻宁波出口加工区和宁波保税区,以奇美电子为龙头的液晶光电产业成为宁波出口加工区的支柱产业,奇美电子的产值占宁波出口加工区总产值的70%以上。2011年,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400亿元,平均亩产达1143万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液晶显示模组生产基地。宁波出口加工区主要经济指标也位居全国出口加工地区前五位。
同样,全国排名前十位的出口加工区,都有1个或数个这样的骨干龙头企业。如松江广达电脑,昆山仁宝信息,烟台鸿富锦精密电子,漕河泾英业达科技,成都英特尔芯片,深圳日立环球,无锡海力士和苏州高新区名硕电脑等,龙头企业成为所在出口加工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品牌和强大聚合源。而南通、嘉兴等出口加工区恰恰缺乏大型龙头项目的引领。
(二)保税物流是出口加工区发展新亮点
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定位是保税加工为主、保税物流为辅,但由于近年来加工贸易新增企业的减少,出口加工区生产型企业引进困难,加之生产型企业存在用工难、社会管理难等情况,目前,不管是发展较好的宁波、北海等出口加工区,还是发展相对较慢的嘉兴、南通等出口加工区,都纷纷把保税物流当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宁波出口加工区明确提出要抢抓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发挥区域政策、功能、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形成以进口分拨、国际采购配送、保税期货交割、第三方供应链物流为主体的保税物流体系,将出口加工区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体系重要节点、长三角南翼保税物流核心功能区。
嘉兴出口加工区提出要发挥港口优势和周边产业优势,依托杭嘉湖地区加工制造业发达、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等特点,全面发展临港工业发展所需的保税物流业务。
(三)区外设置配套区是出口加工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由于出口加工区政策的特殊性,区内企业财税贡献十分有限,需出口加工区所依托的开发区提供大量的建设资金及维护费用。同时,区内企业在扩大内需等政策的影响下,在产品外销的同时,不断扩大内销比例。为解决企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缓解出口加工区资金运作困难,宁波、北海等出口加工区都在加工区外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区。
宁波出口加工区顺应企业集生产、贸易、物流于一体和内外销相结合的产业链需求,在区外设立了非保税业务配套区,实施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的功能整合与政策叠加,配套区成为出口加工区培育税源经济的重点区域,保障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外,北海、青岛、大连等出口加工区也在区外建有工业及生活配套区。
(四)地方政府的重视及专门的招商队伍是加工区发展的根本保证
北海出口加工区所依托的北海市经济基础、外向型经济度都比较弱,北海出口加工区在发展初期也面临着企业少、招商困难等问题。但由于北海出口加工区是广西唯一的出口加工区,又是我国最靠近东盟的出口加工区,因此北海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得到了广西自治州政府及北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设置了由100多人组成的出口加工区管理机构;成立了专门的招商队伍,招商队伍长期驻守长三角、珠三角等加工贸易发达地区。同时,北海出口加工区特别强调向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政策扶持,先后争取到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地、允许出口加工区限制发展的部分业务在北海加工区开展等。
三、加快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发展现状
连云港出口加工区于2003年3月10日批准设立,规划面积2.97平方公里,0.51平方公里的一期于2003年7月15日通过验收,2004年1月封关运作。1.98平方公里的二期于2009年12月通过验收。
出口加工区一期、二期共有注册项目21个,其中:外资项目12个,投资总额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95万美元;投产工业项目11个,投产保税物流项目5个。年工业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即重山风力设备、艾业无纺布和倚天科技。另有合力玻纤、海瑞复合材料、海连复合材料、中亚塑料等4家企业因产品内销等原因不适合在区内生产,正在开展迁出工作。
2011年,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完成进出口额1.86亿美元(含二期),完成工业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工业总产值7亿元,同比增长11%。区内产业有医疗用品、新能源、电子信息、保税物流等。
(二)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区内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缺乏大型龙头项目。目前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正常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仅7家,除重山风力、艾业无纺布、倚天科技三家企业有一定生产规模外,其他企业都规模较小,加之近几年没有引进新的加工贸易企业,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受外向型经济基础弱的掣肘,保税物流业发展不充分。我市虽拥有港口、陆桥等区位优势,有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的先天条件,但由于连云港港进出口大宗货物多为矿石、粮食、化肥等散杂货,该类保税物流更适合专门从事保税仓储业务的金港湾保税物流中心。
适合利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及加工贸易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之间的货物流转,即加工贸易结转及一日游等。由于我市及周边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并不充分,这类业务量相对较小,保税物流业务整体需求不足,因此连云港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业务发展并不理想。
3.产业不集中,没有形成支柱性产业。目前连云港出口加工区产业主要有医疗用品、新型材料、电池组装、保税物流等。产业结构分散,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同时企业产业链也较短,与区外企业缺乏配套。出口加工区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产业定位不明确。
总之,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既不具备象松江广达、无锡海力士、淮安富士康这些出口加工区所拥有的龙头型加工贸易企业,以壮大出口加工区的保税加工功能;也不具备像苏州、吴中、成都、西安、郑州等出口加工区所形成的强大保税物流需求,通过保税物流放大出口加工区效应。
(三)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发展迟缓的原因分析
2009年出口加工区管理局恢复成立,并在2010年增挂招商五局的牌子,但两局共有工作人员6名,这在全国出口加工区中也是人员最少的管理机构之一。加工区现有工作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工作水平和努力程度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出口加工区二期从2005年起,实行与昆山开发区合作共建,土地用途变为昆山工业城。2006年10月,海关总署、国土资源部联合对出口加工区进行土地清查时,才重新明确该区域为出口加工区二期用地,对已经进区但不适合加工区的项目才又开始了清理。但实际上,几年来也还是对昆山工业城有所兼顾。
2.从客观上看,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及交通运输等。我市近几年工业发展较为迅猛,但长期以来,我市存在的工业基础薄弱、外向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等客观情况仍有滞后效应。特别是适合出口加工区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十分缺乏,加工贸易发展缓慢。2011年,我市共实现进出口总值69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为9.85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4.3%,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1%。
近几年来,开发区发挥后发优势,确立了“一主导四新型两促进”的产业导向,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等“四新”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四新产业中适合出口加工区的项目并不多,如新医药产业,他们大多不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型的产业方向,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不吻合。
同时,就开发区现有的加工贸易企业看,他们也因各种原因没有落户出口加工区。开发区现有加工贸易企业30家(2011年进出口值超过1000万美元的加工贸易企业10家,超过1亿美元的仅2家),其中,30%是在出口加工区成立之前落户开发区的,如升德升、宇研、福泰克等,他们皆因搬迁成本太高而不愿进出口加工区;另外70%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在出口加工区成立之后落户开发区的,他们或因出口加工区的围网管理存在诸多不便、或因国内销售成本过高等而放弃进入出口加工区,如东方集装箱、伍江数码等。
从全国范围看,发展较好的出口加工区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一带,个别零散分布在内陆发展较好的加工区都有一些特殊原因:或因政治原因,如重庆;或因领导个人原因,如淮安;或因特殊地理位置原因,如成都、西安等。
通过这次考察认识到,适合出口加工区的企业主要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及保税服务三种类型,其中保税加工类最适合的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具体分类有:
Ⅰ、保税加工类企业
①两头在外”型。
生产原料全部来自国外,产品全部出口国外。这是最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政策的类型。
②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原材料高退税率”型。
生产原材料部分或全部来自国内,产品全部出口国外,且原材料增值税退税率高于成品退税率。这种企业适合出口加工区,但数量较少,因绝大部分国内原材料增值税退税率低于成品退税率。
③一头在外,一头在内,成品低税率”型。
生产原材料来自国外,产品全部或部分销售国内,内销产品进口关税征税率低于原料进口关税征税率。适合这种类型的企业也较少,因多数产品进口关税征税率高于原材料进口关税征税率。
Ⅱ、保税物流类企业
Ⅲ、保税服务类企业
①“研发与检测”型。
企业主要利用进口自用设备及维修零部件免税、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
②服务外包型。
企业主要利用进口自用设备及维修零部件免税。
不适合入区的企业类型有:
①内销成品高税率型企业。
以面向国内市场内销征税进口为主,而且成品进口关税税率高于原料进口关税税率的生产加工型企业
②非保税物流企业。
主要经营以非保税内贸货物为主的仓储物流企业。
③主要原料是国内原料并征收高额出口关税的生产型企业。
(四)加快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1.发挥主观能动性,举全市之力发展出口加工区。
在当前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未充分发展的阶段,举全市之力发展好、利用好出口加工区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从产业选择上。虽然全国发展较好的出口加工区都有1个或数个龙头企业,但毕竟加工贸易发展阶段已经发生变化,电子信息等龙头型企业可遇而不可求。我们认为更务实的做法是借鉴北海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路径,即在结合当地及周边产业类型的基础上,注重选择适合出口加工区两头在外的项目。在产业选择上,可先从初级加工项目入手(当然在安全、环保等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形成聚集后,再逐步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
二是从地域范围上。出口加工区的项目可重点放在连云港市及周边、中西部地区以及开发区自身等方面。首先建议将全市范围内引进的两头在外的项目向加工区集中,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对引进到加工区的项目在税收及其他经济指标上仍归属项目引进地;其次建议对中西部地区适合加工区的项目进行重点招引,充分利用好连云港中东西部合作示范区的作用;再次建议对开发区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全面排查,对适合进出口加工区的项目向区内集中,同时加强与开发区“四新”企业的联系,促其将出口加工环节向出口加工区延伸。
三是从优惠政策上。出口加工区入区项目标准本应高于区外,但从加快连云港出口加工区产业聚集、解决被淘汰危险等现阶段任务出发,建议降低出口加工区项目入驻门槛,在土地价格、投资强度等方面,适当低于区外。同时,建议出台对引进加工区项目的特殊奖励办法,如提高奖励比例或给以特殊奖励等,提高加工区项目招引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保税物流是当前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比较现实的重点选择之一。
现阶段解决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排名滞后、进出口总量较小、面临被淘汰风险的最现实选择是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业务。建议发挥连云港市物流节点的优势,放大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通过区(加工区)、港(海港)、路(公路)、桥(新亚欧大陆桥)联动,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货代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在区内设立国际物流配送分拨中心和保税货物存储中心,尽快将出口加工区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的物流集散中心。
近两年来,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在贵金属保税物流方面优势凸显,目前已有托克、三井、金川等国际、国内多家知名有色金属贸易商看中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的位置和政策。去年,南京海关针对连云港出口加工区配矿项目专门给予批复,同意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开展此类业务(该类项目符合环保要求,且不存在厂区形象问题)。据测算,该类项目入区,可实现年进出口值5-10亿美元,在极大提高连云港出口加工区进出口货值的同时,也能给地方税收带来一定收益。因此,建议加快推进国际、国内知名有色金属贸易商入驻出口加工区,极力打造市场交易品种齐全、产业链丰富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
此外,建议加强区港联动,吸引港口物流企业入区经营。目前,港口集装箱保税仓储业务因港区仓储场地狭小等原因,大量集装箱保税仓储业务被分散在距港口远且场所分散的力达、东鸿等海关监管点,这些业务完全可以在出口加工区运作。建议推动实施区港联动,通过利益分成等措施,积极引导港口物流企业将港口保税仓储业务落户出口加工区,在缓解港口仓储场地紧张问题的同时,做大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量。
3.尽快完善出口加工区生活及工业配套区。
为解决加工区企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兼顾以及扩大区域财政收入等问题,建议在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周边设立工业配套区,引导企业将适合在区内的部分放在区内生产,适合在区外的部分放在区外运作。同时,建议在加工区周边规划建设打工楼、就餐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减少企业后顾之忧,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4.制定出口加工区建设及封关方案,推动出口加工区全面运营。
2011年10月,海关总署为规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对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大连、天津、杭州、武汉等6个出口加工区已批准设立10年、尚有规划土地未验收利用的情况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期后仍不能按规定实施封关验收的,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部分退出程序。
今年3月22日,海关总署加贸司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监管场所管理的通知》,要求对批准设立后仍有超过五年未验收的闲置规划土地、通过验收后土地已开发利用面积占验收面积比率低于50%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监管场所,要及时督促管委会实施整改。
连云港出口加工区是2003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距今已9年。目前连云港出口加工区面临的问题:一是尚有0.48平方公里土地未验收。连云港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97平方公里,一期0.51平方公里和二期1.98平方公里已通过验收,剩余0.48平方公里土地需尽快制定建设及验收封关方案。二是1.98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二期虽已通过验收但未封关运作,需尽快封关。目前要求二期封关的主要是锦达国际仓储等保税物流企业,反对封关的是重山风力、合力玻纤等保税加工企业。合力玻纤正在办理区外土地置换手续。重山风力在入住加工区时与管委会签有同意入驻加工区的协议,且重山风力目前产品全部外销,部分国内采购原材料有一定损失,但损失没有那么大。同时考虑到彩棉、托克等拟入区项目的需要及海关总署加强管理等实际情况,建议加工区二期尽快封关。
(作者系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