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交易所行业发展至今,基本经历了6轮的产品创新,从1865年农业期货到1982年的股票指数期货,涉及到多个基础商品种类,包括农业、金属、能源、外汇、债券、股票指数等。
当下,全球主要的衍生品交易所都有自己的王牌交易品种,如下表所示。例如,芝加哥交易所(CME)拥有大量王牌金融衍生品,例如欧洲美元和指数类衍生品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不仅拥有农产品期货,同时拥有美国国债期货这类王牌衍生品;ICEEurope则拥有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州轻质原油等王牌能源类衍生品,而纽约商品交易则擅长轻质原油及黄金类等商品的交易。
再放眼全球的股票市场,美国的上市公司数量在下滑,但整体的市值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体现出各行各业的市场集中度在持续提升。同时,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在持续提升,利好香港交易所集团的业务前景。
从交易量及换手率等指标来比较,中国香港皆处于较低的水平。
衍生品交易所行业也基本以行政区域的疆界为界限,市场份额一般在界限内整合。香港交易所的成交量同样比中国内地及美国的主要交易所相差甚远,如下表所示。
放眼全球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金融衍生品类的交易量最大,其次是商品。
综上所述,目前全球交易所行业以行政地域为疆界,在疆界内整合集中。香港交易所,作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唯一的一家交易所集团,同时作为中国内地和全球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拥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护城河深。
根据港交所集团2019年的财务报表,其拥有3家交易所,持股比例皆为100%,同时拥有5家结算公司,除对香港场外结算公司的持股比例为76%,对其余4家结算公司的持股比例皆为100%。
根据公司官网信息,港交所的长远目标可总结于以下三点:
在介绍完港交所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开始对港交所进行量化分析,以预测其未来业绩。我们首先简单介绍港交所的收入计算方式,然后再预测其收入。
现货分部的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及ETF等产品,交易费用的计算方式基本如下所示(ETF等产品有一定的豁免比例,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收费方式略有不同):
衍生产品分部的交易品种包括股票期权、衍生权证、牛熊证及权证以及期交所的衍生产品。各品种费用的计算方式基本如下所示(做市商交易享有一定的折扣):
商品分部的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主要以交易费用为主,与以上分部一样,与日均交易量和交易天数存在直接关系:
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拨自衍生产品分部的计算方式如下所示:
未来三年盈利预测
综合以上各分部的数据,我们得出港交所在20-22年的收入分别为189/207/230亿港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118/131亿港元,每股分红分别为7.6/8.4/9.3港元。
我们假设2020年-2032年间的折现率为7%,未来的折现率为6%,对股价做敏感性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于以上测算,投资者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其次,考虑到港交所的低风险,以上折现率应该并不低。与一般的科技型企业不同,港交所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就可以维持其当下的竞争优势。同时,与一般的金融企业不同,港交所不需要负债经营,且盈利能力强,盈利稳定,其经营风险非常之低,可以匹配较低的股权要求回报率。(虽然中央结算业务天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等方式控制。)
综上所述,根据分红折现模型的测算,当前港交所的股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考虑到当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市场流动性,我们认为目前港交所的合理股价可以在350-394港元之间。
港交所的PE倍数在2005年到2013年间长期徘徊在20到40倍之间,在2007年最高达到了76倍。
当下,资金面宽裕,市场活跃程度超前,同时叠加中概股回归等积极因素,港交所股价在短期内有望进一步抬升。所以,短期内我们取PE为55倍,短期的股价目标定为392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