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发布实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
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2023年2月17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并上市审核规则》《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3部业务规则和15部细则、指引及指南。上述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除公开征求意见的3部业务规则外,本次还同时发布了15部细则、指引及指南,涵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行业咨询委员会等方面,主要是与上位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业务规则做好配套衔接。
深交所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与改革前相比有三方面差异
2023年2月17日,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30部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配套的业务规则及指南。深交所新闻发言人就市场关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全面实行注册制后,主板首发发行承销机制较改革前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深交所新闻发言人表示,与改革前相比,主板首发发行承销机制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差异。
一是完善定价机制。明确新股发行价格、规模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保留直接定价方式,新增定价参考上限。调整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限,优化网下投资者填报价格、报价信息披露、定价参考值、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等机制。新增期货公司为询价对象,保留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明确配售对象参与网下发行的市值要求。
二是优化配售限售机制。优化回拨机制,当网上申购倍数较高时,适当调整网下向网上回拨比例。根据发行数量差异,明确战略配售规模与参与投资者家数安排。新增对一定比例的网下发行实施限售,明确大盘股差异化的网下限售比例要求。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完善超额配售选择权实施机制,适当增加操作灵活性。新增市场重大变化情况下引入网下投资者缴纳保证金、二次配售等应对机制。
上交所集中发布26部全面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深入推进“简明友好型”规则体系建设
据悉,本次上交所集中发布的26部业务规则,包括已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9部主要业务规则,还包括17部配套业务细则、指引和业务指南。这26部规则与本所其他规则共同构建了保障全面实行注册制在上交所顺利实施的业务规则体系。
全面实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集中发布后,上交所表示,将抓紧对其他业务规则进行整合清理,强化适应性、集成性和协同性,深入推进“简明友好型”规则体系建设。
这26部业务规则涵盖了全面实行注册制下发行上市审核、发行承销、持续监管、交易组织管理和投资者保护等环节的主要制度安排。具体包括以下4大类别。
其一,11部发行上市审核类规则,分别为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优先股等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以及与发行上市审核配套的申请文件受理、现场督导、业务咨询沟通等指引和指南。
其二,6部发行承销类规则,包括首发和再融资发行承销业务细则,以及网上网下发行业务细则、自律委员会工作规则和上市公告书指引。
其三,2部持续监管类规则,即主板股票上市规则和重大资产重组指引。
其四,7部交易组织和管理类规则,分别是交易规则、融资融券交易细则、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办法、主板和科创板异常交易监控细则、注册制下股票和存托凭证暂不作为股票质押回购和约定购回交易标的证券的通知以及主板风险揭示书必备条款指南。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有哪些变化?
证监会强调,实行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审核把关更加严格。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优化主板公司上市条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针对注册制的改革要求,补充完善了多套多元包容的上市指标,借鉴试点期间的经验,新增红筹、差异表决权等重大制度安排,完善有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形成统一、公开的监管标准。
在此之后,这不仅使判断企业价值的“尺子”有所调整,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在优化。交易所的问询与公司的回答全程公开透明,所有投资人、保荐机构、监管机构都能看到。通过信息披露的问和答,便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估值等进行更准确判断。事实上,在注册制的要求下,企业不是想上就上,更是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展示更全面、真实的情况。
对中介机构来说,全面注册制后将会带来哪些变化?
针对监管机构的新要求,招商证券投行委员会股权业务负责人王炳全表示,在全面注册制改革之下,保荐机构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型,注册制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强调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强化保荐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在此背景下,充分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是保荐机构的首要任务。此外,随着上市公司供给不断增加,承销能力及估值定价的专业性在投行业务中的重要程度持续提高。由于注册制对不同的板块定位再次进行了明确,作为中介机构来说,要为不同板块挖掘和筛选出更多符合各自特点的优质企业。同时也对投行的价值发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炳全特别提出,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仍以广大散户为主,因此在市场发展成熟之前,投行等中介机构实际需要承担更大责任和压力,要切实履行好“看门人”责任,充分做好信息披露、保障项目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王炳全表示,对拟上市公司来说,全面注册制之后,市场活力和流动性持续增强,同时极大提升资本市场融资效率,对原来无法上市融资的行业也会带来部分利好。
全面注册制,是否会终结主板“打新”神话?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打新”在中国看似特别“流行”的原因,因为它基于一个扭曲的定价逻辑——股票折价发行。特别是在核准制模式下,市场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市场定价的权重比较低,导致发行价格会被低估,与发行第一天的市场交易价格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就会实现较高涨幅。
实行注册制之后,并不是说股票第一天就不涨了,短期不好讲,甚至可能会更火爆,但长期来看,因为上市过程变得更透明、结果更可预期,信息不对称程度会下降,有助于IPO价格更好反映企业基本面,估值合理的话,打新现象火热程度会相对减弱。
对于IPO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未来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估值会更趋于合理,对于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更好引导资源配置、更好发挥价格发现功能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