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德国为首的欧陆国家,地摊文化其实早已是各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管理得当,就能经济卫生两相宜。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块不错的“他山之石”。不能没有地摊德国地摊的正式称呼是“Flohm在以德国为首的欧陆国家,地摊文化其实早已是各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管理得当,就能经济卫生两相宜。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块不错的“他山之石”。
德国地摊的正式称呼是“Flohmarkt(跳蚤市场)”,由“Floh(跳蚤)”和“Markt(市场)”组合而成。该词的起源并不确切,普遍观点是来自法语。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法国收破烂的商贩就开始收购富人的旧衣服、旧生活用品,留着自己使用或沿街顺道地卖给其他穷人。由于当时卫生条件不佳,这些旧物中常常存在大量跳蚤,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19世纪末,巴黎政府开始重视卫生与市容建设,便将这些旧货交易场所统一转移到了巴黎北部郊区Saint-Ouen镇的废弃空地上,这片地方也渐渐成了旧货的固定交易摊点。不过由于这块地摊中跳蚤依然很多,“跳蚤市场”的说法便渐渐传播开来,这种旧货交易的模式也逐渐随着人员和经济交流向外辐射。
德国的地摊因城市管理规定不同,一般出现在露天广场、公园空地,城市边缘乃至大学的林子里,不需要政府建设专用地块便能形成固定的摆摊场所,其中各个货摊按时出现、按时消失。
不过地摊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随便摆的,长期摆摊的摊主需要提前报备,申请取得流动经营批准以及卫生局提供的指导书。管理部门也会按照摊位的规模和所在地区地价,向卖主收取每日每平米约合50至200元不等的摊位费,主要用于出警和事后的保洁工作。
和国内的地摊不同的是,德国的地摊一般情况下出售的物品只能是旧货,售卖新商品的摊点需要获得特殊许可。
到今天,卖旧货的地摊已经成为了德国旧货市场的一大主体,德国大、中、小城市乃至一些村镇都有自己的地摊市场,首都柏林甚至有近20个大型的摆摊场所,其中以柏林墙公园市场FlohmarktimMauerpark最为知名。其余地区也有一些名声在外或历史悠久的市场,如斯图加特的FlohmarktamKarlsplatz,法兰克福的FlohmarktamMainufer,以及最大的莱比锡AGRA市场等等。
除了这种流动经营的旧货地摊外,旧货商店、旧货经营公司也是德国旧货市场的一部分。
到了地摊“开业”的日子,摊主们一大早就开始行动,搬货运货摆摊设点。他们或许是一对退休的年迈夫妻、40岁的中学教师,或者一位巴基斯坦裔移民,也可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往往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作业。
摊位摆放的物品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在某一个旧货市场内,大至家具、冰箱、录音机,小到首饰盒、毛线团、旧车牌这样的基本生活用品都能找见,但从整体的市场规划来看,每个场所出售的旧货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地摊区域主打二手生活用品交易,有的侧重古董售卖,有的则专注于二手衣物。
无论卖什么,地摊价格都比市面上的一手货划算很多,对半折扣是起步,二三折也很常见。
显然,这些卖家摆摊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实际上,务实节省的德国人摆摊,多是站在环保角度,尽量让物品循环利用,毕竟废旧物品直接扔掉就一次性形成了很多“垃圾”。一般因为小孩子长得比较快,衣服的使用率并不高,经过消毒处理可出售给有需要的人,让它们物尽其用。
正如一位出售布料的摊主所言,“我每月摆摊四天赚的钱还没有工作的一天工资高,我来这里摆摊就是为了放松和享受交换的乐趣,况且公司做服装,每天布料都用不完,扔掉多浪费。”
这样想的人数量不在少数,因此地摊中也常常能看到一天下来之后,货没卖完的摊主做出“免费送”的决定,通常收市前还人头攒动的摊位大概率就是这种情况。
摊主中除了当地人,也不乏外国留学生,像中国留学生就是个常见的身影。
他们常常摆摊售卖国内的刺绣、台布、瓷器等特色小工艺品,最开始卖的只有自己从国内带过去的几件,生意做起来了之后可能就会固定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赚得的钱也是一笔不错的生活补贴,做得好的留学生一个周末能赚到约合5000元的人民币。
也有很多人选择在室内的跳蚤市场,以避免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不过,摊主需要支付一些场地费。
当然,买家中也不乏一些专业户,他们可能是“拜物教”信徒,出于某种原因长期固定收集某一类旧货,像信件、邮票、化妆品、旧书籍等等,也可能是成规模收购的买主,之后将淘到的旧货通过海运卖到日本、澳洲等痴迷东欧旧货的市场,大赚一笔(据说一般这么做的是精明的荷兰人)。
一般而言,无论报以何种目的逛地摊,总会有所收获,可能是在柏林的地摊花上不到一千块人民币就带走接近全新的经典巴宝莉风衣,或者80元买下东德秘密警察的大盖帽,甚至仅仅花上30块钱就买到一双知名品牌运动鞋。
收集旧的相机是很多人的爱好,但老相机却不容易买到,要是家里的老物件坏个零件,那更得来二手市场淘。
再不济,至少一圈逛下来,也能收获个好心情。
想也可知,在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买地摊旧货也可以通过网购实现。
在德国,eBay和eBayKleinanzeigen是比较常用的二手交易网站。Ebay上货品种类多数量全,买家可以参加拍卖或选择"现在购买";eBayKleinanzeigen则是直买网,多数时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同城交易,购买家具或者不便邮寄的大件电器非常适合。此外。还有专门出售服饰箱包的kleiderkreisel、二手电子产品的rebuy、zoxs等等。
即便如此,德国的地摊经济依旧火热朝天地存在着,其生命力能如此长青也有其不可替代性。
和中世纪时的市场一样,这些地摊交易依然建立在古老又简单的直接交易原则上,可以立即验货,可以讨价还价。而由于每人对某件物品价值多少的看法会有很大不同,这就提高了人们买到令自己感到“物超所值”的商品的概率。即便是面对严谨死板的德国人,花上半个小时砍掉2欧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相比之下,网购虽方便但难以感受物品质感,购物中心的商品价位又远以超出心理预期,地摊的简单交易反而更会吸引人。
另外,地摊的大量存在也满足了人们购物之外的其他社会需求,如社交与谈话。上百年的地摊文化,不仅是物品的交易,很多人把这当成一种休闲娱乐,在周边野餐或者看上一场树林的演唱会,多大年纪都能在这找到自己的快乐。
而当现代商业场所大规模出现并普及后,一个门店内的柜台就足以隔绝顾客与店员大部分的交谈欲望。因此,地摊场所为什么总是显得比商场内部活泼生动也就有了答案。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小型地摊卖家不会选择网上开店,一是人手不够,二是货物少、没有必要,但往往他们的货品少而美,稀有难得。这也为传统地摊留住了一批常客。
不过,也不排除有一些人逛地摊卖旧货,是抱着“淘到宝贝”这种不可明说的秘密想法。
2019年12月,一名德国男子在逛地摊时购买了一口旧钟,结果在钟里意外发现了一大捆钞票——惟一的遗憾是这是2001年之后就不再流通的德国马克。
这位诚实的男子没有偷偷地将奖金收入囊中,而是将面值50000的马克都带到了失物招领处。不过在没人认领的情况下,该男子还是将不再流通的钱依法兑换成了欧元,仅需支付一小笔管理费。按照2001年的汇率,1欧元兑换1.95583马克,这名男子收获了约25500欧元(20.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