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日-4日,第十一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国际论坛(CFAS2022)”在婉约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召开。本届会议将继承发扬前十届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围绕“交流、促进、安全、健康、营养”的主题来开展学术交流和展示活动,吸引了近千位国内食品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国内外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的专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参加这场食品安全与营养分析检测的学术盛会。
在“重金属及元素检测技术专题”的分论坛中,清华大学的邢志教授,耶拿分析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窦彦涵,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丽萍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毛雪飞研究员,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曾静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先江副研究员,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林立研究员分别带来了精彩的会议报告。
清华大学邢志教授
报告题目:浅析分析化学中的数据资源
邢志教授从大数据本身,实验室建设中的数据软件,国内分析仪器数据库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实验室建设包涵仪器设备、软件、完善的制度、安全、财务、人员建设和实验室配套等。其中,软件需要有功能完善、界面友好、人机交互、操作流程、自动化程度高、易于升级、数据库标准谱等功能。数据谱库的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使用数据库可以高效且条理分明地存储数据,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和方便地管理数据。
我国许多高效和科研机构都建立了大量的谱图库,但由于各单位测试方法不一,设备厂家不同,测试环境存在差异,谱图开发规则不同,数据处理格式也不相同,导致同一物质同一类型的谱图不一致,无法比对分析,达不成共识,亦无法大范围应用。
耶拿分析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窦彦涵
报告题目:德国耶拿高效分析食品中重金属解决方案
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造成的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而重金属污染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自然界中的大气、土壤、水和食物中的重金属急剧增加。重金属中毒对机体的危害是多系统、多器官、多指证和不可逆的。减少重金属危害,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丽萍研究员线上报告
食品及农产品中硒与硒形态测定
硒是人体及动物、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硒能引起中毒,2012年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年时取消了硒作为污染物的限量。
硒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分为无机硒和有机硒,无机硒主要有亚硒酸根、硒酸根等;有机硒主要有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等。硒的毒性和生物利用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硒的化学形态。目前测定食品中总硒的标准方法有氢化物原子荧光法、ICP-MS方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毛雪飞研究员
报告题目: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进展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曾静研究员
线上报告:SARS-CoV-2核酸检测&胶体金测试卡检测
曾静研究员从从SARS-CoV-2结构,SARS-CoV-2检测方法和如何科学评估SARS-CoV-2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胶体金免疫检测方法:市场上已有大量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验(AGRDT),专业使用,或者用于自测。快速检测是基于免疫层析原理,使用抗SARS-CoV-2蛋白(抗原)的抗体。到目前为止,大多数AgRDT以病毒核蛋白为靶点,只有很少的方法检测刺突蛋白检测(病霉变异主要位于编码刺突蛋白的基因突变),少数基于刺突蛋白检测的SARS-CoV-2AgRDT应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先江副研究员线上报告
基于dilute-and-shoot对食品中极性化合物的分析
报告内容包括研究背景,面粉中三乙膦酸铝的检测,蜂蜜中氨基酸的检测等。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林立研究员线上报告
食品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探讨
报告内容包括国标中前处理方法梳理和对比,元素总量分析的前处理方法和有机物的前处理方法。
样品前处理需要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和分析手段的特点来制定前处理方案。元素总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湿法消解、微波消解、干灰化法、高压闷罐。形态分析的前处理方法包括微波辅助萃取技术、超声辅助提取技术、生物试样的酶分解技术、形态分析中的衍生化技术。而在元素形态分析时需要注意淋洗液试剂的纯度,实验过程中接触到的器皿的洁净度,实验过程中形态是否能保持稳定,样品前处理的提取效率(匀浆),质量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