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南昌大学举行。上海11所高校共有32个项目入围总决赛现场赛,最终共获得19项金奖,金奖总数创历年获奖数新高。
其中,复旦大学学子斩获3金,同济大学学子斩获3金1银3铜。一起来看看获奖的创意项目吧!
复旦大学
经过激烈角逐,复旦送选参赛的项目全部获得金奖,勇夺3金,创造新纪录。
“童类人——世界一流童书创造者”项目
“童类人”项目作为高教主赛道文创类项目的闪亮之星,展现复旦人文关怀,发挥新闻、中文等院系专业人才优势,针对中国童书原创力不足的现状,以复旦大学师生为基础,整合全国高校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童书IP,形成童书、教育、文创的一体化平台。项目团队秉持“大学有围墙,知识没有围墙”的理念,以创造世界一流童书为目标,让中国的原创童书走向世界,为世界儿童贡献中国智慧,让优秀的人带领下一代成为更优秀的人。
项目现于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进行孵化,已获得复旦-云锋创业基金支持,并与中信出版集团、21世纪出版社集团等一流少儿出版社签约多套出版合同。第一套产品《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科普系列绘本将由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首个博士生医疗公益服务团体——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项目
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立于1994年,由复旦上医各附属医院优势学科的博士生和专家组建而成,着力攻克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社会问题,探索形成“三全三提(T)五加十”的医疗帮扶工作体系,通过15项医疗帮扶举措,带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下沉,充分发挥公益医疗在脱贫攻坚中的“红色血脉”作用。博医团以实际行动践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上医精神。
27年来,博医团坚持为基层百姓提供免费医疗帮扶,前后共募集博士生志愿者200余人次,专家志愿者50余人次,足迹遍布13省22个贫困县、32所医院,累计行程10余万公里,接诊贫困群众5万余名,志愿服务时长达数万小时,开展医疗培训500余场,送医下乡,惠及革命老区群众,让当地百姓看得好病,被群众们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在产业命题项目中,企业提出命题,由学生团队发挥自身优势提出优质解决方案。腾讯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年交易额已达九十万亿元。该公司发起了支付反欺诈项目,命题要求用有限样本进行海量数据建模,并对少标签等场景开发前沿算法,设计出完整的欺诈识别解决方案,实现欺诈笔数和欺诈金额降低30%。
同济大学
经过激烈角逐,同济大学团队再创新高,斩获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3项,金奖获奖数和获奖总数突破学校纪录。
“Aero-Space低碳离网建筑变革者”项目
Aero-Space项目结合了气膜结构、机械臂喷筑、三维扫描、新能源等技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气膜法新能源离网建筑。该建筑针对应急情况,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首次实现氢能源供应,提供应急无电场景离网支撑,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用时少、人工少、碳排少,相较于传统应急帐篷具有预制性高、操作简单、机动灵活、重复使用、快速固化、保温隔热效果好、提供应急能源供应、降低碳排放等优点,是目前应急场合、负压隔离病房和未来低碳建筑的理想解决方案。集装箱预制化和气膜房屋设计能够满足快速反应、机动部署,机械臂结合三维扫描监测的喷筑建造方法,能够数小时内实现建筑保温薄壳结构施工,对人工要求低,建造迅速,施工质量高,环境适应性强,符合“智能化”发展趋势。依靠科学的设计方法与良好的施工控制,气膜与聚氨酯壳体、混凝土壳体的施工和使用安全性有保证。同时,Aero-Space正在积极探索,设计线上应急响应平台,为将来应急预警及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Aero-Space具有完善自主的知识产权,拥有第一作者专利5项,开展了完整的技术流程实验,首个原型产品已经落地。依托学校平台和交叉学科团队,将深耕应急建筑,打造实用的高性价比产品,为国家乃至世界的应急工作作出贡献。
“黄金捕手——水中痕量贵金属回收专家”项目
该项目团队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以及软件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项目负责人王伟博士拥有10余年水中重金属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纳米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在我校攻读博士及博士后工作期间,赴全国多个省市开展重金属污染调研,提出重金属污染控制及资源化铁基纳米技术系统解决方案。
该项目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工业废水中贵金属资源的有效回收,提出“反应-分离-回用”式贵金属回收设备模型,通过充分循环利用纳米铁,实现对水中多种贵金属的高度富集提取。该项目纳米铁技术目前已通过“小试-中试-工程”系统科学验证,在十余家涉重企业得到中试及工程应用,并经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深度调研,被授予2021“科技创新奖”。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依托同济大学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科研实力与试验平台支撑,为全球有限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循环利用贡献“中国智慧”。
“EyeNKBT——致盲性眼病药物防治领航者”项目
作为本科生创意组,大一刚入学不久学生团队就加入LCVS和华东干细胞库平台,在医学院徐国彤教授指导下,开始了探究纤维化主要机制——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漫漫长路。在近四年的基础研究中,团队尝试多种小分子药物的不同给药方式,并在动物模型体内不断验证,接连发现了多种药物的临床效果,从而打造出了纤清系列产品体系。纤清产品体系,基于不同小分子在抑制纤维化过程中的不同临床效果,达到了预防+治疗的效果。治疗层面,纤清A特异性靶向细胞内ROCK和TGF-β通路,在动物模型中达到了逆转纤维化的效果;预防层面,纤清B使用小分子靶向衰老过程本身,从而在源头上抑制了纤维化的发生。
目前,整个研发过程已经获得专利11项,治疗药物核心专利处于申请阶段,EyeNKBT团队希望通过努力一起守护我们的光明。
“同陆云-道路管养数字化领导者”项目
同陆云交通科技团队拥有国内最全的道路基础设施数据全息采集服务和顶尖的靶向应用服务。基于多年技术攻坚,率先提出轻量化检测理念,自主研发了系列采集装备,实现路面病害、平整度状况的低成本、高效、快速评估,成果被三位院士联合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荣获4项省部级奖项(其中有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大赛奖、国际专利8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论文10余篇、软件著作权12项,并通过国家检测设备计量站校准,达到国家Ⅰ级标准。团队同时利用先进的智能装备,以道路深层探查技术实现道路内部结构的探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道路建模以及微观纹理的分析,构建了涵盖道路表观、内部结构以及宏观、微观的道路全息感知体系。基于全面的道路健康状况采集,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将先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传统道路领域,智能融合分析高频多维数据,建立一图统管的综合管养平台,实现智慧化、数字化、精细化的闭环管养。
目前,同陆云已和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关系,在上海、深圳、雄安、贵州、港珠澳等地开展了应用合作,成立不足一年累计合同额突破1600万。同时,公司与同济大学展开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依托同济大学的行业优势搭建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条。新基建时代下,同陆云交通科技团队希冀以前沿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性能多维感知与管理,助力“交通强国”和“十四五”规划建设,力争成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管养数字化引导者,让道路更安全、更舒适、更耐久。
“LungNavi——肺部穿刺全自动导航系统”项目
肺部活检在肺癌诊疗全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CT引导存在操作难度高、辐射高、耗时长等局限,亟需开发更为高效的穿刺模式。团队在前期工作中曾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初代导航模板,为肺部穿刺提供个性化引导,其效能已获I、II期临床试验验证。但由于每位患者的导航模板均需个性化定制、临床推广难度高,且这一导航方式仅具备导航功能,穿刺进针操作仍需手动完成。
项目指导老师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教授介绍,该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肺部穿刺导航模板的理念,有望革新现有临床操作,打造拥有核心技术的全自动导航系统,引领世界肺部穿刺,促进实现智慧医疗。
“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项目
团队成员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国,对中国好奇、对未来憧憬,怀揣着“中国梦”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前,他们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来中国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同学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中国和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是什么让中国这个古老民族历经数千年仍不断进步?是否可以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为了探寻答案,团队走访历史名城、参观现代企业、走进中国新农村,来到革命圣地,了解中国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满天星——共济平台”项目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等十二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观。
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秉持“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的总体目标,报名参赛人数达956万余人,参赛项目228万余个,覆盖参赛国家和地区121个。目前,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载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