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1得18”“权益互通”,跨平台、跨领域的联合会员遍地开花
会员“打包卖”,买一得多的便宜不好占
记者王维砚
阅读提示
不同平台会员以打包形式进行发售,是平台间打通消费场景,升级用户体验的全新尝试。但各平台热衷“联姻”的背后,也隐藏着新用户增长乏力、获客成本升高的焦虑。打包之后,一些平台会员用不上,部分会员权益“缩水”,引来了不少用户的吐槽。
平台抱团低价“拉新”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拉新”,跨平台、跨生态的联合会员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深挖付费会员价值的普遍“打法”。
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4月,京东与爱奇艺的会员权益正式互通。同年7月,双方推出低至89元的联合会员年卡。随后,B站、知乎、阿里巴巴等平台纷纷推出联合会员,会员捆绑的模式开始流行起来,低价和“买一得多”成为不少企业的主打卖点。
今年8月,某音频平台在“会员宠爱节”活动中推出会员“买1得13”打包产品。活动中,安卓端用户只需花费218元的平台会员年卡价格,就能获赠价值1963元的13项各类平台会员服务,包括2家视频平台的VIP年卡、1家视频平台的月卡、2家购物平台的会员年卡等。
此前,某电商平台更是推出了“买1得18”的会员超级联名卡,甚至还有电商平台宣称VIP合作品牌已升级至400家。
业内人士分析称,花样频出的联合会员“攻势”,是在迎合用户对“性价比”的追求,让用户获得“血赚不亏”的心理感受,进而完成对消费者“付费习惯”的养成。
买一得多真的“香”吗?
以此前某音频平台推出的会员“买1得13”活动为例,仅在8月18日当天可以购买,用户并非是一次付费就自动成为13家平台的会员,而是需要在15天内领取联合会员权益,逾期则视为自动放弃。
“其实想买的只有两三个,但一下塞进了十几个,甚至还有少儿听故事的会员,完全没用。”田歌表示,联合会员的“篮子”越来越大,但“篮子”里有用的内容却没有变多。
长期购买该平台会员的陈帅为记者算了一笔账:10年1398元,每年不到140元,每月不到12元。看上去很便宜,但是与平台连续包月的15元相比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更重要的是,10年后,这个平台还会存在吗?”陈帅担心购买后会成为“韭菜”。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向记者吐槽:会员卖得越来越欢,但会员权益却越来越水。
挖掘会员“联姻”的长远价值
“热衷‘联姻’背后,是平台对于新用户增长乏力以及拉新成本升高的焦虑。”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在这场平台“流量团战”中,新用户增长和老用户去留是争夺焦点。
他分析称,不同品类平台跨界联合打通了消费场景,特别是一些非头部平台,借助头部平台力量,有可能实现用低成本迅速“获客”。
但会员生意并非“一锤子买卖”。赖阳表示,联合会员能否形成长远价值,根本上还是要看平台能否为用户持续提供价值,否则拉来的可能只是“僵尸”用户,并不会持续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