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CC中国化妆品网讯事件一:原“霞飞”创始人涉嫌传销被判13年
业内分析:无论是机构的培训还是主流媒体的报道,都是对“消费养老”模式的讨论,而不是家帝豪公司的实际经营模式。正是在这些极具迷惑性的包装下,披着“养老”外衣的传销渐渐让“追逐暴利”的个人失去了判断力。
事件二:玛花纤体老板跑路门店关闭会费被套
知名美容会所玛花纤体多家门店近日集体关门歇业,一些会员花数万元办的卡面临“打水漂”。成都玛花,南京玛花,宁波玛花,杭州玛花,广州玛花均是人去楼空,有遭欠薪的玛花纤体员工表示,该机构老板疑似已逃至境外。据估计,如玛花纤体确实倒闭关门,数千会员累计未消费会费可能达数千万元。
业内分析:一个有无限发展潜力的行业,必须具备高度的危机意识。而对美容行业来说,这样的危机意识恐怕更需深植经营各个层面。玛花纤体带来的是经营中各种值得借鉴和风险规避的教训,稳步务实才是王道。
事件三:雅芳孤军奋战摇摆不定
1、裁员不停,战略不定
2、品牌危机,含禁用物
3、贿赂被罚,股价重挫
4、放低身价,沦为二线
雅芳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推出新的零售渠道价格体系。依照雅芳的初衷,这一举措旨在稳定零售价格,并有助于经销商通过吸引更多入阿店人流,带来更稳定的收益。不过业内认为,在化妆品主流渠道上销声匿迹的雅芳,仅单纯依靠价格体系的局部调整,很难改变目前在华困境。同时,此次调整涉及产品大范围降价,将使雅芳的定位进一步向二线中低端品牌沦落。
事件四:宝洁遭遇多方对抗围剿
1、“千年老二”欧莱雅围剿宝洁
2、联合利华对抗宝洁营销策略
长期以来,联合利华在洗发类产品领域并不处于强势地位。拥有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伊卡璐等5大品牌的宝洁,牢牢占据着市场第一的位置,这是长期以来只有力士和夏士莲两个品牌的联合利华所无法抗衡的,更不要提市场中还有许多其他厉害的竞争对手。直到清扬出现,联合利华有了一些希望。清扬上市3年后,积累起了4.7%的市场份额。但联合利华此时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已经不再高速增长的市场—平均每年有着6%到8%的速度。这意味着像清扬或多芬这样的新品牌若想获得成长,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必须直接从其它品牌那里“抢”过来。
业内分析:宝洁重新聘用雷富礼为公司CEO,雷富礼重新出山,接替麦睿博执掌宝洁大权后,放弃了“目的激发型增长”战略,转而执行“有所取舍”的决策战略。现在摆在雷富礼面前的情况是,麦睿博任内采取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宝洁未来的路怎么走,人们眼睛都在盯着雷富礼。在中国发展25年,宝洁所拥有的品牌塔尖的地位也渐渐消失。1988年,其以海飞丝打入中国市场,抓住国内高端消费群,随后的10年,宝洁麾下“三剑客”飘柔、海飞丝、潘婷牢牢盘住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半壁江山,但随着渠道下沉,让宝洁将腰部产品的价格降低,以获得中低端客群的需求,进入2013年,宝洁当初入华时的高端优势被渐渐弱化,“对于宝洁而言,缺少了塔尖产品就像是缺了屋顶,这部分利润最高,未来宝洁肯定要重塑一个高端品牌来与塔尖品牌抗衡。”
事件五:化妆品电商抬杠互掐乐蜂网PK聚美优品
事件六:百雀羚大逆袭豪气回归作为国礼走出国门
事件七:强生召回门虚假宣传问题不断
强生全球召回51次,48次中国例外。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4月至2013年5月3日,涉及强生旗下至少13家子公司,覆盖从儿童用的漱口水、婴幼儿舒缓液、止痛贴到成人用的碳酸钙口服液、胃药、隐形眼镜;从常用药泰诺、美林、仙特明到不常用的楷莱、妥泰、利培酮、万珂;从外科植入式矫形设备骨干套筒到心脏介入手术用的球囊扩张导管;甚至从注射器、手术缝合线到家用的血糖监测仪等等,至少27种药品发生的至少51次召回事件中,上述产品大多也在中国内地销售,但48次都未在中国组织召回或者调查。每次事发,强生中国公司总是言之凿凿地称:问题产品与中国无关。
业内分析:2011年11月,强生标志性产品婴儿洗发水,被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查出含有二恶烷、甲醛等致癌物质。中国消费者广泛质疑后,强生公司两位负责人在同一个场合,一位否认对华涉及“双重标准”;另一位则表示,由于材料供应链及当地水质、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同,强生在全球的配方确实不一样。事实上,强生已经在英国、日本等8个禁止添加二恶烷、甲醛等致癌物质的国家修改了配方,但在中国等无明确禁令的国家,仍使用含上述物质的原配方。既然有能力制造不含致癌物的婴儿洗发水,为什么不是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尽管我国现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对二恶烷含量没有强制性规定,但如果做一次市场调查,我们坚信:没有一个母亲愿意用含致癌物质的洗发水给孩子洗头!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强生
事件八:同仁堂两款产品被曝朱砂超标重金属超标成沉疴
百年老店同仁堂这下着实让不少人对其产品信心大减:先是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水银(汞)含量超标,接着近期又被爆出,同仁堂旗下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分别是17.3%及0.72%,前者超国内标准,后者也远超香港标准。
业内分析:在产品生产环节,因为种植中药的土壤、水源等都含有重金属,所以药材容易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不良商贩也可能掺入重金属增重;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因为接触机器设备等,导致将重金属掺入药材中;而从监管方面来说,因为检验技术、人员配备、设备支持等多方面仍存在欠缺,目前对于中药重金属的抽查监测不到位。
事件九:欧莱雅收购“中国面膜大王”美即
业内分析: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分析,美即是中国本土面膜企业中的佼佼者,典型的“白富美”;而欧莱雅近年在中国市场的经销状况有下滑迹象,但仍不失为“高帅富”。“二者的结合是典型的强强联姻,必将加速欧莱雅在中国面膜领域的布局,并对整个面膜市场造成重大冲击。”
事件十:佳丽宝深陷质量门白斑受害者近1.4万人
7月,佳丽宝化妆品公司宣布,由于有用户在使用该公司及其旗下子公司所生产销售的美白化妆品后“皮肤出现不均匀白色斑块”,遂决定召回包括主力产品在内的54种化妆品。据截止到9月29日的调查显示,白斑问题的受害者较一个月前新增4000人,总受害者人数达近1,4000人,但已有3100余人已经治愈或趋于好转。不过,对于佳丽宝公司两年前就开始收到白斑问题的报告却置之不理的做法,花王高层人士曾严厉批评称,“这从日用品厂商的常识而言是无法想象的事”。
分析人士指出,受害者人数继续扩大与佳丽宝母公司花王集团延迟对外公布召回决定有一定关系。而佳丽宝10名高管自今年9月份已经自愿减薪以表歉意。佳丽宝化妆品公司针对使用该公司美白化妆品出现“白斑”顾客的补偿概要,包括支付停业停工补偿等内容。该公司此前已决定支付有关医药费及赔偿费,今后将落实补偿措施,加紧挽回品牌信誉。
事件十一:阿芙精油涉嫌虚假宣传多地下架
国内已有消费者在80多个城市对阿芙精油超过90个专柜的产品进行实名举报,阿芙精油有十款以上产品涉嫌虚假宣传,多地工商局也已经对此立案,其两款产品已在湖南等地因虚假宣传遭下架。
消费者称:“利用不标注警示语、无全成分表的非法标识,通过夸大功能、虚假宣传、贬低同类产品,以及利用非法命名等的内容谋取暴利,以达到"全网精油销量第一,销量超过第二名至第十名的总和"、"到目前已覆盖二十余个城市的三百多家高档商场"的业绩成长。”
业内分析:“调理”、“疤痕”、“消炎”“杀菌”等字眼违反《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化妆品标识不得标注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这匹精油行业中的黑马,在各种销售渠道高调宣称自己“全网销售第一”,却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在被网友质疑之后偷偷将宣传字眼修正为“淘宝全网销售第一”;其宣称绝大部分花材从国外进口,但除了产地证明,却拿不出检验检疫证、报关单等更有力的证明。
事件十三:索芙特迎娶“刘三姐”
索芙特公布,将定增12.8亿元收购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旗下《印象·刘三姐》项目公司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100%股权。索芙特迎娶“刘三姐”,这并非一时冲动,此次索芙特拓展非日化产业,进军文化产业,意味着索芙特步伐扩大,谋求多元化发展无疑是受“自救”本能的驱使。
业内分析:索芙特跨行转型也会让其精力、资金分散,影响主业经营。对于被收购资产来说,大型实景演艺产品受气候条件、景区环境等影响较大,需要“看天吃饭”,同时这种实景演艺方式并不适合复制到其他景区和旅游城市,后期存在业务增长瓶颈。
事件十四:资深堂“镉”事件
资生堂镉事件一经爆出,便引起消费者之间的躁动。但是资生堂真的含镉吗日前,皮肤科专家指出,重金属镉没有防晒、美容作用,被主动添加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原料吸收了大自然的镉并带到了产品中,而且只要是微量,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更不会发生急性中毒。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皮肤科刘仲荣副主任医师解答到,镉属于重金属,一定量会引起过敏,但是关键是看量有多大。“若大量被人体吸收,的确是有害的,除了过敏,还会中毒。镉若发生急性中毒,会有急性肺水肿、肺炎,肝肾受损,但前提是大量,微量是不会的。”他进一步指出,在人体对镉等重金属的吸收,粉尘吸入或食物食用影响最大,使用化妆品一般不会发生急性中毒,而且皮肤屏障吸收量小,长期用也只是慢性吸收,可能对肝肾有损伤,或造成皮表破损。
业内分析:《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中规定不允许添加镉和镉的化合物(化妆品禁用组分表第311条),那么被验出含镉的安热沙(Anessa)防晒霜是不是违规了呢也未必。镉并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物质,生活中很容易发现它的踪迹,工业上在使用,大气、粉尘、植物和水中也有不少微量重金属。而镉不能帮助防晒,更产生不了美容作用,刻意添加是没必要的。在防晒霜中验出镉,估计与防晒霜原料吸收了大自然的微量重金属、制成防晒霜后也就含有这些重金属有关。
事件十五:隆力奇涉嫌违规宣传无道歉消费者不买账
隆力奇旗下保健食品—华莃牌阿诗洛片,批准功效是免疫调节,却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增强免疫、骱頠益骼的保健功能,功效成分与卫生部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相一致,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保健食品标志规定》。同时,隆力奇多款食品、保健食品在官网上公然宣称能治疗和预防疾病,涉嫌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称:消费者严女士告诉记者,直到看到曝光,才知道“华莃牌阿诗洛片”宣称对关节炎的治疗功能纯属虚构,作为一家大型民族企业,隆力奇既没澄清,也没有道歉,这样的企业毫无诚意。
事件十六:普拉达旗下品牌MiuMiu将牵手科蒂“冲击”美容业
业内分析:作为定位“少女”品牌的MiuMiu在美容产品线上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如果通过美容产品来带动整个产品线销售可能会另辟蹊径未可知,拭目以待吧!
事件十七:上海20家美容店非法医疗美容永琪玛莎被曝光
业内分析:脱毛减肥价不菲,美容机构钻空子,管理非法行医监管将扩展到房屋租赁上,对于将房屋租赁给非法行医者的,应有相应的处罚。
事件十八:欧莱雅等大牌化妆品利用“含毒”炒作
业内分析:本土彩妆占比不到三成,光美宝莲就占了市场一半的份额。国内彩妆在流行趋势的打造方面相对落后,资金投入方面与外资品牌又有一定差距。在此情况下,提高产品质量,在性价比上下功夫,同时加强终端服务,成为本土彩妆仅存的几个突破点。
事件十九:丁家宜高管流失生死攸关
日化本土品牌傍外企后由盛转衰的“怪圈”或在丁家宜身上重现。近日,丁家宜2012年销量大幅下滑50%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消息出自丁家宜母公司法国香水巨头科蒂的招股说明书。目前,在2010年底被收购的丁家宜,正在成为科蒂业绩的拖油瓶。昔日的本土明星品牌,如今前途茫茫。
业内分析:在不少人看来,丁家宜很可能会步小护士的后尘。欧莱雅当初买下小护士,就是为了给卡尼尔铺路,造成如今小护士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还有被拜尔斯道夫收购的舒蕾、美涛,以及被强生收购的大宝,这些原本的本土明星品牌,在收购之后不是遭雪藏就是业绩大滑,多数前景堪忧。
事件二十:兰蔻与AlberElbaz联袂携手玩跨界
美容和艺术,似乎从来不缺相互碰撞的灵感,跨界产品就是双方的完美结合。那些或知名或小众的艺术家频频为美容品牌操刀设计的限量产品,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跟风。兰蔻和AlberElbaz联袂玩跨界。刚在兰蔻中国官方网站上预售,柜台上甚至还没上货,但已经引发了不少爱美女性的追捧。
事件二十一:霸王集团深陷巨亏洗发水沦为边柜配角
网上流传着一个魔咒叫“成龙魔咒”,因为他代言小霸王,小霸王倒闭了;代言爱多VCD,爱多老总坐牢了;代言汾湟可乐,汾湟可乐没了;代言开迪汽车,全国才卖九百多辆……此次“成龙魔咒”似乎又再次灵验,这回倒霉的是巨星成龙曾代言的“霸王洗发水”。
事件二十二:万宁、屈臣氏再战药妆市场
事件二十三:上海家化内斗门
2、谢文坚顺利当选董事长:11月15日,上海家化股东大会敲定了董事人选。“平安系”与“基金系”各自推荐的两位候选人谢文坚、曲建宁一齐进入了董事会,谢文坚则顺利当选董事长。这意味着,公司将迎来“和平时期”。
事件二十六:《焦点访谈》曝光胶原蛋白全是骗人的
@烧伤超人阿宝微博爆料,口服胶原蛋白美容系“骗人”!方舟子在网上接受微访谈,炮轰“胶原蛋白美容”的说法。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节目《胶原蛋白的神话》,提到根本没有美容功效。《人民日报》跟进,称口服胶原蛋白能美肤是个谎言。近期再报林志颖公司胶原蛋白虚假宣传等等一系列胶原蛋白事件。胶原蛋白概念股东宝生物、百洋股份、青海明胶、贵州百灵和汤臣倍健等股价集体下挫。
业内分析:“中国胶原蛋白研究之父”李八方教授指出,胶原蛋白是生物体除免疫球蛋白、酶蛋白之外的“第三大活性蛋白质”,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中胶原蛋白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纤维细胞合成能力下降,这是皮肤老化、失去青春光彩的主要原因。胶原蛋白及胶原肽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有三项,其中之一是对皮肤的功能,能保护皮肤且使其具有适当弹性。小分子肽或寡肽胶原蛋白可被十二指肠吸收后直接运送到作用部位被利用,给予皮肤层所需养分,使皮肤中的胶原蛋白活性加强,尤其能够保持皮肤角质层水分,达到滋润皮肤、延缓老化的目的。
没有更多啦
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