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人民币贬值更多是外因作用,主要受美元指数走强影响。因此,人民币汇率未来何去何从,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元指数的走势。我重点谈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美元指数的当前走势及未来走向?第二,如何理解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以及它的未来走向?
一、如何看待当前的美元指数走势
1、基于美元指数周期与美元资产属性的分析
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开始发布的美元指数来看,迄今为止美元指数差不多走完了三个完整周期,每个周期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这三个周期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有趣的特征事实。
第三个特征事实:从美元指数和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关系来看,尽管美国长期利率的上升并不必然导致美元指数的走强,但美元指数的周期性走强必然伴随着美国长期利率的周期性上升。换言之,美国国内长期利率的周期性上升是美元指数周期性上升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美国长期利率周期触顶通常领先于美元指数触顶。比如在第一次美元指数周期触顶的前一两年,发生了美国长期利率的触顶。第二次美元指数触顶是在2001年,约一年多以前也发生了美国长期利率的触顶。
除上述三个特征事实外,美元的两个独特属性对判断未来美元走向也非常重要。
2、基于欧元与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分析
从长期利差来看,近期尽管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但与欧洲国债收益率上升幅度相比不分伯仲,两者利差维持在150~170BP左右。相比过去,欧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不仅没有拉大,反而在缩小。因此长期利差并不是造成欧元兑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从美元计价的月度贸易差额来看,疫情后美国和欧洲的月度贸易逆差都明显恶化,但美国的情况明显好于欧洲,且美国的贸易逆差近期已经显著改善。相比之下,欧洲近期的货物贸易逆差显著放大,不仅余额从顺差变成逆差,而且月度逆差规模超过400亿美元,达到了历史峰值。欧洲出现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尽管进出口同比增速都在上行,但去年底以来进口增速相对上行得更快。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俄乌冲突后原油、天然气价格快速上升有关。由于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此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进口成本被大幅推高,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并由此导致贸易差额和经常账户的恶化,最后在外汇市场上形成欧元兑美元的贬值压力。
从贸易情况看,今年以来日本也出现了显著的贸易逆差,逆差规模达历史峰值,这方面与欧洲情况类似。相比于出口增速,日本的进口增速上升得更快,背后反映出日本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也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有明显的关系。
3、小结
综上所述,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指数攀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劳动力市场趋于紧张、需求复苏快于供给。这三个因素推动了美国通胀率的快速上涨,倒逼美联储加快缩减QE并加息缩表,从而推高美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率。短、长期利率的上升有助于推动美元升值。
三是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和地缘冲突导致不确定性上升,提高了投资者对避险货币的需求。此外,疫情持续冲击、中国经济下滑、美国快速加息缩表,也导致全球面临经济即将步入衰退的预期,从而对美元币值形成支撑。
从欧元区和日本情况看,俄乌冲突持续、特别是最近欧美对俄罗斯原油进行价格限制,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能源成本。因此,欧元区和日本的进口成本可能依然维持高位。与此同时,目前欧元区和日本也有经济下行的隐忧。
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看法
1、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的特点
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升值。由于美元指数本身就很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在升值,这导致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汇率指数陡峭上升,从97、98上升到峰值106、107的水平。今年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去年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过于强劲有很大关系。
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出平稳→急贬→平稳→急贬的态势。由于美元本身在持续走强,一旦人民币兑美元平稳,就会导致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汇率的快速升值。今年3月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汇率指数达到107的历史高点。而一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急贬,人民币的有效汇率水平就会掉头下行。等到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降到100左右,急贬结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重新盘整。此时由于美元又在升值,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又再次快速升值,升到104左右。随着第二次急贬的发生,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的指数暂时回归101左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币汇率贬值确实是一种纠偏,可以纠正有效汇率指数过快升值对我国出口增长与金融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换言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稳定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这事实上也可能是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原因
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两次急贬都与中美利差的快速缩小、反转以及美中利差的扩大有关。从今年2月底起,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就开始明显收窄,并在4月份出现明显反转。在一两个月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急贬。今年8月以来,美中国债收益率再次明显拉大,直接引发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第二次急贬。由此可见,两次急贬都与利差波动有关。但第一次急贬要明显滞后于中美利差的收窄,而第二次急贬则基本上和美中利差的扩大同步。同理,也许这并非央行有意为之,但背后可能也反映了某些思考逻辑的变化。
总结本轮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首先,中美经济周期处于不同位置,美国在扩张期,而中国在收缩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差异性,美国加息缩表,而中国降准降息。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导致中美长期利差从缩小到倒挂,并且倒挂幅度不断拉大,这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直接原因。利差的变动会引致资本流动的变动,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证券投资方面。
三、对未来汇率趋势的判断
在此前提下,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继续面临贬值压力,较大概率会“破7”。但对此我们无需过于恐慌。因为“7”已不再是一个决定性关口,而只是一个数字。即使出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大幅贬值的情况,目前中国央行的工具箱仍是满的,完全可以使用宏观审慎外汇管制、资本流动管理、逆周期因子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