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4日,原标题为《直播带货,火爆背后有乱象》。
◆满天飞的“全网低价”,实际上品质藏猫腻;口口声声的“精挑细选”,实际是“钱多者上”的买卖
◆直播营销不应是“一锤子买卖”,重口碑、重质量,才能长远发展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渠道如何更新,直播营销仍是市场营销行为,都应坚持诚信经营的价值取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朱程潘晔杨绍功
“不要睡!”“买它!”主播开始倒数,助理呐喊助威,屏幕前的消费者神经紧绷、手指发抖等着抢券……2020年“双十一”遇上风头正盛的网络直播,带货主播各显神通、圈粉引流,网络购物节又有了新玩法。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透过小小的直播间,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新型消费活力再度凸显。
记者调查也发现,一些直播带货“低价”不低、“严选”不严,甚至销量造假、夸大宣传等乱象不少,新玩法未必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反可能叠加更多套路和消费陷阱。
受访专家建议,如今直播带货有了“行规”,需加强监管、凝聚合力、共同治理。一方面,电商、短视频等平台应强化自身监控体系,对流量造假、伪造销量等情况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要理性对待直播中的销量和使用效果,仔细甄别考虑后再购买,并保留购物凭证,以便日后维权。
“低价”不低:品质藏猫腻
除了“全网最低”“跨店满减40”等平台折扣,主播间每隔一个时段就有优惠抽奖,为消费者提供叠加折扣的繁多名目,持续刷新价格底线。
“要警惕部分低价商品背后套路重重。”某服饰品牌电商事业部负责人说,充分的市场竞争让商品价格越来越透明,品牌商品的降价空间有限。
直播间满天飞的“全网最低价”到底从哪来?
直播里看起来不可能的超低价,还可能暗藏安全风险。19.9元/公斤的某网红小面包,某主播卖出了10多万单。而1公斤面粉成本就要4~5元,网红小面包怎么赚钱?“用的是放了3年的陈面粉,成本只有新面粉的1/3,1公斤小面包成本仅9元多,卖19.9元赚了一倍。”某主播说,这款小面包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接近国家食品安全红线,“自己是不会吃的。”
“严选”不严,也为商品品质埋下隐忧。“都帮你试过了”“绝对比那家强”“你看看这效果”……直播间里,主播们拍着胸脯保证。
部分主播口口声声“精挑细选”,实际是“钱多者上”的买卖,翻车的不仅是主播们口中的“品质保障”“性价比”,还有网络直播赖以生存的信任根基。
“注水”数据:流量在狂欢
“双十一”直播带货的火爆,无数商家将真金白银投进直播间,但实际成效却给商家们“泼了一盆冷水”。
一方面,直播带货让“网红”主播获得收益,但参与企业大部分只是赚吆喝。
另一方面,吆喝赚到了,亏损风险也随之而来。
一些企业以特别嘉宾、总裁专场、老板亲临等名义,在直播间推出“亏本价”“跳楼价”,看起来“人气”涨了,却让企业面临亏损风险。以某美妆品牌为例,该公司打出“上市筹备让利”的口号,靠直播蹿升为网红品牌,由于营销开支过大,算上研发、管理等营业费用,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亏损超10亿元。
“除了少数‘头部’主播,其他主播的流量转化率很低,有些直播看着成交额很高,过几天就有大量退货,其实都是在刷单。”某服饰电商事业部负责人说,许多企业开始自建直播团队,带货主播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直播带货规范要跟上
针对直播带货乱象,一系列“行规”陆续出台,为“野蛮生长”的直播业画出红线、设定底线。
直播带货有序健康发展,还需凝聚合力,共同治理。受访专家说,电商、短视频等平台应强化自身监控体系,通过建设流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主播的观看数据和流量数据,对流量造假、伪造销量等情况,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应将有造假行为的主播列入黑名单。
业内人士建议,广大消费者在购物时,对直播带货中主播宣称的销量和使用效果要谨慎对待,仔细甄别考虑后再选择购买,同时还要保留购物凭证,以便日后维权。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渠道如何更新,直播营销仍是市场营销行为,都应坚持诚信经营的价值取向。“直播作为一种场景营销模式,衍生于短视频和弹幕互动文化,其底层逻辑是交互,以货为核心、以人为本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锐说,只有为品牌、消费者、产业链乃至全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直播才能进入更加广袤的商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