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资本市场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正向循环逐步形成

前三季度市场波动加剧,券商经营业绩承压,9月末政策组合拳发力,权益市场回升、景气度大幅回暖,从“政策底”—>证券行业“经营底”的路径较为明晰。Q4以来交易持续活跃,11/5-11/8日成交额站稳2万亿平台,两融余额修复至2021年末水平,且股票ETF市场持续放量,大财富管理业务有望迎来持续修复。受益于二级市场回暖,权益投资体现较强弹性。投行方面,IPO业务已处于相对底部,并购重组持续放量、收入贡献或将进一步提升,平滑波动。国际化拓展的脚步有望加速,且仍有较强的头部集中效应,未来将是龙头熨平周期、增厚利润的重要途径。

预计行业25年净利润同比+25%

展望2025年,成交有望继续保持活跃,投资者信心修复驱动融资余额继续提升,中性假设下日均股基成交额和两融余额有望达到1.3万亿元和1.8万亿元,行业经纪、利息净收入有望展现较好的弹性。投资业务有望继续受益于二级市场回暖,驱动业绩增长。投行方面,IPO下行空间有限,同时并购重组业务有望平滑投行收入波动,促进投行业绩从低位修复。成本端,行业降本增效预计持续,驱动总成本率进一步下滑。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行业2025年净利润同比+25%,部分经纪/投资收入占比高的中小券商将体现更强弹性。

把握政策与基本面共振配置机遇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不及预期、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

正文

核心观点:把握政策与基本面共振拐点

证券行业经营基本面触底回升。前三季度市场波动加剧,券商经营业绩承压,9月末权益市场回升、景气度大幅回暖,“政策底”—>行业“经营底”路径明晰。Q4以来交易持续活跃,成交额站稳2万亿平台,两融余额修复至2021年末水平,且股票ETF市场持续放量,财富管理业务有望迎来持续修复。受益于二级市场回暖,权益投资体现弹性。投行方面,IPO下行空间有限,并购重组收入贡献或将进一步提升,平滑波动。国际化拓展的脚步有望加速,且仍有较强的头部集中效应,未来将是龙头增厚利润的重要手段。

顶层改革“新蓝图”

政策组合拳“表”背后共同的“里”。当前资本市场迎来国家战略层面的改革,新“国九条”绘制改革蓝图、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央行两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证监会等系列配套举措,政策背后的“里”是夯实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建设“资金-投资-资产”的正向循环。本轮变化是相比以往不同的崭新生态,政策并非脉冲式、而是持续呵护,未来支持性政策可期。

新“国九条”奠定改革路线蓝图。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这是时隔10年后国务院文件中第三次明确着眼于资本市场,前两次文件分别出台于2004年1月和2014年5月,资本市场的发展表述从2004年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2014年的“健康发展”到本次的“强监管、防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核心思想和主要任务发生鲜明变化。

针对上市公司,分别从准入监管、持续监管、退市监管,全方面、无缝隙完善监管体系,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提升资本市场质量、优化市场生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针对机构监管,引导行业机构树立正确经营理念,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强调券商并购重组对行业格局的影响。针对交易监管,完善对异常交易、操纵市场的监管,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制定私募证券基金运作规则,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秩序。

资本市场发展着力加强投资功能。过去资本市场侧重融资功能,目前改革定位越发重视投资功能建设、加强投资者保护。新“国九条”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未来资本市场将严把上市公司质量、鼓励促进已上市公司分红回购、限制违规减持,并对符合退市条件的公司应退尽退,打造更为完善健康的市场生态;构建行政、民事、刑事三位一体的追责体系、完善立体化监管,增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夯实长期健康发展的生态基础,也对投资者利益保护进一步强化。

政治局会议定调“努力提振资本市场”。2018年以来,政治局对资本市场定调主要围绕健康发展、平稳运行、防范风险的主题展开,强调资本市场改革。并且,在政治局会议定调后,均有围绕融资端、投资端、交易端的配套政策出台。如2019年,科创板落地、两融规则优化、扩大股票期权试点;2022年,完善上市公司重组办法、出台个人养老金/完善转融通规则、科创板做市/扩大两地互联互通。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活跃资本市场”;2024年9月,再次提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中央层面的定调具有显著的战略高度,资本市场呵护性政策将持续出台。

两项创新货币工具为市场提供长期支持。10月1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宣布实施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是央行首次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资本市场历史性的创新举措。互换便利(SFISF)首期总额度5000亿元,首批参与的证券、基金公司共20家,申请额度超2000亿元,总额度未来视情况再扩大。具有逆周期调节作用,引导参与机构在市场波动中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有效促进机构投资者发挥稳定器作用和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再贷款工具首期额度3000亿元,未来视情况扩大规模,将有效提振股票市场增持回购体量,有助于拓宽市场增量资金、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流动性,促进市场定价机制的有效性,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资金-投资-资产”正向循环逐步形成。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经验看,“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铸就完善的生态。资金端,80年代开始兴起的401(k)、IRA等养老金计划,为权益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投资端,诉讼制度健全、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到位;资产端,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常态化,指数定期调整使得指数能充分体现核心资产的价值。目前我国也已逐步构建“资金-投资-资产”正向反馈循环。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机构/零售资金共同推动ETF大发展,同时培育保险/社保等耐心资本,提供长期资金增量;完善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推动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市值管理,鼓励并购重组,进一步提升资产端整体质量。

市场交投“新气象”

“924”政策组合拳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能。政治局会议定调高、多部委联合举行发布会、货币财政政策双发力,引导投资者形成乐观预期。市场迎来交投“新气象”,日成交额历史峰值突破3.4万亿、11月至今基本保持2万亿以上,两融突破1.7万亿、股票ETF规模突破2.7万亿、超越主动权益,“提振资本市场”成效显著。回顾历史券商板块行情,政策转向是催化剂、资金流入是动力源。

市场交投景气度迈向新高度。9月24日央行宣布创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显著提振市场情绪,市场交投景气度迅速回升。9月30日和10月8日分别突破2.6万亿元和3.4万亿元,连续创历史新高。同时,日换手率明显提升,10月8日超过9%,已接近2015年5月的历史最高点(2015/5/28,为9.53%),为历史上换手率第五高的交易日。零售客户跑步入场,10月开户为年内最高,新开户数685万户(含股票、基金),月度环比增加275%,同比增加484%;工银个人银证转账指数最高达54.88。杠杆资金同样加速入场,融资买入额及融资单日净增长连创历史新高。其中9月30日和10月8日分别净增长459亿元和1,075亿元,连续创下单日最大增幅(历史最高点为2020/7/6,368亿元)。融资买入额同样创下历史新高,9/30、10/8、10/9分别达2,846、3,314、4,064亿元。

主动权益收缩、股票ETF是重要增量。2019-2021结构性行情推升赚钱效应,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1%、51%、9%,显著高于股票指数基金和沪深300指数,份额由1.67万亿份增长1.2倍至3.75万亿份。2023以来市场波动加大+ETF“挤出效应”导致主动权益基金持续净流出,其中23Q4、24Q1、24Q3三个季度的净赎回份额均超千亿份,24Q3末主动权益基金份额下降至3.21亿份。对比而言,ETF具有低费率、代表性强、容量大等优势,机构化趋势显著、零售端认可度提升,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从顶层设计层面予以鼓励。另一方面,政策组合拳推动市场大涨、股票ETF规模快速提升。24Q3末全市场股票ETF达2.7万亿,较年初+1.3万亿,接近翻倍增长,整体已超越主动权益规模。此外,股票ETF换手率显著回升,10月股票ETF成交额达历史新高2.7万亿,月度换手率回升至99%,推动市场交投景气度提升。

证券行业“新格局”

监管鼓励并购重组、培育一流投行。去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今年3月证监会明确“到2035年形成2-3加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4月新“国九条”明确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6月“科八条”提出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9月证监会对并购重组进行多项突破性安排,如支持“A并A”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监管对于并购重组、头部券商整合态度积极,未来行业供给侧改革或将提速,龙头效应愈发深化。

本轮券商并购潮与以往有所不同。回溯历史四轮券商并购热潮,每一轮的出现都受到政策监管推动和宏观经济影响。第一轮为1995-2001年,为解决混业经营下金融风险突出,涌现挪用客户保证金、私下互为融通款项、老鼠仓、内幕交易等各类混乱现象,出现“分业经营”并购潮。第二轮为2004-2006年,部分券商被国家政策性投资公司以行政注资的方式救助,部分券商则被优质同业券商并购,即“综合治理”并购潮。第三轮为2008-2010年,积极解决“一参一控”问题,推动证券行业运营更加规范化和稳定化,催生“一参一控”并购潮。第四轮是2012-2015年,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放宽业务准入,研究金融机构交叉持牌并支持金融机构间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参股的方式探索综合经营,推动“市场化”并购潮。回顾历史可知,前三轮并购主要系“解决问题”、偏行政化,第四轮并购虽然市场化、但体量较小。本轮并购的特征是大体量、大范围、大创新,鼓励头部券商之间并购重组、AH吸收合并的方式也是历史性创新。

国君吸收合并海通打响“第一枪”。9月6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均公告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并停牌,国泰君安筹划以吸收股方式合并海通证券,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本次换股比例1:0.62,交易还为异议股东提供收购请求权和现金选择权。合并后,公司财务数据位居行业前列,零售、机构和企业客户规模排名行业第一。从总量数据上看,合并后公司总资产突破万亿人民币达16252亿人民币,归母净资产和净资本均位列行业第一;从业务方面看,公司的营业部数量、IPO承销规模、利息净收入、融出资金均位列行业第一,其它业务指标也位居行业前三。同时,两家公司的资源禀赋、业务牌照将深度互补。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在基金投顾、基金评价、科创板投行业务、做市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上存在业务牌照和业务实力互补效应。本次合并有诸多意义,一是打响头部上市券商吸收合并“第一枪”,尤其是AH同时上市的公司,本次方案是历史性创新;二是推动行业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强化马太效应。

证券行业经营的底部与期待

9月下旬市场景气度快速提升,Q3业绩显著修复,行业“经营底”逐渐明晰。10月以来交易持续活跃,日成交额不断突破2万亿,融资余额已超越2022年初水平,且股票ETF市场持续放量,财富管理业务有望迎来持续修复。景气度提升同时带来投资业绩的反弹,受益于二级市场回暖,股权投资也有望迎来修复,预计券商仍将展现较好的投资弹性。投行方面,IPO下行空间有限,或逐渐恢复常态化,并购重组收入贡献或将进一步提升,平滑投行收入波动。伴随国内景气度回升,海外拓展的脚步有望加速,但预计国际业务仍有较强的头部集中效应,未来将是龙头增厚利润的重要手段。

财富管理:成交放量反弹,ETF有望贡献增量

经纪业务:成交连破2万亿,收入弹性可期

9月末以来市场景气度迅速回暖,零售客户跑步入场,增量资金潜力较大。据中国基金报,自9月24日以来,大多数券商的开户数从线上到线下均有明显增幅。其中,银河证券的非现场开户数呈现大幅增长,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日均开户数约为以往的两倍;东吴证券国庆假期7天的预约新开户达到了9月30日当天开户量的3-4倍,逼近行情启动前日均新开户的20倍,预约新开户为去年国庆期间的31倍。结构上,以“95后”和“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开户,未来入金的潜力较大。从工银转账指数也可观察零售端入金热情,9月27日、9月30日、10月8日曾分别达到7.0、16.7、54.88。

伴随资金加速入场,24Q3末大券商客户资金存款普遍提升。9月末零售投资者新开户热情较高,增量资金持续入场,期末大券商客户资金存款普遍增长,合计环比+30%。中信期末客户资金达2636亿元,排名大券商第一且领先第二名较多(国君,1764亿元),Q3环比提升32%。申万、招商Q3环比增幅领先,分别提升636亿元、441亿元,环比分别+93%、+58%。

成交显著放量,9/30和10/8单日成交额连创历史新高,且此后始终保持在万亿以上。9月24日市场情绪显著回暖,当日A股成交额为9000余亿元,较6月以来的日均约6300亿元明显提升。9月25日A股成交额时隔98个交易日后重回万亿,此后至今始终保持在万亿以上,9月30日和10月8日更是连续创下历史新高,分别突破2.6万亿元和3.4万亿元。A股日换手率明显提升,10月8日超过9%,已接近2015年5月的历史最高点(2015/5/28,为9.53%),为历史上换手率第五高的交易日。10月以来,成交依然维持高位,截至11/7已有12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

日成交额连破2万亿,股基成交市占率较高的券商有望优先表现出较好的业绩弹性。9M24日均股基成交额同比-9%,大券商经纪净收入随市波动,9M24合计同比-14%。但10月以来日成交额持续维持在万亿元以上,11/5-11/8连续突破2万亿元。伴随成交放量,经纪业务有望迎来持续修复,市占率较高的券商有望优先表现出高业绩弹性。

代销业务:ETF放量有望贡献收入增量

资本中介:融资持续增长驱动收入修复

杠杆资金加速入场,融资买入额连创新高,余额持续提升。市场景气度回升驱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快速修复,融资资金也在9月24日以来加速入场,融资余额自9月23日的13,610亿元快速提升至10月14日的15,780亿元,其中9月30日和10月8日分别净增长459亿元和1,075亿元,连续创下单日最大增幅(历史最高点为2020/7/6,368亿元)。融资买入额同样创下历史新高,9/30、10/8、10/9分别达2,846、3,314、4,064亿元(2015年5月最高点为2691亿元),占股票成交额的比例保持约11%。

11/7融资余额已超越2022年初水平,利息净收入有望迎来修复。9M24大券商合计实现利息净收入106亿元,同比-37%,仍有承压。同时部分大券商实现信用减值损失转回,对净利润正贡献,主要系伴随市场上涨,融资类业务预期风险下降,减值损失相应转回。当前杠杆资金加速入场,融资余额持续提升,10月日均余额16,186亿元,较Q3日均14,007亿元显著提升,11月7日已突破1.77万亿元,超越2022年初水平(2022年1月日均余额16,901亿元,1月4日为17,190亿元),我们认为资本中介业务有望迎来持续修复,贡献利息净收入增量。

机构业务:投资修复延续,股权承销磨底

投资业务:头部扩表持续,SFISF稳步推进

权益市场经历较大波动后快速反弹,主要股指在Q3单季度实现较好涨幅。前三季度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年初指数大幅下行后快速反弹,6-8月景气度再次回落,9月下旬政策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主要股指大幅上扬。上证指数、沪深300、创业板指Q3单季度分别上涨12.4%、16.1%和29.2%,均收回年内跌幅且较年初上涨10%~20%+。10月以来主要股指小幅回调,但10M24累计涨幅依然实现较好的同比提升。

市场情绪回暖、指数回升驱动投资业绩显著改善,部分大券商创单季度投资收入新高。权益市场回暖驱动券商投资业绩改善,9M24大券商投资类收入合计同比+31%,Q3单季度合计环比+49%。国君、银河单季度投资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分别为58、38亿元,同比+128%、+228%,环比+126%、+16%;中信单季度投资类收入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达99亿元,稳居头部券商第一,且创2011Q4以来单季度新高,同比+134%,环比+58%。

投资扩表延续,大券商24Q3末金融投资规模普遍有所提升,但内部结构切换分化。Q3末大券商金融投资规模合计环比+4%,呈现扩张态势。中信、广发、建投、中金增长较为明显,环比分别+16%、+12%、+9%、+7%,但内部驱动因素不一,结构有所分化。中信金融投资规模增量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环比大幅提升1,236亿元(+19%);建投、中金增量也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主,环比分别提升241亿元、269亿元,增幅12%、11%;广发增量则主要来自债权投资及其他债权投资,环比增长280亿元(+28%),交易性金融资产也有小幅提升,环比增长182亿元(+7%)。海通Q3末金融投资规模下滑较多,环比-15%,主要系交易性金融资产环比-14%。

投资银行:股权业务磨底,并购有望放量

9M24投行业务仍有承压,但展望未来,IPO下行空间有限,并购重组贡献有望提升。大券商9M24投行净收入承压明显,除广发、银河外,投行净收入均有所下滑,建投、海通、中信投行净收入分别同比下滑62%、55%、46%,降幅居前。10月股权融资业务规模仍有承压,IPO、再融资规模同比分别-41%、-70%,预计短期内券商投行业绩仍有压力。但当前IPO量级已处于低位,继续大幅下滑的空间有限,同时10月20日证监会座谈会提及“统筹推动融资端和投资端改革,逐步实现IPO常态化”,预计IPO业务压力有望逐渐趋缓。同时监管大力支持并购重组,明确将推动更多并购重组案例落地,10月宣告的重大重组事件数显著提升,并购重组业务有望迎来新机遇,收入贡献或将进一步提升,平滑投行收入波动。

研究服务:降佣落地后头部有望以量补价

交易佣金改革落地,首次费率调降工作已于24年上半年完成。2024年4月公募基金交易佣金新规落地,明确调降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并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降低佣金分配比例上限,强化内外部机制约束并明确信息披露要求,是对新“国九条”关于降低基金行业综合费率要求的贯彻落地。此前证券业协会已下发平均股票交易佣金费率标准,2022年全市场平均佣金率为万分之2.62,首次调降已于2024年6月末前完成,调降后被动股票型基金产品交易佣金费率不超过万分之2.62;其他类型则不超过万分之5.24。

上半年交易缩量叠加佣金率下滑,24H1券商公募交易佣金收入普遍下降。24H1券商公募佣金收入合计67.7亿元,同比-30%,完成股票交易总金额9.8万亿元,同比-25%,测算上半年平均交易佣金率约为0.069%,较上年同期下滑0.005个百分点,TOP15券商佣金收入普遍下滑。

短期冲击有望逐步缓解,头部机构或将以量补价实现收入修复。短期看,佣金新规落地对券商佣金收入造成一定冲击,但同时,新规规范了转移支付行为、严禁违规利益交换等,有助于引导公募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业务本源,并推动证券公司切实加强证券交易、研究等服务能力建设。中长期来看,未来市场环境将对券商研究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券商研究业务的差异化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交易、研究和投资服务,进一步完善行业生态体系,推动财富管理转型。我们认为,短期费率冲击有望伴随成交量的修复逐渐缓解,同时头部机构研究能力和交易能力领先,未来有望通过市占率的提升实现以量补价。

投资管理:资管业绩稳健,股权投资修复

资产管理:业绩稳健,ETF放量增厚基金收入

大券商9M24资管业务净收入规模差异明显,但同比表现相对稳健,资管规模或持续回升。9M24大型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合计同比-6%,表现较为稳健。中信、广发参控股的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领先,资管净收入体量优势显著,9M24分别达75亿元、51亿元,且领先其它券商较多。其中中信控股的华夏基金Q3单季度实现净利润6.2亿元,同比+29%,预计受益于ETF市场放量增长。从管理规模看,据基金业协会数据,24Q2末券商资管规模企稳回升,合计达6.42万亿元,较年初的5.93万亿元有所增长。大型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依然实现相对稳定的增长,24Q2末仅申万、中金较年初小幅下滑3%和1%。中信券商资管规模达14,564亿元,继续稳居大型券商首位。

控股/参股基金公司财务表现分化,广发、招商营收利润贡献持续领先。24H1末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达31.08万亿元,较年初+13%。券商控股/参股基金公司的AUM较年初也普遍增长,但财务表现分化,中金基金、华泰柏瑞基金、中信建投基金、南方基金净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华安基金、博时基金净利润同比基本持平;其余净利润同比均有下滑。从营收贡献看,广发、招商旗下控股参股基金营收贡献最高,分别达25.1%、23.3%。从利润贡献度看,除海通(利润贡献较高主要系集团净利润大幅下滑)外,广发、招商同样较高,分别为18.1%、15.8%。

展望未来,券商资管规模预计稳中有增,ETF放量有望驱动头部基金公司业绩修复。过去券商资管规模在去通道、严控风险的监管基调下持续压降,到2023年末仅5.93万亿元。24Q1末,券商资管规模合计5.98万亿元,较年初提升0.05万亿元,实现22Q3以来的首次规模回升;24Q2延续增长态势,期末达到6.42万亿元。我们认为,近年来券商资管转型推进已较为完善,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增。同时,年初以来ETF产品显著放量,Q3末股票ETF资产净值2.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8万亿元(+88%),较Q2末增长9235亿元(+51%)。ETF龙头华夏基金Q3实现净利润6.2亿元,同比+29%。伴随资本市场生态的不断完善,当前主被动产品收益率差异收窄,被动产品甚至在市场波动中表现出更好的回撤控制能力。我们认为,ETF的费率优势和交易灵活性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而ETF市场放量有望驱动头部基金公司业绩修复,进而传导至券商母公司,促进资管业绩增长。

股权投资:受益于市场回暖,业绩修复可期

双创板估值快速提升,受益于二级市场回暖,股权投资业绩有望迎来修复。24H1私募子公司AUM稳中有升、业绩表现分化;另类子公司利润波动,跟投承压。但Q3末股票市场景气度快速抬升,科创50、创业板指单季度上涨22.5%、29.2%,驱动券商股权投资和投行跟投项目估值修复。10月以来科创板、创业板依然保持上涨趋势,截至11月8日科创50、创业板指分别涨17.6%、6.7%,预计Q4券商股权投资业绩仍有弹性,展望2025年或将持续修复。

国际业务:龙头强化布局,头部集中延续

大型券商香港子公司24H1营收利润规模分化明显,但同比普遍增长,头部利润贡献提升。从香港子公司营业收入看,24H1头部券商领先其余券商较多。从利润看,24H1除4家以外,其余均处于2亿元及以下;海通国际净亏损折合人民币约26.4亿元,对集团净利润拖累明显。从同比变化看,大型券商香港子公司业绩普遍有所增长。从利润贡献看,头部券商香港子公司对集团的业绩贡献显著提升。

“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内地同中东、东南亚等金融合作,券商加大布局“小而美”市场。近年来多家券商进驻东南亚市场,一方面,东南亚与国内地缘亲近,具有一定的共同文化基础、共同交往基础和密切的经贸关系,国际业务开展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高人口基数以及年轻化人口结构决定了东南亚享有突出的人口红利,生产要素成本低廉、制造业发展优势明显,宏观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亦带动了证券市场的特色化发展。同时,中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阿联酋等地有良好的富裕人群基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但当前中资券商向中东、东南亚市场的业务扩张仍处于探索期,中小证券公司布局明显不足,未来仍是中资券商出海的重点布局方向。

展望未来,国际业务预计仍有较强的头部集中效应,国内景气度回升是海外拓展的基本盘。近年来监管层自上而下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扩大参与机构范围,新增符合要求的证券公司作为参与主体;同时新“国九条”剔除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深化国际证券监管合作,进一步释放对券商拓展海外市场的政策利好信号。当前国内景气度回升增厚券商利润,将成为加大海外业务布局的基础,但国际业务对券商的综合业务实力和境内外一体化管控能力要求较高,预计后续仍将呈现出较强的头部集中效应。

中性假设下行业25年净利润同比+25%

我们对2025年行业在悲观、中性、乐观情景下做出以下假设:

2.利息业务:10M24两融日均余额15,068亿元,同比-5%,但10月以来已持续回升,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两融日均余额15,500亿元,悲观、中性、乐观情景下假设2025年两融日均余额为16,000亿元、18,000亿元和22,000亿元。

3.投行业务:根据Wind统计,10M24IPO/再融资/债券承销规模分别为528亿元/1933亿元/11.1万亿元,同比分别-84%/-72%/-3%,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分别为600亿元、2,300亿元、12.5万亿元。同时,10月18日证监会主席提出“综合用好股、债、期等各类工具,完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投管退’支持政策”,10月20日证监会座谈会提及“统筹推动融资端和投资端改革,逐步实现IPO常态化”,我们预计2025年股权融资业务压力有望缓解,债券承销业务规模或稳中有增,悲观、中性、乐观情景下假设2025年IPO融资规模分别为1000亿元、1500亿元和2000亿元,再融资规模分别为4,500亿元、5,500亿元和6,500亿元,证券公司承销债券规模分别为12.5万亿元、13.5万亿元和14.5万亿元。

4.资管业务:24Q2末行业资管业务规模6.42万亿元,较年初+8%,企稳回升;24H1行业资管业务收入119亿元,同比+9%。但24Q3单季度上市券商资管净收入同比-4%,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行业资管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较中期下滑,假设为5%。同时预计2025年行业资管规模延续企稳回升态势,叠加权益市场景气度逐渐提升,资管业务收入有望实现同比增长。假设悲观、中性、乐观情景下2025年末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分别为6.5、6.8、7.1万亿元,全年收入分别同比+5%、+7%和+10%。

5.投资业务:24H1行业投资类收入826亿元,同比+10%。9月末以来权益市场景气度显著提升,预计2024年全年行业投资类收入同比+30%。且本轮政策定位较高、具有一定持续性,预计后续还将自上而下推动,提振投资者情绪,悲观、中性、乐观情景下假设2025年行业投资类收入分别同比+5%、+15%和+30%。

6.成本费率:23H1和2023全年测算行业总成本率分别为49.5%和54.7%,24H1为47.5%,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我们预计2024全年行业总成本率为51.0%。考虑到行业机构持续推动降本增效,管理费用有望持续下行,且整体减值风险可控,预计2025年成本端压力进一步缓解,假设悲观、中性、乐观情景下2025年行业总成本率分别为49.5%、49.3%、49.0%。所得税率均按25%测算。

综上所述,预计在悲观、中性、乐观情景下2025年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7%、+21%、+45%;净利润同比分别+10%、+25%、+51%。

风险提示

1)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本轮政策力度是推动市场上涨的重要动力,若后续政策落地力度不及预期或效果不及预期,可能加大市场波动。

研报:《底部反转,与日俱“新”》2024年11月11日

沈娟分析师S0570514040002|BPN843

汪煜分析师S0570523010003|BRZ146

孙亦欣联系人S0570123070041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THE END
1.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国内融资融券业务有证券王经理“通过我开户,享vip佣金,期权手续费 1.7 元/张,两融专项利率 4.5%,可转债、ETF 万 0.5,https://licai.cofool.com/ask/vipqa_4360609_32438018.html
2.转融通和融资融券业务每日数据证券金融公司新浪财经转融通和融资融券业务每日数据 (来源:中国证券金融公司) (以上数据摘自中国证券金融公司网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http://finance.sina.com.cn/wm/2024-12-12/doc-inczezhm2916430.shtml
3.两市融资余额增加71.16亿元,融资客交易活跃度下降a股成交额一交证券时报e公司讯,截至12月5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9521.3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3.72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8985.85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47.44亿元;两市合计18507.2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71.16亿元,融资交易额2733.19亿元,占A股成交额18.24%,其中融资买入额1402.17亿元,融资偿还额1331.02亿元,交易活跃度下降8.84%。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ND94IJ053469RG.html
4.债不可挡二级市场方面,各期限存单收益率基本无变化,3个月、6个月、1年期收益率持稳于1.72%、1.72%、1.71%。此外,进入12月以来,1个月存单收益率开始接力上行,截至当前存单收益率曲线已基本进入完全水平,甚至略微倒挂的状态,不过这也是存单传统的跨年季节性特征,随着12月中下旬一级发行压力缓解后,曲线往往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90284196975500&wfr=spider&for=pc
5.仕佳光子:仕佳光子2020年年度报告(修订版)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发生剧烈波动,导致通信、云计算等终端市场需求下降,或者数据流量需求下滑、应用场景不成熟等因素导致 5G 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大幅推迟,将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国际贸易争端加剧风险 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密切关注海外光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在美国设立子公司以及加强销售团队力量https://doc.rongdasoft.com/doc/disclosureDetail?p=k:1210311811
6.市场波动加剧究竟是哪出了问题其次是市场制度建设,自打2月份股灾后更换新掌门人以来,资本市场就一直在缝缝补补,把四处漏风的墙给堵严实,先是暂停IPO,然后是退市新规,再到限制转融通,以及最近刚刚发不的减持新规,目的就是不断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的流动性结构,不让太多的资金跑掉,这些漏洞都堵上之后,后续才会往里注水,否则一直往https://www.360doc.cn/article/33845487_1124496630.html
7.转融通机制(精选七篇)关键词:融资融券,转融通,金融创新 1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自成立初期以来, 出于严格控制市场风险及便于监管角度考虑, 一直是"做多"的市场交易状态, 缺乏"做空"交易机制, 因而市场长期呈现"单边市"状态。2010年3月31日, 在经历了4年的试点准备后, 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推出融资融券业务, 开启了我国证券市场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4s3qxx.html
8.融资融券风险测评答案6篇(全文)融资融券业务扩大了市场的交易量,证券公司在获得利益的前提下可能会不断的扩大营业规模,而在缺乏转融通制度的中国,证券公司只能依靠自身的资金和证券来向客户融出,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内,证券公司的资金就会被投资者占用,而公司从外部筹集的资金是有时间限制的,当投资者无法快速的偿还资金,而证券公司又不能在短期内获得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o9x0jul.html
9.什么是转融通?转融通对市场和散户有哪些危来自浙江张小姐什么是转融通?转融通对市场和散户有哪些危害?转融通是一种金融市场操作机制,它允许证券公司借用资金或股票,再将这些资金或股票提供给需要融资或融券的投资者。这种机制在理论上旨在提高市场效率和流动性,但实际上对市场和散户投资者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如加剧市场波动、增加散户投资风险和可能被用于市场操纵等。转融通https://weibo.com/1911496980/OjjjCh8qV
10.华泰证券:2015年年度报告股票频道销能力等方面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资本市场波动也可能对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产生不利 影响。随着资产管理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混业竞争趋势的加剧或不利的经济及市场状况,可 能会导致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缩减或影响公司管理资产的表现,对公司收取的资产管理费或绩效 报酬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国内衍生工具市场尚不能提供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3100003239_48.shtml
11.南方基金南方东英富时亚太低碳精选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3)市场风险 证券出借后可能面临出借期间无法及时处置证券的风险。 (4)操作风险 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违规或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根据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的特点,基金管理人配备了风控、合规、投资、后台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升级改造了相关技术系统,制定了参与转融通http://qcloud.fund.eastmoney.com/gonggao/021190,AN202412051641186956.html
12.转融通证券出借对股价影响有哪些- 转融通业务中的融资融券服务使得投资者可以使用杠杆进行投资,这放大了股价的波动幅度。一旦市场情绪突变或投资者资金链断裂,高杠杆的投资者可能会被迫平仓,进一步加剧股价的波动。 3. 市场操纵风险: - 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可能利用转融通业务进行市场操纵,通过融券卖空或融资买入等手段影响股价走势,对中小投资者造成https://www.9218.com/gupiao/41094.html
13.转融券与转融通详解:定义应用嘲及风险评估及危害市场波动加剧:大量的卖空交易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增加市场的不稳定性。 操纵市场: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卖空交易操纵市场价格,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环境。 系统性风险:在市场极端情况下,过度的卖空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转融通 定义: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532539/article/details/140348807
14.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24期(总期74期)在线培训课程预计央行会继续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熨平短期扰动因素,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有效发挥政策利率的中枢作用。 此外,对于下一阶段汇率政策的取向,会议新增"促进内外平衡"表态,并继续强调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https://zzql.cc/?list_89/1300.html
15.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4期(总期133期)在线培训课程一是执行"两步走"策略,初期仅推出两融基础业务,运行平稳后再推出转融通,确保两融业务落地后初期将以融资业务为主,市场上的融券券源有限,整体杠杆水平较低,降低市场整体波动风险。二是审慎筛选两融标的,把好标的股票准入关。三是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把好投资者准入关,尽量避免单边行情下投资者追涨杀跌加剧市场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56.html
16.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本基金可根据投资策略需要或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将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 存托凭证或选择不将基金资产投资于存托凭证,基金资产并非必然投资存托凭证. 本基金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可进行融资,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存在信 用风险,投资风险和合规风险等风险.基金份额持有人需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与 成本. 本基金封闭期为http://eid.csrc.gov.cn/fund/disclose/instance_show_pdf_id.do?instanceid=615464
17.2023年A股深度复盘见于4月18日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超预期后,随即对逆周期政策退出的担忧开始主导市场风险偏好下行,叠加国内通胀数据、金融数据、经济数据不及预期以及人民币汇率与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担忧,下行幅度进一步加剧,“疤痕效应”初步体现。虽然在国常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发文以及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及政策带动下,市场https://m-robo.datayes.com/feed/detail?id=34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