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涛动论(四):厄尔尼诺篇 世说新语:  “如果气候没有错,那错的一定是我们,股市亦然。” 一你不知道的“厄尔尼诺”  1“鱼灾之谜”——厄尔尼... 

数百年来,生活在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每隔几年,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海岸海水会持续增暖,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鱼群悄然失踪,原来以鱼为食的海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不久也都死去。原来生机勃勃的海滩,顿时一片凄凉,渔场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暖程度在圣诞节前后表现得最为显著,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ELNIO,音译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思为“圣婴”或“小男孩”。

“圣婴”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事件,那海洋的妖魔又是如何“兴风作浪”,搞得全球气候不得安宁的呢?

1997年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的报告让世界彻底认识了厄尔尼诺的威力。当年11月,正当秘鲁的渔民又开始为反常的气候烦恼不已的时候,科学家在这颗卫星上有了新的发现:太平洋赤道两端的海平面高度和往年大不相同。正是海平面高度的差异揭开了这个海洋“妖魔”的面纱。“厄尔尼诺”这一科学术语正式进入新闻社交界。

厄尔尼诺平均生命史为11个月,短则为6个月到7个月,长可达到18个月。在每次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不久,赤道中-东太平洋会出现另外一种情景,海表温度异常偏冷,也就是诞生一个与暖事件相反的冷事件,通常称之为LANIA,音译为拉尼娜,西班牙语意思为“小女孩”,是圣婴家族的邪恶妹妹,虽然对人类的影响力不及厄尔尼诺,但同样可能给世界造成重大伤害。一般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出现,形成2年到7年的循环,一个循环平均周期为4年。

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应用之前,有一位印度的数学泰斗——沃克爵士,对季风雨与全球大气循环发生浓厚的兴趣。1909年,他提出印度季风强度与整个太平洋的气压型有关,确认了慢变大尺度大气“跷跷板”型的存在,太平洋塔希堤和达尔文东西两岛气压高低振荡反映了热带大气的相互联系,也是热带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其研究厄尔尼诺的成就,他被后人冠之为“厄尔尼诺之父”,热带纬圈环流被命名为“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的“妈妈”在哪里?1996年,美国海洋学家帮助找到了“圣婴”之母——拉马德雷,也就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在太平洋上空也是交替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到30年,形成准50年周期。1925年以来,呈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拉马德雷“暖位相”阶段,容易孕育强壮的厄尔尼诺,历史上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均出现在PDO第二个暖周期;反之,拉尼娜会健壮些。

用于监测、评估和预测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统计学指数有很多种,其中ONI指数最为常用。ONI指数由NOAA(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监测和发布,是指Nio3.4地区(5°N-5°S,120-170°W)海平面温度距离平均值的3月移动平均值,每个月更新一次。

ONI指数的阀值是+0.5°C和-0.5°C(连续5个月超过+0.5°C预示着厄尔尼诺,连续5个月低于-0.5°C预示着拉尼娜)。不过从气象学上来讲,除了这些监测指数超过特定阀值以外,只有当其他的一些气象学异常也支持这一判断时,才能说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了。

(2)事件强度:以事件的峰值强度代表其强度;

(3)强度等级:事件峰值强度绝对值达到或超过0.5°C但小于1.3°C定义为弱事件,达到或超过1.3°C但小于2.0°C定义为中等事件,达到或超过2°C定义为强事件,达到或超过2.5°C定义为超强事件。

根据对ONI指数的监测,自1980年起,共发生12次厄尔尼诺气候现象、12次拉尼娜现象。其峰值/谷值均在秋冬季节出现。根据伍红雨、吴遥2018年的分类,1982年、1997年厄尔尼诺达到强级别,2015年的厄尔尼诺达到超强级别,拉尼娜未出现过强级别以上事件。历史上除1991年、2002年以外,12次中有10次厄尔尼诺后来都转变为拉尼娜现象,概率高达83.3%。

截至2021年9月的数据,ONI指数仍然维持在-0.5的界限。2020年,拉尼娜现象在8月份出现并于2021年4月结束,极值出现在2020年11月,已经是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根据NOAA最新预测,该现象将继续发展并可能持续到第二个冬天,连续的拉尼娜现象并不罕见,可以称之为“双底”。

同时还可以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周期结合起来划分。选取1980年至今厄尔尼诺强度高于1.3°C区域的峰值作为ino阶段性峰值,选取拉尼娜强度绝对值大于1°C(含等于)区域的谷值作为ino阶段性谷值。按照相邻峰值和谷值对于ino指数进行划分,1980年至今共可以划分成7段峰值至谷值的变动。

(1)“强”厄尔尼诺事件将增多

虽然从历史数据上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强厄尔尼诺事件都没有增多,但是早在2014年《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称,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背景会显著增加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频率。

(2)“强”厄尔尼诺事件到底有多“强”?

从下图可以看出,最强的是2014年10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持续了19个月,海温指数峰值达到了2.9℃,海温比常年偏高的累计值是28.6℃。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在亚洲东南亚一带的上空为上升气流,热带东太平洋上空为下沉气流。厄尔尼诺出现后,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上升气流开始增强,在赤道热带地区发生连锁效应,将直接改变临近的印度洋到非洲,以及从南美洲上空到大西洋地区的环流,出现持续上升气流控制区与持续下沉气流控制区相间分布的局面,由此导致南美地区暴雨洪涝、非洲和东南亚一带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发生。

(3)菲律宾反气旋:对我国的上游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如何影响中国的天气气候是一个难题,因为中国处于事件发生区的上游,中国气候主要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厄尔尼诺主要通过影响东亚季风环流系统来控制中国气候,因此影响途径复杂多变。

目前研究发现,它主要通过激发对流层低层,位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反气旋来影响处于上游的我国气候。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①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②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③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近日,《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表示,全球变暖将会使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更加剧烈。这或将导致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也指出,过去三个十年的地表已连续偏暖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在北半球,1831-2021年可能是过去1400中最暖的40年。约自1950年以来,已经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变化。

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放大效应”这个词也频繁出现。北极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地区,其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这种加速变暖的现象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20年以来,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一直在损失,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几乎都在退缩,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在继续缩小。多重证据表明,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北极出现了大幅度增暖。而冰川的融化又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极地和极地外围热量平衡关系被打乱,一定程度上增加大气的不稳定性。

(1)经济方面

广泛地说,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商品价格和不同国家的宏观经济。它可以限制降雨驱动的农产品的供应;减少农业产量,建筑和服务活动;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并可能在主要依赖进口食品的依赖商品的贫穷国家引发社会动荡。

此外,在厄尔尼诺冲击之后,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短期的通胀压力,而全球能源和非燃料商品价格却在上涨。

(2)健康方面

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极端天气状况与流行病发病率的变化有关。

例如,厄尔尼诺周期与蚊子传播的某些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疟疾,登革热和裂谷热。印度,委内瑞拉,巴西和哥伦比亚的疟疾恶性循环现已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暴雨和洪水后,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温带地区爆发了另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即澳大利亚脑炎(MurrayValley,脑炎,MVE),这与拉尼娜事件有关。在1997-98年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肯尼亚东北部和索马里南部出现特大降雨,随后发生了裂谷热的严重爆发。

选取石油、煤、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产品和铝、铜、铁矿石三种金属产品,其中天然气统计了美国和欧洲的天然气价格,选取这些产品1980年至今的月度价格数据分析。

(1)2002年5月-2003年2月:厄尔尼诺强度达1.3,铜主连价格从16000元/吨上升到17000元/吨附近,涨幅约为6%。

(2)2004年7月-2005年1月:厄尔尼诺强度在0.7以下,铜主连价格从25000元/吨下降到30000元/吨附近,涨幅约上涨20%。

(3)2006年9月-2007年1月:厄尔尼诺最高强度达1.0,铜主连价格从72000元/吨下降到53000元/吨附近,下降幅度约为26%。

(4)2009年7月-2010年4月:厄尔尼诺强度最高达1.6,铜主连价格从39000元/吨上升至60000元/吨附近,涨幅约达54%。

从上面的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的出现对铜期价变化存在影响。主要表现在厄尔尼诺越强,智利和秘鲁等国的降雨就越强,那么铜产量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进而影响世界铜供应,厄尔尼诺越强带来的铜价变化就越明显。

厄尔尼诺现象,在11月至次年1月间,能够极大地影响美国东北部的气温,对投机客们来说,厄尔尼诺一般意味着暖冬,意味着柴油库存过高,意味着油价下跌。美国东北部柴油用于住宅取暖的用量虽然只占全美柴油需求的3%,但是由于其随气温改变的需求量潜在变化相当于全美柴油需求变化量的10~15%,因而能够影响美国的柴油供需,进而影响石油价格。

取暖用油占美国冬季供暖需求的7%,在美国东北部占31%,是第二大供暖能源,少于天然气(52%)。根据EIA的统计,美国使用取暖油作为主要燃料的家庭为100~110万,平均每个家庭在取暖季(10月到来年3月)中使用650~1000加仑取暖油,每个家庭平均每天使用3.6~5.5加仑,随冬季气温变化而变化。由此可以计算出,美国冬季取暖油需求约为(4.9±1.1)百万加仑/日,相对于柴油消费量4万桶/日,即约170百万加仑/日而言,其总量很小,但是1百万加仑/日左右的变化量,相对于柴油8百万加仑/日的变化量而言,却是相当可观的。取暖油需求随天气的变化,是可以影响柴油的价格的。

不过如果深入追究,这种变化对全部油品消费的影响并不大,仅相当于全球石油供需缺口的0.3‰,恐怕比供需平衡更脆弱的,是华尔街投机客们的心理,操作市场的纽约客们推门就能看到的冰雪,比远在半个地球之外、没人数得清楚的油井数目更直观。

参考USDA月度供需报告提供的全球常用粮食作物,选取小麦、粗粮、玉米、大米、棉花和白糖这六个品种,1980年至今的月度价格数据进行分析。

小麦的主要产地是中国、印度、美国和俄罗斯。

2009年的厄尔尼诺曾导致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的季风失衡,带来了印度四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

而对于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澳大利亚,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其粮食主产区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自1970年以来,厄尔尼诺都会令当地的小麦产量低于平均产量。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小麦产量猛跌了15%,如果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小麦产量受到厄尔尼诺冲击,小麦价格将面临相当大的上涨压力。

CBOT小麦价格在2008年经历了一轮暴涨,2009年厄尔尼诺期间小麦价格回调了15%;在2002年厄尔尼诺期间,CBOT小麦价格上涨了26%。在最近的五次厄尔尼诺期间,CBOT小麦价格平均上涨了10%。

全球玉米的主产区在美国,据统计美国的玉米产量约占全球的41%。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因为厄尔尼诺的发生就热炒所有农产品价格。事实上,由于玉米主产区纬度偏高,厄尔尼诺的影响范围难以覆盖,且历史上的厄尔尼诺峰值期大多不是玉米的播种及生长期,不易波及玉米产量,除非发生长期、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否则很难对玉米的单产造成影响。

从CBOT玉米的历史价格走势来看,97-98年厄尔尼诺期间由于北美玉米单产反而有所提高,玉米价格微跌了2%;在最近一次的2009年厄尔尼诺期间,玉米价格上涨9%。从最近5次厄尔尼诺来看,厄尔尼诺对玉米价格的影响相对温和,平均每次厄尔尼诺期间玉米价格约上涨1%。

全球大豆的主产区也在美国,美国的大豆产量约占全球的36%。

与玉米类似,由于厄尔尼诺往往会给美国粮食产区带来较丰沛的降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因此厄尔尼诺实际上是有利于大豆产量的。从CBOT大豆的历史价格走势看,在97-98年那次较严重的厄尔尼诺期间,大豆价格反而下跌了4%,最近一次的2009年厄尔尼诺期间,大豆价格上涨7%。

夏季发生厄尔尼诺,美豆基本上以增产为主,在6—7月之后发生厄尔尼诺使单产增加更加明显。比如1986年、1994年和2004年,美豆单产较5年平均增加11%、21.19%和13.32%。对于跨年度厄尔尼诺,1987年美豆单产比5年平均和上年度增产10.64%和1.80%。2002年仅有的一次单产下滑,主要是播种进度较低导致的。

对于南美大豆而言,大部分厄尔尼诺使南美大豆产量增加。从数据看,阿根廷大豆产量减产的年份相对较多,比如1982年4月到1983年5月,阿根廷大豆产量较5年平均和上年度减产14.91%和16.09%,1986年7月跨年度持续到1988年1月,1987年阿根廷大豆产量较5年平均和上年度减产8.63%和11.42%,但1988年阿根廷大豆产量恢复,较5年平均和上年度增产11.13%和19.36%。此外,巴西大部分年份呈现增产局面,但从2004年6月到2005年1月,巴西大豆较5年平均和上年度减产12.63%和2.41%。

从最近五次厄尔尼诺总体来看,厄尔尼诺期间大豆价格平均上涨4%。

甘蔗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适宜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作物,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雨量,一般要求全年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500℃-6500℃,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然而过量的降水对甘蔗的成长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以巴西中南部产糖区为例,当降水偏多时,榨季尾端的潮湿天气将减少甘蔗的糖含量。

①巴西

历史上,厄尔尼诺现象给巴西地区带来大量的降雨,给甘蔗收获造成严重风险。2009年7月~2010年4月发生了一次中等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巴西降水偏多,从而影响甘蔗的出糖率及生产节奏。

由于甘蔗的生长期在9—17个月。这次厄尔尼诺带来的大量降雨,对巴西2011年、2012年甘蔗的产量带来了严重影响,2011、2012年巴西甘蔗的产量出现明显下滑。

②印度

1982—198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印度降水偏少,导致甘蔗的每公顷单位产量受到影响。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将会破坏季风降水,从而对印度甘蔗等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全球白糖供求将会趋于紧张,这将有助于全球糖价的回升。

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亚天气往往干旱,从而影响棕榈油的产量。1997—1998年全球发生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马来西亚棕榈油在1998年减产8.2%,2002—2003年、2006—2007年以及2009—2010年厄尔尼诺时期,马来西亚棕榈油小幅减产或者产量增速明显放缓。2006—2007年和2009—2010年厄尔尼诺期间马盘棕榈油上涨都超过了30%,厄尔尼诺是棕榈油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力。

一般来说,棕榈油的单产总体呈现区间运行状态,在非强厄尔尼诺年份,棕榈油的单产更多呈现季节性走势,棕榈油的单产往往在四季度下滑、在二季度开始上升,但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将打破棕榈油单产的季节性波动规律。

目前,全球橡胶的产地分布主要是在南北纬15度以内,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种植面积占到了全球的90%以上,另外中国的云南、海南等地也有种植。橡胶树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主要是光、温、水和风。橡胶生产的适宜温度是在18℃—40℃之间,高产还需要充足的光照,同时橡胶耗水比较多,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适合生长,但是降水量过多时也会引发胶原病,影响产胶量。除此之外,强风也可能对树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所以采割期的灾害型天气会对橡胶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一旦发生,这会对全球橡胶产量产生较大影响。我们看历史上几次厄尔尼诺发生时橡胶期价的变化情况:

2002年5月-2003年2月:厄尔尼诺强度达1.3,橡胶主连价格从7420元/吨上升到15250元/吨附近,涨幅约达105%;

2004年7月-2005年1月:厄尔尼诺强度在0.7以下,橡胶主连价格从14200元/吨下降到12100元/吨附近,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约下降15%;

2006年9月-2007年1月:厄尔尼诺最高强度达1.0,橡胶主连价格从19400元/吨下降到16800元/吨附近;紧接着上升至21700元/吨附近,总体上处于上涨趋势,涨幅相对较小,约为12%;

2009年7月-2010年4月:厄尔尼诺强度最高达1.6,橡胶主连价格从15480元/吨上升至23400元/吨附近,涨幅约达52%。

从历年厄尔尼诺发生强度及对应时期橡胶期价的变化可以看到,厄尔尼诺对橡胶价格的影响程度同样与其发生的强度大小有关。当厄尔尼诺发生较为强烈时对橡胶的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使印尼橡胶产量同比下降约12%),那么橡胶期价变动的幅度就大。

农产品价格倾向于在厄尔尼诺峰值附近达到价格的阶段性底部,并于拉尼娜谷值附近达到阶段性顶部。

6个品种而言,小麦仍然是上涨概率最小的品种,为57.14%,大麦和玉米上涨概率最大,达到85.71%。

较为特殊的是1997年11月至2000年1月这个阶段,该阶段中所有农产品均处于下跌态势。1997至2000年,全球小麦、大麦的产量逐年下滑,大米产量也在1999至2000年出现明显下滑,不过同时期大米和小麦的期末库存却在持续累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下滑或许是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我国在1997年后下调调整粮食收购价格。2000年以来又先后出台了小麦、早籼稻退出国家定购价和保护价的政策。

1、“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直接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洪水、饥馑与帝王:厄尔尼诺与文明兴衰》中这样提到:厄尔尼诺现象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由来已久,包括古埃及、玛雅在内的古代文明都遭受过来自厄尔尼诺的沉重打击甚至是灭顶之灾。

2、厄尔尼诺现象爆发的时候,农业、金属开采将受到很大冲击。

3、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经济危机。

气候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

当我们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并认为世界尽在掌握之中时,气候却一次次的用事实证明,在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面前,人类依然是那么脆弱和无力。尊重客观气候事实,顺应客观气候规律,对拉尼娜、厄尔尼诺充满敬畏之心,或许才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路途。

THE END
1.造纸厂排放废液美国一小镇积雪变成棕色造纸厂排放废液美国一小镇积雪变成棕色 据英国《镜报》12月11日报道,近日,美国缅因州拉姆福德镇出现棕色的积雪,会对皮肤造成刺激。这种变色的雪是拉姆福德镇一家百年造纸厂排放的化学物质造成的,虽然无毒,但会刺激皮肤和眼睛。造纸厂排放的废物本身是碱性的,pH值为10,但缅因州环境保护部对棕色的雪进行了检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233222532079185&wfr=spider&for=pc
2.通膨危机加剧美国人狂囤卫生纸通膨危机加剧 美国人狂囤卫生纸海峡新干线 福建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在美国习以为常的这几件事,中国人却无法接受,听听华人怎么说 墩墩妈妈在美国 39跟贴 打开APP 栗正杰:美国高铁火出圈!7个工人一天可以干2公里! 虎悦事记 507跟贴 打开APP 在路上看到的一幕,他想做什么?搞不懂什么意思 搞笑阿正https://m.163.com/v/video/VBI50P6T0.html
3.多用卫生纸真的会加剧全球变暖吗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称,美国人使用的一次性卫生产品原材料为木浆,大都是由加拿大北部原生林中砍伐的木材制造的。由于过度砍伐,2000年以来,这片森林面积减少超过9%。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林木借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之一。因此,卫生纸等一次性卫生产品的过多https://edu.iask.sina.com.cn/jy/hP929raf5d.html
4.环保组织报告:#多用卫生纸加剧全球变暖#来自法润成华【环保组织报告:#多用卫生纸加剧全球变暖# 美国人最费纸】美国和加拿大环保组织20日发布报告显示,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周使用3卷卫生纸,是全球平均每周卫生纸消耗量的1/5。卫生纸消耗过多会加剧全球变暖。环保组织“点名”宝洁公司等3家公司,该协会指认他们生产卫生纸所用原材料是不环保的原生木浆。@时间视频http://thttps://weibo.com/3379501122/Hi8i1btZB
5.环保组织报告:多用卫生纸加剧全球变暖,美国人最费纸IT之家2月24日消息 国外环保组织Stand.earth的一份新的报告显示,全球卫生纸使用开销巨大,这导致全球变暖问题加剧,其中,美国是全球最费纸的国家。 报告中提到,美国平均每个人每个周至少要使用三卷卫生纸,是全世界最费纸的国家而这些卫生纸制作往往都从加拿大的原始森林中砍伐,并不是专门用于造纸的速生林。 https://www.ithome.com/0/410/934.htm
6.报告显示多用卫生纸加剧全球变暖美国成“浪费国度”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以及加拿大和美国环保组织Stand.earth20日发布一份名为《卫生纸的问题:美国人如何把森林“冲”进了马桶》的报告,显示美国人使用卫生纸全球最多,而卫生纸使用过多破坏卫生纸原材料产地民众的生存环境,加剧全球变暖。 这份报告显示,平均每名美国消费者每周使用三卷卫生纸,相当于全球平均每周卫生纸消http://www.tanjiaoyi.com/article-26057-1.html
7.微博【环保组织报告:#多用卫生纸加剧全球变暖#美国人最费纸】美国和加拿大环保组织20日发布报告显示,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周使用3卷卫生纸,是全球平均每周卫生纸消耗量的1/5。卫生纸消耗过多会加剧全球变暖。 1.美国人用那么多卫生纸,屁股格外大吗?美国人用了那么多卫生纸,结果美国也没变热啊,反而是极寒天气了,这是物https://m.weibo.cn/status/HifFss0id
8.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建议和意见9篇(全文)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vwtn9sk.html
9.低碳生活中小学生的建议书(通用16篇)10、 重视环境卫生,不乱扔卫生纸,不随地吐痰 其实,现在的低碳以成为一种潮流、时尚,“低碳生活”不再在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生生活方式。 让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为我们的低碳生活做出贡献。也许你自己献出是的一小份力量,而大家团结起的力量会是一片天。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26x9ku9.html
10.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3.加强对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加剧温室效应的行为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2009,12 [2]张忠祥,钱易主编.治理大气新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1 温室效应导致有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https://www.gwyoo.com/haowen/246731.html
11.美国人是如何把森林“冲”进马桶的?▲美国纽约一家名为Kleinfled的婚纱店每年都会举行“卫生纸婚纱”大赛。| 视觉中国 随着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全球各国都在为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和扩大森林覆盖率不断努力。然而,作为地球“绿肺”的主要“杀手”,卫生纸在美国的消耗量却始终居高不下。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使用卫http://wenhui.whb.cn/third/zaker/201903/05/246394.html
12.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环保作文(精选20篇)第二,每张纸都应该采用双面打印,双面写,相当于保留半片被砍去的森林。第三,一只塑料袋5角钱,但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角钱的50倍。第四,我们应该少用卫生纸,多用手帕。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是一部分出于过度使用或暖气的报复。如果我们一直过着高碳的生活的话,或许几十年后的今天,地球就毁灭了,所以,有https://www.ruiwen.com/zuowen/huanbao/4204381.html
13.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2022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答案37. 近些年全球变暖,南北极冰雪渐渐消融,以下哪种动物的生存会受到严重的威胁?(D) A. 大熊猫 B. 金丝猴 C. 大象 D. 企鹅 A.塑料袋B.卫生纸C.复印纸D.卫生筷E.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本题库由3DM手游网整理编辑() 6. 以下属于自然环境的组成是(ABCD)。 https://www.duote.com/tech/202103/171392.html
14.低碳调查报告1.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xx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xx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 2.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20427160533_5035508.html
15.(环境管理)环境和环境保护厨房里用餐布一样卫生,不必用大量的纸巾 19.煮食时份量不必过多,以免浪费 20.尽量用密封盒或瓶装食物,减少消耗保洁膜 21.采买用可回收材质包装的商品,少买其他包装 22.不买象牙筷子或其他稀有动物的产品 23.药物及残余食物不要沖入廁所,应包好放垃圾箱 24.选购白色卫生纸,可以减少顏料污染,用草纸更好 25.用https://doc.mbalib.com/view/588de13f21e27a7cb784201a0547a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