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历时三个多月,成功侦破南京首起医疗废物污染环境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现场查获医疗废弃物13.5吨,实际查实嫌疑人收购、倒卖医疗废物数3000余吨,涉案价值4000余万元。据了解,这些废弃医疗垃圾中很大一部分经加工后,被黑心商家用来生产仿冒知名品牌的塑料玩具、餐具等。
警方查处废品收购站财务账单
8月29日,南京栖霞警方在对燕子矶一带开展清查整治行动时,发现顾家村1号废品收购站内有大量医用输液袋、输液管等医疗废弃物,并伴有难闻气味。经查,该废品收购站法人代表为张某某,张某某长期从南京一些医院回收一次性输液袋、输液瓶等塑料、玻璃制品进行转手倒卖。
废品收购站现场堆积的医疗废品
因案情重大,警方立即将这一情况通报市环保局、区环保局,并抽调警力成立专案组。8月30日至8月31日,专案组民警在收购站及依维柯车内共清理含针头及输液管的医疗废弃物约8.5吨、抗生素类小玻璃瓶约5吨,共约13.5吨。
惊人的黑色利益链
回收、分类
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等人于2012年初起,从南京数家医院以每家每月800元-1000元不等的价格回收混有针头、输液管等医疗废弃物,每月多达十几吨。回收后,张某雇佣工人将回收来的医疗废弃物按照一次性塑料输液软袋、一次性塑料输液瓶和一次性输液玻璃瓶等进行分类。
打包粉碎出售
一次性塑料输液软袋用机械进行压缩打包,一次性塑料输液瓶用粉碎机进行粉碎打成塑料颗粒,出售至宿迁、浙江等地进行进一步加工。
粉碎待加工的医疗垃圾
为进一步查清这些医疗垃圾的流向,专案组继续深入调查,后发现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将回收来的一次性输液袋(瓶)转卖给宿迁人张某。随后,张某被抓获归案。
犯罪嫌疑人张某
加工成塑料颗粒再销售至塑料制品厂家
据张某交代,从2014年初开始,他就以每吨2000元至2500元左右不等的价格从张某某手上收购一次性输液袋(瓶),然后以每吨2200元至2800元左右不等的价格卖给生产塑料颗粒的加工厂,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塑料颗粒通过塑料市场和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塑料制品厂家。
制成玩具、餐具
据了解,医用的一次性输液袋(瓶)制成的塑料颗粒主要成分就是聚丙烯和聚乙烯,是制造塑料制品的重要原料。这些塑料颗粒经过再加工,甚至还被一些黑心厂家用来生产仿冒知名品牌的塑料玩具、餐具等。
制成待售的餐具
在现场一个废品收购站内查获医疗废弃物约13.5吨,实际查实嫌疑人收购、倒卖医疗废弃物3000余吨,涉案价值4000余万元。据悉这些东西在加工后不少成为我们餐桌上的餐具、孩子们玩的仿冒知名品牌的塑料玩具等。
难保证是否残留细菌
专业人士表示加工过程中,根本达不到2000℃以上的高温焚烧,很难保证最后制作出来的塑料用品有没有残留细菌。一旦有残留,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警方提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产生的临床废物、医药废物及废药物、药品等医疗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消毒、毁型等预处理和处置;无能力处置的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控制标准的,必须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代为处置。
(综合自中国网、中青网等)
网友声音
医疗垃圾“上餐桌”何以难防范
首先,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医疗垃圾,医疗机构要给付较高的垃圾处理费用,有些城市的处置费用还较为高昂,且往往只有一家回收公司,医疗机构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而另一方面,非法卖出这些垃圾,却可获得一定的收益。如此一来,将垃圾当作资源卖,既可节支,又可增收,利益驱动力是双倍的。
其次,医疗垃圾缺乏流向监管。药品和医用耗材上都有独一的识别码,通过识别码可以查实其来龙去脉。但药品和耗材使用过后,剩下的空瓶子或空管子等垃圾,就失去了这种监管方式。
“医疗垃圾变餐具”直指监管乏力
注射器变餐具谁是“搬运工”?
对可回收废医疗垃圾的管理,可行性的办法是实行特许经营,进行专业化的分拣、运输、利用。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医疗垃圾被恶意利用,杜绝对消费者的再污染。但这方面,需要有关部门以实质性利好的模式推动,否则市场反应寥寥。当下,靠行政责任推动的医疗垃圾处理,不能让其有放任自由的漏洞出现。对神经脆弱的民众而言,这是最大的迫切。否则,再出现注射器变餐具的新闻,社会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