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监管处罚案例中,我们发现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处罚案例中首次出现结构性存款无真实交易背景被处罚!
处罚的原因:
1、浦发
2、民生
3、交行
大家还记得民生的结构性存款穿仓导致的亏损吗?这在业内引起很大的反响,直到现在大家对民生新推出的产品还害怕。这次受罚,民生竟然也在列。
目前的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在11万亿左右,其中假结构依旧占很大的比例。
不管是银行还是企业,合规展业和风险控制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所谓结构性存款,本应为“存款+期权”的结构,可以挂钩利率、汇率、商品、股票等衍生品,形成“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组合。其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方面是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的收益。
一、且从监管角度对结构性存款的要求
(一)两个监管文件
1、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204号)
2、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京银保监发〔2020〕320号)
(二)文件解读
这也是大家区别真假结构性存单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
1、明确要求发行机构应具备普通类衍生品资质,基础类衍生品资质无法发行结构性存款;
2、销售层面要求双录专区;
3、没有禁止宣传预期收益率;
4、不适用于穿透原则;
5、24小时的冷静期。
(三)判断假结构性存款的三要素1、保底收益:设定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的保底收益;2、行权条件:设计收益波动区间狭小/宽大或将挂钩的衍生产品行权条件设置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3、交易背景: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
二、且看银行角度对真假结构性产品的审视
从2002年光大银行操作第一笔结构性存款业务来,发展到现在规模超过11万亿,成为各家银行存款的“香饽饽”。随着监管进一步的完善和趋严,压降成为目前的主流,特别是市场上流行的假结构产品会逐步消失。
1、204号文明确了12个月的过渡期,现有“假结构”到期后是否续期,在存款压力下还会出现部分银行继续发行,国有或大城商新发结构性存款将严格执行通知所要求的“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具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
2、“真结构”的痛点
(1)结构存款挂钩什么样的衍生品,如何设计衍生品交易结构,直接决定了存款收益的表现。实践中,据笔者所知,银行能够直接涉足的资产市场并不多。目前的结构性存款普遍挂钩利率和汇率。相似的挂钩基础资产和收益结构,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2)银行专业程度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此项业务上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在探索结构性存款的新构建方式。比如通过与外资金融机构的交易,挂钩境外股票指数、黄金、商品期货、贵金属或通过与券商进行指数衍生品交易,构建与A股指数挂钩的产品等,此过程中发现银行内部自身对基础资产的熟悉、专业程度不够,缺乏专业团队,从而影响结构性产品的创新。
3、现有的同业授信体系之下,交易对手类别在实质上阻碍了银行构建更为多元化的结构性存款。
4、建立新交易体系的优势和难点
三、且看企业角度的结构性存款
(一)对于市场上保本保息,相对高息的结构性存单,很有吸引力。今年6月份对存款定价基础的改革让中长期存款利率下浮,企业定期存款的也随需求之降低。结构性存款一下子变得吃香起来,其规模也在压降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二)喜欢假结构存款,但无专业知识判别真假。企业眼里的假结构存款,只是结构性产品三要素中的一项:就是行权条件不触发。这样能确保产品说明书中的最高收益。
(三)风控意识较薄弱,对于浮动收益部分缺乏有效风控措施。结构性存款的浮动收益大部分是挂钩外汇的期权模式,采取三元、二元的结构模型。
企业对于真结构的风险,大部分没有免疫能力,没有相应的对冲措施,从而出现前年、去年的大规模的穿仓、亏损事件,进而引发银企之间的堵门、拉横幅、肢体冲突等事件发生。
(四)企业如何辨别真假结构性存款,如何对冲浮动收益风险?
1、了解结构性存款的设计原理
2、对于真结构存款进行对冲操作,确保收益。
例一:某银行冲刺开门红的结构性产品来分析底层资产的设计逻辑NJ银行的结构性产品
1、简化产品要素:挂钩标的:欧元兑美元;观察水平:期初价格+0.00780;收益标准:彭博中间价;A、2.1%,在(期初价格+0.00780)范围内;B、2.1%+1.3%=3.4%,突破(期初价格+0.00780)范围。2、分析:(1)还是同样的配方,与爆仓的产品标的一样,挂钩欧元兑美元。为什么银行喜欢这个标的?A、因为该两种外币都是目前世界中流通最广、兑换最快捷的品种,到期无法行权的概率较小;B、欧盟和美国之间的经济或政治影响币种变化更直观,便于产品设计;C、各商业银行该两种货币衍生品自营盘的规模大,便于对冲套保。(2)设计逻辑:
A、基础存款利率+看涨期权
B、基础存款利率+范围两值期权(数值期权的一种)
C、基础存款利率+障碍期权
3、NJ银行结构化的设计逻辑举例:
该逻辑设计考虑是银行鉴于交易背景和自营盘的对冲需要设计出的组合产品,可能不管是否突破区间都有收益,因为每家银行的衍生品业务规模和价格不一样。具体需要根据各行兑衍生品市场价格来推算,以1.4%作为期权产品的收益来推算期权费用和执行价格。
4、结构性产品的风险应对方案
本产品如果不向上突破区间则1.4%收益为零,需要我们做如下分析和处理:
(1)分析欧元兑美元的历史走势,通过模型预测出将来突破区间的概念,从来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
从笔者的外汇走势模型导入数据来看,突破区间的概念达95%,因此风险系数为5%;
(2)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通过期权反向对冲来保证区间内的收益,将5%风险敞口覆盖来100%确保1.4%收益的实现;
(3)自己有判断真假结构性产品的能力,再跟熟悉的该行人员沟通确认是否能保证1.4%收益。
(4)风险应对方案:
需要跟境内外多家银行(或券商)沟通OTC产品,以1.4%作为期权产品的收益来推算期权费用和执行价格。
实值可、平值可、虚值亦可,选取费用最低、收益最高的报价。
例二:
1、产品要素
2、归纳重点
(1)挂钩美元兑日元;(2)区间累计为+-16;(3)收益:1.8%(固定)+2.2%(浮动)=4.0%。
3、分析
(1)该产品的最高收益率达4.0%,相对市场其他区间累计产品有一定优势;(2)挂钩美元兑日元的汇率相对市场挂钩欧元兑美元来说比例很小;(3)风险评估我们来看一下历年来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走势
2017年1月31日,最高点:118.665;2016年6月30日,最低点:98.989点位差:118.665-98.989=19.676。
单纯走势分析,近4年来没有突破+-16的区间;
该产品属于真结构的区间累计,衍生品为银行卖出期权的企业对手盘,本质上是奇异期权。
4、操作建议
(1)该产品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根据笔者的数据模型分析,区间内的概率在90%以上,对于激进的小伙伴可以适当比例的敞口操作;(2)奇异期权的对冲也是很简单的操作,如想无风险的操作可以考虑对冲,目前对冲成本在30-40P之间,看不同的询价和确认,保守型小伙伴可以执行对冲动作确保收益。(3)收益预算:A、前端:4.0;B、对冲成本:0.35;最终收益:4.0-0.35=3.65.
四、以往“结构性存单”监管对银行的部分罚单
1、贷款转为结构性存款、贴现资金转存保证金后滚动申请银行承兑汇票。
2、贷款资金转存本行结构性存款,虚增存款业务。
3、代客操作结构性存款,且部分未实施“双录”。
4、挪用信贷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并以此质押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5、通过结构性存款前置收益质押签发全额银票再贴现方式虚增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