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废旧橡胶资源回收利用的策略分析
2.1加强国家的政策对行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的国家政策是从二十世纪开始陆续出台,其中包括了行业标准和其他相应的法律规范。但是政府是在2008年底出台了将废旧轮胎再利用产业列入增值税全免产品目录标志着我国对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开始进入了国家扶持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对行业测支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完善政策法规的建设。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调整市场的发展方向,用法律来规范行业的竞争行为。虽然废旧橡胶回收利用市场广阔,但是无论从行业发展还是其他角度来看有政府的参与指导就会加快企业的发展。第二、加大财政的资金支持。如果企业在发展阶段得到政府的财政或是其他的项目支持就会在关键时期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废旧轮胎回收率不到10%,一方是政府支持力度较小,其次也缺乏政府对此项目的正确引导,导致入行企业较少,发展不起来。第三、政府还应扩大宣传力度。积极的引导更多的投资商来投资废旧橡胶回收利用项目,宣传各企业的环保理念。政府也可以强制生产轮胎的企业必须建设翻新废旧轮胎厂来承担对环境的影响责任。
2.2创新废旧橡胶利用的新模式
创新废旧橡胶利用的新模式是解决废旧橡胶利用发展的根本原因。创新不只是企业的生命力,而且也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证明只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否定旧的技术才能换来科技的发展。废旧橡胶利用的创新也是多方面,一是体现在技术上的创新,新的技术突破,就可以为废旧橡胶利用提供新的模式。如废旧橡胶可以当做燃料来使用,由于污染环境它多数情况用于焙烧水泥。在水泥焙烧过程中,钢丝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硫磺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石膏,其中燃烧后的残渣都是制作水泥的主要成分,这样既节省了水泥的原料又不影响其生产质量,而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又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这就为废旧橡胶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二是扩大废旧橡胶的原料。我国的废旧橡胶利用多数只是局限在废旧轮胎的利用上,而生活的橡胶制品还有很多如:胶鞋、胶带和胶管等等这些生活的橡胶垃圾采用填埋的方式很难分解掉。也是一批很大废旧橡胶资源,只要能够利用起来,对企业又多了一大批原料资源,生产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2.3改善废旧橡胶利用的产业结构
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的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废旧橡胶利用的产物单一,在再生胶和胶粉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新的中间产物生成,多数企业将其视作废料处理了,如果可以稍微加工,增加一些新的工艺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在产业结构单一方面的缺陷,又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利润。
3总结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分析;
建筑垃圾是指弃混凝土、弃土、碎砖、碎玻璃等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于建筑物建设或拆除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规模在不断扩大,而需要拆除的老旧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建筑垃圾的处理量也在逐年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加强了对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法律政策手段推动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在我国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本文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建议。
1美国、日本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
1.1美国
美国是较早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国家之一,主要从技术政策、法律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引导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活动,促使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得以实现。
1.1.1分级利用建筑废弃物
美国建筑垃圾年排放量约3.25亿吨,占城市垃圾总排放量的40%。美国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种类和特性,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大致分为3个层次,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层回收:1)低级利用。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拣堆放,简单回填等,约占建筑垃圾总排放量的50%~60%;2)中级利用。建筑废弃物处理企业回收建筑垃圾,用建筑垃圾代替传统的路基材料。建材生产企业将建筑废弃物加工成为各种砌块、骨料等,约占建筑垃圾总排放量的40%;3)高级利用。将建筑废弃物加工还原,成为可循环建筑材料,如将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
1.1.2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规范建筑废弃物回收行为
美国依靠政府强制力来推进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了三次大的政策变革。20世纪60年代,通过政府及部门的行政手段,实现建筑废弃物的污染控制;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市场进行经济刺激,鼓励企业在源头消减建筑废弃物产量;20世纪80年代,政府倡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三方结合,各州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法律规定,公开建筑废弃物年排放量,限制建筑废弃物的排放。美国各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政策,目前已有37个州提供建筑废弃物排放量信息,27个州提供建筑废弃物处理量信息,11个州提供再生建材产量信息。
1.1.3制订经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处理活动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例如:亚利桑纳州的法律规定,若企业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再生资源或处理废弃物型设备,政府可以按10%的比例减少企业需缴纳的销售税;康涅狄格州政府对生产再生资源的企业,提供利率较低、风险较小的小额创业基金,同时减免该类企业的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等。美国也通过直接刺激手段,推动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例如,美国政府对排放建筑废弃物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垃圾税等。
美国环保局(EPA)发起了BuildingSavings计划,引导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活动,从源头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及排放。各州的政府与企业积极响应,出现了一系列示范项目。譬如,俄亥俄州的Marion参议员区在拆除过程中,对建筑废弃物进行人工分类和机械分类,回收可利用的建筑废弃物,使得该工程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2%,节省成本约160000美元。美国各州政府也制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环保局建立了建筑废弃物回收商品数据库;俄亥俄州环保局了建筑废弃物在线查询目录,为有意愿进行建筑废弃物减量化的企业提供参考;德克萨斯州交通部于2013年投入6.77亿美元,用于购买再生建材,使得250万吨的建筑废弃物得以循环利用而非简单填埋,仅回收利用碎混凝土一项就为当地环保局节约了120万美元。
1.2日本
日本国土面积窄,自然资源匮乏,使其必须考虑如何节约资源,实现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日本将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划分为三个阶段:建筑废弃物产生阶段、建筑废弃物处理阶段以及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立法,结合严格的管理制度,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排量,实现了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1.2.1建筑废弃物产生阶段的法律和政策
在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阶段,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源头限制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日本政府对建筑物的建造和拆除有着严格的约束,表现为: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建筑废弃物从施工现场的排放;设计需尽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新建或拆除建筑物需向部门申请,不得擅自拆除等(见表1)。
1.2.2建筑废弃物处理阶段的法律和政策
1.2.3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的法律和政策
2美国、日本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的经验和借鉴
2.1完备的法律体系,保证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美国和日本通过立法,既控制了建筑废弃物随意填埋、堆放的现象,又保证了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践证明,实现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完整且符合本国情况的法律。如美国政府于196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和1970年修订的《资源回收法》等,日本政府于1970年颁布的《废弃物处理法》及2003年颁布的《建筑废弃物再生促进法》等十几部法律详尽规定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方法、程序、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惩罚措施。这使得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了法律依据,在法律的约束下促使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
2.2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结合,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美国、日本建立了完备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体系又结合法律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证了法律的系统性与政策的可操作性。美国环保局针对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发起了BuildingSavings计划,列出示范工程节省的材料和资金,鼓励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日本结合法律规定,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各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政策,如在产生阶段实行建筑物新建拆除备案政策,在处理阶段实行建筑废弃物转移联单政策,在回收利用阶段实行分类回收、强制性使用建筑废弃物的政策。法律与政策之间有效衔接,确保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2.3政府激励扶持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发展
表3日本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法律措施
3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现状及问题
3.1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现状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新建工程、扩建工程、改建工程、需拆除的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建筑废弃物产生。对我国近十年来建筑废弃物的年产量进行估计,发现我国建筑废弃物年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见表4)。
从2010年开始,我国建筑废弃物产量增长速度大幅提高。经测算,2010、2011两年的建筑废弃物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9%以上。其中,拆除建筑物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占建筑废弃物总排放量的80%以上。
3.2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但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仍然存在问题。
3.2.1缺少关于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专项法律
涉及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虽然多,但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建筑废弃物的处理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仅在法规中有所涉及,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只是进行规定,不具有强制性。缺少专门的法律也使得各监管部门的责任范围不清,对建筑废弃物的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表42004~2013年国内建筑垃圾年产量估计值
注:1.建筑施工垃圾年产量=建筑年竣工面积×单位施工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按每建成1万平方米的建筑,会产生建筑垃圾550吨进行估算;2.建筑拆除垃圾年产量=建筑年拆除面积×单位拆除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通常我国拆除建筑建筑面积约为当年新建建筑施工面积的10%左右,结合当前拆除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按照拆除1平方米建筑物约产生1.30吨建筑垃圾进行估算;3.建筑垃圾年产量=建筑施工垃圾年产量+建筑拆除垃圾年产量
3.2.2缺少达到政策目标的配套制度
为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美国采用建筑废弃物分级利用,日本细化建筑废弃物的种类以便对其进行分类利用,而目前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的利用则是堆放或填埋,仅要求建筑企业需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但没有回收利用措施与之相匹配。此外,对处理回收建筑废弃物的责任方的规定也不够明确。
3.2.3惩罚多于奖励,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4完善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建议
4.1制定一套可供操作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体系
制定专项法律,配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具体的规定与措施,形成一套可供操作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我国已出台多部关于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但只是一些笼统的条款,这使得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没有法律保障。因此对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需制定专项法律,出台适应我国国情的政策与措施,解决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随意填埋堆放等问题。同时,各监管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成立建筑废弃物处理专项委员会,使得各部门既可以各司其职,又能做到相互配合。
4.2深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
具体的政策中应明确生产者的责任及责任延伸的范围,并细化各主体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责任分配,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保证政策的有效运行。同时,政府应鼓励企业对建筑废弃物采取分类回收方法。经分类回收的建筑废弃物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利用,建筑企业不需要对分类回收企业进行支付,而且经分类的建筑废弃物,质量更高,杂质更少,回收利用价值更高,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固体废物;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V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的产量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性决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从我国面临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严峻、资源相对缺乏的形势出发,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工作中实现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综合利用比例,能够有效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问题,并支持未来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
2固体废物的现状
我国固体废物的产量很大,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的产量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据统计,2002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量为9.5亿t,2005年为13.4亿t,而2007年这一数字则变为17.6亿t。由此可见,我国的固体废物产量正在逐年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处理方式又大都采用卫生填埋,年复一年,土地资源不堪重负。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提上日程。由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畜禽粪便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严重污染空气和水体。农村的大量生活垃圾基本没有得到合理处置。面对这些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
指导,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加大处理处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治理力度,使得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能够和经济建设同步,从而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循环经济在固体废物治理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体系与环境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它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要求经济运行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主张“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经济活动原则。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固体废物的生态化转向,可以有效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使其成为一种原料资源从而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对于固体废物,可通过回收可再生资源、各行
业自行处理及垃圾综合利用来实现部分固体废弃物向有用资源的转化。
循环经济在粉煤灰治理中已得到了较成功的应用。我国燃烧用煤含灰分较高,所以排出的粉煤灰量很大,大量的粉煤灰如不加以处理,会产生扬尘,污
染大气,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粉煤灰综合利用,其效益非常明显,每利用1万t粉煤灰,可为火力发电厂节约征地200m2,减少灰场投资运行费2万—8万元,节约运灰费2万—5万元。粉煤灰的利用主要是代替黏土制作水泥、制作墙体材料、充当筑路材料等。目前,哈尔滨市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建立起东北三省首家粉煤灰综合利用试验基地。投产后,将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出可替代水泥的粉煤灰干拌砂浆、粉煤灰砂浆粉等绿色建筑材料。该基地首个示范项目是以50%以上的粉煤灰为原料,加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最新研制的一种可极大发挥粉煤灰潜在活力的激发剂,生产用于建筑工地砌筑、抹灰的粉煤灰干拌砂浆、粉煤灰砂浆粉和粉煤灰稠化剂。这些产品问世后,可实现建筑用砂浆集中生产和商
品化供应,并使市内建筑工地告别传统的现场拌制砂浆施工方式,避免破坏环境、浪费材料和工程质量不稳定等弊端。不仅使粉煤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还可减少因生产水泥造成的石灰石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目前,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各种原因,循环经济在固体废物治理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以葡萄酒酿造中产生的皮渣、酒泥沉淀等的处理为例,近几年来,随着国内葡萄酒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葡萄酒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但副产固废也在逐年增加。2005年,皮渣产量达11250t,葡萄子产量7500t,其中大多数的副产固废集中在葡萄酒规模化产地。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副产固废都能得到综合利用:葡萄子可以提取葡萄子油和原花青素;葡萄果梗和葡萄子壳中含有相当多的丹宁可以提纯得到丹宁;葡萄的皮渣还可生产活性炭,由此生产的活性炭质量高、无异味;葡萄酒糟、皮渣、葡萄子也可做饲料。到目前为止,我国对葡萄酒固废的利用率不是很高,生产高端产品的厂家更是少之又少。比如,我国目前葡萄子提取物厂家(包括拟建的厂家)只有近50家,全国年产原花青素仅80t左右,国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针对国内外市场对从葡萄酒生产过
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中提取高品位的具有医用和商业价值的高端产品需求紧俏、原料资源远远过剩的现状,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葡萄酒规模产地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帮助,建设综合利用这些葡萄酒副产固废的工厂,利用葡萄酒工业固废生产具有医用和商业价值的产品,以实现资源再利用。充分开发利用葡萄废弃物,既能够使葡萄资源全部得到循环利用,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实现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还要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循环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双重回收。
4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固体废物种类较多,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全面控制、处理和利用所有的废物。我国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亟待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4.1资源回收率低
在固废的循环利用中,不少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比如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体系和分类回收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资源的回收多为低级的材料回收,如废纸、废玻璃、废钢铁等。
4.2经济上受到制约
4.3技术工艺相对落后
对于一些行业,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与装备水平不高,如葡萄酒酿造中产生的葡萄果梗、葡萄子和皮渣等固废的回收产品大多数由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是小作坊企业生产,由于回收工艺技术的制约,导致了回收再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葡萄酒酿造中产生的固废利用率不高。
5开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建议
(1)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必要条件。政府要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在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时,都要考虑到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在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上提供经济上支持和技术上的帮助。
(2)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减量化,解决环境污染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废物进
入环境之前,对其加以回收利用,可大大减轻后续处理处置的负荷。因此,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把综合利用技术放在首要位置。
(3)广泛开展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6结语
固体废物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循环经济价值,由于我国目前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现有的再生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废旧物资的产量还在迅速增加,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经验,结合我国现有情况,积极推行先进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鼓励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推进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关键词:炼钢厂;清洁生产;循环利用
一、引言
随着工业企业转型的深入推进,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所提及,并逐渐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炼钢厂而言,实现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资源紧缺、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炼钢厂必须要通过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对于循环经济而言,清洁生产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循环经济又是清洁生产实施的目标,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层次。站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角度来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一致的。清洁生产最初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重点在于清洁技术;循环经济最初的出发点则是将废气物转化成可以利用资源,减少垃圾的最终处理,更多注重的是经济层面的内容,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清洁生产和循环年经济既有相同一面,也有差别之处。
三、清洁生产的内容分析
清洁生产的推行,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支撑,铁水联合矿石技术、连铸坯热送、H型近终形异型坯连铸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应用,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目的,整套的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控制体系的顺利运行,实现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目的。
四、循环利用
炼钢厂循环利用主要包括三个个环节,分别是炼钢高效生产链、工业水循环链、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它们是炼钢厂循环利用的主要环节,这三个环节的运行,加快了炼钢产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是工业用水循环链。水是炼钢厂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洁生产自然而然需要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炼钢产需要从节约用水的细节做起,研发和借鉴新的节水技术,改进以往生产过程中节水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水的串级利用、煤气全干法除尘实现工业水的循环利用。炼钢厂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工序对水的要求不同,水的串级利用可以将较高的一冷水系统排污水使用到二冷水循环系统上,再将二冷水系统排污水用到对水质要求不同的工序上,实现一冷水和二冷水的串联利用。炼钢厂除尘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工业水,煤气全干法除尘减少了工业水的使用,除尘效率高,满足了节能减排和环保的要求。
三是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炼钢厂生产过程中,转炉生产会产生大量的转炉煤气和转炉烟气,无论是煤气还是烟气中都含有大量余热。在转炉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热量,这些热量可以作为能源加以利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烟气和煤气中的余热,对炼钢厂节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关于余热的回收利用,首先要利用蒸汽,蒸汽封氧枪口代替传统氮气封氧气枪口是一种很好的蒸汽利用新技术。其次是增加蒸汽的回收,炼厂可以采取分段隔离方式排泄技术来增加对蒸汽的回收。另外,在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方面,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必不可少,通过煤气回收工艺参数的优化,使得循环生产能够有据可循。炼钢长还可以实施蓄热式烘烤,全线实现转炉煤气的自产自用,增加转炉煤气并网。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以及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使得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逐渐建立。
Abstract:Theindustryecosystemisakindofeconomicsystemthatthehumanimitationofnaturalecologicalsystemestablished.It'sfundamentalpurposeistosav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processwiththeresourcestheyneed,whichtobringouttheimprovementofeconomicbenefitandenvironmentalbenefitatthesametime.Thispaperestablishedtheindustryecologicalsystemofresourcescyclemodel,westudytheresourcescirculationpath,andstartingfromtheexamples,explaintheindustrialecologicalsystemresourcescirculationpath.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资源循环;循环路径
Keywords:industryecosystem;resourcescirculation;circulationpath
0引言
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新构建起来的一种人类经济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节约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资源的同时,实现产业系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同时提高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传统的“线形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系统生态化建设的要求,而建立“闭环流动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
1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循环模式
1.1资源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模型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而且要把大量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依赖适量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再生资源利用。这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从传统的“线形式”发展模式向资源的循环式也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变[1]。如图1,描述了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如图1,图中的椭圆范围内的部门组成产业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作为维持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料进入系统,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被生产过程消耗,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生产者制造出的产品被消费者用来消费,同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出的废弃物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利用部门,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生部门,还有一部分被废弃物回收部门吸收。废弃物再利用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清洁、维修等工序,就生产了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这些可再利用的物质又重新流入生产者和消费者部门,实现再利用;废弃物再生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再生产,产生再生资源,又提供给生产者作为生产原材料。废弃物回收、废弃物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过程都会产生并排放废弃物,最终成为垃圾,这些垃圾被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的是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下相同的物质流动过程,虚线箭头表示的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过程。
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下,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和消费部门排放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回收部门回收以后,废弃物之中的可可再生和再利用的部分分别会被投入到废弃物再生单位和废弃物再利用单位,从而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可循环资源,循环资源再次投入生产和消费单元,这就是图1中虚线箭头描述的物质流动过程。在图中,所有的箭头一起构成了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反映了简单的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模式。
1.2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图1中的描述,有六个关键生产环节,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中经济运行系统,即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对这六个关键生产环节做出如下解释:
③废弃物排放环节。这个环节是个新环节,来自于传统经济系统的生产环节,废弃物排放环节是指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废弃物排放过程的环节。而在现实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任何生产和消费过程都会伴随着废弃物排放,所以这一环节很难从生产环节中独立出来,但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科学统计和严格核算。这一环节不能改变产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会对系统内的资源循环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但它是系统内资源开始循环流动过程的起点,并且对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环节,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只有明确产业生态系统内各环节的废弃物排放情况,才能制定和构建生态产业链条,这也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要先明确和细化经济系统内的每个产业环节,才能认识到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个物质资源是如何循环的。废弃物排放环节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物质流经过程,并不会产生物质在形态和性质上的变化,因此不会对废弃物发生任何改变,同时,在这一环节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及其产生的废弃物,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废弃物回收过程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的实施效果会直接影响产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废弃物回收中的筛选工作如果由于技术水平不够或者人力资源等投入不够,没有将全部可再循环的物质挑选出来,不但会减少系统内的可再循环资源量,而且会增加整个系统对环境的垃圾排放量,加大环境负担;另外,系统为了维持生产运行,就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会加重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些都有悖于产业生态系统建立的初衷。因此,重视废弃物回收环节,控制好废弃物的回收,尽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比例,才能有效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⑤废弃物的再利用环节。这个环节是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生态系统区别于传统经济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产业生态系统中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重要依据。这个环节不会改变废弃物的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的处理,如维修、清洁等等,并依据废弃物本身的性质和用途,确定其作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流向,即是用于生产环节还是用于消费环节。
⑥废弃物再生环节。废弃物再生环节也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是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对于可再生的物质进行再加工处理,在加工过程中物质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化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物质,也即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与可再利用资源统称为再循环资源,但是它与可再利用资源不同的是,由于废弃物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再生资源绝大部分不能直接投入消费环节,而只能作为生产原料被投入生产环节,要再次经过生产加工才能成为可被消费的产品,投入消费过程。
以上六个生产关键环节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或产业单元之间是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为纽带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而废弃物的交换和经济价值的重新获得都要取决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运行的好坏。
2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
2.2物质循环路径实例解释现实生产中,由于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过程,生成的再生资源或产品一般质量较低,资源纯度或者产品性能都会较初级资源或初次生产出的产品差一些,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投入消费过程,因此过程④和过程⑧一般不会在实际生产系统中出现。因此,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暂不考虑这两条路径,而是重点考虑其他6条资源循环过程,并以路径①③⑤⑥为例进行循环路径的实例解释。
2.2.1路径①,鲁北化工集团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磷石膏的再利用[2]路径①的意思表示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循环处理后,形成的可以再次利用的生产资源或产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资源循环类型,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资源循环过程。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创建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的中国生态工业的典范。鲁北化工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工业生态园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磷铵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废渣,这些废渣经过烘干处理,分解出水泥熟料,这部分水泥熟料可以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制成水泥。对于磷石膏的烘干处理过程就是再利用处理过程,烘干后的水泥熟料可以作为原材料投入水泥生产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磷铵生产的废弃物磷石膏对环境的排放,而且再利用产生的资源投入水泥生产,减少了水泥生产对原始资源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路径①的循环属于原级再循环,这种循环对资源的再利用效率较高。
2.2.2路径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造纸资源循环利用[3]路径③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后,可以形成再生资源或产品,这些再生资源或产品可以被投入到生产过程汇总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建设最早也是目前发展最完善的一个生态工业园案例。该园区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六个系统为框架,这六个系统关系紧密,通过副产品、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使某一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产品生产的原料,形成互为上下游的生态产业链。
2.2.4路径⑥,生活用水的循环再利用路径⑥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过程后,形成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消费环节中被使用的过程。这种再循环路径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例如生活用水的回收再利用,城市总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等再利用处理,用来清洗道路或者植物。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提倡节约用水,可以用洗菜或洗手洗脸的水冲洗厕所等,这些都是简单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活动,很容易对物质的循环路径⑥做出解释。
3结论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再利用实现系统中各个产业或者企业的共生,进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明确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德胜,钟书华.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75-178.
资源再造循环无限
科技创新绿色回收
1.法律措施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济指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共瓜侧度。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对那些把绿色化学原理与化学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相结合的突出化学技术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保护方面创新性工业研究成果的重视。日本的许多城市实行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社区、学校集体回收旧报纸、旧包装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于这样做。
绿色采劝翻度。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现在日本各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有166种物品被定为政府优先选择购买物品,其中以100%废纸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复印纸被定为最优先购买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购买物品的采购比例已达到了92.6%。美国各州也陆续制定了再生资源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政府优先采购再生资源产品,同时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购买再生产品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收费侧度。日本颁布的《家用电器再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义务,并规定了4种废旧家电的处理费,其中每台电冰箱为4600日元,每台空调器为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费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费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总量可减少18%.现在,日本的3250个市、区、村中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为2535个,收取工业废物处理费的为2833个,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减少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0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近75%0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确立、研究人员的培养、各类人群的教育等。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带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从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拨出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处理及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宜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的进行。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到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界上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历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实现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场手段的经济刺激作用,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造力来实现废物的处惫第三是在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信息公开,其实质是实现了公众监督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日本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1998年笔者曾在大宫市参加过一次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东京大学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环境家计薄讲座。讲座强调了家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有计划的购买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内用完,适量烹饪,不剩饭。自备购物袋,利用简易包装,购买简易包装产品;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和商店、回收团体进行资源性废物的分类回收,争取每人每天从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减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组织还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活动,并发放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特别注重将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人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蒙特利尔市特别注意制作多国文字并适应不同阶层人员的宣传材料。所制作的宣传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使人每天看得见记得住。
4.技术措施
日本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和财团法人千叶县都市公社联合在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约69亿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并于1990年4月开始投人使用。该技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水水温夏季约为250C、冬季约为17℃且比较稳定的特点,将污水处理厂排水中蓄积的热能通过蓄热式热泵系统为49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调源。在每年提供1290亿大卡热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6800吨二氧化碳、2.9吨氮氧化物。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在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环境产业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新技术支持。
5.市场措施
市场措施主要是通过健全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交换、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场来完成。日本的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日本既有社团法人机构的“循环经济研究会”每周定期发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同时各地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起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日本的各市区村几乎都有专门发行二手货信息的报纸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以利于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外驱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但要清醒认识到,这种高增长是通过资源的高消耗换来的。我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们每一单位GDP产出所消耗的水资源、矿石资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资源高消耗的另一面就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造成环境受污染和生态被破坏。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刚刚开始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已经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发达国家曾经时髦过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大城市人均垃圾产生量已经接近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城市都在为寻找足够多的地盘处理城市垃圾而头痛不已。广东省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但资源利用还是粗放型的,有些指标甚至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号称“世界工厂”的珠江三角洲,在生产出大量产品的同时,又排放出大量废气、废水、废物,环境不堪污染重负。
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排放”的单向流动,一方面索取大量天然资源,一方面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后成为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经济和环境的尖锐对立。与此相反,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反复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半封闭循环,在再一次的新循环中,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资源并补充部分新资源,生产新产品,既减少资源消耗,又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模式,节约型社会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循环经济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情势来看,发展循环经济都是非常迫切的。然而,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发文开会就可以做到的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有充分准备和条件。在笔者看来,以下三项是必不可少的。
(一)法治的强迫力转化为推动力
(二)创新技术:实现效益环保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第二个条件是技术,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日本在2001年4月实行了《特定家庭用机器在商品法》(简称“家电循环法”),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四种大型家电实行回收利用后,要将废旧电视机的显像管前后两种不同性质的玻璃准确分开回收,再次以之制作成同样性能的电视机显像管,收到较高的回收效益。如果没有好的技术,简单地将显像管打碎作为一般玻璃进行回收,那就只可能制作普通的玻璃瓶子,收不到高效益,循环经济便难以为继。松下电器设立的家电回收工厂就使用了80多项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没有过硬的技术,循环经济就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弄不好非但不能节省资源,反而要投入更多资源。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无数事实证明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会要通过一部名为“马士基法”的法案,此法案要求将汽车发动机尾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90%,以减少污染。当时占据垄断地位的美国汽车三巨头联合起来游说,认为如果实施该法案就是自己掐自己的脖子,将会大大削弱美国汽车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其他国家就会乘机超越美国。在三巨头强力游说下,美国没有实施马士基法。1973年,日本本田技研和东洋工业通过研究,首次研制出符合美国马士基法要求的汽车发动机,成功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到当时平均水平的10%。此后不久,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配备了环保节能发动机的日本汽车脱颖而出,成功打进美
国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是以科技研究和创新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范例。技术问题解决了,循环经济就可以轻装上阵。
(三)培养公民的高度环境意识
改变习惯和行为方式需要不懈的教育,这比制定法律、研发技术要难得多。几年前,笔者曾经在瑞典南部一个垃圾填埋场看到,修整花园割下的废草和树枝被当作堆肥的原料填埋,带有油漆的废家具则挑出来另外填埋,避免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机物污染堆肥料,进而污染土壤。如果公民不具有高度环境意识,就不会有这些自觉的行为。我们的国民跟他们相比差距还很大。
在日本,《家电循环法》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机四种家用电器的消费者在丢弃这些物品时,要交纳2400至4600日元的回收处理费,还要视运输距离远近交纳一定的运输费。实施这个法规,不少人担心会出现为逃避承担费用而将废物偷偷扔到山沟、荒地。但结果出人意料,回收工作井井有条,偷扔现象极其个别。这就是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高素质市民的突出表现。
以后发优势规避生态风险
在我国,要完全具备上述这些条件,还有很大距离。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能力还很不足,能从循环利用中获得利润又不污染环境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很少;将现代环保意识灌输到市民的思想和习惯中并使之变为自觉行为还需要长期教育。
(一)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
工业化运动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其特性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型的反馈式流程,其构造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
(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参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进行的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三)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在生产、消费和污染防治活动中,通过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污染负荷,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要求
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0年再生铜、再生铝及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240万吨、400万吨和135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1.1%、15.6%和37%。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进入了产业化应用阶段,赤泥回收铁、铝电解槽废内衬回收、镁渣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取得初步成果。
(一)主要内容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尾矿及冶炼渣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主要任务
鼓励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铜、铅、锌等冶炼企业原料中各种有价元素的回收,冶炼渣综合利用,以及冶炼余热利用。完善废旧铜酸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将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利用纳入矿铅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金属污染。支持改扩建形成一批锌、钴、镍、锡、锑、锗、铟、贵金属等回收利用及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依托内蒙古等高铝煤炭资源,有序推进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重点工程
支持在有产业基础的地区改扩建形成一批利用废渣回收有价金属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在氧化铝产区建设赤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按照国家统一规则要求,在内蒙古、山西等高铝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依托有技术基础和实力的骨干企业建设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改扩建形成若干规模化再生铜和再生铝等示范工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推行循环经济概念。如今,循环经济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法律法规,实施优惠政策,明确企业责任,提高国民意识是美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使用的有力措施。
走在纽约街头,标着“Recycle”的回收物垃圾桶随处可见。纽约去年7月正式恢复曾在2002年因经费困难中断的垃圾回收,市政府特地提醒每一个住户:凡属应该回收的垃圾,如废纸、旧报纸和纸箱等,请折好用绳子捆绑;玻璃瓶、塑料瓶、饮料和牛奶纸盒、金属罐等,用透明塑料垃圾袋或专用回收垃圾桶盛载,放在指定的地方,等待卫生人员收取。别小看垃圾回收,这项计划刚恢复不久,有的住户因弄混废弃物和回收物而吃了25美元罚款。
对纸的循环利用是美国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除了再生纸,美国其他的回收利用项目也名目繁多,如炼铁、塑料、橡胶以及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家居用品等产业,全国有5.6万个企业参与,年均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其规模与美国的汽车业相当,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十分重视废旧钢材的循环使用。目前,几乎所有丢弃的汽车全被再循环使用,家用电器中钢的再循环率达77%,而建筑工业再循环使用钢条和钢板达到95%。如今,美国所生产钢的58%是来自废钢材,仅仅42%的钢材生产,是采用原生铁矿石。在利用废钢高效产钢的电弧炉出现后,再循环生产钢更大量增长。因为由废钢生产钢消耗的能源,仅为由原矿石生产钢的三分之一,且消除了开矿产生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在金属铝使用方面,目前美国所生产的1020亿个铝罐中,已有640亿个罐获再循环利用,循环利用率为63%。
美国还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奖励和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回收利用。美国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专门支持那些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增加回收利用。美国政府为生产节能型家电的厂家提供抵税优惠,同时,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也将获得抵税优惠。例如,亚利桑纳州的法律规定,对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康涅狄格州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此外,美国还通过征收垃圾税等措施直接刺激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