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厂中,一个有四五十年历史的木盒子电视机。
旧家电堆了一层又一层。
回收来的旧电视和电脑被整理好放在地上。
在场内分类或肢解。
售价上万的背投电视在这里只能卖40元。
家电回收生意红火,陈老板笑开了花。
废旧家电场内工作人员搬移归类。
工场人员在废旧家电场一角发现一块精致的线路板。
废旧家电在场内一角。
零星收购的废旧家电源源不断运到回收场。
陈龙每天的工作很简单。
有人把电视机送来,他用锤子将电视后盖砸个洞,然后眯上一只眼睛,透过破洞看里面的零件是否完整,确定之后,再把电视机码在一堆电视机上面。
他工作的地方,在贵阳市郊一条道路旁边,一个叫“家电回收”的地方。这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旧家电,电视机、洗衣机、电脑、打印机等上千个,俨然一个“家电坟场”。
值得一说的是,贵阳类似这种“家电坟场”还有好几个,他们的存在,解决了这个城市许多居民的家电垃圾的去处,但这种废旧家电集散地,却又暴露出不少环保问题。
老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废家电多
砌上一堵围墙,然后用红色喷漆写上“回收家电”。
陈龙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三个月,老板叫陈文玉,是他的姑姑。
今年43岁的陈文玉,是毕节市金沙县人。
早前,她在广州开厂,做着废机板加工的行业,这其中,就接触到不少废旧家电回收。3年前,因为孩子在贵阳读书,她放弃广州的事业,和丈夫一起回到贵阳,做起回收旧家电的行当。“也算是做老本行。”陈文玉说。
这个废旧家电回收站,更像是一个中转站,专门有人把贵阳各处回收来的废旧到这里,然后陈文玉把这些家电分类,找卡车把这些家电送到正规的家电拆解处理企业。
28岁的曾正方就是其中一个。
他喜欢到贵阳的老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地方转悠,这些地方搬家比较频繁,用坏的家电他们舍不得扔,但搬来搬去又麻烦。于是,看到上门收家电的人,就顺手卖了。
凭着这个秘诀,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10多台废旧家电。
正是靠着这些专门收零散家电的朋友们支持,陈文玉这家家电回收站每天要运上百台废旧家电到拆解处理企业。
黑白电视比液晶电视贵
与废旧家电接触了这么多年,陈文玉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她知道这些家电的所有品牌,哪些是进口的,哪些是国产的,她甚至对一些产品原先的售价也都了如指掌。
“但这并没有什么用,无论之前卖得多么昂贵,到我们这里就只能卖几十元。”陈文玉说,比如曾经卖到上万元的日本进口背投电视,卖到这里仅仅值40元。
陈文玉有个特殊的技能,她只要瞄一眼,就知道这些废家电是否值钱。“一般来说,都是有规律的。”陈文玉举例说,全自动洗衣机没有半自动洗衣机值钱,因为半自动洗衣机体积更大。
“塑料外壳的洗衣机比铁皮外壳的洗衣机值钱。”陈文玉说,这个行业里,也有行情涨跌直说,比如现在,铁的价格下跌,它甚至比不上塑料。
电视机里面,最贵的是老式彩电,34寸的收90元。
但液晶电视就卖不了这个价,特别是稍厚的液晶电视,即使尺寸再大,其价格也不会超过40元。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黑白电视机反而是奇货可居。
上个世纪80年代生产的熊猫牌电视,贵阳电视机厂生产的海燕牌电视总是有人专门来挑选,然后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买走。
陈文玉说,她的家电回收总会迎来一些收藏家,他们来找最老旧的黑白电视,这种电视,她能比平时多卖10多元钱。“还有的人喜欢来这里拍照,这个就不收费了。”陈文玉说。
露天回收站存在环保问题
每天晚上,陈文玉和丈夫就住在这里,守这这片“家电坟场”。
他们住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板房里面,陈设很简单,一个电磁炉和一张床而已。甚至连个电视都没有。“外面全都是电视机,随时都可以看。”陈文玉笑着说。
这么久以来,并没人来偷这些电器。即使有人来偷,他们也搬不动。陈文玉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你能搬动,就送给你。”
倒是陈文玉在这里养的三只鸡,其中一只被偷了。
他们守着这个家电回收站,却并没有意识到废旧家电带来的环保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露天家电回收站一直都饱受诟病。
我国2010年正式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明确规定,露天贮存场地的地面应水泥硬化、防渗漏,贮存场周边应设置导流设施;废弃电视机、显示器、阴极射线管(CRT)应贮存在有防雨遮盖的场所。
虽然陈文玉做得比较规范,比如每天都会把收来的冰箱和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整理归类,然后码放整齐,但她这个回收站就没有遮盖场所,并且很多对方电器的地方没有水泥硬化,一些放置很久的电器底部,甚至长满了杂草。
陈文玉也很无奈,自己每台电视机最多能赚2元钱,无力再花更多的成本来搭建一个篷来为这些废旧电视机遮风挡雨。
事实上,在贵阳郊区,好几家类似的回收站也都没有防雨遮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