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抄底原油的投资冲动再起。不过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炒油”真能带来各类平台声称的“最后机会”吗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火爆的“炒油”并未成为投资者的“生财之路”,反而成了不少做局者的吸金黑洞。“喊反单”、代客投资、对赌等导致投资者频频巨亏。“地下炒金”的翻版在原油上再现,这些乱象亟待整治。
炒油路变成巨亏路
“开户时,深油所的代理机构说必须要严格按照‘老师’的指示操作。”张先生告诉记者,一开始还小赚,可随着本金投入的增多,亏损越来越大。
相对张先生严格按照老师的指示操作,投资者李先生则要“幸运”得多。“慢慢我发现所谓指导老师的‘指示’,业内俗称的‘喊单’,其实很多是和市场价格变动相反的。”李先生表示,意识到问题后,他就不再严格按照老师的“喊单”操作,最终还挽回了部分亏损。
现货平台无“现货”
投资者屡屡亏损、疑点重重的炒油交易是否得到了“国家认可”原油交易是否合法合规记者查询了多家开展原油交易的平台。这些平台大多是经地方批准的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开展的多是现货大宗商品的网上电子交易。
上海一家交易中心副总裁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原油交易平台主要采用做市商模式,即交易中心批准的做市商是普通投资者的交易对手,投资者的盈亏理论上都来自做市商。
“在这一模式下,做市商通过承接投资者的交易单,首先在内部进行对冲,如果不能完全对冲则通过海外市场规避风险。”这位副总裁说,理论上做市商是中性的,其持有的头寸是完全对冲的,但国内原油交易迅速发展,做市商良莠不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对冲。为了避免亏损,一些做市商和投资者对赌,甚至引导投资者参与和市场价格运行相反的交易。
地下炒金地下炒油
在业界看来,当前的“炒油”与此前国家大力打击的“地下炒金”如出一辙。“除了没有现货外,交易模式、运行方式都差不多。”一位业内专家说,“地下炒油”平台大多采用海外的油价进行结算,而对赌交易全部在国内市场运行,不受国际油价影响,“也就是说投资者的交易资金根本不会进入国际市场,而更多是在国内对赌盘内封闭运行。”
“地下炒金”曾屡爆大案:2006年“联泰黄金案”涉及金额达239亿元,其后爆出的“世纪黄金案”涉案金额达583亿元,一度为全国最大的非法期货经营案。
一是违规招揽投资者。曾在某交易平台上进行投资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交易平台一开始对投资者许诺各种条件,提供专人指导,让投资者“心动”掉入陷阱。
二是以商品流通之名,行金融交易之实。“现货电子交易更多是为了便利现货流通和转让,而不少电子盘打着这一旗号,其实只是希望投资者参与投机交易,他们好从中渔利。”华东地区一家期货公司负责人说,一些现货电子盘常常偏离市场,容易对现货产品的生产、贸易发出错误信号,扭曲大宗商品的行业发展。
三是交易市场和合作单位“暧昧不清”,误导投资者。“为了让投资者相信资金安全,大多数交易所都大肆宣传资金由银行第三方存管,实际上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银行资金存管完全是两码事。”一位银行人士说,现货电子市场和银行签署的是转账协议,并不涉及第三方资金托管问题,不能确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监管亟待加强
为规范现货电子市场乱象,此前国务院曾连续发布《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类交易市场总数并未减少,一些新的模式还在不断涌现,做市商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大宗商品专家刘心田说。
“按照目前的管理规定,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实行属地管理,即‘谁的孩子谁抱’,但地方监管部门专业能力缺失,缺乏执法力量,最终沦为‘地方发批文,没有机构善后’。”一位业内专家说。
为此,一些专家建议,亟须推进地方政府和中央专业监管部门的协同监管,切实防范风险。“可以参考金融危机后场外市场的集中统一清算模式,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目前江苏就正在引入统一监控的制度,但现货市场仍需回归现货。”南京一家交易所负责人说。
“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做的是投机交易,并不是以现货交割为前提,与现货市场的设立初衷不符。”大宗商品专家邱跃成说,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应对自然人投资者作出门槛限制。
“对于广大投资者,国家要开放更多的投资机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说,由于老百姓的投资需求旺盛,在监管严格的市场,除了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产品上市外,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机构投资者、满足投资者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才是长远之计。(陈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