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南宁市朝阳广场一处商圈,许多招牌上带有“吃谷”“集谷”“谷屋”等字眼的店铺里,生意十分火爆,有的店铺更是排起长龙。店铺货架上,随处可见动漫、游戏等周边产品。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材质不算昂贵,比如铁片制成的“吧唧”、亚克力板制成的立牌、硬卡纸制成的色纸等,而初高中生是这些“谷店”的消费主力。
??“对我们来说,‘谷子’不仅仅是商品,还代表对某个作品的热爱和对某个角色的支持。”正在挑选产品的小周告诉记者,自己今年15岁,班上很多同学都会在周末来“谷店”逛一逛。
??根据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年轻人群生活偏好及购买行为研究报告》,全网二次元及游戏用户规模已达5亿,占据全网四成比例,其主力军为“90后”“00后”人群。
??在这个小众的圈子里,隐藏着巨大的消费密码。在线下,“谷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线上,大量“卖谷”直播间入驻电商平台,同样蓬勃发展的还有二手交易和私域拼团“买谷”生意。
??来自上海的大学生余嘉轩是一名二次元资深爱好者,他告诉记者,为保证正版,他更倾向于在官方渠道购买,但很多时候一些限量版或地区限定的“谷子”只能通过代购或二手市场才能获得。
??热衷“买谷”的年轻人,也热爱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晒谷”。在社交平台上,“吃谷—晒单—录开箱—买收纳—拍谷美—扎痛包—摆痛桌痛房痛车”已形成一条链路循环,甚至衍生出“摆阵”这一玩法,即把收藏的“谷子”平铺到房屋各个角落,极具视觉震撼力。
??一些年轻人“吃谷”遭遇陷阱
??随着“谷子”市场不断升温,一些乱象随之滋生。
??不少人为了购买行情紧俏的“谷子”,选择在二手平台或通过“黄牛”购买,或是走海外团购渠道,都有较大受骗风险。不仅海外代购人或“团长”可能会卷款跑路,一些代购的“谷子”未按照规定申报还可能涉嫌走私问题。
??日前有媒体曝光一起“谷圈”代购跑路事件。2023年,一个群主收取了600多人的货款20余万元,却一年都没有发货。受害者只能采取曝光账号发避雷帖、封禁代购支付账号等措施,很难真正挽回损失。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以“谷子”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大量“避雷”“避坑”帖子,多与拼团、代购有关,而这些吐槽帖多以维权无门而告终。
??一名“谷子”卖家透露,因“谷圈”有大量未成年人,他们大多选择先在闲鱼上跟买家沟通,再转到私域进行交易。
??在现实中,未成年人“开团”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未成年人身份保护,即使他们卷款跑路,也很难追究其法律责任。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一点,以未成年人身份开设多个跟团群骗取钱财,受害者往往面临投诉无门、追款困难的困境。
??多名“吃谷”爱好者告诉记者,团长跑路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退群、拉黑团员、已读不回等。“由于交易发生在私域,没有平台保障和监管,团长往往处于‘一言堂’的地位,我们也没办法,因为不买就更无处可买。”上海大学生张某说,由于“谷圈”拼团一般单次金额不大,即使集体报警立案,也很难追回。
??引导与治理并举推动“谷圈”健康发展
??受访人士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谷子”。从本质上看,“谷圈”与集邮圈、水浒卡圈等没有多大区别,都是通过共同的文化产品消费趣味,从而达到社交目的及满足情绪价值。年轻群体的“谷子”消费可视为一种“成长性消费偏好”。
??“个别商家利用限量发售、联名合作以及盲盒等营销手段制造消费焦虑,会加剧攀比现象的蔓延,进而强化消费行为。”党琼说,需要警惕的是,“谷圈”中的攀比消费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将价值观建立在物质拥有上,而非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这可能会使未成年人陷入“消费内卷”,从而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北京颐合中鸿(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邢通远认为,利用出售“谷子”卷款跑路、“退圈免费送”等手段骗取财物的,可能构成诈骗罪;“冒充公检法假借影响个人声誉进行威胁”的,涉嫌招摇撞骗罪。
??广西桂玺律师事务所张哲律师认为,如果未成年人作为“团长”被骗,一方面是受害者,但对于“团员”而言是一定程度的加害者。此时要具体分析该“团长”在组团过程中所实施的具体行为,比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否明知上游商家诈骗但仍为其提供辅助、便利等,以此综合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当前造成‘谷圈’市场混乱、产生大量受害者的重要原因,就是脱离严格监管的平台进行私域交易。”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唐楚尧说,私域交易缺乏规范的交易记录和凭证,导致侵权证据难以收集,这是“谷子”交易侵权事件的处置难点。
??唐楚尧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私域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打击侵权行为,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市场层面,应警惕盲目炒作和虚假营销行为,并与电商平台合作强化交易监管,打击假货和诈骗,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