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金融理财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Abstract:AgroupofMcKinseyconsultantscoinedthephrase"TheWarforTalent"inthelate1990smakestheterm-talentmanagementfirstlyenterintotheacademiccircle.Talentmanagementprinciplesareappliedtoaparticularknowledge-intensiveenvironment.Withtheweaknessoftraditionalresearchapproach,theKMmodelprovidesanewtheoreticalnourishfortalentmanagementsuchasthetechnologicalgatekeeper,centralconnectors,boundaryspanner,aswellasknowledgebrokers.TheKMandTMareintegratedthroughprovidingtalentmanagementwithanewapproach,withtheemphasisonidentifyingknowledgetalent,knowledgecreation,knowledgesharingandpositioning,developingknowledgecompetencies,andknowledgeretention.Itindicatestheroleoftheknowledge-basedtalentintheknowledgeflownetwork,promotestheknowledge-intensiveorganizationstotakefulladvantageoftheresources,andoptimizestheinnovativeability.
关键词:人才管理;KM模式;技术守门人;新进路
Keywords:talentmanagement;KM;gatekeeper;thenewapproach
0引言
1人才管理之传统进路及其局限
20世纪90年代末的“人才争夺战”使得“人才管理”首次进入到了学界的视野。近年来人才管理已成为管理学术语,在组织资源中举足轻重,从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的评价便可窥见端倪,“在欧洲范围内,人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五大严峻的挑战之一。”[2]
此外,人才管理在确保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上发挥巨大的优势,尽管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带来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其占有资源不足以产生竞争优势,使得用人单位必须要适当地利用资源实现竞争优势。
2009年爱尔兰国立大学著名学者Collings等认为,人才管理的传统进路确定了人才管理的三大阶段:“①确认关键职位的活动和过程,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②发展资质高和潜力高的人才库。③发展不同的人力资源结构,使职位与能力相符,确保组织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3]
2人才管理之新进路之理论源流
技术守门人的职责仿佛一扇大门,使外部技术知识“汇入”研发团队,其具体涉及两个步骤:一是,技术守门人能够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二是,将知识传授给同事。守门人并非仅仅传播系统外部知识,还要将从杂志以及其他渠道汲取的知识翻译成研发人员所能解读的术语,这主要由于研发团队与外部系统的语言、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所致。守门人通过知识流动网络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将企业的触角延伸到系统外部,还利用对企业内部系统的知识网络的熟悉度,内化新兴技术,因此技术守门人理论在知识密集型环境下作用锐不可当。
2.2KM范式之三大解释因子:中枢连接者、跨越边界者及知识中介者KM架构下除了守门人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新解释因子,即中枢连接者(Centralconnectors)、跨越边界者(Boundaryspanner)及知识中介者(Knowledgebrokers)。
一是,中枢连接者,即将同事联系起来的职员。这类职员与同事关系紧密,为同事提供最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如为客户提供背景信息或提供新技术思想,并应用于既定项目中。[5]
二是,跨越边界者(Boundaryspanner),即鼓励与系统外的人员加强联系,开拓团队视野,往往与创新和创业研究有关,因为他们更容易接触系统外部资源及信息。[6]
三是,知识中介者(Knowledgebrokers),即以间接的关系为特征,跟一些单位内部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不密切。[7]从战略上,他们推动知识在不同层级的共同体之间流动。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中介者,那么整个关系网络便不复存在。知识中介者与跨越边界者作用相似,只是要在各自的社会网络中运作。
可以说,中枢连接者、跨越边界者以及知识中介者是独特的个体,是工作环境中知识流动的关键。只是个体是否能够同时成为中枢连接者和跨越边界者却并不详,而守门人概念则不同,因为守门人职责只能由个体履行。除此之外,守门人理论在知识密集型环境下作用更为显著。
3人才管理之新进路:KM与TM的融汇
3.2知识创造的理论源流: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及其应用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即知识的创造需借助于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的持续对话。从创造力上,员工之间存在着差异,这需要将员工积累的默会知识扩散和嵌入到工作中。[10]不过,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何强化知识的创造呢?
对此,学者Pei,N.S.的回应是,“用人单位需要为知识型人才提供知识创造的平台。加强知识创造的战略主要涉及领导行为实践,如为创新提供支持;培养组织的学习文化。[11]”不过,对用人单位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创意的知识型人才工作积极性?
对此,克洛斯(RobCross)及同事研究了组织机构中重要人才的网络活动,揭示了有强大关系网的个体(经纪和外设专家等)更能够确保工作任务的有效执行。他们提出了一种组织网络分析(ONA)模型,研究了人类关系和社会结构相结合的社会科学方法,揭示出人与对象之间的亲和力,吸引和排斥。[14]可以说,ONA认为社会关系是通过视觉和数学加以说明的节点和纽带;很多组织机构倾向利用ONA来定位人才。
从ONA分析模型的应用及其意义看,ONA为员工提供流动契机。员工可以横向地调转到其他组织单位,以此减少合作障碍,如外派人员从海外母公司带来弥足珍贵的专业知识。此外,从网络关系指导意义看,一旦确定了资质高的知识型人才,那么用人单位会指派一名导师,协调与其他重要知识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如此以来,拓宽了用人单位的人际网络,学习到他人的技术专长。
3.5知识的保留:完善表彰与知识转移机制无论通过竞争对手挖墙角、裁员、还是退休,对用人单位来说,员工离职风险是巨大的。Parise等学者指出,“这种关系资本在知识密集的环境中至关重要。特别是,高端技术离职员工的知识是难以模仿和学习的,所以他们的离职对用人单位来说损失巨大。”[16]员工离职大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心理契约的变化是不言自明的,如新一代员工通常表现出较低的忠诚度和工作变更频繁;二是,员工经常利用工作能力的优势跳槽。为了防止知识流失,一方面需加强奖励和表彰机制。对重要的知识型人才,如缺乏奖惩机制往往会带来离职、缺勤、办公秩序混乱、参与但不作为以及生产力低下等不利局面,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将物质和非物质激励纳入到组织规章中来,提高用人单位的知识累积以及发挥人才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知识转移的指导。这种指导有助于将默会知识从一个经验丰富的员工转移到新手,并借助老员工的社会关系网增加新手的社会资本。在此基础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的达成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忠诚度,所以这些机制有助于确保知识通过转移得以保留,并将重要知识型人才因离职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结语
参考文献:
[1]Scullion,H.,Collings,D.G.andCaligiuri,P.(2010),"Globaltalentmanagement",JournalofWorldBusiness,Vol.45No.2,pp.105-8.
[2]BostonConsultingGroup(2007),TheFutureofHR.KeyChallengesThrough2015,BostonConsultingGroup,Dusseldorf,pp.1-7.
[3]Collings,D.andMellahi,K.(2009),"Strategictalentmanagement:areviewandresearchagenda",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Vol.19,pp.304-13.
[4]Macdonald,S.andWilliams,C.(1994),"Thesurvivalofthegatekeeper",ResearchPolicy,Vol.23,pp.123-32.
[5]Cross,R.andPrusak,L.(2002),"Thepeoplethatmakeorganizationsstoporgo",HarvardBusinessReview,Vol.80,pp.104-12.
[6]Dodgson,M.(1994),"Technologicalcollaborationandinnovation",inDodgson,M.andRothwell,R.(Eds),TheHandbookofIndustrialInnovation,EdwardElgarPublishing,Cheltenham.
[7]Pawlowski,S.D.andRobey,D.(2004),"Bridginguserorganizations:knowledgebrokeringandtheworkofinformationtechnologyprofessionals",MISQuarterly,Vol.28No.4,pp.645-72.
[8]Vance,C.M.andVaiman,V.(2008),"Smarttalentmanagement:onthepowerfulamalgamationoftalentmanagementandknowledgemanagement",inVaiman,V.andVance,C.M.(Eds),SmartTalentManagement-BuildingKnowledgeAssetsforCompetitiveAdvantage,ElgarPublishing,Aldershot,pp.1-18.
[9]Lengnick-Hall,M.L.andAndrade,L.S.(2008),"Talentstaffingsystemsforeffectiveknowledgemanagement",inVaiman,V.andVance,C.M.(Eds),SmartTalentManagement-BuildingKnowledgeAssetsforCompetitiveAdvantage,ElgarPublishing,Aldershot,pp.33-65.
[10]Nonaka,I.(1994),"Adynamictheoryoforganizationalknowledgecreation",OrganizationScience,Vol.5,pp.14-37.
[11]Pei,N.S.(2008),"Enhancingknowledgecreationinorganisations",CommunicationsoftheIBIMA,Vol.3,pp.1-6.
[12]Whelan,E.,Collings,D.G.andDonnellan,B.(2010),"Talentmanagementinknowledgeintensivesettings",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Vol.14,pp.486-504.
[13]Tarique,I.andSchuler,R.S.(2010),"Globaltalentmanagement:literaturereview,integrativeframework,andsuggestionsforfurtherresearch",JournalofWorldBusiness,Vol.45No.2,pp.122-33.
[14]Moreno,J.L.(1937),"Sociometryinrelationtoothersocialsciences",Sociometry,Vol.1,pp.206-19.
关键词:金融理财知识;中职教育;实践探索
一、金融理财知识在中职学生中普及的必要性
(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新时代出生的青少年接受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消费问题伴随着生活的改善一起产生了。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九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中小学生中,每月有固定零用钱的占98.6%,他们主要把零用钱消费于食、穿、玩三个方面。而对于剩余零花钱的使用,72%的学生表示一直花完为止,仅有28%的学生选择存入银行。华中师范大学陆玉红在《当前城市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中发现,能够自由支配零花钱的中学生比例高达61.2%。和这种高自主性不同的是,同辈群体和社会潮流的影响造成中学生在消费时带有从众性,造成盲目消费,攀比风气甚至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思想。
(二)中职学生金融知识匮乏的原因及表现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缺少应对和应变能力。再加上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且不说家长对金融产品接触甚少,难以给学生进行有利、正确的指导,有些家长对金融行业的不信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如家长不善于把钱存入银行,学生第一次来上学带着一学期的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存在路途中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再如,有些学生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一旦丢失就一起丢失。在使用ATM机时,出现吞卡、扣款未吐币、忘记退卡或密码等问题时,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或者在处理问题时成为被诈骗的对象。如果教师可以提早给学生传授各种金融知识,分析各种银行卡、利息、贷款等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科学的使用金融工具,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地给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在金融方面少走弯路,除了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更对其走上社会后能更加合理地运用钱币、银行、保险、证券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适应中职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国外关于金融知识在青少年中普及教育经验的借鉴及我国的现状分析
(一)美国的金融教育
(二)我国广东省率先试点,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地方课程体系
三、在本校开展“从零开始学理财”金融理财知识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决定了更有效的金融素养培育需要在实践中开展,为此,本校金融骨干教师在设计金融理财普及系列课程时,就以如何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为指导思想和设计主线。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学校“走进金融博物馆”“采访金融人士”“金融嘉年华”的实践课程。
(一)“走进金融博物馆”课程
(二)“金融嘉年华”课程
(三)“采访金融界人士”课程
通过实施“采访金融人士”课程,让中职学生学会基本采访、采访提纲设计、报告撰写等技能之外,获得交流合作能力、即时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金融人士的素养、成功轨迹,为自己树立成功的信心。本校曾邀请到浙商保险湖州分公司总经理徐雪珍,与学生交流她在保险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金融业成功人士,变身小记者做现场采访问答。王同学说:“我觉得我收获到的不仅是对金融方面更深的了解,还有对当今社会更清楚的认识。快节奏的生活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压力,而对金融界人士所具有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良好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是需要不懈努力的。”学校的金融选修课程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开阔了非金融专业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发现别样的风景。本校从2014年开设该课程至今,从25个学生选课到有200多名学生参与,此课程越来越被学生喜爱。笔者深信学生在中职阶段有这样一段关于金融理财方面的学习经历,一定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影响,帮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进而树立理性、正确和成熟的价值观。
[1]白术瑁.中职生理财教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2]罗阳佳.东昌中学:以金融素养撬动人才培养[J].上海教育,2013(11).
[3]陈勇,季夏莹,郑欢.国外青少年财商教育研究梳要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2).
[4]杨子强.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J].中国金融家,2010(4).
(二)个人理财产品购买者的消费者身份和投资者身份并存银行理财产品涉及金融风险和安全,其产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风险控制、专业运行应受金融法的规制,尽管购买者不是进行直接投资,但是完全可以视为间接投资,随着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日益繁多,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弄清楚其全部,而大多数投资者可能只能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来实现未来收益。如果忽略他们的投资者身份,就会忽略他们的权利,同时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这对于完善金融管理和监督是非常不利的。个人理财产品购买者的消费者身份和投资者身份并存,并不会产生矛盾。前者可由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去完善,侧重于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等权利。后者可由金融法、银行风险管理类的法律进行完善,侧重于理财产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风险控制等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从而间接保护投资者。
二、个人理财产品购买者的权利现状及建议
【关键词】家庭;投资理财;风险控制
投资理财已经进入了我国大部分家庭生活,更是成为了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虽然现代很多家庭都已经过上了优质的生活,并且拥有了剩余的资产,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加幸福实施了家庭投资。但是投资必然伴随着很多风险,如果不能很好规避这些风险,不仅无法让资产增值,还会增加更多的经济负担、
一、家庭投资理财概述
二、家庭投资理财风险分析
1.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2.风险承受能力弱
3.没有专业的投资理财能力
三、家庭投资理财风险控制的措施
1.善于自我评估家庭风险承受能力
家庭开始投资理财之前,首选一定要对家庭进行全面的评估,要掌握家庭风险的实际承受能力。年收入15万元的低收入家庭,投资理财风险最低的方式,肯定还是银行存款、国债、保险等等方面。银行存款了满足家庭日常开支意外,还有剩余资产的话可以选择定期存款,尤其是国债。
自我评估家庭风险承受能力还需要评估家庭成员的心态,没有良好的心态,经受不了获益兴奋与亏损打击的家庭最好远离金融市场。家庭投资理财要能在财富面前宠辱不惊,要保持高度的理性,方可进入风险投资风险市场,例如:股票、基金、贵金属等等具有较高风险性的投资市场。
2.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分析
3.合理选择投资理财产品
例如:组合投资理财可以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组合,甚至可以跨越行业进行组合从而投资理财规划,目的是灵活选择行业,对行业投资有一个可控性,尽量避免不景气的行业,如果过于集中在同一个行业进行投资,一旦出现亏损就难以进行控制。我国很多家庭虽然有一定积蓄,但是并不多,针对这类家庭投资理财可以选择短期获利投资,但是投资比例要适当。资产较多的家庭自然承受能力也会比较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获利性更高长期投资的金融产品。因此,家庭投资理财合理选择投资产品,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
四、结语
家庭投资理财是一种生活技能,能够增加家庭的收入。家庭投资理财也是一种思维,能够让家庭生活更加精彩。因此,家庭投资理财与风险控制在未来将会是每一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更多学者的研究为广大家庭提供更多投资理财的参考建议。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2.2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3.3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临沂大学,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完善以及公民理财意识的增强,使得我国理财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制约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理财市场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解决策略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分析,以便清楚的认识市场现状。
关键词:金融产品;理财业务;投资收益;经营格局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王阳(1993-),女,山东临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
一、个人理财的概念
简单地说,个人理财即开源节流,管理好自己的钱。个人理财业务是帮客户当好参谋,利用好手头资金来积累财富,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以及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好地服务和最大程度地满足。
关于个人理财业务,我们可以给予这样的一种定义:在依靠现代技术电子化手段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量身订做的服务,对各项金融业务例如投资、贷款、存款、结算、保险、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系列组合,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的一项综合性业务。到目前为止,个人理财业务种类越加繁多,包括:储蓄、外汇买卖、债券买卖、资金管理、个人信贷、黄金买卖等各种可以满足顾客需要的种类。
二、个人理财的发展特点
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起步晚。在九十年代中期,招商银行推出了“一卡通”,集本、外币、定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为一体,至此,国内出现了个人理财产品,这是我国以客户为中信的个人理财市场初步形成的开端。这一特点成为制约着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制度下,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使得其起步晚却发展迅速。
个人理财的发展的阶段性比较明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引客户。各大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给个人提供免费理财服务,这样可以吸引客户在他们那里存款、买债券或者买保险;第二阶段是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这一时期主要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比如房产、证券、股票或保险等的投资;第三阶段逐步转变成更为复杂的税务问题,可以为有需要的客户做出合理的资产安排。
三、个人理财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规模小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导致目前理财市场规模小,规模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市场本身规模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供需维持低层次均衡的局面一时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2.缺乏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办好个人理财业务,当好客户参谋,需要一备投资市场知识、保险业务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和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但由于受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3.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系统支持,因此风险比较大
个人理财业务顺利开展必须依靠银行前后台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它涉及到银行信贷、信用卡、国际业务、会计、个人业务等多个部门。但目前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有关客户的信息资料无法共享,无法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变化,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的深入发展。
4.个人理财内容单一,理财产品的功能定位难以符合客户的需求
四、理财市场今后的发展方向
1.科学定位市场,制定发展规划。
分业经营的现状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范围,决定了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国际银行业的深度和广度,其发展过程只能是循序渐进的。研究出一套业务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供不同理财组合方案给客户选择,达到深受市场欢迎、吸引更多客户的目的。
2.加快理财业务人员培训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强等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对银行的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外汇等业务了如指掌,还必须熟悉证券、保险等其它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加强员工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质量优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3.丰富理财产品,制定理财软件系统。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的理财软件系统的应用,必将成为理财业务强有力的支撑,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银行理财专家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和实施方案的好帮手。
4.充实个人理财业务内容,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多样化。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各银行应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个人金融服务的核心产品,个人理财服务要与外汇、保险、基金、债券、股票等紧密相连,将业务转向转账结算、外汇买卖、业务等方面。良好的产品延伸性将使理财服务最大限度地为银行带来效益。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个人理财业务这一巨大的潜力市场将会成为外国金融机构的必争领域。处于个人理财业务刚刚起步的国内金融机构,应当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从而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运作模式,构筑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
[关键词]理财工作室制;实践教学;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欧洲的艺术设计光芒四射,人才济济,这与其“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密不可分。“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起源于欧洲,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完成专业能力训练,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
当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开始逐步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在美术、工业设计等领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萌芽状态。
二、投资专业引入“理财工作室制”的原因
(一)投资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投资专业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聘请企业专家来院校辅导;带领学生赴企业实地调研;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受广大职业院校推崇。原因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学生深入一线岗位,参加具体的实践工作,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管理及具体岗位的技能需求等等。
但是根据笔者对投资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所做的统计分析得出:近80%以上的学生反映,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他们并未能掌握真正的投资理财技能。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本院投资理财专业教师深入各对口实习公司进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高职投资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进入银行、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从事理财产品、信用卡的销售,进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实习主要从事证券的经纪业务,即俗称的拉客户。这些工作岗位为何不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投资技能,原因在哪里?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本专业的教师化身客户对一些正在实习的学生进行详细咨询,很多学生对模拟客户咨询的具体理财产品、保险分红方式等问题回答的模棱两可,实在回答不出来就让客户详情咨询客户经理。这意味着该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公司实习真的只是在做销售,而他们的专业特长根本无用武之地,所以专业技能同样得不到提升。实习公司的反馈是具体的业务工作涉及大量客户重要资料、产品设计、公司资本运作、直接牵扯到货币资金等诸多问题,不可能也不愿意让一个非正式员工接触。
调查的结果表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用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深入实现实践教学必须探索其他更可行的教学路径。
(二)投资理财与艺术设计的相似之处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所以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包豪斯认为虽然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教得会的。在艺术设计工作室中学生将与老师或有经验的前辈进行合作制作产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所需要的艺术设计方法和艺术设计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能力。投资理财同样如此,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产品设计的非标准性,理财规划的时代性,这些都注定了它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也不仅是抽象的理论活动,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虽然投资的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在理财工作室中教师可以灌输给学生投资理财的理念与思想,指导学生将抽象的投资理财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投资技巧趋于娴熟,经过长期的熏陶,学生投资理财的意识,投资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理财工作室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一些设计院校成功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对投资专业能否设立、如何设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基于此,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设立“理财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深度分析。
(一)内部优势(S)
校内设立“理财工作室”优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客户资源的丰富多样化。在校内成立理财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教学、科研服务,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高全院师生的生活水平。学校理财工作室的进入不设置财富门槛,对于年薪几十万的教授,工作室人员可以为其设计理财方案,让其财富更上一个层次,生活更富裕。对于一个月几百元生活费的普通大学生,工作室人员同样会为他量身定做适合他的理财方式,让其生活资金运用更合理,生活无后顾之忧。同时工作室工作人员主要来自金融、投资专业的师生,给客户产生强烈的亲和力。
(二)内部劣势(W)
基于实践教学目的成立的理财工作室与社会上的金融机构理财部门并不完全一致,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这种依托学校成立的服务于教学的理财工作室目前社会上并不多,所以从组织机构设置到工作室运行、管理等既没有既成的路径可以模仿,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
此外,就如何设立理财工作室,在初期阶段除了没有经验之外,还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引入合作金融机构。当然这里的不能引入合作金融机构并非指实践教学中不能引入企业合作,而是指建立理财工作室不能引入合作金融机构。为了理财工作室的长远规划,在初期阶段不能引进金融机构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工作室在初创期基本没有知名度,同样也就没有话语权。金融机构的引入势必会导致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偏离原先的发展规划,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第二,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理财服务是一种顾问式的销售服务,根据客户的现实资产状况,制定理财计划,销售理财产品。鉴于金融机构最终的工作是要落实销售任务,所以理财工作人员更多地倾向于介绍自有的理财产品,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相去甚远。投资理财涉及储蓄、投资、保障、税筹等诸多方面,通过“理财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能够根据客户的财务现状放眼整个理财市场,不拘泥于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某一家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动态地为客户合理优化配置资源。
(三)外部机遇(0)
首先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为“理财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
最后是投资理财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扩大。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金融人才的旺盛需求。根据前程无忧()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月-6月金融/投资/证券行业的全国网上职位数,无论同比还是环比,增长势头均很喜人:3月和4月的环比增幅均超过了10%,同比增幅更是超过了30%以上。
这些为理财工作室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外部威胁(T)
目前,在高职院校投资专业建立“理财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行业的不规范。虽然此行业前景广阔,但是现阶段的真实状况是投资理财顾问人才稀缺,服务缺乏个性化;信用体系不健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业务难以展开。其次是人们的理财意识、财商教育都跟不上人们财富的增长。与国外理财市场不同,国人并没有非要理财不可的意识,所以很多国人习惯性地把资产配置在房产和现金这两大部分,储蓄率相当高,机会成本太大。
四、设立“理财工作室”的发展策略
鉴于以上SWOT分析,理财工作室就如何设立,运用于实践教学、运行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等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此,本文提出了一定的发展策略。初步构想理财工作室的成立分三阶段走。
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打响理财工作室的品牌,性质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团组织。在此阶段理财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向全校师生宣传理财产品,普及金融理财知识;设置虚拟项目,培养投资专业学生理财技能;实行“双证”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国家“理财规划师”课程,保证理财工作室学生的理论知识充足。
打造金融行业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高级理财规划师的推出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应该是金融行业最高级别的资格认证,这次是先在北京试点。与国外不同,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是由国家来管理,其最高管理机构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有统一的标准和资格认证方式,证书的封面都是有套印国徽章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金融从业人员的试金石
李阳也是这次高级试点班的学员,他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职业生涯也在上升通道中,现在要从对理财师的管理高度考虑问题,因为手下理财师越来越多,当然,能够通过高级理财规划师认证也是人生中值得炫耀的资本。
顺应行业发展内在需求
在11月14~15日的首期班授课现场,记者拿到了学员名单,发现学员主要来自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投资公司和大型国企。午休期间,记者对学员进行了随机采访,谈及他们参加高级理财规划师认证的初衷和感悟。
邹明红,北京泛华大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我参加高级理财规划师认证有3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宏观要求。和美国金融以机构投资者作为主体不同,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是以个人为主体,居民的富裕程度超出了通常的想象,怎么把这块资金管理好,这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其次是需求呼吁。对这些资金,不论从社会地位,实际服务技能,还是机构重视程度来讲,做得很不到位。大众需要金融服务,呼吁一个能对理财在体系上进行梳理的阶层。他们有宏观的视野和实际的技能,可能成为金融混业化的开拓者,期待实现对老百姓的一站式服务。最后是行业前景。目前理财服务市场比较乱,未来10~20年中国的理财市场会急剧变化,包括老百姓理财观念的变化以及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带来的产品变化。高级理财规划师认证的启动符合理财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田柳毅,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公司个金部,总经理。
中国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应该说理财概念最早来自于保险,无形中与推销混淆。立足金融机构来讲,其实许多理财知识都懂,但是真正面对客户时,所谓的理财就成了推销。从百姓角度考虑,最需要的是想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这样就需要搭建一个第三方的平台,提升理财概念,使之脱离营销,高级理财规划师需要担负起这个使命。
赵均馨,中国平安巨鼎理财部,首席执行官。
理财行业当中,对于满足客户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找到客户需求,二是具备能够解决需求的能力。参加此次认证,首先就是知识的提升,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能力。其次就是人脉资源的整合,保险、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高管齐聚一堂,以后可以互相支持。另外,培训班的师资可谓是政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很多授课专家是来自监管机构的领导,对于我们把握政策面有一定的帮助。
财富的意义有4个层面,就是金钱、财富健康、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以及财富理念。好比一棵树,财富健康是躯干,实物和金融资产是树上的果子,财富理念才是真正的根。要想硕果盈枝,首先要有正确的财富观念。通过东方华尔这个平台,各期学员形成―个组织,整合资源,帮助传播理念。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指财务管理以外的,并对财务管理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微观理财环境和宏观理财环境。
1.微观理财环境
微观理财环境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政策调整转向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在这种方式下,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微观理财环境下,企业不仅要获得最大利润,而且要争取企业价值有所增加。
2.宏观理财环境
宏观理财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1)法律环境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应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企业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应当遵守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证券交易法、经济合同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税法等。
他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经济环境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客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状况、经济体制等。
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企业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需要大规模地筹集资金,需要财务人员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筹措并分配足够的资金,用以调整生产经营。经济体制是指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而制定并执行决策的各种机制。
(4)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监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如满足就业、增加职工福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创新意识等。这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投资方向,对企业理财目标有重大影响。
二、我国财务管理环境的评价与展望
明确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并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企业治理结构、金融市场、企业经营权利的变化,并因此影响财务管理目标。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理财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财务管理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管理,而扩展到企业外部的各个方面,由此我们提出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我国还存在政企不分、企业财权没有真正回归企业的现象。企业面临着各种指标和摊派,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理财。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将改善我国企业的理财环境。
(2)关于法律环境我国的经济法律规范必须与WTO的规则相适应,这就改变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企业不仅要遵守《公司法》、《证券法》、《企业财务通则》等国内法律规范,而且要遵守WTO的各项规则。
(3)关于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更加复杂,金融工具增多,这就促使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企业的价值拿到市场上去衡量,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人为扭曲,又使企业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体系。
(4)关于经济环境近20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给企业的理财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
(5)关于社会环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企业更加重视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可持续发展理论促使企业重视经营的“外部效应”,考虑公众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从而更重视企业的环保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6)关于科学技术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财方法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量化的形式来进行理财活动,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企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衡量企业的价值提供的手段。
三、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摆脱计划经济下的陈旧观念,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观念。随着无形资产投资和人力资产投资在企业投资管理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价值评价应摆脱过去的方法和内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转变为以履行保护环境、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为前提,谋求企业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从广义的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注重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环保能力在内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企业财务管理追求的永恒目标,它的实现要依赖于若干具体目标的实现。
(1)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利。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从本质上都是利润最大化。不过对利润最大化的认识是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滥用资源,短期行为等目标应在排除之列。
(2)资源配置目标对社会来讲,资源是有限的,实现对企业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配置的优化和合理化,才能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最大化目标。
(3)产品质量目标产品质量属于一项无形资产,产品质量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按优质优价的原则,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赢得用户,占有市场,谋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理财调查
一、概述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理财已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一方面,他们尚未独立,还需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强烈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高消费群体,这些不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投资理财,其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数据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问卷共计20题,其中单选14题,多选5题,填空1题。问卷发放调研期为15天,共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
(一)数据交叉分析
1.根据受访者月结余情况与结余处理情况进行交叉分析。
图1月结余情况与结余处理情况交叉分析直方图
根据交叉分析图1显示,越是结余多的受访者越偏好将结余进行投资理财,而结余较少的受访者偏向于存入银行,该现象在100-500元及500-1000元结余中尤其明显,但也有不少的高结余者倾向于将资金自己保管。
2.关于受访者目前的投资资金总额度与其对资金正负浮动的接受率的交叉分析。
作者简介:胡思炜(1995-),男,湖北武汉人,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图2投资资金总额度与资金正负浮动接受率
投资额度可能与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做关于投资资金额度与资金浮动接受程度的交叉分析。根据交叉分析的直方图2显示,投资者资金投入额与风险承受度成正比,投资总额度较少的受访者接受的资金浮动率较低,而已经投资大量资金的受访者可以接受较高的资金浮动。
3.关于受访者接受最长期限的投资与其风险偏好的交叉分析
图3投资期限与风险偏好
为了解受访者接受投资期限与其风险偏好的关系,交叉分析直方图3显示,短期投资者中集中着很大一部分追求低风险低回报的风险规避者,由于投资期较短,这部分投资者在可能的风险来临时可以快速脱身。比较有趣的是,大部分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率的投资者集中在一年以上的投资与不定期投资选项,更长的投资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与更多的收益,风险偏好者追求更多收益因此会选择长期投资,但这种选择的弊端是当风险来临时无法降低损失。
4.关于受访者正在进行或曾经进行过的投资理财项目与受访者推荐的投资理财项目进行交叉分析。
图4理财人对理财项目建议
图4表显示,曾经或现在正在使用网络活期理财产品的受访者仍然推荐网络活期资金管理服务,该项数据说明类似于余额宝这种网络理财产品能给投资者较高的收益同时规避了风险,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用户的青睐。而投资过或者正在投资股票及基金的投资者的推荐投资产品值得我们深思,基金的投资者出于某种原因推荐了余额宝等网络活期资金产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金的期限限制影响了资金流动,不利于急需用钱的大学生。而股票的投资者推荐基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者股市投资亏损较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分散风险的基金。而债券的受访者倾向于储蓄,该数据不足以分析,因为受访者中债券的购买者较少,因此该数据不具代表性。
(二)置信区间的估计
1.粗略估计该校利用每月结余资金进行各种投资理财(含银行存款)的人数
资料显示中央民族大学全部学生16053人,受访135人
根据我们的样本数据,p=51.11%
查表z=0.0120,故不拒绝原假设,不拒绝“无投资者数量大于投资总额5000及以上的投资者”。
(四)分析结论
三、大学生理财遇到的问题
四、大学生理财建议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在财务方面都不能说是完全独立的,一个在校大学生很难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在资金用途上面主要是以满足自己生活为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必须要坚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不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保持收支平衡。
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以形成正确的花钱、算账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三)提高风险意识,安全使用信用卡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安全的使用储蓄卡和信用卡很重要。很多大学生缺乏理财经验,对一些金融知识了解得不多。比如,收到银行卡后,应及时在卡片背面签名;应保管好银行卡密码等个人金融信息,不要使用生日、证件号码等简单密码;尽量开通交易短信功能,对于有疑义的交易和提示短信,及时与银行客户中心进行确认。
身份证与银行卡注意分开存放,如发现银行卡片丢失或者被盗,应立即联系发卡银行。购物刷卡时不要让卡片离开视线范围,对于收银员交回的卡片,应确认是否为本人的卡片,在购物单上签名前,认真核对刷卡。
(四)及时进行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有助于达到人生的各阶段财务目标,越早开始规划,越早得益。在规划当中应适度负债。有一些结余固然不错,但零负债不一定是最理想的财务状态。适度负债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提前达成自己的财务目标。合理的处理好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制定理性的消费计划,结合个人消费的需要及消费能力,预先制定出经济预算,按设想的目的计划用钱,防止不理性消费。
[1]张淑云.大学生理财现状及培养策略[J].财会通讯?综合,2010(3)[2]余志芳,涂淑娟.论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1(7)
[3]任咏梅,王文青,王五祥.基于大学生消费现状构建合理的投资理财渠道[J],F代农业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