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年疫情“伤痕效应”影响,虽然债务规模增速已经偏低,但经济增速的超预期下降从分母角度拉高了宏观杠杆率水平
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影响宏观杠杆率变化的两大因素是债务增长与经济增长,宏观杠杆率是中期经济周期变化的警戒线。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杠杆任务后,2015到2019年间实体经济部门宏观杠杆率年均增长仅4.8个百分点,到2019年底“宏观杠杆率高度增长态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中国通过财政、货币向市场投入资金,稳定市场和恢复生产生活,货币供给增加,经济增长放缓,直接推高了宏观杠杆率。此后,虽然债务规模于2020年快速增长后增速实现回落,目前债务规模增速已经偏低,但由于经济增速的超预期下降,宏观杠杆率仍整体攀升,2023年Q1宏观杠杆率上升到了历史高位281.8%。
伤痕效应未退,居民收入预期待恢复
受疫情及整体经济周期影响,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巨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的谨慎性储蓄增加,消费意愿疲弱
虽然疫情已经告一段落,但其对居民造成的“伤痕效应”并未治愈,加之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新的经济周期,近两年居民部门呈现出的典型特征是:收入增长乏力,消费意愿疲弱,主动积累预防性储蓄。从数据上看,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分别为5.0%和1.8%,是近10年来仅次于2020年的次低位,居民人均消费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在经历了2010→2019年的连续下降后,中国境内总储蓄率于2020年开始出现了连续上升,大量的资金沉淀在居民存款中,难以流向企业部门,消费的疲软拖累了经济表现。
消费疲软与成本上涨,企业经营承压
营业收入、利润率与现金流“三降”,以小微为典型代表的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生存压力,帮助小微企业加快“回血”是当务之急
近三年来,反复的疫情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生产经营停顿、产品积压、合同违约、经营资金紧张等问题,企业营收、利润与现金流呈现同步下降趋势,不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均面临着营收、利润率和现金流下降的问题。一方面,2022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额出现连续性同比下降现象,2023年以来同比降幅达到20%以上;另一方面,小微经营者的净利润率也在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呈现连续性下滑趋势,2022年Q4甚至达到了负值。
这其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因此相对脆弱的承压性而受到的影响最深,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事,需要将广大小微企业的恢复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帮助他们尽快“回血”。
扩消费促内需一揽子政策措施在行动
国家已形成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以及促进汽车等消费的一揽子政策举措,消费金融小微金融等信贷投放也将实施重要支持性作用
面对疫情带来的伤痕效应及整体所处经济周期,2022年以来,国家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放在最优先位置,接连发布多项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并于2022年底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给出了“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前期,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深入研究制约消费的当期和中长期因素问题,形成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以及促进汽车、电子产品消费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同时促进汽车消费、家居消费、电子产品消费等针对性政策接连发布,体现了国家大力促消费、提振经济的决心。
与此同时,2023年7月,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举行银行业保险业2023年上半年数据发布会上介绍了2023年下半年将围绕国家政策开展工作,包括加强对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支持、引导银行加大消费服务行业信贷投放、积极支持重点领域消费需求、引导金融机构立足职责定位优化金融服务等,其中重点提及了引导银行加大消费服务行业信贷投放。
小微金融对缓解小微企业流动性压力的重要性不容赘述;消费金融的作用是帮助用户打破资金约束、实现资金的跨期分配进而促进消费,且原银保监会从数据层面肯肯定了消费金融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有效带动零售产销量增长。实证测算表明,引入消费金融产品后,借款人消费金额提升16%~30%,合作商户销售额提升约40%,能够有效打破借款人当期预算约束,助力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金融贷款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1)消费性贷款通过缓解居民消费时的流动性约束来推动当期消费的提升,居民消费资金流入实体经济;2)企业实现生产与再生产,经营性贷款在过程中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满足业务扩张时的资金短缺需求。
消费金融篇
影响1:随合作银行风控自主性的提升,助贷平台向银行等合作金融机构推荐借款用户的资产通过率下降,某头部平台2022年以前合作机构审批通过率始终在90%以上但2023年上半年平均不到85%;
影响2:属地化限制及单一合作机构的规模限额要求等使平台不得不减少与部分区域性银行的合作,转而寻求属地化限制少且资产规模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合作,但股份制银行在与平台谈合作时话语权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助贷平台的利益。此外,与不受属地化限制的互联网银行合作也成为一个行业新趋势。
影响3:过去兜底模式的助贷业务中,平台与各银行的合作基本无差异,但其实不同银行的风控能力及风险审慎要求不同,全国性银行与区域性银行的风控能力差异也较大,风险审慎要求越高的银行其审批通过率会越低,而未通过审批的用户会被平台转而推荐给其他风险审慎水平相对低的银行。随着平台合作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类型增多及银行风控自主性的提升,未来自然而然会出现不同类型银行所服务的用户平均信用资质的分层现象,如国有大行服务最优的一批用户,股份行次之,区域性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再次之,平台自有小贷公司通过自营业务为剩余用户提供放款服务。
宏网播主电商行业垂直平台(简称宏网播主),集数据分析、排名榜单、直播软件、知识干货、电商课程、电商社群、兼职副业资讯、短视频带货分发、行业大赛资讯为一体,致力于将大数据、AI等新技术应用于电商和社交媒体营销领域。以数据和技术为电商从业者提供一站式能力支撑,并结合强大的数字营销服务能力,为行业用户提供产品、技术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品牌的营销有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