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推动研究制订外国专利代理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选择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试点,引入国际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广州市深入推进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开展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试点工作,全国首批3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中的2家落户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主要做法

(一)探索规范标准指引。编制全国首份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申请材料模板,加快全国首批外国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审批流程,为出台《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提供有益借鉴。

(二)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修订出台《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扶持和管理办法》,支持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常驻代表机构入驻。对具有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并具有其他国家专利代理资格的外国人,通过中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获取专利代理师资格证书,且在本区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工作的,予以资金扶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委托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常驻代表机构、外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依法开展海外知识产权投资、预警分析、争端和突发事件应急援助、纠纷咨询和调解等服务,给予相应资金支持。

(三)打造国际服务大厅。高标准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打通国内外创新主体对接知识产权多元化专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公益服务”的合作理念,打造线下国际化服务高端平台,成功推动首批11家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中进驻,为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投资、预警、维权等服务,有力提升本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二、实践效果

(一)国际优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加速集聚。扩大专利代理服务领域开放,全国首批三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中的2家落户广州(法国利维知识产权公司广州办事处、法国诺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截至2022年底,广州开发区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310家,其中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近20家,境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0家。

(二)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形成涵盖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培训等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有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代理、预警分析、争端和突发事件应急援助、纠纷咨询和调解等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为扩大知识产权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国际交流。积极参加新加坡知识产权周、香港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等国际知识产权交流活动,持续宣传知识产权改革和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推介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实务人才集聚发展。

(二)提升平台国际化服务水平。加强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持续完善中文、外文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减少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成本,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代理、咨询、投资、预警、维权等国际化服务。

(三)加速集聚国际高端服务要素。推动更多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常设代表机构在中新广州知识城集聚发展,鼓励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大力吸引和培养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知识产权人才。

(上海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完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支持力度。上海市依托试点平台深化仲裁服务改革创新,扩大仲裁领域对外开放,畅通仲裁国内国际交流,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

(一)强化顶层设计,开启仲裁领域改革发展新征程。上海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仲裁管理机制提高仲裁公信力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仲裁工作管理体制、推进仲裁行业有序开放、推进仲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等六方面16项改革举措。制定实施《上海仲裁委员会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革后的上海仲裁委员会核销事业编制,为市人民政府依法组建、由市司法局登记管理、面向市场提供仲裁服务的非营利法人。上海仲裁协会发布全国仲裁首个行业规则指引《仲裁员聘任与行为准则指引》,完善仲裁机构聘任仲裁员的参考标准,建立仲裁从业人员行为守则。

(二)聚焦重点突破,探索仲裁业务对外开放新实践。主动争取全国首个仲裁对外开放政策,允许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开展国际商事、海事、投资等领域涉外仲裁业务。上海市司法局制定出台《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管理办法》及申办指引,明确境外仲裁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的条件、登记程序、业务范围等。促成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于2020年10月正式运营。

(三)坚持合作共赢,畅通仲裁国内国际交流“双循环”。打造国际仲裁交流活动品牌,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仲裁机构等上下贯通、多方参与的活动机制,搭建“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上海仲裁周”等国际交流研讨平台。推动成立“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建立长三角地区仲裁机构跨区域合作交流和全方位协同联动机制,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地区43家仲裁机构均已加入联盟。支持上海本地仲裁机构与法国国际商会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等境外知名仲裁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仲裁资讯互通、推介互利、研究互动、专家互荐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一)仲裁机构改革取得新成效。改革后的上海仲裁委员会建立了以委员会为核心的国际化法人治理结构,新一届委员会由15名境内外仲裁专家组成,成员结构全面优化;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仲裁员队伍,新聘任的近400名境外仲裁员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使用42种语言进行仲裁;拓展了仲裁国际交流合作,于2021年10月正式获得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席位,成为首家参与第一工作组(中小微企业)国际商事立法工作的中国仲裁机构。据《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位列第八位,上海仲裁国际公信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仲裁资源集聚取得新提升。202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正式运营,实现国际知名仲裁组织在中国设立仲裁机构的重大突破。11月,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总部揭牌,在国内率先探索国际仲裁机构双总部管理发展新模式。截至2022年底,上海依法登记设立的本地仲裁机构有3家、国际组织仲裁机构业务机构1家,另有4家境外仲裁机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代表机构,成为我国仲裁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和国际仲裁走进中国、中国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一)深化仲裁业务对外开放。研究拓展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的区域范围,优化设立登记程序,提供办理手续便利,吸引更多境外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落户上海,助力上海建设国际商事仲裁目的地。

(二)推动制定新版仲裁规则。指导仲裁机构制定实施与中国仲裁法律相适应、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与仲裁业务特点相适应的仲裁规则,优化传统仲裁、快速仲裁、国际仲裁、专业仲裁、临时仲裁支持等仲裁服务机制,更好满足多元化争端解决需求。

(三)打响仲裁交流活动品牌。持续打响“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上海仲裁周”等常设性论坛和国际仲裁赛事活动品牌,构建促进仲裁制度创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仲裁理念,不断提升上海仲裁影响力、吸引力和知名度。

(北京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探索放宽特定服务领域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限制措施,探索允许境外专业人才按照有关要求取得国内职业资格和特定开放领域的就业机会,按照对等原则推动职业资格互认;允许取得国际专业资质或具有特定国家和地区职业资格的金融、规划等领域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在试点地区提供服务,其在境外的从业经历可视同国内从业经历(有行业特殊要求的除外)。北京市积极探索建立境外职业资格清单与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创新形成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的“北京模式”,畅通境外高水平专业人员来华创新创业渠道,提高人才流动便利度,进一步吸引和集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一)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2021年9月,发布《“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1.0版)》(以下简称《资格认可目录》),首批认可82项境外职业资格,涉及金融、教育、科技服务等10个重点领域,覆盖美、英、德、法、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证书颁发机构,以及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洲的国际性组织或知名行业协会。搭建全国首个省级境外职业资格证书查询平台,对《资格认可目录》内的证书提供免费查验服务,平台验证结果作为单位用人、办理工作许可和停居留、人才引进等重要依据。强化配套政策支撑,对持《资格认可目录》内证书的国际人才,放宽学历、学位、年龄、工作经历等限制,在办理工作许可、停居留、人才引进、工作居住证时享受便利,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对《资格认可目录》进行升级完善,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支持更多境外专业人员来京创新创业。

(二)加强风险防范。受法律、安全、外交、双边贸易等因素影响,境外职业资格一般都是通过双向认可的方式才能够在境内获得承认并执业,对确有一定风险不宜大范围推广的职业资格证书,可限定在特定区域实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强化实施保障。推动行业监管部门协调行业协会,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办理流程和服务指南,加大引进专业人才政策的宣介力度。跟进监管服务,提供更优、更便捷、更快速的资格认可服务。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全面探索扩大对外开放,有序拓展开放领域,探索放宽特定服务领域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限制措施。为加快落实试点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市探索运用境外个人自由贸易账户(以下称FTF账户,该账户属于自由贸易账户的一种,符合标准的外籍高层人才,“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内机构就业、持有境外永久居留证的中国籍人才,中国注册的国际性组织国际雇员等可开立此账户)服务境内上市公司外籍员工股权激励,落地首单自由贸易账户项下外籍员工股权激励业务,为本市科创型企业吸引全球先进人才、加快关键核心科学技术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梳理外籍员工股权激励现有流程。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市众多科技型企业选择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引进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据统计,2022年A股股权激励计划总公告数为762个。传统模式下,境内上市公司为外籍员工提供股权激励主要是通过为员工开立一般借记卡并绑定三方存管开展,由于非居民个人开立境内结算账户必须满足在中国境内工作以及临柜开立账户,相当一部分接受股权激励的外籍员工无法执行股权激励。

(二)创新开展外籍员工股权激励便利化服务。为进一步便利境内上市企业外籍员工执行股权激励,浦东发展银行与国信证券率先开展外籍员工股权激励便利化试点,对此项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开展FTF账户系统、银证三方存管功能优化以及双方联调联测,实现账户批量开户功能,极大优化了办理流程。在办理开户方面,允许外籍员工在我国驻外使领馆验证身份以及见证开户意愿,并可通过委托上市公司代理开户,无需临柜办理业务。在办理股权激励方面,外籍员工在完成FTF和券商开户后,其海外账户内参与股权激励资金汇入FTF账户并结汇,结汇后资金汇划至其在券商开立的证券账户内,直接通过证券账户办理激励股票行权交易。上市公司外籍员工可便捷完成从资金境外汇入、结汇、三方存管银转证、股权激励计划行权、股票减持、三方存管证转银、购汇、跨境汇出的全流程业务办理。

(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科技企业集聚全球创新人才。该项金融服务方案推出至今,已有近10家科创型上市企业与银行进行产品合作,涉及上千名外籍员工。一方面,通过驻外使领馆领事认证完成了对客户意愿及身份的有效识别,最终实现了非居民不临柜开户,大大提升了金融机构对于非居民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从外籍员工开户到业务最终落地,仅需2个工作日,极大便利了员工办理股权激励业务。

(二)自由贸易账户服务范围拓展,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利。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以下称FT账户)功能应用于境内外股权激励计划中,通过自贸试验区FT账户完成与券商资金账户的第三方存管对接,并且将FT账户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非居民个人,提升了商业银行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同时率先开启了科创人才金融服务业务试点。

(一)探索扩展服务对象。在首单创新基础上,探索将FTF账户开户主体扩展至境内公司辖属境外企业的外籍员工。

(二)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持续完善真实性审核、个人客户身份识别等风险防范功能,借助FT账户电子围网,有效隔离风险。

(上海市提供)

(二)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力。持续提升已建国际海光缆容量,协调推进新建直达东亚和东南亚的海光缆系统在上海落地。面向外向型园区及企业,建设和开通从园区直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数据专用通道,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质量。试点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将运营商网络、大型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企业、各类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多主体接入交换中心,实现“一点接入、多点互通”的高效流量交换。建设全球数据枢纽平台,扩容亚太互联网交换中心(APIX),在现有国际互联网转接业务基础上,建设大规模高等级云数据中心,承接国际、国内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处理业务。

(三)建设“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以数字产业为核心,搭建从跨境研发、赋能到多场景应用的功能结构,利用跨境数字产业推动各产业技术升级,推进人工算法、图像识别、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重要技术突破,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向各领域融合,构筑跨境数字赋能科技新核心,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科技创新产业链。

率先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分类监管模式,指导多家企业完成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上报,完成首家企业安全评估试点。加快建设“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聚焦航运物流、金融服务、跨境贸易领域,落户一批国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区。

(二)持续深化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工作。探索在金融服务、工业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制定低风险跨境流动数据目录,形成低风险领域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方案,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深圳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构建有利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积极促进资金、技术、人员、货物等要素跨境流动。深圳市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优势,全力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积极创新粤港澳自由行游艇便利化政策,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运输工具(船舶)申报系统开通增设游艇申报通道,方便粤港澳自由行游艇通过“单一窗口”直接办理进出口岸查验,进一步简化游艇海事手续,服务粤港澳游艇产业和水运服务经济加快发展。

(二)简化游艇自由行申请各项海事手续。推动出台《关于推行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等政务服务事项审批便民措施的通知》,实现游艇申请手续“极简报”,对游艇进出口岸申报推行审批便民措施,实行“容缺办理”,减少不必要单证,优化游艇查验申报流程。

(三)完善全流程风险管控。将部分事前把关项目,通过信息共享以及事中事后核查方式进行风险管控,具体操作中,对于行政相对人免予提交的部分材料,由审批人员先行行政审批,再由现场监管人员结合现场执法开展核查,形成管理闭环,做到游艇安全监管与效率兼顾。

(一)申报手续大幅简化。“单一窗口”游艇自由行申报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海事申报“无纸化”“零待时”,“单一窗口”应用率保持100%。

(二)申报效率显著提升。游艇便利化措施推行后,船方或代理在海事申报环节所需提交材料从原来的24项精简至12

项,平均申报耗时从1.5小时降低至15分钟,极大提升了深圳港国际航行船舶的效能。

(一)进一步简化粤港澳自由行游艇海事手续。探索“深港澳自由行游艇定期进出口岸海事手续办理制度”,将原有的“一次审批、一次进出”的审批模式转变为“一次报备、多次进出”的备案模式。

(二)加快推进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设。力争在船舶出入境、查验管理、活动范围等方面创新机制,简化游艇、游客出入境手续,提升港澳游艇自由行便利化水平。

(北京市、重庆市、大连市、苏州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健全境外专业人才流动机制,畅通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渠道。北京、重庆、大连、苏州等试点地区不断健全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服务体系,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更好吸引和服务外国人才。

(一)完善外籍人才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北京等地积极推进外国人服务网络布局及“单一窗口”,持续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窗口设立,实现外籍人才服务事项“就近办”“一窗办”。重庆、大连等地推进外籍人才工作手续办理“只跑一次、只找一人”,不断压缩审批时限,推进“无纸化”线上办理流程,便利企业办理手续。

(三)推进绿色通道和配套服务。苏州市为高端人员居住、教育、医疗开辟绿色通道。大连市专门设置日企窗口并配备外语服务人员,优化高端人才的配套子女教育、医疗服务,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纳入教育部门权责清单。

(二)优秀海外人才加快聚集。大连市引育人才团队“带土移植”项目共计20个,共引进各类外国人才4038人,并有21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苏州引入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国外人才比例达86%,其中有551名是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高端人才。

(一)探索实施更多便利服务措施。深入开展外籍人才永久居留、出入境便利、社会保险接续等制度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工作类居留证件整合。

(二)强化重点领域外籍人才工作和居留便利化服务。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聘请的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及其配偶和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享受申请办理在华永久居留便利。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展外国人才薪酬购付汇便利化服务,落地境外人士电子支付便利化工具。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影视制作等新兴服务贸易。2021年5月,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挂牌成立了“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面向国际推动影视产业提质升级,为境内外合拍影视项目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无缝隙服务,打造影视行业对外开放示范窗口。

(一)助力融入国际影视产业分工合作体系。目前,我国与韩国、印度、法国等20余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电影合拍协议。作为国内首个国际影视服务机构,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与国际影视产业深度耦合的方式,在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助推北京网络视听产业高地建设。截至2022年底,示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近80亿元,各类专业摄影棚40座,集

聚中影、博纳、爱奇艺、阿里影业等1000多家影视及关联企业,实现资源整合;累计接待剧组拍摄制作作品3000余部,近年来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一半出自怀柔,形成充满活力的文艺创作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

(三)推动形成影视行业对外开放示范窗口。服务中心可以在跨公司、跨地域、跨国境合作中搭建快速通道,加快吸收国外先进电影创作摄制的理念、技术,同时外方也可通过合拍方式享受国产片待遇,加速融入中国市场。2022年,服务中心已为721家影视企业和43家影视剧组提供了优质服务。同时,服务中心的设立进一步汇集了国内合拍影视资源,将经济利益目标与文化价值诉求渗透到影视剧制作和营销的全过程,进而在北京形成多制作主体、多元文化共同参与的影视作品创作良好氛围,在国际影视市场体系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一)搭建文化领域国际合作桥梁。持续做好顶层设计,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国电影“走出去”。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争取更多国外影视项目来华拍摄制作。

(二)健全服务工作体制机制。由市广播电视局牵头,市电影局、市公安局及怀柔区共同组建工作专班,定期组织召开对接会,明确各类审批业务权限、人员配置、专项政策等重点事项。持续简化审批流程,推动更多审批业务形成办理“服务包”,为境内外影视项目提供便利。

(三)突出市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在示范区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影视摄制联盟,前期依托现有市场主体参与运作,后期陆续引入头部企业、院校机构。积极破解与合拍服务发展不相适应的条块分割、信息壁垒等难点障碍,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转模式,推动一站式服务平台融合创新。

(昆明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推动试点地区打造国际传播语言服务重点文化贸易项目。昆明市凭借小语种产学研、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相融的优势,打造以语言服务、文化出口为主的服务贸易项目,加强了昆明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以语言服务交流和平台搭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一)提升小语种语言服务出口能力。一是建立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出台《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东南亚南亚小语种民办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升昆明承接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等国家语言类出口服务能力,开展东南亚南亚小语种学历教育和培训。二是建设东南亚南亚小语种服务平台,推进“东南亚南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中国一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语言服务平台与昆明呈贡区筹建“东南亚南亚小语种服务外包基地”,利用科技创研、电子零部件生产、信息网络技术、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业,建设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高地和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小语种服务外包基地。三是建设一批小语种人工智能产品,包括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云岭翻译”“小语洞听”“小语洞见”及“小语聊聊”等,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国语5种语言翻译已达到实用化程度。在机器翻译、跨语言检索、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等方面已形成产品,可运用于跨境旅游、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商务谈判、跨境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多语言会议等领域。

(二)创办东南亚南亚语言服务论坛。连续创办两届东南亚南亚语言服务论坛,邀请国际译联副主席、东南亚南亚国家驻华使馆外交官、国内多所高校学者、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和语言服务行业知名企业代表,以专业论坛、沙龙讨论、闭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探索将昆明打造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语言(翻译)服务基地,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建成一批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和品牌,使昆明成为东南亚南亚语言服务领域产学研交流汇聚地。

(四)面向东南亚南亚促进国际传播。促成文化出口企业在东南亚南亚等国投资落地,开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广播影视交流活动。选取一批国产优秀影视剧、纪录片等视听节目,以及中华传统经典出版物、优秀民族文化出版物等进行译制,并提供给东南亚南亚国家。通过与老挝、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共同出资成立本地化的数字运营公司,将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推广到海外,在老挝、柬埔寨落地运营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DTMB)业务。

(一)助力昆明成为区域小语种人才培养高地。促成昆明市高校与各国多所知名高校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泰语、缅甸语、越南语等本科专业,为昆明打造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蓄水池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昆明区域国际文化中心城市地位。译制十多部多国语言版本的云南旅游与形象影视作品,实现文化影视贸易额628.82万元。通过与老挝、柬埔寨国家电视台的合作,推动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国际化进程。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昆明打造国际语言环境和营造国际人文大都市氛围的能力显著加强。

(一)成立全国东南亚南亚语言服务协同创新联盟。联盟成员涵盖国内全部开设有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的高校、科研院所、涉外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语言服务企业、翻译企业。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联盟成员共同发展。

(二)成立语言服务专家委员会、智库和人才库。为东南亚南亚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政府对东南亚南亚政策研究及辐射中心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速产业升级,提升开放水平,拓宽渠道。持续打造以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为龙头,以现代传媒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导,以旅游休闲、节庆会展、工艺美术、演艺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文化出口为导向、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功能载体。

的中国出海企业提供全链路数字化海外营销解决方案,服务近1万家不同体量、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助力多个出海企业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长壮大。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全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租赁等新兴服务贸易。上海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海港、空港优势,加快发展飞机、船舶、大型设备等融资租赁业务,将自贸试验区内特殊目的实体(SPV)租赁业务拓展至集装箱等设备领域,实现了自贸试验区SPV设备租赁的创新模式突破,并落地了国内金融租赁行业首单自贸试验区SPV跨境设备租赁业务,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级。

(一)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项目公司,开展离岸业务。2021年11月,交银租赁向上海银保监局提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集装箱等设备租赁业务的申请。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支持指导下,创新模式顺利通过“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的评估与审查,并于12月正式获得试点操作资格,实现了创新模式的突破。

交银租赁试点资格获批后,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支持下,装载中远海运发展集装箱的SPV项目公司迅速完成设立。交银租赁通过境内设立在临港新片区的SPV公司从境外采购集装箱,将首批价值1.5亿美元的12万只集装箱出租给境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的集装箱班轮公司使用,实现资金的跨境结算和资源的全球配置,有效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助力新片区航运要素聚集、服务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建设。

(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加快探索制度业务创新。在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支持下,交银租赁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SPV设备租赁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形成政府财政扶持加金融租赁公司让利、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银联动”机制,成为金融监管支持金融机构落实临港“金融50条”的金融创新示范案例。

(三)推动航运与金融创新相互融合,完善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该项目聚焦航运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支持浦东高水平开放和临港新片区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临港新片区加快集聚国际航运产业要素,助力临港打造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的亮丽名片,也推动了金融租赁产业在临港新片区的发展,丰富了金融业态,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一)支持跨境设备租赁业务发展。后续合作中,交银租赁将以创新模式为中远海运和临港交通提供不少于50亿元的金融租赁业务支持。

(二)进一步扩大跨境金融服务范围。持续推动金融租赁业务服务创新发展,在合规前提下,逐步探索将业务范围拓展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

(三)探索更加开放的跨境资金运营模式。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加强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推动资金自由出入等政策创新,加快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发展。

(西咸新区提供)

西咸新区按照《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要求,积极搭建5G及车联网测试及认证服务机制,通过搭建跨国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制定对标国际的检测认证标准体系和开展跨国培训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以通讯全链条服务为特色的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服务贸易从“重规模”向“提质量”转变。

(三)开展智能检测培训服务。为有效提升通讯制造商人员技能,依托瑞士通用公证行(SGS)自身技术优势,率先建立5G检测技术系列培训体系,涵盖ISO/IEC17025:2017实验室管理体系、实验室通用管理、实验室检验检测技术及体系标准系列培训课程,通过开发混合式系列课程、推出虚拟讲师指导、构建线上线下数字化培训等方式,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化、国际化、多语种的培训体系。

(一)智能检测认证功能持续放大。作为西部首家5G检测类服务平台、SGS集团全球首家5G及车联网检测认证实验室,已经为中兴、华为、三星等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商提供精准的通讯领域检测服务,成为更多“中国智造”产品通过5G检测认证服务走向全球市场的关键节点,同时该平台为攻克“卡脖子”技术——5G智能终端射频芯片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2年底,平台已为全球120余家手机制造厂商、5G设备制造厂商提供了1300余次的认证检测服务。

(三)检验检测产业带动成效显著。5G及车联网测试认证服务平台建立以来,先后带动软通动力、闻泰科技、视源股份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西咸新区,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蓄积强大动能和后备力量。同时依托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法国必维、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同领域机构集聚,培育壮大佰美基因、国联质检等本土检测机构,有效提升检验检测服务业快速发展能级。

(四)服务外包技术培训已成体系。依托技术检测领域的服务经验与技术力量,平台建立了集技术、人员、生产流程等为一体的服务外包技术培训体系。目前,平台已组建1100多位专家讲师和超过100人的专业培训服务团队,开发各类通讯技术培训课程400余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系统性。目前,平台培训体系已为全球上万家通讯领域企业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年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次,深受企业欢迎。

西咸新区将以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等为核心,加快建设检测门类齐全、检测手段先进、服务全球的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强化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促进信息通信、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引导检测服务向数字化高端化延伸,释放检验检测服务集聚效能。

(西安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促进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西安市把握制造业服务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依托制造业龙头企业探索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做优制造业核心主业、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服务路径等方式,有效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型,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出口规模大幅增长。

(一)做优做强制造业核心主业。立足西安制造业产业基础,以“链式思维”绘制产业生态图谱,解构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服务化重点环节,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嵌入。鼓励陕鼓、西电、法士特、比亚迪、陕汽、隆基等20余家制造业龙头企业试点实施产业链削减工程,按照“制造业核心主业做优做强,非核心主业适度剥离外包”的方式,全面提升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竞争力;而对处在低附加值、产业链末端的业务板块,如铸造、铆焊等,则支持企业借助高新区、经开区产业配套实施整体剥离和外包,助推制造业核心主业快速转型。

(二)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鼓励龙头制造业企业新增技术服务、数字服务、设计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开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探索,加速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出口转型。如陕鼓集团推出全生命周期智能设计制造及云服务系统平台,向用户提供设备健康管理、故障远程智能诊断、设备预警等13种服务,实现“保姆式”工业服务支持;西电集团在做好海外输配电产品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重点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等领域强化全球服务与供应链布局,为用户提供系统工程总包、单元工程总包等工程承包服务,带动技术、设备等快速出海。

(三)持续拓展制造业服务边界。完善制造业服务功能的配套支撑,从资金、技术、人员、产业配套等多个维度支持服务型制造业快速发展;同时,搭建制造业服务化协同平台,整合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检测认证、专业外包、市场开拓、生产性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资源,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持。西安高新区与西安经开区先后在全球设立8个离岸创新中心、4个海外科技服务站、10个海外研发中心,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集成服务功能,有效推动服务与技术同步出口。

(一)推动了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变。通过做优制造业核心主业、适度外包剥离非主业、强化服务型功能嵌入的改革探索,推动全市制造业梯度有序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的成功转型。全市已有60%的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型出口,出口额已占制造业出口比重达40%以上。陕鼓集团推出的18项工业服务出口业务已占集团营收比重超过60%。西电集团的技术服务出口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一体化落地,占西电国际业务板块营收的45%。陕汽、隆基、华天、西部超导等行业龙头服务型板块收入也大幅增加。

(三)制造业服务化路径日渐成熟。通过探索制造业全产业链条嵌入服务贸易的典型路径,推动标准体系、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工业服务、专业运营、供应链服务、工业互联网、金融支撑、技术输出、科技创新等服务型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配套的科技、金融、贸易等政策也带动了要素资源集聚,助推产业链向上延伸至研发设计,向下延展到品牌服务等领域,打造服务型制造高地。以西安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制造业重地为例,两区已有80%的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制造+服务”转型,300余家支撑制造业的服务型企业也逐步向“服务+制造”转型。

(一)开展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工程。立足制造业基础,及时总结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模式与路径,不断嵌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丰富以制造和服务两大核心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供应链、挖掘价值链、完善服务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创新引领、中小科技企业协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持续迈向高端。

(三)探索制造业服务化制度性突破。探索服务型制造业生产要素分类阶梯价格、与一般工业同价等改革,有效推动服务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服务型制造业高地。

(南京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南京市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直播电商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的功能优势,率先探索推出“跨境品牌+国内数字化赋能”发展路径,创新“跨境直播服务贸易”新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业与制造业、“引进来”与“走出去”深度融合发展,拓宽服务贸易创新渠道,打造富有聚合力的双循环国际开放枢纽。

(一)助力品牌出海,推动跨境直播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助力工业数字化营销出海”目标,为传统外贸企业提供品牌建设、咨询服务、技术支持,打造跨境电商公共平台,提供定制化跨境电商服务解决方案,拓展数字化营销出海渠道,通过跨境直播服务,赋能制造业产品便捷“走出去”。

(二)创新服务出口,探索跨境直播服务贸易新模式。高标准打造1.2万平方米的直播电商产业基地以及O2O跨境电商中心、品牌孵化中心、主播培训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与海外各大商会及跨境平台合作,直接与海外品牌总部签订服务贸易(出口)协议,为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提供全链路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通过与海外品牌线上跨境直播,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购物体验。

(三)打造孵化中心,完善跨境直播产业生态体系。将平台优势与新业态模式相结合,引进上下游企业,开展项目孵化,打造“一体化”跨境电商孵化输出中心。建立直播电商产学研中心,与高校合作开设“互联网营销师”培养课程,帮助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与企业签订定制式培养协议,引导数字化转型。与国内、跨境供应链密切合作,通过服务贸易丰富基地供应链体系,集聚跨境电商资源,形成全链条产业体系。

(一)助力本地品牌开辟国际市场。利用出口B2B电商平台与海外社交平台直播相结合,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数字化营销+直播转化,解决企业在海外品牌建设费用高、效果不确定等困难。改变外贸出口通过邮件沟通、样品寄送的传统路径,极大提升外贸出口效率,实现“一站式卖全球”。

(二)拓展国际合作新渠道。平台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达成战略合作,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优质、低价、多元化的国际商品,为海外品牌“引进来”提供全新渠道,创新海外优质品牌国内服务贸易销售路径,实现“一站式买全球”。

(三)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双促进。通过模式创新,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数字化畅通优质商品“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大发展,提高外贸跨境电商产业对接效率,激发地区外贸经济活力。

(一)加快跨境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发挥直播电商产业基地自身优势,集聚跨境电商上下游企业,加大头部跨境直播电商企业的招引力度,支持跨境直播电商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吸纳培养人才,协同推进跨境直播电商产业全面发展。

(三)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直播电商生态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合作发展、有序竞争。推动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设施搭建、内容创作、个性化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跨境直播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

(厦门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服务贸易对外交流与合作。厦门积极打造“丝路海运”平台,开行厦门—波兰罗兹、厦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成为唯一由自贸试验区开出的中欧班列,实现了海上陆上运输的无缝连接,同时探索“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新模式,打造国际物流新通道,促进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一)探索“9710+中欧班列”新模式。2021年3月,首列搭载按“9710”监管方式申报出口的跨境电商货物的厦门中欧班列从厦门发往波兰罗兹。“9710”即“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境内企业通过跨境物流将货物运送至境外企业,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完成交易。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跨境电商新业态信息化程度高、平台交易数据留痕等特点,采用企业一次登记、一点对接、便利通关、简化申报、优先查验、允许转关、退货底账管理等针对性的监管便利化措施,将同港、同价、同效的“三同政策”和“铁路箱下水”落到实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海铁联运服务。

(二)打造电商海运快捷通道和“丝路海运”电商快线。2022年6月,厦门港跨境电商海运快捷通道正式启动。这条快捷通道集航运、港口、物流三方资源,打造全畅通的物流链体系,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一体化服务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码头方面,由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以东南亚电商市场为试点,发挥“港口+物流”的资源优势,打造“跨境电商专用泊位”,提供泊位直靠、效率保障及提前进场、直装直提的绿色便利服务;仓储物流方面,通过新启用的“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借助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两区”叠加的政策联动优势,实现综保区内落地跨境电商9610、9710、9810、1210业务,满足“小批量、多批次”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需求;船公司方面,打造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实现“两港一航”,快速直达菲律宾马尼拉南港,通过精品航线为电商企业提供高效的国际航运服务。

(三)保障中欧班列稳定运行。国家铁路集团调整中欧班列开行计划政策,即原由中铁集装箱多联公司统筹,调整为国家铁路集团货运部将指标分配给各路局。厦门市政府多次与南昌局、中铁集装箱南昌公司进行沟通,争取更多计划指标,保障中欧班列稳定运行。

(四)积极开展城际合作。厦门中欧班列从开行第一天起,就着眼于整合资源,从厦门—成都—罗兹始发,先后与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开展合作,实现异地政策与货源叠加,共同推进中欧班列运行和经贸合作。

(一)跨境电商实现高速增长。2022年,厦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8.3%,进出口货物邮件4349.49万件。厦门象屿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选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9610出口企业自主结汇模式,成立福建首个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基层服务站,在机场新设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厦门连续两年蝉联“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指标全国标杆。

(二)中欧班列稳定运行助力国际运输服务发展。截至2022年底,厦门中欧班列已开通中欧、中亚、中俄班列线路,可达欧洲波兰波兹南、匈牙利布达佩斯、德国汉堡、杜伊斯堡、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亚地区阿拉木图、塔什干等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共开行1208列。2021年4月,一列满载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自测试剂盒的中欧班列从厦门发往德国杜伊斯堡,是厦门中欧班列首次为厦门本地企业提供防疫物资专列服务。

(一)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经厦门口岸的海峡滚装运输陆海联运,力争成为中西部省份及厦门中欧班列沿线地区货物进出中国台湾、东南亚的主通道和枢纽。加强跨境电商配套软硬件设施建设,支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航空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打造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新通道和跨境货物集聚中心。

(二)继续探索“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新模式。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打通现有办事流程和环节中的难点和堵点,实现流程再造。打造“智慧+共享”物流,构建外贸、跨境电商与物流货代融合发展新渠道,发挥物流组织、产业聚集、商品集散功能,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解决跨境电商的物流运输问题。

(三)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和丝路海运的区域影响力。争取延长中欧班列和丝路海运原线路、开辟新线路,提升中欧班列和丝路海运的区域影响力。增加“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将跨境电商海运快捷通道模式复制推广至欧美、日韩等其他区域,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推动优质产业对接RCEP国家跨境电商渠道,实现跨境供应链升级,加速海外品牌推广。

(苏州市、杭州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全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新业态新模式。苏州、杭州等试点地区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管理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有力推进新型离岸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一)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苏州市出台《促进新型离岸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等专项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为工业园区企业真实合法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杭州市针对企业在国内完成产品设计,通过国际代理商开展销售,最后委托海外公司制造并完成订单交付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方式,指导银行支持企业交易后收汇并负责产业链各参与方的结算等,同时梳理研究特殊单证处理方案。

(三)优化监管转型。苏州市开发上线新型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关务、提单、物流等境内外各类数据,以及企业主体信息、信用评价等各类信息,实现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及联合监管信息的相互印证,通过强化系统性监测、延展数据源验证和加强信用信息建设等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同时,加强对银行内控管理和审慎展业持续性监督,按照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动态监测业态复杂、超阈值企业,重点查处虚假交易等行为。杭州市指导银行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自主拟定尽职审查方案,为申请企业办理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资金结算提供支持。

(一)离岸贸易业务快速增长。2022年,苏州全市共283家企业开展离岸贸易业务。2022年以来,苏州市依托“外汇服务银企行”开展线上线下专项培训5场,惠及全市企业120家、银行20余家。杭州多家企业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模式资金结算难题得到解决。

(二)建设综合服务平台。苏州新建立的新型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已初步实现90余家船运公司在线订舱数据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关务服务数据的整合。截至2023年2月,平台已有5.42亿条境外贸易数据,18家银行通过平台为44家企业登记640笔离岸贸易业务。

(三)有效控制离岸贸易风险。杭州市金融机构为申请企业办理资金结算时,从业务准入前审查、单笔业务审查、业务后监测等三方面提出加强真实性审核的操作机制,对非先收后支的业务要求补充合理性解释。同时加强对企业收付汇的监测,守住了违规套利风险底线。

(四)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成功落地。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中的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等3种模式已在杭州3家企业落地。其中,杭州某银行率先完成省内首笔新型离岸贸易项下付汇业务。

(一)梳理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管理规范。进一步调研企业各类新型贸易需求,提炼形成新型离岸贸易管理规范,指导银行在遵循规范前提下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高效疏通资金结算堵点。

(二)提升结售汇便利化水平。指导银行对优质企业落实便利化措施,自主决定审核交易单证的种类、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简化事前审核要求,提高资金清算效率。

(三)有效控制业务风险。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完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银行充实展业支撑,完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控体系,防范虚假贸易,推动业务常态化、健康发展。

(贵阳市、贵安新区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探索数字贸易管理和促进制度。贵阳市、贵安新区探索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国际数据港,打造全国算力保障基地,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谋篇布局。确立数字贸易发展思路,紧密结合“中国数谷”建设,聚焦大数据产业化应用和融合,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全面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以大数据支撑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以服务的交易、交付和创新为主线全面构建“国际数字服务贸易港”,打造“大数据+服务贸易”的贵阳模式。

(二)打造合作平台。成立贵州首个超算中心,围绕“产、学、研、用”方面,与贵州大学联合建立超级计算算力算法应用实验室,为科研需求提供算力支撑,培养算法专业人才,孵化算力技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加强示范引领。贵阳市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载体,扎实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和贸易数字化进程。实施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提升工程,支持华为云、白山云加快布局开拓国际市场。支持电建贵阳院等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水平。举办全球数字服务贸易高端对话。

(一)数字贸易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22年,贵阳市软件业务收入692.09亿元,占全省的94.5%,新增规模以上软件服务企业20户、达到145户。数字新基建蓬勃发展: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金融818、南网、建行、美的数据中心签约落地,在建及投入运行超大型数据中心11个,上电运行服务器达到30万台。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容纳100万台服务器,是华为全球最大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是中国南方运行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新建5G基站7302个,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500Gbps,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3.8万Gbps。

(二)数字贸易发展成效初显。2022年,贵阳市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高速发展,同比增长191.9%,信息技术服务(ITO)占比达73%。头部企业逐步形成:“白山云”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电建贵阳院将数字技术贯穿于离岸服务的工程勘探、设计、施工和运维等过程,成为贵州数字工程服务的典型企业;“贵州航天云网”等22家企业入选省大数据“百企引领”示范企业,华为云全球总部落户,国际云服务潜力巨大。

(三)贸易数字化进程加速。2022年,贵阳市跨境电商贸易额完成1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占全省贸易总额70%

以上,经营跨境电商企业96家,其中亿元级以上企业20家。中国500强企业上海东浩兰生成功签约落地。

(一)强化数据中心建设。按照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要求,规划建设17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实现承载服务器

超过400万台。强化算力供给。按照“数据中心飞地”及数据加工处理的“前店后厂”模式,满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算力需求,深化东部地区合作,实现“抱团出海”。

(二)推进大数据+工程。推动华为、腾讯、浪潮等企业在贵阳开展离岸业务,形成高水平数字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支持马蜂窝等企业创新发展,推广“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大力实施“软件再出发”行动,紧盯云服务、信创、数据要素流通三大产业,以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为核心,对接腾讯、美团等头部企业,推动深化合作。

(三)推进数据价值化。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重组提升为契机,加快构建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体系,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数据商”和交易流通服务机构,支持跨境数据流通交易,探索可持续的数据交易流通新模式新机制,着力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培育数据流通交易产业生态。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推进试点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南京国家“芯火”双创平台依托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ICisC)与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

(NICT),以融合产教、贯通供需、推动研用、联动芯机、对接产金为建设任务,围绕公共技术、人才培养、“芯机联动”构建专业化服务,建设涵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全产业要素的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一)搭建公共技术平台,降低技术研发成本。依托龙头企业先进生产工艺,建立覆盖全球100种主流工艺产线的流片渠道,开通流片服务预约系统,为芯片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球流片渠道服务。建设国际标准认证的集成电路开放实验室集群,建立全球一流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硬件服务平台。链接东南大学ASIC工程中心、南京理工大学、赛宝研究院等产学研单位IC仪器资源,建成南京市集成电路大仪共享线上系统。

(一)芯片整机联动构建应用生态。通过芯机联动服务,每年举办高端、大型行业活动十余场,促进企业供需对接,助力落地企业数百家。致力于构建芯片研发的公共服务小生态,在EDA、仪器测试、MPW流片、“芯机联动”等服务上,助力优质资源集聚江北。截至2022年底,“芯机联动”联盟成员单位达70余家,涵盖汽车电子、射频、光电、物联网、EDA、智能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芯片设计完成之后,因全球主要先进工艺线大都在境外,常常需要委托境外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再进口芯片进行功能及性能测试。ICisC拓展进出口货物的物流报关付汇等服务能力,实现了对企业的晶圆流片委托及物流报关一站式服务。ICisC不断推动区域内国有仪器设备信息登记,已登记仪器超千套,价值过亿元。截至2022年底,ICisC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超8000次,服务额超3.7亿元,支撑近600个芯片的研发创新。2021年和2022年ICisC年均服务芯片研发项目近200个,年服务额均超亿元。

(三)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产业人才。围绕企业需求,产教融合、实践培养,通过以赛促教、技术研讨、共享实验室和专业化服务团队支撑,打通产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通过产业人才服务,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数千人,通过举办培训讲座、技术研讨、专业竞赛集聚行业人才数万人。2022年,培养产业人才31431人次,链接高校470所,开课102次,服务161家企业,提供546次人才培养服务。

以人才服务、开放创新、“芯机联动”为特色,依托南京科教人才优势,通过特色竞赛集聚人才,依托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培养人才,做好招聘服务落地人才。搭建开放型、国际化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形成创新生态。围绕人工智能、5G应用等领域,助力芯片与上下游产业对接合作,打造产业生态,发挥芯片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推动研发、设计等服务贸易集聚发展。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全面探索提升便利水平,推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大型科学设施和科技资源共用共享。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下简称广州超算)与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共建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以下简称南沙分中心),搭建全国首个通过“点对点”跨境专线联通内地和港澳地区的高性能技术和数据处理服务平台,为两地科研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服务,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和共享。

(一)成立粤港澳超算联盟。汇集粤港澳超算应用机构,在广州超算的支持下,打造“粤港澳超算资源共享圈”,共建“粤港澳超算联盟”,成员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湾区一流高校以及重要企业。深化粤港澳三地超算应用交流和合作研究,为联盟提供强大的超算资源,共同培养高水平超算软件开发与应用人才,促进基于超算产生的应用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水平及协同创新。

(二)建设八大超算分中心。广州超算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战略发展需求,建设南沙分中心、深圳前海分中心、东莞分中心、珠海分中心等八大超算分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开设广州超算与南沙分中心(对接香港)、珠海分中心(对接澳门)等关键节点高速网络专线,实现广州超算中心计算资源快速开放共享,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超算动力。

(一)填补香港高性能计算空白。搭建了以南沙分中心为连接点,联通广州与香港“点对点”跨境专用科研光纤网络专线,成为全国首个具备将超级算力直通香港地区的网络专线,填补了香港无世界领先水平高性能计算的空白,使港澳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地使用“天河二号”超算资源。

(二)助力港澳地区技术创新。面向港澳,提供超算资源,为港澳地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目前,已有港澳及海外200余个科研团队通过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超算资源,在材料化学、生物医药、工程机械仿真计算、气候模拟与海洋环境、金融计算等诸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用户科研团队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及俄罗斯国立大学等港澳及海外院校。港澳及海外科研团队通过南沙分中心付费长期使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资源数已超过2.1亿核时,约占广州超算港澳及海外用户机时使用量的80%。

(三)促进形成系列科研成果。香港科技大学张欣教授研究团队和香港体育学院合作,通过“天河二号”超算资源,开展单车空气动力学研究,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效率和比赛成绩。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成功开发新的三维高分辨率中国海多尺度海洋环流模型,是首个可成功分辨南海环流在不同深度的三层交替旋转环流的模型,弥补了现有海洋模式对边缘海动力分辨的不足。香港科技大学徐昆教授课题组运用南沙分中心的计算资源开展气体动理学方法的研究,发展高阶和统一的气体动理学格式,成功应用于气体动力学、稀薄流、辐射转移、中子输运等多个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一)提升穗港澳超算服务质量。持续拓展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学园、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及香港科创园区企业的合作,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模拟设计等领域,提供高速、稳定、安全、快捷的连接与数据传输,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提供高性能计算及数据服务支撑。

(二)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打通超算服务输出、科研成果产出、成果产业转化链条,形成科研基础设施服务链—科技创新链—成果转化链的南沙模式。促进粤港澳地区优秀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推动港澳地区与内地之间的创新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策源力、创新成果和人才聚集力。

(青岛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青岛市创新搭建综合性海洋设备和高端装备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通过“软件+硬件+联盟+运营主体”的模式,集聚海洋设备和高端装备检验检测优质要素,打造“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创新”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服务“走出去”。

(一)实施“软硬”配套。作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海洋设备和高端装备第三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检测服务,提供世界一流的海洋装备检测解决方案,为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填补了国内海洋装备综合检测能力空白。在“硬件服务”方面,平台分别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西电集团、美国迪玛尔海洋工程公司等机构合资合作,设立水下设备、电磁兼容、海洋电缆、材料分析、环境及可靠性、电气、新能源电力电子等7个国内领先水平实验室,具备实验室认可(CNAS)、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国防实验室认可(DILAC)、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等国家级权威资质及中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劳氏船级社等评价资质,分别与瑞士SGS、德国TUV、英国ITS、挪威NEMKO等国际权威机构开展检测结果互认,可为海洋设备、海洋新能源、轨道交通、电力、汽车等12个重点领域提供5700多项检验检测服务,形成高端涉海装备全生命周期检验检测解决方案。在“软件服务”方面,平台聘请4名院士和若干高级专家担任高级顾问、2名国家特聘专家,组建300多人的专家人才库,负责技术指导;平台各实验室共有2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实施。

(二)实施“硬核”突破。该平台项目拥有自主设计的±1000吨动态拉伸疲劳试验机、600吨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2500吨载荷试验台和脐带缆拉伸弯曲疲劳试验机等4台国内首台套设备,在水下设备全套性能检测与评估、海洋电气综合检测服务能力等方面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国内全尺寸疲劳试验最高检测能力和国内先进水平的高压成套试验系统,可提供气候环境、力学环境、极端环境的模拟复现与检测研究;已主持或参与制订国际国内标准57项,通过构建标准体系掌握话语权,服务产业发展和动能转换。

(三)实施协同创新。该平台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以海洋设备等高端装备计量、标准化、试验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为核心,汇聚中国船级社、中国计量院、中海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60多家国内外顶尖检验检测机构的创新资源,为船舶、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及配套行业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修订、检测技术研究等服务。作为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装备分会的牵头单位,共建中国海洋设备产业发展的质量技术体系,为山东半岛及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市场准入提供技术支持,较好发挥了公共研发平台作用。同时注重科研投入和技术资源储备,已申请自主知识产权152项,加入各类学会、协会、联盟组织35家,搭建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性海洋设备检验检测体系。

(二)丰富高端科技赋能场景。通过与业内顶尖测量技术公司合作,布局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业务板块,主要面向高端计量、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等仪器设备领域,打造国际知名的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平台,并推动我国高端仪器设备“走出去”。

青岛市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抢抓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重大机遇,努力建设世界顶尖的海洋设备检测认证中心,助力中国技术、中国服务“走出去”。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拓展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服务走出去。广州市积极探索数字治理标准规范,构建全球溯源体系标准体系,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等多个国家地区复制推广。

(一)构建《全球溯源体系标准体系框架》。基于全自主知识产权,搭建由通用标准、共建标准、信息化标准和全球溯源中心运营标准四个子体系有机组成的标准体系基本架构。形成商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流动规则,构建全球共建共享、质量安全与风险可控的国际贸易生态链,为全球溯源体系标准编制提供指导依据。

(二)出台首批全球商品溯源国家标准。编制《全球溯源体系共建方通则》,便利共建方参与共建全球溯源体系,扩大全球溯源体系的参与应用范围。编制《全球溯源体系服务通则》,指导服务共建方提供服务,提升全球溯源体系服务能力。编制《全球溯源中心建设指南》,为全球溯源中心建设提供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指导依据,推动全球溯源中心在各地快速复制推广。

(三)打造标准化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以全球溯源体系为核心,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的全球溯源中心,提供区域数字资产管理服务。以标准化公共服务为职能,采用标准化手段推动全球溯源中心运营实施,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为第七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为有效推进商品流通和贸易便利化提供重要工具。

(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1月,全球溯源体系服务于一般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出口等全贸易方式,累计赋码1.1亿个,溯源商品货值达607.25亿美元,全球1.5万家企业参与溯源,涉及商品品牌8716个,溯源商品覆盖全球147个国家,开展溯源查询约1694万人次。“溯源+基于多方安全计算溯源认证的跨境结算服务”试点项目列入广州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

(一)树立全球溯源体系标准实施应用标杆。对接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规则,扎实推进全球溯源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采用标准化手段推动全球溯源中心的运营实施。以内部组织机制建设和标准实施改进作为抓手,有序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的落地建设,打造成为全球溯源体系的首个实施应用标杆样本。

(二)拓展全球溯源体系标准体系的应用价值。依托全球溯源中心,逐步探索全球溯源体系标准体系在创新业务和创新模式的应用,丰富“溯源+”应用,推动全球溯源体系的跨行业跨领域延伸,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和区域数字治理。

(三)搭建贸易便利平台。以全球溯源体系的共建共享机制为基础,积极落实南沙自贸片区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点措施,完善知识产权信息互通、信息共享渠道,打造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提供试点经验。

(成都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全面探索健全促进体系,鼓励试点地区打造“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和商事仲裁中心。为满足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领域日益增加的司法需求,成都市与国内外商事法律服务机构合作,打造集“国际仲裁、商事调解、外国法查明”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商事法律服务平台,设立成都国际商事法庭,逐步构建“诉调融合”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

(一)设立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设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都国际仲裁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和“一带一路外国法查明(西南)中心”(简称“三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咨询、专项涉外法律服务定制、涉外法律服务培训等涉外法律综合服务。“三中心”与14家法院建立司法协作机制,构建“诉调融合”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与英国律商联讯、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等合作建立覆盖135个国家(地区)法律和判例的数据库,形成了较完备的外国法查明体系。

(二)设立成都国际商事法庭。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2022年4月,中西部首个国际商事法庭——成都国际商事法庭正式运行,是全国第一个跨域集中管辖全省涉外一审民商事案件的国际商事法庭。法庭优配14名员额法官、7名法官助理、16名聘任制审判辅助人员,组建了三个专业化审判团队。成都国际商事法庭按照“智慧法院·成都模式”,依托“蓉易诉”在线诉讼平台,引导双方当事人提前完成举证质证,减少往来法院的次数;利用“证据云中心”帮助当事人进行在线存证,大幅提升了司法便民效能。

(三)集聚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建立全市涉外法律服务领军人才库和后备人才库,已培养103名涉外法律服务领军人才和101名涉外法律服务后备人才,拥有境外执业资格的律师19人。引入中国政法大学“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强化高校“一带一路”法律人才支撑。设立“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成都中心,搭建互联互通的国际法律交流合作平台。截至2022年底,“三中心”选培仲裁员1648名、律师调解员899名、专业查明员94名。

(一)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全链条解决机制,助力建设国际化法治营商环境。2022年,受理国际仲裁案件43件,标的额2.2亿元,裁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得到承认和执行。遴选899名律师调解员全力开展诉前调解,受理商事纠纷调解案件3419件,标的额41.41亿元,调解成功率52%。选拔94名专业查明员,累计为四川省投资集团等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外国法查明服务376次。2022年4月22日成都国际商事法庭正式运行,为推动全省涉外民商事争端解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提升涉外抗疫法律服务能力,帮助服务贸易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法律风险。依托“三中心”组建涉外抗疫法律服务联盟,及时介入调解涉外案件。2021年帮助36家外贸企业获取“不可抗力”事实证明,涉及标的额8100万美元,挽回直接外贸损失2300万美元。

(一)强化“三中心”国际商事法律服务能力。继续完善专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委员分工明确。优化调解工作流程,拓展商事纠纷仲裁调解渠道,加强与国内其他商事法律服务机构的互访交流,提升服务质效。

(二)打造一流国际商事审判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成都国际商事法庭国际化、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建设,以提升涉外司法效能和延伸涉外司法职能为主线,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工作,加速打造专业化国际商事审判体系。

(三)加大国际商事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国内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工作,支持本土高能级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壮大服务力量。持续推进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库建设,进一步新增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后备人才并纳入调解员、查明员库。

(乌鲁木齐市提供)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推进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与整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乌鲁木齐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结合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以促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发挥物流带动产业集聚作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场站信息化建设。研发建设以场站运营和班列发运为核心的智慧化信息平台,全面应用于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的场站业务、集装箱公共放箱、仓配一体化、公铁集疏运和通关综合服务管理。同时,与重庆陆海新通道公司共同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家物流枢纽联盟信息平台,实现班列与口岸、海港对接,打造覆盖“陆港、港口、生产服务、商贸服务、边境口岸”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二)推进乌鲁木齐陆港区智慧化建设。依托5G网络、物联网、AI算法、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对基础设施、协同作业、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改造提升,建立智能化场站管理体系,促进场站内人、车、货、场、信息流等资源高效协同运作,有效提高场站资源整合效率和数字化水平。

(三)推进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实时采集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设备运行状态、视频监控结果、场区作业情况以及进出车辆、人员信息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深度加工处理后,同步至数字平台,展示人、车、货三维立体同步状态,为管理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有效提高国际物流通道组织能力。各项信息化数字化项目的加速推进,优化了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跨境物流组织,提高了跨区域通关一体化便利化水平,乌鲁木齐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助力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二)保障中欧班列高效稳定运行。乌鲁木齐陆港区开行中欧班列线路达21条,通达亚欧19个国家、26个城市。2022年,陆港区共发行中欧班列1165列,货运量、贸易额分别同比增长12.9%、57%。经新疆开行中欧(中亚)班列13006列,同比增长6.5%,占全国中欧(中亚)班列开行总数的81.3%,乌鲁木齐铁路通道核心地位不断提升。

(一)加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智能场站平台应用推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多式联运一单制”智能场站创新示范和单证监管中心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跨境数字贸易服务枢纽节点、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和跨境物流集散中心。

(二)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相配套的梯次研发体系。

(三)开展数据标准化建设。建立数据和应用系统集成标准,打通经营管理系统、研发平台、制造平台等系统之间的业务流和数据流,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以数字化为支撑的管理改革。

(四)完善运输服务贸易体系。进一步提升通关服务水平,提高国际货物的运输速度和通关效率,集揽货、承运、仓储、场站服务为一体,提升陆港运输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

(重庆市提供)

根据《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重庆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要求,持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政企银联动,建立规避汇率风险信保资金池,探索开展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汇保通”汇率避险新模式,着力破解企业避险难、避险贵、避险繁问题,为服务贸易企业应对汇率风险保驾护航。

(一)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和风险分担机制。一是深化政企银联动。建立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分工协作机制,成立由发改、财政、商务、金融、国资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汇保通”工作小组,制定“汇保通”业务管理办法,开展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汇保通”规避汇率风险信保业务,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外汇衍生交易提供支持。二是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突出财政资金在企业增信、风险补偿等领域引导作用,设立“汇保通”风险补偿资金池,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外贸企业发生的衍生交易保证金损失进行代偿,用授信额度替代外汇衍生交易所需的保证金,用风险补偿降低授信门槛,提高银行机构开展避险业务的积极性,减少企业保证金资金占用压力。三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当企业出现避险业务到期无法履约情况,合作银行对该业务进行强制平仓,企业承担平仓损失,合作银行向企业追偿,若出现追偿失败,对未偿部分,由“汇保通”资金池与合作银行按一定比例分担。

(三)完善汇率避险需求服务与供给。一是加强汇率避险推广宣传。通过发布新媒体宣传视频、组建专业宣讲团队、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深入开展企业汇率避险政策、产品和典型案例宣传,引导企业增强汇率避险意识,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科学做好汇率风险管理。二是创新汇率避险银企合作。推动汇率避险金融服务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鼓励银行机构丰富避险产品,扩大外汇衍生品服务覆盖面,根据企业不同套保策略需求,为其提供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权、跨境人民币结算等个性化产品方案。三是优化线上汇率避险服务。支持银行机构完善集定制化避险服务、全方位汇率管理策略、便捷智能平台渠道等于一体的综合避险服务体系,打造涵盖汇率避险、信息服务、风险管理服务等功能的线上智能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线上避险服务。

(一)有效提升汇率风险管理。通过运用“汇保通”等新型汇率避险产品,帮助企业增强风险中性理念,提升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助力企业科学应对汇率风险敞口,实现更加稳健的经营。渝中区80余家中小外贸企业外贸进出口额实现正增长,占全区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

(二)切实降低避险保值成本。在“汇保通”合作模式下,中小外贸企业实现了不缴纳保证金或只缴纳部分保证金,减少了企业流动资金占压,增强了运用避险产品规避汇率风险的积极性。渝中区内银行助力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大幅增长。

(三)助推涵养法治化金融生态。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机构积极丰富避险产品,助力企业健全汇率管理机制,增强企业优先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意识。2022年,渝中区内银行经常项目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1126.8亿元。

(一)推动试点扩面。强化政企银对接,加强政策宣传,深入挖掘企业需求,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不断降低避险保值成本,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小外贸企业纳入“汇保通”汇率避险服务范围。

(二)创新产品设计。鼓励银行机构创新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避险产品,推广以实时市场分析、高效产品创新、优质客户服务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深度融入金融科技,通过定制化方案满足企业多样化避险保值需求。

(三)加强风险管理。支持银行机构完善衍生套保业务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引入大数据进行数据检验和风险判断,加强风险监测管理,强化对风险计量、风险缓释、中小外贸企业潜在风险状况等动态评估,及时总结风险防范经验。

根据《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为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有效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重庆两江新区推出全国首个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产品——“科技跨境贷”,助力解决高新技术服务贸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科技跨境贷”指合作银行通过向企业开具融资性外汇保函、备用信用证或提供离岸直贷等方式,为企业向境外银行借入外债提供融资服务。

(一)明确科技跨境贷企业申报条件。申报企业需为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且符合《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业务操作指引》、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发展方向、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下等条件。

(二)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企业可通过将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担保的方式,或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或信用保证和知识产权质押组合的方式取得合作银行的授信。

(三)建立协同审核机制提升企业信用度和申贷成功率。由两江创投公司作为运营管理机构向社保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职能部门核实申请企业注册、纳税、社保等信息,综合评判是否为该企业向合作银行出具推荐函。

(四)制定科学融资方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符合规定的企业单户每笔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500万元人民币(含)的科技跨境贷款敞口融资额度,单笔融资对应的国际贷款期限应不超过1年,自获得第一笔科技跨境贷款当年度起,最多可连续5年申请科技跨境贷。

(二)有效拓宽了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截至2022年底,已有13家银行参与了两江新区科技跨境贷合作,为6家服务贸易企业办理贷款约5600万元人民币。

(一)进一步推广科技跨境贷。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让更多符合申请条件的高科技企业申请到该产品。拓展合作银行,吸引更多银行参与进来,扩大辐射范围。

(二)进一步丰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科技跨境贷和科技成长贷等现有科技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出更多符合实际的融资产品,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THE END
1.外接测试国联期货内部测试专用,暂未上线。立刻下载 查看详情 接入认证技术规范文档 免费 运行环境: MD5: 软件大小:1.25MB 更新时间:2023-06-09 软件说明: 《期货公司客户交易终端信息采集及接入认证技术规范》 立刻下载 查看详情 CTP评测版API 免费 运行环境: MD5:8D66B3CDA0C580C5C662AADAA65A0C39 软件https://www.glqh.com/wjcs.jhtml
2.项目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测试报告商品贸易程序开发测试报告【项目】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测试报告 一.项目介绍 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采用前后端分离来实现,并使用Mysql数据库来存储相关数据。前端主要有四个页面构成:登录页面,注册页面,列表页,以及编辑页,模拟实现一个简单的交易系统,其后端实现的主要功能:登录,注册,验证码,分页,合约的增删改查,交易的下单,撤单,修改密码,修改https://blog.csdn.net/qq_66481465/article/details/140243926
3.期货模拟交易软件手机版安卓手机版 软件介绍 技巧攻略 全部平台 标签:期货 介绍 真实好用的模拟期货交易软件 期货模拟app,一般又称期货模拟交易软件手机版。 华安期货上线的一款综合性期货学习软件,集实盘账户复盘、期货模拟交易训练、行情动态回放等多项实用功能于一体, 结合丰富的学习内容资源,完美契合交易员及投资新人的各类学习诉求。模拟https://m.liqucn.com/rj/9929961570270.wml
4.关于交易系统测试的通知上海期货交易所将于2024年7月6日(周六)开展全市场测试。相关事宜请参见《交易系统测试指南》(附件)。 测试问题请联系信息科技一部: 值班电话:021-68400802 电子邮箱:tech@shfe.com.cn 传真:021-68400385 特此通知。 附件:《交易系统测试指南》 上海期货交易所 https://www.shfe.com.cn/publicnotice/notice/202407/t20240703_801935.html
5.期货从业:期货投机与套利交易在线测试(题库版)考试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期货从业》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期货从业:期货投机与套利交易》题库,分栏、分..http://www.91exam.org/exam/87-4536/4536314.html
6.期货指标回测平台有哪些?如何免费下载?[有帮助]1. 聚宽(JoinQuant):聚宽是一个提供量化研究、回测和实盘交易的在线平台,适合个人量化投资者和机构。https://licai.cofool.com/ask/qa_4338162_1_2.html
7.期货交易新纪元:探索顶级期货软件的功能与优势中信期货交易版是一款专为专业投资者打造的期货交易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提供了实时行情、交易下单、持仓管理等多种功能。同时,中信期货交易版还支持多种交易策略和技术指标,方便投资者根据自己的交易风格进行选择和调整。其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操作便捷,适合专业投资者进行高效、精准的交易操作。 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342434170081280
8.你不可不知的程序化交易平台:MT5交易开拓者Multicharts和Wind支持多个模型、多个品种的组合测试,并自动生成汇总信息,图表等。还有对于初级期货交易者来说许多界面及专业功能不知如何设置。另外TB函数虽然功能强大,但它使用的语言稍微复杂了一点点,没有一番学习或专业的知识可能没法编写出完整的公式,当然这需要使用者的耐心研究。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02/06/48546587_750376218.shtml
9.奥维通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责任。如本次交易因涉嫌所提供或者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 者重大遗漏,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在案件调查 结论明确之前,将暂停转让其在上市公司拥有权益的股份,并于收到立案稽查 通知的两个交易日内将暂停转让的书面申请和股票账户提交上市公司董事会, 由董事会代其向证券交易所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51100004142_56.shtml
10.量化交易平台(CATS)简介经纪业务2019版v1.4(35页)量化交易平台(CATS)简介-经纪业务2019版 v1.4.pptx 35页内容提供方:天下为公 大小:2.2 MB 字数:约7.03千字 发布时间:2021-09-16发布于北京 浏览人气:252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0915/5341344232004004.shtm
11.国内伦敦金交易平台汇金黄金app下载10元期货交易app国内伦敦金交易平台 最近贵金属交易行情好像还是挺不错的,作为一个风险比炒股低的投资项目国内伦敦金交易平台一直深受投资者欢迎,这里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国内伦敦金交易平台软件手机版下载。 展开>ios应用 安卓应用 PC软件 伦敦赛事2012 版本:1.0.2类别:体育 大小:13MB语言:简体中文 立即下载 https://m.duote.com/zt/gjsjy296/
12.GitHubtradenow模拟交易平台(支持Windows、Linux、MacOS、FreeBSD) tradenow是兼容CTP接口的模拟交易平台,一定程度上可替代simnow等模拟平台进行功能测试。 CTP程序无需修改代码也无需重新编译,只需在这里下载与CTP API版本号一致的交易dll,覆盖掉自己的即可,行情dll不用改,行情的接入地址可使用各期货公司的实盘地址。 https://github.com/Purple666/tradenow
13.恒生客户服务平台如果你从事量化投资,那么恭喜你来对地方了——欢迎来到,恒生金融交易测试平台。 1. 服务介绍 金融交易测试平台是恒生Light云提供的一套强大的高仿真实训系统,基于恒生多年深耕金融行业的底层能力,平台提供:1、模拟恒生核心柜台产品UF2.0(证券柜台+期货柜台+期权柜台);2、模拟交易所。 量化投资者通过开放的接口对接到金https://www.hs.net/openplat-doc/informationDetail/detail/915
14.期货交易基础知识测试欢迎您参加期货交易基础知识测试,整个考试时间限时30分钟,请您确保在考试期间网络通畅。如考试过程中因设备问题或网络问题中断,则需要重新注册准考证并登录进行考试。技术支持电话:400-620-5555,支持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 2023年以前历史成绩查询:链接地址 https://eztest.org/exam/session/41672/
15.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功引进了高清显示、集成电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超12万亿元,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设立。https://www.gz.gov.cn/zfjg/gzsrmzfbgt/qtwj/content/mpost_7287969.html
16.交易者工具网期货跟单跟单软件量化交易平台证券模拟期货量化工具 交易策略 账号展示_主观短线波段风控 期货目标点位程序化 选股软件-短线选股 网站帮助 工具信息 1.MacdMinute测试说明 2.反向跟单系统-零滑点 3.小闪客关联使用 4.证券实盘下单解决方案 5.期货资金风控、仓位盈亏风控程序验证中 6.信号跟单平台 http://tradertool.cn/
17.中国期货业协会投资者适当性测试平台测试说明 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知识测试系统使用说明 关于“期货交易基础知识测试”系统上线公告 旧版测试成绩查询 金融期货测试 商品期货期权测试 原油期货投资者适当性测试(中文) Knowledge Test of Crude Oil Futures(press to enter the test) 铁矿石期货投资者适当性测试(中文) http://www.cfachina.org/servicesupport/examination/suitability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