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吐蕃三号墓编号为99DRNM3(下文简称为M3),其封土基本上是在平地上构筑,其东南面15米处有一小山丘。封土平面近椭圆形,周长99米,最大直径约33米。封土顶部接近长方形,长14.2米,宽11.0米,封土高约3.7米。封土坡度约为30度。封土被破坏严重,顶部有塌陷现象,下陷0.8~1米,面积约有140多平方米,形状呈不规则形。
一、墓室形制与结构
墓室位置在封土平面中并不居中,而是偏向西南部。墓室平面形状似凸字形,面积约60平方米,墓道朝南,方向为北偏西250度,墓室开口高于地表,由东室、中室、西室和墓道四部分组成,这三座墓室的平面基本呈长方形。
墓道顺墓门朝南略向东偏,为阶梯式,共有8级,由墓道向外数第一级台阶基本和墓底,每一级台阶高度8厘米-24厘米不等。台阶面为硬土,东西两侧为石墙,约1米厚。墓道两侧封土平面地表上发现4根南北向平行排列的细柏木。墓门基本为长方形木柱构筑,木柱各个面皆被削平。由外向内有两层木质门槛。
由墓道进入主墓室即中室,中室长约3.6米、宽约2.7米,为不规则长方形。其上方覆盖柏木,南北方向排列,两端放置于墓室石墙上,柏木共有39根,其中10根较为完整,剩余29根可能是因为盗墓行为被折断。墓道口西石墙东北角处有一根长方体立柱,有一块长方形木构件嵌立于立柱底部和门坎之间,靠近门坎处凿一半球形窝状,其用途不清楚。中室南部残余地砖较多,东西向排列的有6排,约有30块,规格不一,中室和西室接界处地砖有三层,且交错叠压,其具体建筑意义不明确。中室西北部还有残余两排南北向的地砖,地砖大都带孔,以方孔为主。
东室与中室之间由一过道连接,过道宽约1.44米,长约1.65米。过道两侧即为墓室石墙,已坍塌,过道底部铺有地砖,仅残余南部五块,东西向排列,其中三块带圆孔。
东室长约5.0米、宽4.4米、高2.6米。东壁完好,南壁和北壁已坍塌,东壁面石块较平坦,一面朝外,石壁基本垂直于墓室地面。石壁上端和距墓底1.2米处有相同木构件嵌于石壁表面,木构件由两根木条组成,木条其表面平整,有刨凿痕迹,露出的一面涂有红彩,两根木条相接处平整、紧密。上述两根木构件把石壁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上下两部分。东室地表平铺地砖,地砖呈青灰色,夹砂,火候甚高,清理墓室时发现有一块砖孔上插有木棍,其具体用途不明。地砖底下为一层硬土,约10厘米厚,再下为原始砂石粒。东室扰土里发现两具尸骨,故墓主的灵柩很可能是停放于此。此外在东室北壁近东壁处发现牛骨架、人骨架与木片、木条杂处的现象,推测木片、木条原可能为棺具的木构件,这些跟苯教的丧葬仪轨有关。
西室长2.8米、宽2.5米、高2.26米,北石墙塌陷,西室西壁和南壁高2.26米,构筑方法同东室东壁。西室内未发现地砖。西室西南角发现一堆粮食余存(小麦或青稞),约有80厘米厚。
中室北壁及东室北壁、西室北壁的下半部分为原始基岩,墓壁的其余部分皆由石块堆砌而成,厚约1米左右。石块大小不一,岩石成分和质地与北壁原始基岩相同,很可能当时是开采北壁原始基岩构筑石墙及铺柏木上方石层。除东室东壁和西室西壁、南壁外,其余各壁均塌陷。另外,西室扰土里有白色石灰石7块,东室扰土里有1块,盗洞扰土里有4块。这些石头表面皆有被凿平,凿痕明显,且有榫铆结构,因其位置已被扰乱,是否属于墓室内的建筑构件难以判断,其中四块石头上刻有藏文。
东室东壁
西室西壁
西室南壁
二、随葬品
M3被盗严重,随葬品皆在扰土中发现,具体原摆放位置已不清楚。但是发现的随葬品种类比较丰富,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纺织品、皮制品、漆木器、木简、石刻、陶器、骨饰、珠石等,其中以纺织品与木器居多。
(一)金器
金器:5件,包括卷草纹镶嵌绿松石金牌饰、十字花金箔饰、三狮纹镶嵌绿松石包金银饰物、狮纹镶嵌绿松石包金银饰物、金珠缀饰各1件。
卷草纹镶嵌绿松石金牌饰
狮纹镶嵌绿松石包金银饰物
三狮纹镶嵌绿松石包金银饰物
十字花金箔饰
(二)银器
银器:3件,包括珍珠地卷草纹银管状物、圆角方形银指环、圆形银环各1件。
圆角方形银指环
珍珠地卷纹银管饰
(三)铜器
铜器:9件,包括铜铃、铜丝、铜片、铜器残件、红铜珠、铜器柄、残铜器柄、铜铃、彩绘残铜片各1件。
铜铃
(四)铁器
铁器:3件,包括铁带扣、带木鞘小铁刀、铁锹各1件。
(五)纺织品
纺织品:约有80件,主要有绫、道符、锦、绢、带字丝绸、刺绣、麻织品、缀珍珠丝带、线绳等品类。
其中红色地墨绘花卉绫出土3件,标本99DRNM3:23-1出土于东室扰土内,残长53.6厘米、残宽40.6厘米,上墨绘花卉,暗花图案极其复杂,有双圈联珠纹,联珠纹内残存一只回首卧鹿,鹿角已残,背生双翼;两圈联珠及内圈联珠与鹿纹之间以圈带隔开。
棕红色地对鸟锦
红色地墨绘花卉绫
▲图自上至下分别为:1.刺绣;2.墨绿色地鹅黄色印花绢;3.缀珍珠丝带
▲图从左至右分别为:1.石榴花锦;2.黄地鸟纹锦;3.云朵状花纹锦带
橙黄色地蓝色印花印金绫
道符2件。其中标本99DRNM3:16为绿色地绢,出土于东室扰土内,残长11.5厘米、残宽5.0厘米,字墨书,三部分符字贯通起来的涵义为“上天太阳神炁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99DRNM3墓主据推测是吐蕃的高级贵族,该墓也成为现知唯一的出土道符的少数民族墓葬,对研究我国古代吐蕃人的宗教信仰形式及其与中原宗教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价值。
道符
黄色带字丝绸1件,为标本99DRNM3:53,残长13.0厘米、残宽11.5厘米。大约存9个字,墨书,只有“州”与“教”两个字较清楚。黄色绢1件,为标本99DRNM3:42,残长8.0厘米、残宽4.3厘米。现存5字,“黄州”二字字体较大、清晰。
黄色绢
(六)皮制品
皮制品:3件(套),包括皮靴2对、皮件1件。
(七)漆木器
漆木器:包括漆皮2件、漆器底1件、漆器残片4件、贴金箔彩绘木构件12件、彩绘木板16件、木俑5件、贴金箔彩绘木鸡2件、木碗底1件、木勺1对、木器口沿1件、彩绘木箱状木器1件、木构件若干。其中彩绘木板上主要表现的内容为花草、动物及人物形象。
人头俑
鸡头木俑
骑马木俑
武士骑马俑
贴金箔彩绘木鸡
彩绘木箱状木器出土于墓道扰土中。形状似方形木箱,原料用柏木。仅存五个面,即一个底面和四个侧面。五个面朝外部分皆有彩绘。底面长44厘米、宽40厘米、厚2厘米。其朝外部分先用白颜料涂上做底,再施蓝色颜料,无图案,其余四个侧面皆由四块木板组成。木板间由外向内层层叠压,形成叠涩状侧面,最靠上和最靠外的木板为长方形,中间两块木板为等腰梯形,最下面一块木板为梯形。木板之间有铁钉痕迹,但已生锈。
彩绘木箱出土状况
南侧第一块彩绘木板
东侧第一块彩绘木板
北侧第一块彩绘木板
西侧第一块彩绘木板
(八)木简
木简:共3支,其中两支完整,另一支仅剩两片残片,木简上的字体为古藏文。
木简
(九)石刻
石刻:长方形大石条有12块,颜色为白色,出土位置不一,其中西室扰土里有7块,东室扰土里有1块,盗洞扰土里有4块。此外还有几十块碎石。这些石条可能是用于封门,但已无法窥得原貌。其中有4块石条刻有字,为古藏文。
藏文石刻
(十)陶器
陶器:共5件。均为残件,可分辨的器形有壶、罐。
(十一)骨饰
骨饰:共5件。
(十二)珠串
珠石:其中包括绿松石3件、珠串2件及大量方解石,方解石推测和苯教丧葬轨仪中的“寒冰石”有关。
珠串
往期回顾
01
游青海探古墓丨都兰热水墓群(一)——热水一号大墓
02
游青海探古墓丨都兰热水墓群(二):都兰吐蕃一号墓(十七)
03
游青海探古墓丨都兰热水墓群(三):都兰吐蕃二号墓(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