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杨少侯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拳法传承
杨澄甫
陈卜
杨氏太极拳真传
陈王廷
古城文化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古城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
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古城美誉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太极城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2005年,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拳架开展大方
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换位逢转必沉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二十四式拳谱
1、起式
(一)左脚分开半步
(二)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
(三)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马分鬃
(一)①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②转身上步③弓步分手指尖与眼同高
(二)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③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④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
(三)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③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④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
3、白鹤亮翅
(一)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二)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
(三)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脚掌虚点地面4、左右搂膝拗步
(一)①右手前摆②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④弓步搂手推掌
(二)①轻轻地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眼看后手与头同高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④弓步搂推指尖与眼同高推到中间轴线上
(三)①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③上步屈臂④弓步搂推5、手挥琵琶
(一)后脚跟近半步
(二)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
(三)虚步合手两手成侧立掌6、左右倒卷肱
(一)①撤手转腰翻掌②提脚退步屈臂收手③坐腿虚步推掌
(二)①撤手转腰翻掌②屈臂转腰提脚退步③坐腿虚步推掌
(三)(四)动作同(一)(二)7、左揽雀尾
(一)转腰分手
(二)抱手收脚支撑困难时可脚尖点地
(三)转腰向前上步脚跟先落地
(四)弓步棚手
(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边去翻转手心相对
(六)坐腿转腰后捋两手摆到身体侧后方
(七)转身搭手仍转向正前方右手心贴在腕关节内侧
(八)弓步前挤两手两臂撑圆
(九)坐腿引手
(十)弓步前按腕与肩高8、右揽雀尾
(一)转身扣脚分手
(二)坐腿抱球收脚
(三)转身上步
(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方翻转相对
(六)坐腿转腰向下向后捋
(七)转腰两手合在胸前正向前方
(八)弓步前挤
(九)分手坐腿后引手也叫后棚(十)弓步向前推按9、单鞭
(一)坐腿转身扣脚左云
(二)坐腿转腰向右云
(三)翻掌勾手收脚勾尖向下左手掌心向内
(四)转身上步
(五)弓腿翻掌推掌10、云手
(一)坐腿转腰左手下落向右云摆画弧勾手分开
(二)转腰向左移动重心两手交叉向左画狐摆动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
(三)向右转两手交叉向右摆动到右侧翻掌出脚开步
(四)转腰向左云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
(五)转腰右云翻掌出脚开步
(六)转腰左云翻掌收脚并步并步相距20厘米11、单鞭
(一)转腰右云
(二)翻掌勾手提起左脚跟
(三)转身出脚上步
(四)弓步翻掌前推12、高探马
(一)跟步翻掌两手心向上
(二)坐腿屈臂收手
(三)虚步推掌左手收到腹前13、右蹬脚
(一)穿掌活步脚尖脚跟向左侧移动
(二)落脚弓腿分手
(三)抱手收脚
(四)蹬脚分手方向右前方30度14、双风贯耳
(一)收脚并手两手翻转向上
(二)落脚收手握拳
(三)弓步贯拳弓腿和贯拳的方向右前方30度15、转身左蹬脚
(一)坐腿转身分手扣脚眼看左手
(二)抱手收脚重心后坐
(三)分手蹬脚方向左前方30度16、左下势独立
(一)收脚摆手提勾
(二)出脚落手
(三)仆步穿掌
(四)弓腿挑手
(五)独立挑掌膝关节和肘关节上下相对小腿自然下垂脚尖脚面展平17、右下势独立
(一)落脚转身摆手提勾
(二)右腿向右侧伸出右手微下沉
(三)仆步右穿掌掌指向右侧虎口向上掌心向前
(四)弓腿挑掌起身前脚尖外撇后脚尖内扣重心前移后手勾尖转向上
(五)独立挑掌左手左腿一起向前上方提起手是侧立掌脚尖斜向下右手按在体侧18、左右穿梭
(一)①向前落脚脚跟着地脚尖外撇②抱手收脚③向右前方上步脚跟落地两手分开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右前方30度右手举架在头的前上方
(二)①撇脚落手转腰②抱手收脚③上步挫手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左前方30度19、海底针
(一)跟半步落在中线上
(二)坐腿转腰提掌成侧掌提到肩上耳旁左手落到腹前
(三)左脚前移半步成虚步右掌向前下插掌上体略向前倾20、扇通臂
(一)上体立直提手收脚
(二)上步翻掌
(三)弓步推掌21、转身搬拦捶
(一)转身扣脚摆手
(二)坐腿握拳右拳停在腹前拳心向下
(三)摆脚搬拳搬到身前拳心向上左掌按在体侧
(四)转身收脚摆手收拳
(五)上步拦掌拳收到腰间
(六)弓步打拳拳心向左拳眼向上22、如封似闭
(一)穿手翻掌翻转向上
(二)坐腿收引
(三)弓步前按23、十字手
(一)转身扣脚
(二)弓步分手
(三)交叉搭手
(四)收脚合抱24、收式
(一)翻掌分手
(二)垂臂落手
(三)并步还原
杨式四十式拳谱
01、起势02、揽雀尾03、单鞭04、提手上势05、白鹤亮翅06、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08、搬拦捶09、如封似闭10.斜飞势11.肘底捶12、倒卷肱13.左右穿梭14.左右野马分鬃15.云手16.单鞭17.高探马18.右蹬腿19.双风掼耳20.左分脚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扇通背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左右伏虎势27.右下势28.金鸡独立29.指裆捶30.揽雀尾。31.单鞭32.左下势33.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35.转身摆莲36.弯弓射虎37.搬拦捶38.如封似闭39.十字手40.收势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系列性的拳种,要想了解它、学习它、研究它,那你就的全面的掌握它。如果你想利用太极拳锻炼身体,学一个中架就完全可以了。杨式太极拳的学习程序是先学中架、再学提腿架、大架、快架、散手、一时短打,在中架学好后,四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即可和其他架子穿插着学,最后学习小架。
太极拳中架
姿势高低幅度适中,故称中架子。是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架子。该拳架分为阴手阴腿、阴手阳腿、阳手阳腿、阳手阴腿四个拳架(现在在社会上流传大都是杨澄甫先生简化定型的阳手阳腿和阳手阴腿拳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腿拳架和实腿拳架)。阴腿阳手还是阳腿阴手,除在练习周身一家和将各种身法要领练到身上之外,主要是在练习缠丝,给练习背丝扣打基础。应该知道,区分太极拳和其它拳种的主要依据就是看你练的拳中是否有缠丝和背丝扣。杨式太极拳中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圆,是练平圆。圆在卦象上是指天,也就是乾。在练习时,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步皆能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加之推手练习。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中盘。整个套路除比当今流传的杨澄甫定型拳架多一个践步栽捶、二起脚外,其它拳势、顺序基本接近。速度较慢,每遍约15分钟。
太极拳提腿架
太极拳大架
是在提腿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点与提腿架相近,但每势完成后不提腿,而都要跟步,使两条腿当一条腿用。步子和动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称大架。在练习时,弓步坐腿,臀部均低于膝,进退都要求在一条腿下蹲的条件下,先将另一腿收回,再仆步伸出,这样势必增加了活动量,故此架便于提高功力。由于不断以仆步往来、旋转,因而可以在方桌甚至高凳下往返穿越。其高难度,于此可见端倪。该拳架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下盘。杨式太极拳大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圆,是练立圆。中架是练平圆,大架是练立圆,平圆和立圆就构成了立体圆。再具体些说就是无极一变就是太极,太极一变是缠丝,缠丝一变是背丝扣,由缠丝变背丝扣即是太极拳。大架因吃功夫,一般每遍约6分钟左右,但功夫越深速度越慢。
太极拳快架
太极撩挎八卦掌
在太极拳中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撩挎八卦掌在太极掌中为第四掌。太极掌的第一掌是无极掌、第二掌是太极掌、第三掌是九宫掌、第四掌是撩挎八卦掌。太极掌的功用:一是练身法、步法、手法、眼法。二是练缠丝、背丝扣、迎敌。撩挎八卦掌在太极丹田功中为第五套。撩挎八卦掌可以单练,一是练缠丝,二是练背丝扣,三是练发劲,四是练招势,五是练左腾挪、右闪战。
太极四路炮捶
在太极拳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四路炮捶与四隅捶亦有将其统称为太极八卦捶的。四隅捶打的是四隅角,四路炮捶打的是四正方,合二为一为八方,即八卦,故称八卦捶。四路炮捶在太极丹田功中为第六套。四路炮捶主要是单练,一是练缠丝,二是练背丝扣,三是练上下,四是练开合,五是练领落。
太极拳小架
是继以上拳架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整个套路可在八仙桌上演练,故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名称顺序虽然与中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每遍拳架约30分钟练完。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不带发劲,从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高更慢的状态,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使太极十三势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练习,一经功力已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练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肃静自然之境,架子虽小,仍可巩固加深原有功力,健身效果更属上乘。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是拜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
传统杨式太极剑套路共55式,十三种剑法,属内家剑法,内家剑法的特点是剑走轻灵,尚巧轻,以静御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太极剑套路结构正是以此为原则,剑法细腻,结构严谨,演练起来轻柔和缓,舒展优美,攻防结合,精\气\神合而为一.故在练剑过程中要求剑法分明,剑式准确清楚,动作整洁,形象逼真.通过经久练习,自然达到用剑之妙.太极剑运动在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太极剑运动显示了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太极刀
(杨氏太极刀的特点为前剑后刀,与一般的刀不同。刀法也是刀剑合一。)杨氏太极刀属杨氏太极拳类型的短器械,它源于杨氏太极拳,其演练方法和要领以及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相同,再配以钢刀,更显得刀姿潇洒利落,神态威武雄壮。
太极十三枪
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2.拳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杨振基先生在晚年也依然牵挂着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2005年起,因病卧床的他逐式口授、讲解,指导夫人裴秀荣携弟子将家传练拳心得整理成口诀,编写出《杨澄甫式太极拳歌诀详解》书稿,为传统太极拳留下宝贵的技术资料和理论遗产。高风亮节
世界杨氏联谊总会:(2572663633@qq.com)甘肃省杨氏(1729310)浮山头杨氏(86841008)善庆同宗(45901817)再正通光昌胜秀(7648339)中华杨氏群(17576416)杨氏江苏群(42580130)中华杨氏文化研究会(1612883619)杨氏广东群(30373390)广西杨氏群:(20698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