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类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样对于难以计数的大量商品来说,如何进行商品分类(classificationofgoods)也是认识商品特点、洞察商品现状、探寻变化规律、深化理论认知和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
实际上有关我国人民币的分类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为完整再现新中国的货币发展史,清晰概括这些钱币的发行状况、结构及特点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民币发行历程的复杂性,在如何进行科学分类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试图对这些不同认识进行梳理,并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试探性阐述作者的一些看法。
根据以上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者思考的我国人民币分类体系见图1。
如图1所示,这个分类体系与某些分类方法存在一些差异,这里将涉及以下主要问题。
一、“流通人民币”与“非流通人民币”的区分
通过图1可以看到,在这个人民币分类体系中,第一层级就将全部人民币分为了“流通人民币”和“非流通人民币”两个一级子系统。
(一)“流通人民币”
(二)“非流通人民币”
在我国发行的人民币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门类就是“贵金属币”。我国的“贵金属币”由金、银、铂、钯等不同的贵金属材质铸造而成。如果按重量(盎司)计算,铂币和钯币仅占总重量的0.053%,为简化起见下面将以金币和银币的数据为主进行分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贵金属币”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但为什么说它们是“非流通人民币”呢?首先让我们通过表1分析一下“贵金属币”的面额与贵金属价格以及零售指导价(也称初始发行价)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贵金属币”完全是一种以货币形式出现,以贵金属为载体,用于收藏或投资的商品。在“贵金属币”上标示的面额不是价值交换的尺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货币符号,完全不可能出现按面额进行市场流通的情况,在理论和现实中都不可能具备法偿性,同时也不承担现代信用货币的基本职能,因此称为“非流通人民币”。
(三)两种货币门类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流通人民币”与“非流通人民币”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人民币大家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除此之外,它们却在物质形态、使用功能、价值结构以及法偿性等方面存在根本不同。因此在我国人民币分类体系的一级分类中,首先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区分。
当然对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也存在一些纠缠点。
例如,在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贵金属特别是黄金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资产和硬通货,在国家或民众抵御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就会把“贵金属币”具有的金融属性与现代信用货币具有的货币功能联系起来,认为我国发行的“贵金属币”也具备一定的现代信用货币职能。在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中,尽管黄金曾经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直接承担货币职能,但自从1976年牙买加货币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后,黄金与现代信用货币已经脱钩。我国发行的“流通人民币”也遵循这种国际惯例,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信用货币,不存在与黄金的对价关系。人们所想象的“贵金属币”的货币属性仅是由它们的机体材质派生而来金融属性,是“贵金属币”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现实的国际金融市场中不仅是“贵金属币”,只要是黄金和白银,这种贵金属的金融属性都一并存在。目前在理论界对黄金是否为货币存在很大争论,但这里主要是研究我国人民币的分类问题,因此在我国现行人民币的整体框架下,不能将“贵金属币”与承担信用货币职能的“流通人民币”等同。
又例如,在一些宣传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贵金属币”具有法偿性。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认识误区。何为货币的法偿性,货币的法偿性就是在法律规定下,人们可以按照货币上标示的面额支付公共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但从我国“贵金属币”的价值结构看,由于具有高高在上的贵金属价格作为底部支撑,因此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正常的货币流通中,不会出现按标示面额进行货币兑付的情况。实际上为了防止有可能出现的面额高于材质成本的问题,在进行“贵金属币”的价值结构设计时,已经事先留有充分空间,在理论和现实中都设置了坚实屏障。当然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流通人民币”中的“普通纪念币”,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2015年发行的航天钞。由于“普通纪念币”具有信用货币的不足值特性,一旦当钱币市场的交易价格与面额基本相当时,就会有不少人把它们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这才是“流通人民币”的法偿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人民币的分类体系中,首先将“流通人民币”与“非流通人民币”进行区分,不但客观反映了我国人民币中不同门类币种的不同发行目的,同时也可以在信用货币属性上进行严格划分。特别是在我国发行的人民币币种总数中,“贵金属币”已占到85.39%,它一方面已经成为整个人民币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发行、管理和销售机制。充分认识“贵金属币”的基本性质,按艺术收藏品的规律办事,对不断改革完善发行管理体制,促进我国金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二、“流通人民币”中“流通纸币”与“流通金属币”的区分
通过图1可以看到,在人民币分类的二级子系统中,将“流通人民币”分为了“流通纸币”、“流通金属币”和“普通纪念币”三个二级子系统。这种分类设计似乎也有别于目前的一些分类方法,其核心是将“流通纸币”和“流通金属币”在分类结构上进行了单独划分,主要理由如下。
(一)区分“流通纸币”和“流通金属币”的合理性
从我国人民币的实际发行历程看,虽然“流通纸币”和“流通金属币”都在一个机构的管辖下印制和铸造,但是它们的发展变化却有不同的逻辑,体现了不同的发行目的,也反映出不同的发展特性。
从我国“流通纸币”的发展历程看,“第一套纸币”主要是适应全国解放的形势,在统一各根据地货币基础上发行的,但也存在面额过大、品种过多、使用不便、纸张质量不高等问题。“第二套纸币”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而出现的。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第二套纸币”没有全部实现国产化,其中的3元、5元和10元纸币委托当时的苏联印制。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独立掌握货币印制权已经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于是“第三套纸币”诞生了,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钞票印制技术的全面提升。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为原有票面结构配套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无法适应,因此及时调整票面结构是发行“第四套纸币”的最大诱因。然而“第五套纸币”的发行,主要是全面提高钞票的防伪技术和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货币流通的复杂环境。
为充分体现“流通人民币”内部两种不同门类货币的各自特点和铸造发行管理规律,同时真实再现这两种货币的发展历史,作者在我国人民币分类体系的二级子系统中,将“流通纸币”和“流通金属币”做了分离处理。
(二)“流通金属币”内部的分类问题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在“流通人民币”中将“流通纸币”和“流通金属币”进行分解后,紧接着就会出现“流通金属币”的进一步分类问题。
解决了“金属分币”的分类,其它三组“金属元角币”的分类就相对简单,只需按照发行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为“第一套金属元角币”、“第二套金属元角币”和“第三套金属元角币”,形成了“金属元角币”中的三个四级子系统。
三、“非流通人民币”的细分结构和名称
通过图1可以看到,在人民币分类体系中,将“非流通人民币”特指的贵金属货币定义为“贵金属币”,并在三级分类中将这个子系统分类为“投资币”、“纪念币”和“特种币”三个板块。这种分类方法和称谓也与当前的一些分类方法有所不同,其核心在于不仅要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贵金属货币内部的基础结构,同时也要更准确地体现我国贵金属货币内部的多样性,主要理由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从1979年9月开始发行贵金属货币以来,我国的贵金属货币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家族,如何通过完整包容的分类方法,透析这个庞大集合体的内部结构,已经成为全面认识我国贵金属货币的基础工作。
我国贵金属货币的发行状况见表2。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以大熊猫为主题,以投资属性为突出特点的投资型贵金属货币(可称为”投资币”),它特指1盎司、1/2盎司、1/4盎司、1/10盎司、1/20盎司5种普制熊猫金币和1盎司、1/2盎司2种普制熊猫银币。2016年盎司改克后,还将包括最新加入的30克、15克、8克、3克、1克5种普制熊猫金币和30克1种普制熊猫银币。
二是以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行的贵金属货币(可称为“纪念币”)。例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金银纪念币”和“曹雪芹诞辰300周年金银纪念币”。
三是以某一文化要素为背景发行的贵金属货币(可称为“特种币”),这种贵金属货币的特点是以宣传中华文化及文明为目的,没有指向明确的纪念事件或人物。例如“2016中国丙申(猴)年金银币”和“2016吉祥文化金银币”。
通过表2可以看到,这三种门类的贵金属货币,由于在发行目的、发行体量、定价机制、经销方式和市场交易价格特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具有不同的收藏投资特性。
例如,以大熊猫为主题、以投资属性为突出特点的“投资币”,虽然发行的项目数量和币种数量相对较小,但发行体量巨大。到2015年底,发行的总重量(盎司)和市场价总值已经分别占到贵金属货币总量的42.19%和44.88%,成为了整个贵金属货币大家族中极其重要的支点。另外“投资币”的发行定价也与“纪念币”和“特种币”有很大不同。它的发行定价是按照一定的升水紧随贵金属价格波动而变化,同时与“纪念币”和“特种币”相比定价升水也低很多。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贵金属货币门类的市场交易平均溢价率较低,并随紧贵金属价格的变动而震荡,投资特性凸显。由于这种贵金属货币门类具有以上基本特性,因此在我国的金币市场中人们一般把它们称为“投资币”,同时这种称谓也得到国际金币市场的普遍认同。
再例如,从贵金属货币的另外两个门类看,虽然“纪念币”和“特种币”与“投资币”对比,在差异性上具有某些共同点,但从“纪念币”和“特种币”之间的对比分析看,这两个门类的贵金属货币不但项目主题的性质根本不同,同时在经济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别。在发行的总规模上,“特种币”为3213.45万盎司,“纪念币”为1643.31万盎司,前者比后者高出1.96倍。但从市场交易价格的平均溢价率上看,前者比后者高出1.41倍。这种连续性整体性的经济指标差异,已经可以充分说明由于两者在项目主题和文化渗透力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引发出它们在收藏投资属性上显示出不同特性。
分类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某一目标集合体的内部结构和特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方面“投资币”、“纪念币”和“特种币”在项目性质上存在差异,同时它们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具有不同的权重和特点。如果要分析、研究和认识这些差异和特点,对这三个板块从分类结构上进行区分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
既然需要对我国的贵金属货币进行分类,那么这个门类的总名称就值得商榷。我国文字的使用非常考究,并有严格的使用逻辑,每个名词都应有明确无误的内涵,特别是在商品分类中商品名称的选用就更应该严谨和科学。从我国人民币的分类结构看,如果将这个贵金属货币门类统称为“贵金属纪念币”,已经显得包容性不够和不甚妥当。一是因为“投资币”和“特种币”没有任何特定的纪念指向,如果把它们定义在“贵金属纪念币”名下,就显得文不对题;二是这个名称已经不能准确涵盖这个集合体内部的不同结构,包容性存在缺陷。从“投资币”、“纪念币”和“特种币”的共同特征看,将这个贵金属货币门类统称为“贵金属币”是完全适当和稳妥的,并在这个总名称之下,组成“投资币”、“纪念币”和“特种币”三个集合要素也将顺理成章,符合逻辑。
在我国人民币的分类体系中还将涉及一些其他问题。
(一)“流通金属币”和“普通纪念币”中的精制币如何分类
在我国发行的“流通金属币”和“普通纪念币”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币种就是精制币。截止2015年底,在“流通金属币”中发行有精制币10个币种,在“普通纪念币”中发行有精制币90个币种,合计100个币种,铸造总量约695万枚。
据了解,这些精制币主要是为扩大宣传交流、丰富钱币品种和满足收藏鉴赏而发行的。尽管这些精制币在钱币收藏市场中具有程度不等的溢价,但是它们的材质均与相应币种相同,属于不足值货币。从我国人民币分类的基本原则出发,这些精制币应该分别计入相应的“流通金属币”和“普通纪念币”的分类体系中。
(二)与贵金属币配套发行的铜币如何分类
1982年至1985年,在我国发行的一些“贵金属币”项目中也配套发行了20种铜币,总量达到71.9万枚。在我国人民币的分类体系中如何对这些铜币进行归类,也一直存在争论。如果把这些铜币归入“贵金属币”范畴,显然机体材质大相径庭。如果将它们归入“普通纪念币”,在央行发布的“普通纪念币”目录中又榜上无名,说明它们没有列入“普通纪念币”的管理范围。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关键要分析研究这些铜币的价值结构符合哪种人民币的分类特性,同时兼顾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我国与贵金属币配套发行的20种铜币的价值结构分析见表3。
如表3所示,按当时的有色金属价格计算,这20种铜币的材料成本与面额之间的比值在1.59%至6.34%之间,加权均值为4.17%,属于不足值货币,币面标示的面额不是货币符号,而是具有法偿性的价值标定。这些基本特性完全符合“普通纪念币”的货币特征。即使按2015年的平均铜锌价格计算,材料成本也未超过标示面额。但是又如何解释为什么它们没有被列入央行发布的“普通纪念币”目录呢?
众所周知,在我国“贵金属币”的早期发行管理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特别是当时缺乏严密的管理制度,经销机构的随意性较强,出现过一些在今天看来较难解释的现象。这20枚铜币就应属于这种情况的一个案列。值得注意的是,配套铜币的发行仅仅到1985年,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说明这种配套发行方式已经受到央行管理部门的约束。
(三)“普通纪念币”中“纸币”和“塑料币”的统一称谓问题
在我国发行的“普通纪念币”中,除了发行有“金属币”之外,还发行过“纸币”和“塑料币”。虽然“纸币”与“塑料币”的外观有些相似,但由于它们的机体材质根本不同,如果把它们统称为“纸币”显然不妥。关于这类货币的称谓,相对于硬币(金属币)而言,目前社会上也有人将“纸币”和“塑料币”统称为“软币”。但是在金融领域,“软币”和“硬币”已有其他特定含义,而目前在货币生产行业对此还没有出现统一名称。因此在“普通纪念币”的三级分类中,暂时没有确定“纸币”和“塑料币”的统一称谓,而是称为“纸币和塑料币”。
(四)金属币的铸造名称问题
实际上我国的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发行的主管部门,完全有权利决定金属币的铸造名称。而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保持政策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不能没有章法和随意性过大。目前我国在金属货币的铸造名称上确实存在混乱局面,让普通民众雾里看花,摸不清其中的来龙去脉,也完全不知晓刻铸“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刻铸“中国人民银行”的币种在法律性质和货币等级上到底有何区别。
从表面上看,我国的金属货币刻铸什么名称与人民币的分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从分类学的角度出发,由于货币的发行名称可能涉及到币种的不同性质,因此也是在人民币分类要素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刻铸“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刻铸“中国人民银行”的金属币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那么这两种称谓就应该统一。要不然统一刻铸“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不然统一刻铸“中国人民银行”,不应出现无法解释的混乱局面。从目前世界各国发行流通货币的情况看,纸币一般以银行券形式出现,而金属币一般均延续历史发展惯例刻铸国名、面额和铸造年号,以体现国家权威。从国际惯例出发,建议恢复2000年10月以前的做法,在金属货币上统一刻铸“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
以上是作者对我国人民币分类体系进行的说明和解读,按照这个分类体系统计的各门类币种的发行状况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