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铜绿的化学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化学工艺;化学物品;绿色化技术;绿色化学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化学基础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专业化的学科,这项技术自身属于系统性的施工方式或者说施工工艺。而目前所广泛推广的绿色化学就是化学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切实有效的科学技术,来将其完全清楚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利用这一方式,能够达到对空气进行净化的目的,这也称之为经济性化学。我国当前坚定的认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发展途径便是可持续化发展,利用绿色化学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最终达到对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统一的目的。下文主要针对传统化学工艺的绿色化技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传统化学工艺的特点
在我国社会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化学工业在整个生产行业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国民经济的提升来说,具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模式,一方面它对于社会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而另外一方面,它也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这是现代社会的挑战,也是现代社会的机遇。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化学工业在整个社会中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了极大的比例,而其自身所具有的发展速度极其迅速。但是在不断对化学工业进行发展加快的过程中,其对于环境所可能带来的隐患也越来越大,既有可能对于生产所需的生态系统带来危害。这主要是由于化学工业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会进行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其污染气体不仅仅会对于周边的生产环境带来危害,还会对于化学工业自身的发展、进步进行了阻碍。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其化学工业还是无法完全脱离化学原料,所以,在进行化学原料生产的时候,务必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减少生产所所带来的污染,从而达到减缓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目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化学产品加工的同时,必须要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管理措施来管理化学生产技术与手段。一直以来,我国对环境问题都非常重视,也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以此来管理或者改善传统的化学施工工艺,从而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生产,达到绿色环保的效果。
2绿色化学的含义与优点
自从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绿色化学就通过对于交叉学科的工业应用进行发展。这一状态,不仅是社会和人们意识所产生的快速提升,也是自然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哈绿色化学直接认为是现代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坚实基础。也就是说,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只有良好的应用了绿色化学技术,才能够避免环境中大量有害物质的存在。通过相应的技术来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有效的稳定生态系统。绿色化学的口号最早产生于化学工业非常发达的美国。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其应用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不断的提高,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在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其在反应的过程中,反应方式和反应管理技术措施是当前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最终产物,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
2.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2.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2.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3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在当前国际上有着重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说化学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化学危机也同样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目前化学理论中所存在的不成熟方面,这对于社会的运转来说,成为了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保证做到绿色化学,是当前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来新.化学工业中的新课题———绿色化学[J].贵州化工.2000(S1)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小学生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他们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此外,还应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他们。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福建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
3.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5.柔韧素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廊道基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努力,但在城市总体发展上仍然赶不上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步伐。由于人口源源不断的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被极大地改造或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因此,人们对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2“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结构的描述,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管理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
斑块是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其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类型有河流保护型廊道、生物保护型廊道、环境防护型廊道和游憩使用型廊道等;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接度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的迁移。
2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与廊道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绿化用地,其整体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在城市中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职能。现在的绿地系统往往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相结合,将城市的绿化用地、广场、道路系统、文物古迹、娱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因素统一考虑。不同的系统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系统功效,绿地系统的整体功效应当大于各个绿地功效之和,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相对稳定而长久的。
3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的绿地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问题。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规划中包含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各类绿色斑块,以及各类作为环境资源走廊和种植走廊的江、湖、河岸绿带或其他防护绿带。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走廊互相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起到基质的作用,充分发挥着其动态控制能力。
其一,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依照面积大小,将城市内各类绿地斑块进行合理调整。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小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大中型绿色斑块的补充,可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三种类型的绿色斑块相对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其物质、能量和生物的有效循环和流动,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益。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尽可能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修建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公园、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地斑块的合理规划;保证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等大型绿地斑块不被破坏,与城郊农地共同形成城市的生态保护区。
其二,城市绿地系统中线型绿地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防护林带、滨河绿带等组成,其除具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外,还起到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地廊道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及其他条件,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必须尽可能的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作为城市防尘、防噪、防污、治污的绿色生态屏障。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其三,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加强绿地的建设,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城镇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外界的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镇气候,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并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相处。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
关键词烟叶;K326;施氯量;产量;品质;影响
EffectsofDifferentChlorideApplicationAmountonPhysicalandChemicalQualityofK326
ZHANGChun-tao
(WanzhouBranchofChongqingTobaccoCompany,Chongqing404000)
AbstractByusingthemethodofplotdesign,physical,chemicalchangesofK326wasobtainedinthecaseofthedifferentchlorideapplicationamount.Theresultsshowedthattheeffectiveamountofchlorinefertilizercouldimprovetheyieldoftobacco,theproportionofhigh-classleaf,appearancequality,economicbenefitsandotherphysicalproperties.Whenthechlorideapplicationamountwas67.5kg/hm2,reducedsugar,totalsugar,totalnitrogen,proteincontentinthemiddleleaveswerethehighestcomparedtoothertreatment,nicotinecontentwasmoderate,sugaralkaliratioandnitrogenalkaliratioweremorereasonable,chemicalcompositionwasmorecoordinated,couldguaranteethecontentinleavesoftobaccowithgoodqualitystandard.
Keywordstobacco;K326;chlorideapplicationamount;yield;quality;effect
氯作为烤烟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施用过程中十分谨慎[1-2]。在烟叶生长过程中施适量的氯,一是可以促进烟株健壮生长,提高烟叶品质;二是可以增强烟株抗旱、抗病能力[3-5]。烟叶含氯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外在质量、吸湿性和香味等品质[5-6]。因此,合理施用含氯化肥,使烟叶含氯量适宜,对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吸湿性和香味等品质具有重要意义[7]。重庆市万州地区常年种植K326,但由于土壤缺氯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烟叶品质的提升。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万州烟区不同施氯量对烟叶K326产量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旨在确定万州烟区氯的适宜用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通过对万州区土样采集分析得出,万州烟区土壤水溶性氯含量的变幅为1.54~19.96mg/kg,平均值为7.76mg/kg。按照中国烟草总公司烟草种植区划对土壤氯素含量的限定标准,当土壤含氯小于30.0mg/kg时,最适宜烟草种植;当土壤含氯大于45.0mg/kg时,不适宜种植烟草[8-12];可见,万州区植烟土壤均符合中国烟草总公司规定的最适宜种植烟草的标准,不会发生烟草氯过量问题。相反,万州区烟土氯含量总体处在较低水平,而植烟土壤氯素含量并非越低越好,烟叶含氯含量过低会影响烟叶品质[13]。万州潜在缺氯的土壤(≤10.0mg/kg)占82%[13],长期而言,需适当增施含氯肥料,避免缺氯影响烤烟生长和品质[14](表1、图1)。供试烟叶品种为K326。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施氯量处理,分别为34.5、67.5、135.0、169.5kg/hm2,以不施氯作对照(CK)。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30m2,每个小区植烟50株,栽烟16500株/hm2。周围设置保护行,底肥施用烟草专用复合肥(9-12-25)600kg/hm2,全部在移栽前一次性施入。各处理的氯肥全部单独施加。
1.3测定方法
测定的烟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总糖、还原糖、蛋白质、烟碱、总氮、钾、氯,并计算糖碱比和氮碱比,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参照参考文献[8]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氯量对烤烟K326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施氯可明显提高烤烟K326的产量。从表2可以看出,施氯量为135.0kg/hm2,烟叶产量最高,为1834.5kg/hm2。施氯量为67.5kg/hm2,烟叶产量次之,为1791.0kg/hm2。当施氯量为169.5kg/hm2时,烟叶产量比施氯量34.5~135.0kg/hm2反而下降,但仍比CK增加。结果说明,针对K326这一烤烟品种,施入氯的有效适量可以提高该品种的烟叶产量。
2.2不同施氯量对烤烟K326产值及烟叶等级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施氯可提高烤烟K326上等烟的比例。随施氯量的增加,上等烟比例呈直线上升,其中以施氯量135.0kg/hm2处理的上等烟比例最高,为55.23%。当施氯量为169.5kg/hm2时,上等烟比例降低。表明适量提高施氯量可提高烟叶上等烟比例,提高其外观品质和经济效益。
各处理均价对比表明:施氯量135.0kg/hm2处理价格最高,均价21.4元/kg,其次为施氯量67.5、34.5kg/hm2处理,其均价分别为21.2、20.7元/kg,不施氯的对照处理与施氯量为169.5kg/hm2处理均价差别不明显,表明合理施氯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烟叶的外观品质。氯对烟叶产值变化的影响与均价相同。各处理产值对比表明:施氯可提高烟叶的产值,其中施氯量135.0kg/hm2处理产值最高,为39258.3元/hm2。
2.3不同施氯量对烤烟K326中部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不施用氯的情况下,K326中部烟叶中的氯含量仅为0.21%,含量偏低。随着施氯量的增加,其烟叶中的氯含量直线上升。当施氯量为67.5kg/hm2时,中部烟叶含氯量为0.86%,符合优质烟标准。而施氯量为135.0、169.5kg/hm2处理的含氯量分别为1.43%、1.78%,大于对一般优质烟要求烟叶含氯量小于1%的标准[15-17]。
从表4还可以看出,施氯量为67.5kg/hm2处理中烟叶的还原糖、总糖、总氮、蛋白质含量对比其他处理为最高,烟碱含量较适中,钾含量较不施用氯时提高17.8%,糖碱比、氮碱比较合理,化学成分也较协调[18-19]。因而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氯量为67.5kg/hm2时,可以保证品种K326中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符合优质烟的标准。因而针对K326而言,适量施用氯肥,有利于改善该品种的烟叶品质[20-21]。
3结论与讨论
万州区烟区常年土壤中含氯量较低,经测定2013年烟区土壤的平均含氯量为7.76mg/kg[13],烟叶平均含氯量为0.21%。针对万州区情况,结合试验结果,建议施氯量为67.5kg/hm2。另外,本研究仅局限于针对烤烟K326中部叶的化学品质开展,欠缺对氯在烟叶不同部位的含量及品质变化方面的研究分析,同时未有降雨对土壤中氯含量的变化指标体现。因此,具体施氯量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土壤情况以及降雨量合理喷施[22-25]。
4参考文献
[1]胡国松,郑伟,毛震东.烤烟营养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64.
[2]谢建昌.钾素与作物健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罗鹏涛.氯在烟草体内的生理代谢功能及其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0(1):57-61.
[4]李联铁,袁德厚,孙泽江.含氯肥料对烤烟叶片含氯量的影响[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1994.
[5]刘洪斌,毛知耘.氯和钾营养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1):57-60.
[6]毛知耘,周则芳,李欧强.氯化铵与作物营养和产量品质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3(1):34-41.
[7]王瑞新,马常力,韩锦峰,等.烤烟香气物质主不同施肥类型对其主要成分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4(2):151-154.
[8]阎克玉.烟草化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6-108.
[9]周翼衡.烟草生理与生物化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92-93.
[10]王德清,郭鹏程,董翔云.氯对作物毒害作用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0,21(6):258-261.
[11]葛淑芳,章艺,梅笑漫,等.逆境胁迫下烟草生理生化响应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1-24.
[12]中国科学院烟草研究情报室.烟草的微量元素[J].国外烟草,1989(1):25.
[13]代,岑小红,杨胜华,等.武平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4(2):261-263.
[14]史端和,赵方杰,沈其荣.植物营养原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6.
[15]王瑞新.烟草化学品质分析[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7.
[16]王瑞新,马常力.烤烟香气物质成分与成熟度的关系[J].烟草科技,1991,21(4):25-27.
[17]邱玲,熊杰,冉帮定,等.不同施肥量对云南烤烟红花大金元香气成分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增刊1):75-77.
[18]孟显华,符云鹏,刘明,等.氮和钾施用量对烟草光合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3):260-263.
[19]高家合,秦两云,谭仲夏,等.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对评吸质量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6):492-501.
[20]杜咏梅,郭承芳,张怀宝,等,水溶件糖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0(1):7-10.
[22]李仲林.论我国优质烤烟基地的土壤环境[J].中国烟草,1987(4):34-40.
[23]WITTEREK,TOLBERTRC.2-chloroethytrimenthy1anamoniumchlorideandrelatedcompoundsasplantgrowthsubstance[J].PlantPhysiology,1980(35):871-877.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
A.铁熔化成铁水B.用二氧化碳制干冰C.铁投入盐酸中D.工业制氧气
2,下列物质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的是()
A.铁矿石、天然气B.铜、生铁C.铁、不锈钢D.钢、氧化铁,
3、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
4、以下关于电解水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化合物
B、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1:2
C、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每2份水分解可以生成2份氧气和1份氢气
5、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铁生锈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CO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D.铁高温下化为铁水
6、有关合金的叙述:①合金中至少含两种金属②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⑤生铁是含杂质较多的铁合金(比钢多)⑥生铁可完全溶解在稀盐酸中。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C.①③④⑤D.③④⑤
7,患贫血症的人可以多吃韭菜,因为韭菜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蔬菜,每100g韭菜中含铁8.9mg。这里的8.9mg铁是指的是()A.铁元素B.铁单质C.氧化铁D.硫酸亚铁
8.在下列铁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是()
A.FeOB.Fe2O3C.Fe3O4D.FeS
9、将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的是()
A.硫酸铜溶液B.硫酸溶液C.硫酸亚铁溶液D.稀盐酸
10、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1,下列关于Fe、Fe2+、Fe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化合价相同B.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D.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12,黄铁矿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4FeS2+11O2=2X+8SO2,推断X的化学式是()A.Fe2O3B.FeOC.Fe3O4D.Fe,
13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A.AgB.Fe、AgC.Zn、FeD.Zn、Fe、Ag
14.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最多的是()
A.铝B.镁C.铁D.锌
15.在天平两盘上的烧杯中,各放入质量相同的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分别向两边烧杯各加入5g镁和5g铁,镁和铁全部反应而消失后,天平的指针()
A.偏向加铁的一边B.偏向加镁的一边C.仍停留在原来的位置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6.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17.锂是一种金属单质,化学式为Li,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易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则锂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18,.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在振荡时产生静电,容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事故,若在油罐车尾部挂一条拖地的铁链便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是利用铁______________的性质。
19.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的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药波尔多液的成分之一是CuSO4,不能用铁桶盛放波尔多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0.高层建筑都采用铝合金门窗而不采用钢门钢窗,铁制的舰船外面需涂油漆而铝合金制的飞机却不用,解释两个事例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和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与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
(1)金属活动顺序是M比N(填“强”或“弱”),相对原子质量是M比N的(填“大”或“小”)。
(2)M与稀盐酸反应结束后,消耗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g。
23,请完成下面填空:
(2)铁制品易发生锈蚀,请写出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氯化物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可以一次性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
24,人类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如利用沼气燃烧可以煮饭、炒菜等,请你举出两例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事例。①②。
25,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加工可得到石油液化气,假设某石油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为C4H10,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小明家欲将石油液气灶改为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灶具,他应将空气管口(填“增大”或“减小”)
26,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2)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氧化钙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三,简答题(31分)
27,水能助燃也能灭火,(1)把大量水浇在正在燃烧的可燃物上火会熄灭
(2)在燃料油里喷入适量的细水滴油会将水滴包围起来,油因被水分散而雾化,雾化后油燃烧的越来越旺
28,.探究活动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均相同;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的稀盐酸的质量和浓度均相等。
(1)该实验的目的是、
。两支长颈漏斗中产生的现象的不同之处是。
(2)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比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________(填“多”、“少”或“相等”)。
探究活动二:为除去铜屑中混有的少量铁屑,并测定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现有如下A、B两组实验方案。
A: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搅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B: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3)两种方案,你认为不能达到目的的是(填“A”或“B”),理由是。
(4)在你所选取的方案中,若采用加热烘干的方式干燥滤渣,会导致测定的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或“无法判断”)。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反应;
(2)对于该图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②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④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30,(2)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进行了右图实验,并对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作出猜想】①只有Zn(NO3)2②Zn(NO3)2、AgNO3
③Zn(NO3)2、Cu(NO3)2④Zn(NO3)2、AgNO3、Cu(NO3)2
【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填标号),其理由是
【实验探究】若猜想①成立,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B的成分,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固体B,
滴加有气泡产生
31,小明发现家中一枚戒指生满了铜绿,他和同学利用这枚戒指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查阅资料】真金在空气中不会生锈,生满铜绿的“金戒指”材质为铜锌合金;铜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CuO、H2O和CO2。据上述资料可推知,碱式碳酸铜由种元素组成。
【实验探究】将该枚戒指加入过量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绿色。
(1)小明认为:气体中除了含有CO2,还可能含有少量。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检验这种可能含有的气体。
(2)小红认为,除了水外,蓝绿色溶液中只含有氯化锌。小华认为除了水和氯化锌外,蓝绿色溶液中还应该含有、。他取适量上述蓝绿色溶液,加入光亮的铁片,观察到了现象:①,②,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4)小明想进一步探究“金戒指”中铜元素的含量,取一枚同材质的“金戒指”,称得质量为3.8g。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金戒指”经浓硝酸氧化、碱化等步骤处理后,最终得到纯净的氧化铜,称得质量仍然为3.8g(实验过程中铜元素损失忽略不计)。则“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0题答案(1)C(2)②猜想②中无Cu(NO3)2,说明Cu(NO3)2已与Zn反应生成Cu,而Cu能与AgNO3反应,故也不可能有AgNO3【或Zn应先与AgNO3反应后与Cu(NO3)2反应,当有AgNO3剩余时,溶质中一定含有Cu(NO3)2】
稀盐酸(或稀硫酸等)
Zn+2HCl=ZnCl2+H2
(或Zn+H2SO4=ZnSO4+H2)
关键词:实验设计;情境创设;转换法;对比法;复习课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7
一、背景分析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标内容的一级主题,它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到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科学探究属于方法性内容、程序性知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长期以来没有作为狭义的知识出现,教材中也没有以文本形式体现,只是大量的具体探究实例。对于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在目前的纸笔测试中也无法全面的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评价,学生喜欢实验却缺乏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并借鉴学生平时反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开设了一节科学探究中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的复习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点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通过回归教材、总结归纳、尝试设计实验等环节层层深入,提炼出常用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科学探究的内容和方法明朗化、显现化。
二、教学案例描述
1.情景1
将班级学生分组,每六人一小组完成两个兴趣小实验。
实验1: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锥形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2:将小气球内的液体注入到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集气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展示装置并描述装置发生的现象。
师:三套装置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它们的实验原理类似吗?
生:三套装置都是密闭的,由装置内压强减小引起装置中部分器材产生形变从而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师:哪些液体和气体能让装置产生这样的形变呢?
生:互相讨论后回答。(1)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2)水与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或氯化氢气体;(3)水与氨气;(4)稀硫酸与氨气……
师:针对刚才老师的疑问,你们做出了猜想,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这就是一般进行科学探究的要素。
师:刚才同学们的实验装置中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我们知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的实验现象,你能通过老师的实验设计明白其中的设计原理吗?(教师分步演示实验。见图2)
师:演示实验1、2、3步,此时能证明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可以,先让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当反应不再进行时加入固体氢氧化钠,通过塑料瓶的变瘪程度可以判断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象这种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让隐性实验显现化。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转换法。
师:要证明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我们除了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伴随的明显现象外,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呢?
生:检验是否有新的生成物。
师:演示实验4。
师:在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反应能否发生时,不要忘记紧扣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后续实验检验有新的生成物或检验反应物消失(减少)也是途径之一。
学以致用:提供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分别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让学生根据信息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分组汇报、评价实验方案、演示实验。
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用到了转换法?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生答:如分子运动看不见,可转换成可见的酚酞溶液的变红证明分子的运动,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宏观化。又如,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氧气的体积看不见也不易测量,可转换成水的体积进行观察,把间接的现象直观化。再如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可转化成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然后再加稀盐酸至红色突然褪去,证明酸和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等等。
2.情景2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组实验中,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导致部分装置发生形变可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仅通过密闭装置压强减小无法判断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如何用这样的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生:将刚才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即可。
师:很好!对比法也是我们常用的实验设计法之一。设计对比实验时关键要弄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中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分别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运用了这种方法?
生:互相讨论。
生答:⑴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⑵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⑶木炭、硫磺、铁丝等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⑷探究燃烧的条件;⑸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等等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比较典型的对比实验(见表3)。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纠错,深刻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及相同与不同的因素。
师: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铜如果也置于潮湿的环境中是否也会生锈呢?
生:也会生锈,有铜绿生成。
学以致用:李明同学视力不好,戴了一副眼镜(铜制眼镜框),某日发现镜框上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学习知道,该物质是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俗称铜绿)。
【提出问题】铜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假设猜想】根据铜绿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共同作用的结果。猜想的依据是。
【设计与实验】
师:实物投影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科学探究不再茫然,对实验设计不再无助。实验设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现实生活和今后的学习中要针对不同实验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潜能挖掘出来,课堂才会有生命力。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步步设疑、创新实验设计激发思维、身边熟悉的变化层层剖析使得整节课上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
思维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和内核,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不但可以是枯燥难解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更易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需要和探索新的未知知识。
1.注重情境创设,助推学生的认知行为
教学情境的功能不只是导课。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都具有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的作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本节课选着学生分组实验“密闭容器中液体和气体混合”的情境,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出现,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引入新课,激趣质疑;二是利用实验情境突出实验装置设计的巧妙性,引出了实验设计的方法――转换法;三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到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对比法。一组兴趣实验的情境创设串起整节课的主干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形成感性认识,在剖析实验原理、归纳实验设计方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最终促进学生理性认知的发展。
2.改进实验设计,彰显实验的方法功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个无明显现象的重要反应。从各类教参资料及近几年中考实验命题来看,设计该实验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或直接检验生成物的方法。笔者重新设计实验:在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半瓶蒸馏水(在瓶口挂上装有片状氢氧化钠固体的塑料小药瓶)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倒置塑料瓶,让氢氧化钠与剩余的二氧化碳反应,观察现象;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观察现象。将该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常见实验设计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认知难点。
优化整合的实验起到了构建新知、形成概念、运用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等多种功能。
3.注重知识迁移,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将知识储存于大脑中,而是要将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夯实“双基”,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把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