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石(Apophyllite)是一种含结晶水的钾钙硅酸盐矿物,四方晶系。因其解理面上散射出的光线呈珍珠光泽,酷似鱼眼的反射色,故称“鱼眼石”。晶体呈柱状、双锥状、等轴状或板状,晶簇、板状、粒状、叶片状集合体,无色、白色,含杂质的呈玫瑰红、浅绿、蓝、黄等色。玻璃光泽至珍珠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4.5~5,比重2.3~2.4,多与沸石、方解石、水晶、直闪石、黄铁矿等共生。板状结晶或柱状结晶、有着漂亮颜色和一定厚度的魚眼石,被人称为宝石,是制作各种首饰的珍贵原料。鱼眼石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矿物,鱼眼石因其美丽的外表,艳丽的颜色,以及产量和产地的稀少,是矿物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种。鱼眼石从其含氟和羟基的多少可以分为氟鱼眼石和羟鱼眼石两个亚种。一般多为氟鱼眼石,像印度出产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印度鱼眼石以其颜色艳丽,品质优良著称,被世界藏家所喜好,据报道印度所出产的鱼眼石晶体最大的有20cm的单晶。其他出产地点还有巴西、美国、日本、冰岛、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德国等,鱼眼石我国也有出产,产地有青海、江苏、辽宁和湖北。
橄榄石因其颜色多为橄榄绿色而得名,大约3500年以前已经在古埃及发现。橄榄石是一种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分子式为(Mg,Fe)2[SiO4],属斜方晶系;晶体形态常呈短柱状,集合体多为不规则粒状;颜色多为橄榄绿、黄绿、金黄绿或祖母绿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5-7.0,密度3.27-3.48克/立方厘米;具脆性,韧性较差,易出现裂纹。透明而色泽鲜艳、无瑕疵的橄榄石晶体可作为宝石。优质橄榄石呈透明的橄榄绿色或黄绿色,清澈秀丽的色泽十分赏心悦目,象征着和平、幸福、吉祥等美好意愿。古代的一些部族之间发生战争时常以互赠橄榄石表示和平,在耶路撒冷的一些神庙里至今还有几千年前镶嵌的橄榄石。优质橄榄石的世界著名产地有埃及圣约翰岛,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挪威的斯纳鲁姆,德国的艾费尔地区,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另外,中国河北张家口也出产宝石级橄榄石。
黝帘石,英文名称Zoisite,属绿帘石(Epidote)矿物家族,是一种结晶构造复杂的矿物。斜方晶系,常见柱状结晶,晶面上明显可见纵向线状纹路是黝帘石外型之重要特征。黝帘石硬度6-6.5,比重3.55,具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颜色有无色、白色、灰色、绿色、黄棕色、黄色、蓝色、粉红色等。黝帘石具有多个变种,如与红宝石共生的绿色黝帘石变种以及粉红色的锰黝帘石等,这些变种大多以不透明块状形态产出,故不大适合作为宝石饰品;仅有带蓝紫色的黝帘石变种——又称之为坦桑石(tanzanite,亦有人称之为坦桑尼亚石、丹泉石或月泉石)为宝石级矿物。坦桑石首先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坦桑尼亚也是主要产区;锰黝帘石产区包括挪威、奥地利、意大利、澳洲西部以及美国卡罗来纳州;黄、绿色的黝帘石则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与肯尼亚.
彩硅石,产于湖南省耒阳耒水河中。耒阳南临南岭,北靠衡山,耒水穿城而过。水冲彩硅石质地细腻,硬度约7度左右,多呈黄、褐、藕红、墨玉等色调;石上纹理清晰,有凹有凸,色彩层次分明,有山水、景物等图案,形状千姿百态,刚柔一体,高雅雄奇、意境深远。彩硅石属硅质灰岩,硅质浆岩等沉积岩而成,含多种金属成分。石质结构细密、湿润纯净,经耒水长期冲刷,外表泽度高,有的尤如碧玉般玲珑剔透。
紫袍玉带石,产于贵州省江口县及印江县一带的梵净山区。玉带石走向数公里,平均厚度为8~15cm,开采难度大,产出较少。该石中有多种层次清晰的颜色,平行延伸,分布均匀,似条条玉带,其表层的精美图案,形如紫袍,故称紫袍玉带石。紫袍玉带石以稳沉的紫色为主体,绿条相间,同时伴有桔红、乳白、黄、褐等色,多层紫色和多条玉带构成层次分明的奇特色彩,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如玉,硬度3~3.5度,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紫袍玉带石属绢云母千枚岩,层次分明,手感细腻柔润,色泽自然和谐,密度高,耐酸碱,硬度适中,雕刻性能好,形态多样,含有能促进人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金红石、电气石,还含有钛、铁、铅、铬等多种元素,物性稳定,雕刻性能好,加工抛光后具有柔和的丝绢光泽,色彩俏丽动人、古朴典雅。可用于雕制砚台、印章等多种工艺品,其使用历史约早于清代。
集骨石是戈壁石的一种,产于我国戈壁地区,是一种呈放射状硅质框架构造石。以白色居多,亦有红色,黑色,黄色以及数种颜色混杂而成。石头框架中的软质矿物在漫长的自然风化过程中渐渐被销蚀,遗留下硬度相对较大的放射状框架,形如盛开的花朵,有石友称其为“风成菊”。白色的集骨石看起来像吃剩的鸡的骨头,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鸡骨石”。集骨石框架有玛瑙质,硅质,玉髓质等等。此种石头,能出特定造型的不多,一般是观赏其瘦骨嶙峋,参差有致的天然外表。以花形完整,整朵同聚,玛瑙或玉髓质的更具观赏价值古朴典雅。可用于雕制砚台、印章等多种工艺品,其使用历史约早于清代。
新疆彩玉,自古就享“金玉之邦”美名,在这片富饶又神秘的大地上,地层齐全,构造复杂,岩浆侵入频繁,各类岩石、矿物应有尽有。大自然赐予的新疆彩玉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而形成,硬度达到七度以上,新疆彩玉色彩之斑斓,色调之明快,堪称奇绝。新疆彩玉石体莹澈润滑,石表油脂光泽,形姿变幻,色彩丰富,妙趣天成。颜色有白底套红或套黄,或通体白色,与和田白玉不分上下。有的五颜六色,色泽缤纷,形态冰清玉洁、亮丽高贵,有的拙朴悠古,憨态可掬,有的温润奇姿,气韵大度;十分惹人喜爱。
贵翠,又称贵州玉,产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大厂镇一带。该石为含绿色高岭石的细粒石英岩,多呈淡绿色,颜色不均匀,具玻璃光泽,外观与翡翠有些相似,但多杂质,属低档玉料。贵翠因产于贵州而得名,可用于雕琢饰品。贵翠主要是由石英组成,其次为高岭石,含SiO2约87%、Al2O3约6.0%,少量Fe2O3、Cr2O3、TiO2、Na2O、K2O等。有天蓝、翠绿、浅绿、灰黄、红等色,以天蓝、翠绿为佳。显玻璃光泽,微透明。具花岗变晶结构、包含结构、块状构造。硬度约7度,密度近2.65-2.70克/立方厘米,拆射率1.54-1.55。
硅孔雀石(chrysocolla),又名凤凰石,是水合铜硅酸盐矿物。在很多铜矿地区都存在这种由铜矿分解而成的矿物,这是因为铜矿遇到含二氧化硅的水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硅孔雀石在自然界中多以皮壳状、葡萄状、纤维状或辐射状集合体出现,从蓝、蓝绿到绿色为主,若含有杂质,也会呈现出褐到黑色。硅孔雀石为一种次生的含铜矿物,主要产于含铜矿床的氧化带中,常与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自然铜共生,此外,也常和玉髓相伴一起出现,为部分蓝色或绿色玉髓的重要内含物。硅孔雀石之质优者亦常用作宝石或玉雕材料。硅孔雀石多数由黄铜矿、黝铜矿等受碱性硅酸盐热溶液作用变化所形成。硬度2-4,比重2-2.24。和孔雀石一样不透明,玻璃至土状光泽。与孔雀石的区别除化学成分不同外,颜色比孔雀石浅并近于天蓝色,比重和硬度均小于孔雀石,此外,硅孔雀石性脆。世界上出产宝石级硅孔雀石的国家有智利、美国、墨西哥、前苏联、埃及、扎伊尔、以色列等。中国已在新疆哈密、湖北阳新、广东阳春、云南个旧等地发现硅孔雀石,其中新疆、云南的硅孔雀石有一部分符合宝玉石的质量要求。
青金石(英文:Lapislazuli),是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蓝色、蓝紫色或蓝绿色的宝石。青金石属方钠石族矿物,等轴晶系,晶体形态呈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结构,颜色为深蓝色、紫蓝色、天蓝色、绿蓝色等。如果含较多的方解石时呈条纹状白色,含黄铁矿时就在蓝底上呈显现金色星点,带有闪光,青金石名字中的“金”由此迩来。青金石呈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条痕浅蓝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硬度5-6,纯青金石密度2.38-2.45g/立方厘米,一般青金石玉料2.7-2.9g/立方厘米。青金石是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主要存在于硅酸盐-镁质矽卡岩中和钙质矽卡岩中。世界上著名的青金石产地有阿富汗、智利、前苏联和加拿大等地,但首推阿富汗。阿富汗所产青金石有着均匀的深蓝至天蓝色,极细粒的隐晶结构中夹杂微量的黄铁矿,使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被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称之为“瑰宝”。一般来说,颜色深蓝纯正,无裂纹、质地细腻,无方解石杂质。不含金星(黄铁矿)或带有很漂亮的金星的青金石为上品。
锂辉石(spodumene),单斜辉石族矿物,晶体常呈柱状,粒状或板状。颜色呈灰白、灰绿、紫色或黄色等,硬度6.5-7,密度3.03-3.22g/cm3。成分:锂铝硅酸盐,为一种辉石族矿物。结晶特点:单斜晶系,柱状晶体,扁平柱状晶体,常有熔蚀现象,并有明显的三角形表面印痕。颜色:粉红色-紫红色、黄色、绿色、无色等。锂辉石是一种伟晶岩矿物,产于花岗伟晶岩中,常与水晶、电气石、绿柱石等伴生。锂辉石作为锂化学制品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玻璃、陶瓷行业,享有“工业味精”的美誉。著名产地有美国加州、巴西米纳斯吉拉斯、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缅甸、我国新疆等地,系辉石族矿物中最重要的宝石矿物,此外,在工业上也用作炼锂原料。锂辉石硬度较好,但还是应避免剧烈碰撞,绿色锂辉石应避免强光暴晒,可能会褪色。
绿柱石的化学组成为Be3Al2[Si6O18],晶体属六方晶系的环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体常呈六方柱,柱面上有纵纹,集合体有时呈晶簇或针状,有时可形成伟晶,长可达5米,重达18吨。多为浅绿色,成分中富含铯时,呈粉红色,称为玫瑰绿柱石;含铬时,呈鲜艳的翠绿色,称为祖母;含二价铁时,呈淡蓝色,称为海蓝宝石;含三价铁时,呈黄色,称为黄绿宝石。玻璃光泽,解理不完全。摩氏硬度7.5-8,比重2.6-2.9。绿柱石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云英岩及高温热液脉中也有产出。绿柱石是炼铍的主要矿物原料,色泽美丽者是珍贵的宝石,如祖母绿、海蓝宝石。
方解石(Calcite),化学组成CaCO3。属三方晶系的碳酸盐矿物。晶体常为复三方偏三角面体或菱面体与六面体的聚形,集合体多呈粒状、块状、钟乳状、纤维状及晶簇状等。通常为无色、乳白色,含杂质则染成各种颜色,有时具晕色,其中无色透明的晶体称冰洲石,玻璃光泽。摩氏硬度3,比重2.6-2.9,三组完全菱面体解理,故名方解石,性脆。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放出CO2。菱面体完全解理,硬度不大,加稀盐酸剧烈起泡。方解石是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是组成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成分。在石灰岩地区,溶解在溶液中的重碳酸钙在适宜的条件下沉淀出方解石,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等自然景观。
阳春孔雀石,又称铜矿石,古称绿青、石绿,主产于广东省阳春市石碌铜矿。该石属铜矿岩石,质地致密细腻,硬度约5度左右,含铜57.5%;有翠绿、墨绿、粉绿、天蓝等色;纹理有色带相间的同心纹、束状放射花纹、平绒环光圈花纹等,呈隐晶质集合体状,不透明,显玻璃和丝绢光泽;形态结构有葡萄状、钟乳状、皮壳状、丝绒状、晶簇状等,以葡萄钟乳状为多见;天然造型似山水森林、群峦叠翠、奇峰异洞或鸟兽人物等形状。孔雀石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通常呈柱状或针状;由含铜矿物质受碳酸及水相互作用而成,遇盐酸会起反应并易溶解;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其艳丽的绿色和斑纹与孔雀尾羽极为相似,故而得名。阳春孔雀石结晶完美,色彩绚丽,姿态奇特。有的呈笋、柱形,常兼翠绿、粉绿、天蓝等色于一石,美丽异常;还有的内空外坚,多姿多彩;其中葡萄状结构的孔雀石,质地细腻且最坚硬,表面滑润而有光泽,少见绒毛,为观赏石之佳品。
水硅钙,纤水硅钙石(Okenite),是以德国自然史学家LorenzOken的名字来命名的。晶体呈针状或扁平的刀锋状,常以辐射状的球形集合体出现。颜色有白色、黄色或蓝绿色,透明到半透明,具珍珠光泽,加热后会转换成副硅灰石,在酸中会溶成凝胶状。一般产于玄武岩的晶洞和裂缝中,硬度约5。比重约为2.3,呈类似棉花球的形状聚合一起,并常与鱼眼石、方解石、葡萄石及沸石类等矿物共生。世界著名产地有印度、格陵兰、智利和爱尔兰。
雄黄的化学成分是AsS,晶体属单斜晶系的硫化物矿物,又名鸡冠石。单晶体通常细小,呈短柱状,少见,一般以粒状或块状集合体产出。长期暴露于日光下会变为粉末状。板状解理良好。雄黄常呈橘红色,条痕呈淡橘红色,与辰砂相似,但辰砂的条痕颜色鲜红,呈油脂光泽。摩氏硬度低,为1.5-2,比重3.48。雄黄与雌黄、辰砂和辉锑矿紧密共生于低温热液矿床中,常与雌黄共生。桔红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黄晶体,显得艳丽、富贵,其柱状晶体长短参差,粗细相伴,多方向生长,势态奇特,再衬上白色方解石等共生矿物,绚丽多彩,构成整体自然美。要注意雄黄晶体免受风化。雄黄与雌黄是提取砷及制造砷化物的主要矿物原料。雄黄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具杀菌、解毒功效。民间用它做雄黄酒,在端午节时饮用。我国发现的最大雄黄晶体,产于湖南石门,长8厘米,宽5.4厘米,高3.5厘米,重255克,为世界罕见,现收藏于北京大学地质陈列馆内。雄黄的主要产地有美国、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中国湖南慈利和石门交界的牌峪是世界雄黄产地之最。
葡萄玛瑙石,产于内蒙古阿拉善盟苏宏图一带。该石坚硬如玉,摩氏硬度为6.5至7度,晶莹剔透,色彩绚丽,呈浅红至深紫等色,半透明,造型奇特。石上通体满布色彩斑谰、大小不一、浑然天成的珠状玛瑙小球,互相堆积,流珠挂玉,故得此名。葡萄玛瑙石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形成于火山口附近的大型空洞中,硅胶热液无法充满整个空间,即以某一质点如砂粒、泥块、水滴凝聚成珠状球状或水滴状,后来者附着于先期形成的珠体上,或悬于洞顶,或长于洞底,或挂于洞壁,越长越大。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岩洞被粘土所充填,因此葡萄玛瑙多埋于泥中,亦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葡萄玛瑙石是内蒙的独特石种,由于形成条件十分苛刻,再加上过多的开采,现已较难寻觅。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与温州市相连,南接瑞安市、文成县,西毗连景宁县、丽水市,北邻缙云县。青田石雕因取石料于浙西南山区青田县所产的优质叶腊石而获其名。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青田石,质地温润、脆软相宜、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既是篆刻艺术的最佳印材,又是石雕艺术的理想石料。青田石雕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发端于距今1700多年的六朝(公元222—589年)。青田石雕因材施艺、因色取巧,雕刻技艺极为精湛,尤以镂雕技艺见长;雕刻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表现手法多样,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交替使用,堪称中国工艺石雕之精典,也因此被国家文化部等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石雕之乡”。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基调写实而尚意,精妙而大器,细腻而见难度,抓形而见神采。娴熟而不同凡响的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等雕刻工序,使青田石雕独具艺术魅力,历史上备受文人学士所厚爱,在近代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进入欧美的中国传统工艺雕刻品。青田石雕不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对中国印学、石雕史研究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2005年,青田石雕被省政府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吕梁石产地一带山区系古代泗水与黄河汇流之处。吕梁石千奇百怪的形状,是由惊涛浊浪千百年来不断地冲刷侵蚀而形成的,蕴藏在吕梁的虎头山、牛山、雾山、大黑山、瘸山、花山、鹅山、红山等诸山峰上。白楼、圣窝、三黄、萧庄等村庄均有石农采石,尤以白楼、圣窝二村为多,始采已十几年。石农采石多在十一月底至来年清明的农闲季节,有的深翻自家土地寻觅,有的进山挖掘。吕梁石不如灵璧石细密坚实,裸露于地表的大多风化厉害,石质较疏松,于地下一、二米或更深处挖出的,质地则相对较好。吕梁石采回后,需先清理、剔除附着在石头表面和洞穴中的泥沙,有的要用清水反复刷洗,直至显露出原本石质,方可配座欣赏。
各种矿石(矿物晶)图片赏析
巴林鸡血石
鸡血石
:“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石种,一般用于印章。鸡血石最早于明代初期发现于浙江昌化,后为清代所重视。如乾隆下江南,天目山禅源寺主持曾献一方昌化石,后制成“乾隆之宝”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1972年,中日建交,周恩来总理将昌化鸡血石印章一对作为国礼馈赠田中首相,昌化鸡血石在日本名声大振,并很快波及港、台和东南亚,至今销售势头不减。鸡血石的另一产地是内蒙古巴林,巴林石的开发始于民国之初,至今已近百年。
褐铁矿
“褐铁矿”一词并不是矿物的种名,通常是针铁矿、水针铁矿的统称。因为这些矿物颗粒细小,难于区分,故统称为“褐铁矿”。由于它属于含铁矿物的风化产物(Fe2O3·nH2O),成分不纯,水的含量变化也很大。通常呈黄褐至褐黑色,条痕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块状、钟乳状、葡萄状、疏松多孔状或粉末状,也常呈结核状或黄铁矿晶形的假象出现。硬度随矿物形态而异,无磁性。褐铁矿是氧化条件下极为普遍的次生物质,在硫化矿床氧化带中常构成红色的“铁帽”,可作为找矿的标志。褐铁矿的含铁量虽低于磁铁矿和赤铁矿,但因它较疏松,易于冶炼,所以也是重要的铁矿石。世界著名矿产地是法国的洛林、德国的巴伐利亚、瑞典等地。
方铅矿晶体
方解石
多色性电气石
菊花石
孔雀石
孔雀石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中国古代称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成分为Cu2[CO3](OH)2,CuO71.9%,CO219.9%,H2O8.15%。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常呈柱状或针状,十分稀少,通常呈隐晶钟乳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纤维状集合体。具同心层状、纤维放射状结构。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常有纹带,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似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91,双折射率0.25,多色性为无色-黄绿-暗绿。硬度3.5-4.5,密度3.54-4.1g/cm3。性脆,贝壳状至参差状断口。遇盐酸起反应,并且容易溶解。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采了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矿山,利用孔雀石作为儿童的护身符,驱除邪恶的灵魂。在德国,人们认为佩戴孔雀石的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中国公元前十三世纪殷代已有孔雀石石簪工艺品。孔雀石具有鲜艳的微蓝绿色,是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
锂辉石
中沸石
艾叶绿
辰砂
硫黃
寿山石(田黄冻)
田黄石被称为印石之冠,是中国特有的名贵雕刻石材,素有“易金三倍”之说。田黄原产于沿福建寿山水田、砂土中,矿物成分为地开石,硬度多在2.6左右,密度在2.5—2.7之间,以2.62居多。原石多为自然形卵状独石,形似和田仔玉。据传,石块经溪水长期洗刷,石质逐渐变色而出现萝卜纹,呈黄色者称为田黄;白色者称为田白,产量极少,故显珍贵。田黄石细腻温润,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萝卜纹明显,新出田黄的表面带石皮者较多,间有格纹,这些都是田黄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