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送成品油固定管线
青藏高原格拉输油管线实现全程信息化管控
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简称格拉管线,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送成品油固定管线,于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军队组织修建,1977年10月基本建成,全长1080公里,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南讫我区首府拉萨。格拉管线沿青藏公路铺设,穿越楚玛尔河和沱沱河等108条河流,翻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等十余座大山,900多公里管线处在海拔4000米以上严寒地区(最高处海拔5231米),560多公里线路铺设在常年冻土地带。
四年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油管线
“每当我翻起老照片,看到40多年前摄于长江源头沱沱河桥上的照片时,都禁不住心潮起伏,当年参与修建格拉输油管线的往事,一件一件浮现在我眼前……”42年前参与格拉管线建设的“530”工程指挥部战士周述怡向记者介绍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当时西藏每年需要的大量燃料油,全靠汽车往返数千里运到西藏各地,仅汽车本身在路途中所耗费的油料就占到30%左右。修通格拉输油管线,能从根本上解决燃料油运输难和耗费大的问题。修建格拉输油管线,是党中央为解决西藏的燃料紧缺问题、减少长途运输环节、加速西藏经济发展而建设的伟大工程。开工之初工期预计4年,投资10亿元人民币,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地方工程技术人员参战。从1972年至1976年,经过4年的风餐露宿,终于建成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能输送多种油的管线,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格拉输油管线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周述怡说。
工程技术难度高全靠工程人员自己摸索
“我们汽车连长年在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之间跑车,一些班、排配合施工连队运输物资。夏天,驾驶室里晒得发烫,水箱又易‘开锅’,冬天则穿上大头皮鞋也会冻伤脚。尤其过昆仑山、唐古拉山等海拔高的地方时,车根本不敢停下,怕一旦熄火,就因为缺氧没法再发动起来。施工连队与我们相比,更是苦上加苦。他们分布在上千公里的施工线上,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的5000多米,每天进行挖掘、土建施工、焊接管道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焊工,过去大多没有专门学过这方面的技术,组建后经过短期培训就上了岗。而输油管线对焊接技术要求很高,焊管不能出现‘沙眼’,有了‘沙眼’就会漏油。所有焊接部位都要经过探伤仪探测,出现了‘沙眼’,要割开重焊。夏天日晒地烤,汗流浃背;冬天则冰天雪地,冻手冻脚。不少焊工被灼伤了双眼,经常红肿流泪。”
周述怡说,最难能可贵的是一批老军工,他们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年纪大,身体差,但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他们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年轻人更多更大。“格拉输油管线输油管由内径15.9厘米,德、日进口的无缝钢管焊接而成,外加防腐层,埋于1米多深的地下。中间修建若干个加压泵站,用高压输送油。这一工程技术难度高,要经过几百公里的永冻层地段,还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过去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全靠工程人员自己去摸索。”
整个施工在1976年完成。11月中旬,在拉萨举行了隆重的通油典礼,各部队都派人参加了。参加典礼的都是对工程有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从此,西藏缺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条世界上最高海拔、最长距离、多品种成品油输油管线,担负着80%以上的进藏油料输送任务,被誉为“西藏能源大动脉”。
目前格拉输油管线在信息化管控上居国内领先水平
在2002年—2004年国家投资3.27亿元进行了重大的技术改造,其内容主要有:部分地段更换主干管线,改用高效设备,改进泵站工艺流程,采用减阻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强安全防护,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实行现代化管理等。2010年,又对输油管线进行全面升级,到2011年格拉输油管线已实现全程信息化管控。
改造后的输油管线全线密闭输送。管线改造后,全线成为统一的水力系统,从根本上杜绝了冒顶等现象的发生。另外运用自控设备就可以对泵站各系统、各项设备进行有效监控、预警。调度更加便捷。调度指挥中心可以实时监控青藏线沿线各泵站输送油料的情况,并对产生的异常情况进行控制调度。
目前格拉输油管线不仅在信息化管控上居国内领先水平,而且在成品油管线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使用维修等方面也积累和探索了许多先进经验,使进藏的输油管线更加畅通、高效、安全,也能更好地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成品油管线输送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样板。(麦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