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是国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具体而言,就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变量,比如税率、利率、汇率、价格、站业等,以促进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的行为与过程。
宏观调控有以下三个特点(1)在经济学中,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经济的短期运行,解决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有时还使用收入政策。
(2)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的,但两者的具体目的和手段并不一样。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手段,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以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而政府管制主要是运用行政权力,直接限制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如市场准入、数量管制、价格管制、自然垄断和共有资源的管理等。
(3)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是因为市场会失灵,宏观调控只是为了校正市场失灵,使之更有效地运行,并非抑制和取代市场。
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金融宏观调控的框架要素包括金融宏观调控主体、金融宏观调控对象、金融宏观调控目标、金融宏观调控手段、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和金融宏观调控效应等。
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则将缺乏独立的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也缺乏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操作直接对象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此情况下,所谓金融宏观调控就是不存在的。
就金融宏观调控的类型而言,包括计划调控、行政调控、政策调控和法律调控四种形式。计划调控和行政调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政策调控和法律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政策调控和法律调控的色彩日趋浓厚,计划调控和行政调控只能是政策调控和法律调控的补充形式。
(二)货币政策及其特征
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其构成要素主要有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和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等。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中间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有中介目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
2.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一般涉及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问题,而不是银行或厂商等微观经济介量问题。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并间接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变动,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货币政策一般不采用或少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整“经济人”的经济行为,进而调控经济。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为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都是长期性的政策目标。而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和调节措施又具有短期性、实效性的特点。因此,货币政策的各种具体措施是短期的,需要连续操作才能逼近或达到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
3.货币政策的类型
(2)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给,从而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措施是积极的货币政策中所采用措施的反向操作。
(3)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年初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特殊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施的。从实际运作来看,“稳健”体现的是对货币政策所做的原则性规定和对总体趋势的把握,是一种指导思想、方针和理念,而不是针对货币政策操作层面(如积极或紧缩)的提法。稳健的货币政策所注重和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操作方式。也就是说,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并不排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灵活地实行适时适度放松或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措施。
(三)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的功能特性如图9-1所示。
如图9-1所示,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从左至右分述如下:
(1)调控主体:中央银行。现代金融与银行制度是二级体制,其中,中央银行处于一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政策,并代表国家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业。中央银行不是办理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和经营型银行,而是国家金融管理机关,是管理型银行。中央银行的特有职能决定了其在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
(2)调控工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卖出或买人证券等来实施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市场利率或基础货币供应量,影响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行为与态势,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从而改变企业与住户的货币需求预期,调整社会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4)中介指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控制二阶变量,它们会直接影响或形成社会对实际劳务和商品的需求,因此成为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调控的中介指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不仅取决于一阶变量基础货币,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传导性能、货币乘数机制等。
(5)调控客体:企业与居民。企业与居民是形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对比关系的微观主体,他们不仅在量上决定社会总供求的规模,而且决定了总供求的内在结构。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实际上是在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从而达到金融宏观调控目的。
(7)反馈信号: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中央银行将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作为观察金融宏观调控实际效应的信号。在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产品价格总水平就会下跌,反剖产品价格总水平则会上升。在金融市场上,利率水平也有这样的反应过程。因此,根据市场实际价格对调控预期价格的正负偏离,中央银行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抑制需求(或增加供给)或刺激需求(或抑制供给)的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越是能真实反映社会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央银行对总供求的观察和判断就越准确,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小。
2.金融宏观调控的领域和阶段
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调控机制过程经历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
(1)两个领域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货币政策首先改变的是金融领域的货币供给状况,打破原有的货币供求和市场利率状况,按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建立超新的货币供求状况,是以基础货币变动引起货币供求变动的动态过程。从货币供给变化到实现央行的四大政策目标是在实体经济领域实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投资与消费,使社会对实际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发生改变,从旧的均衡走向新的均衡。
(2)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第二阶段,基础货币的变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第三阶段,再由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其基本做法是:一国中央银行明确以物价稳定为目标,并将其在未来一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向外界公布;同时,通过相应的方法预测目标期的通货膨胀率,并根据预测通货膨胀率和目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操作,使得实际通货膨胀率接近目标通货膨胀率。如果预测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则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果预测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通货膨胀率,则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预测通货膨胀率接近于目标通货膨胀率,则保持货币政策不变。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其政策核心是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或目标区间。在这种政策框架下,稳定物价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央银行根据通货膨胀预测值的变化进行政策操作,以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向预定水平靠拢。通货膨胀预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公众评价货币政策绩效的重要依据。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目标的本质是将金融宏观调控对象物价化,反通胀成为货币政策的实质内容。
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机构独立、设计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和健康的金融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①必须将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②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③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责任性和高度的透明度;④能够对通货膨胀目标或目标区间进行合理确定,并对通货膨胀率进行精确预测;⑤金融体系发展比较完善,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浮动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具有以下特点:①货币政策承诺维持一个具体的长期通货膨胀水平,长期价格稳定成为首要的敢策目标。②在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约束下,为达到产出稳定等其他目标,中央银行短期内拥有采取灵活政策的权力——这就是“弹性通货膨胀目标”的真正禽义。③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货币政策决策者保持实质性的开放和透明,如应定期公布通货膨胀形势报告并让公众参加政策讨论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克服了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单纯盯住某种经济、金融变量的弊端,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有助于经济的稳定运行。但通货膨胀目标制过分重视来自需求方面的扰动,在处理供给方面的因素时缺乏必要的弹性,忽视了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以及频繁变动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